我和晚晴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aosen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晴》是我生命中“伺候”过的第二本期刊,也是工作时间最长的期刊,跟《晚晴》,真有感情。
  从2008年12月,33岁的我调动到当代贵州杂志社,在杂志社主管的晚晴杂志社工作到辞职。七载岁月,二千日夜。我把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跟《晚晴》联系在一起。
  初到《晚晴》,任社长助理、副社长。在王东社长指导下,主要分管经营和内容。当年,主要策划、执行了贵州长寿之乡评审项目。而今,貴州已经有石阡、印江、赤水、罗甸、兴仁等5个中国长寿之乡。这一切,均始于当初《晚晴》的策划。
  2010年1月,杂志社决定我任晚晴杂志社社长、朱梅任总编辑。我俩在当代贵州杂志社领导班子特别是宇飞社长的领导下,团结带领晚晴的同事,完成了几件工作:
  带领晚晴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初到晚晴,实际发行量、年收入较低。通过5年的努力,晚晴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经营收入翻了两翻,在保证职工收入与集团员工同等待遇条件下,实现了稳定盈利。在此,特别感谢贵州省委老干部局历届领导和全体干部对我和晚晴的大力支持。
  在内容建设上走到了全国老年期刊前列。2010年后我们对《晚晴》三次改版(扩版),内容一直受到读者的称赞。自2011年起,《晚晴》长期居中国公共图书馆老年类期刊借阅率第一。2014年,在第二届中国期刊博览会上,《晚晴》荣获“中国最美期刊”。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对《晚晴》非常支持、重视。省新闻出版局将《晚晴》纳入到贵州省期刊“一个品种工程”和“农家书屋”采购目录。
  建立了风清气正的团队文化。我任社长(后期兼任总编辑)的五年,晚晴内部非常团结。朱梅总编辑、熊铭副社长、梁健副总编辑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也培养了副总编辑梁健、发行部主任樊一、编辑部副主任叶力等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在此,对以上各位和晚晴的全体同事,深表感谢。
  期待《晚晴》把走出去的路走下去,在《晚晴》创刊40年的时候,能够成为真正意义的全国老年期刊第一品牌。(作者曾任晚晴杂志社社长)
其他文献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晚晴》创刊已有30年,而自己工作变动离开《晚晴》也有8年时间了。在《晚晴》工作的那3年,虽然时间不长,但却是我最为珍惜的一段时光,那些人,那些事,都已根植于心,成为美好的回忆。  那时的我们,都还年轻。因为《晚晴》而走进了一群老革命。王朝文、龙志毅、李冀峰、王思明、李万禄……他们都是声望很高的老领导,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但他们却热心于《晚晴》的事,或亲自为《晚晴》撰稿
期刊
缘起  闫潇想拍摄纪录片的想法源于2015年初。  2015年初寒假,闫潇参加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组织的团建活动。一位老师问大家:“如果你的人生还剩下十年,你想做什么,如果还剩下五年,两年,一年?”  闫潇脑中冒出的问题是,“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大家更好地看到这群人?”  以往,罕见病组织大多通过病友大会与外界产生联系,请媒体来报道,但往往收效甚微。  她回忆起2014年6月第一次参加重症肌无力病
期刊
一本刊物的成长,必定是倾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晚晴》创刊30年,这本刊物的“领头人”换了几茬,但无论换成谁,不变的是对老年事业的关注以及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与尊敬。  今年是《晚晴》杂志创刊30周年。30年来,刊物在党的思想指引下,一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一路不断探索创新,越办越有生气,越办越贴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生活需求,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实在可喜可贺。  我是在30年前55岁时由《贵州日报》调
期刊
结缘晚晴,是在2005年7月,《晚晴》杂志划归到当代贵州杂志社主办,因时任《晚晴》杂志总编辑的林钟美同志年事已高,当代贵州杂志社明确由我担任《晚晴》杂志的执行主编,协助钟美总编辑抓好《晚晴》杂志的内容建设及发行、经营等工作。  当时的《晚晴》杂志是双月刊,刊物划归过来后,要接着编辑出版2005年的第五期、第六期。为了将更好的面貌呈现给读者,我们对《晚晴》进行了改版,明確了“老年人的知心朋友 老年人
期刊
贵州省长顺县广顺镇位于苗岭山脉中段,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上。在这气候宜人,历史文化悠久的小镇上,有一个由15名党员组成的离退休干部黨支部,他们平均年龄65岁,最年长的90岁,最小的64岁。他们活跃在广顺的大街小巷和田间地头,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入手.尽心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助力脱贫攻坚.实打实地发挥着他们的余热。  倾力抓好党建工作  1996年初,在七位退休老同志的倡导下,广顺镇离退休老年
期刊
2017年12月1日,参加朋友举办的活动,主办方邀请了一位老人现场表演。年逾花甲的老人退休后钟情于对乐器的改造,在常人眼中看起来最普通的竹拐杖,经他的处理,竟变成了能吹奏出美妙旋律的笛子。看着眼前精神矍铄的老人,我的脑子里第一个反应是,要让《晚晴》杂志的记者采访他,把他快乐生活的秘诀告诉更多的老年人。  这时候,我是真的忘了,我离开晚晴杂志已经300多天了。  这时候,我忽然明白,原来,对晚晴的这
期刊
《晚晴》在发展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专注和大力支持,众多知名人士、文化名家及全國兄弟期刊纷纷寄语《晚晴》,祝福《晚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期刊
作为晚晴的新人,从来到晚晴的第一天,我就对这个团队充满敬意。这里的小伙伴诚恳而坦然,单纯而努力,这在现今充满了焦虑和焦躁的时代是很难得的。这样的团队气质与定力非一日之功,它必经时间打磨而成,而我为能成为其中一员深感荣幸。  一年多的时间,300多个日夜,我和晚晴的小伙伴们经历许多:从年初的“全省老干部工作双先表彰大会”到“贵州老干部同声传译党的十九大报告 ”,从关注贵州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到老年音乐
期刊
★ 1987年4月,《晚晴》正式创刊。  ★ 1997年4月10日,《晚晴》杂志创刊10周年座谈会召开。  ★ 2005年,《晚晴》转由当代贵州杂志社主办,纳入《当代贵州》刊系。  ★ 2006年,《晚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 2007年2月11日,由晚晴杂志社承办的“春晖映晚晴”大型公益活动启动。  ★ 2007年12月28日,《晚晴》杂志创刊20周年座谈会召开。  ★ 2008年10月7日
期刊
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去世,享年90岁。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1950年迁居台湾,直至1992年才首次应邀回大陆。他的著名诗歌《乡愁》,在海内外华人间广为传诵。  诗人生平:曾阔别大陆40余年 《乡愁》被广为传诵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抗战时期在重庆读中学。1950年他随家人迁居台湾。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