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效课堂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导学案作为实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教学方式的重要载体,它的编制和使用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在编制过程中需要我们的教师转变观念,关注学生。在使用中需要我们教师注重环节,灵活使用,以实现语文课堂的变革,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导学案 编制和使用 思考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笔者认为,学生课前有效的预习对语文课堂而言至关重要。试想,一个对文本一无所知的学生怎能在课堂中品味文本内涵,提升语文素养呢?正确使用导学案则可以提高预习有效性,为语文课堂的高效保驾护航。其实,语文导学案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物。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使用语文导学案,其成效也越来越明显。但在具体实践中,从编制到使用都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甚至走上了极端。主要有以下问题:
问题一:导学案编制的随意化。
一般来说,导学案编制的要求都是由学校层面提出要求,教研组制定细则,备课组具体实施。但在实践中,尤其是在具体的编制中随意性很大。虽然编制出来的导学案都能符合模式的要求,但学习目标不切学情,具体问题的设置不够严谨。有些教师备课时,为应付检查,漫不经心,没有结合实际考虑学生的学情和教材特点,直接从网上或参考资料上复制、粘贴或摘抄现成的教学目标,现成的问题。导致导学案中出现了不能紧扣学情的学习目标,不能紧扣学习的重难点,不能体现问题的层次性和梯度性等问题。而在教师编制结束后,又缺乏备课组对导学案的校对和审核的过程。滥竽充数的导学案就这样匆匆地出现在学生的手中,出现在课堂上。
问题二:导学案编制的教案化。
导学案的出现丰富了教学资源,让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有了具体的抓手。导学案的编制过程中,部分教师渐渐感到疑惑——导学案和教案有什么区别呢?或者是直接得出结论——导学案即简化的教案。再加上教师心中难以改变的传统观念——教案中心论,使得导学案越来越像教案了。他们往往在编写教案的基础上直接简化成学生的导学案。这样导致的结果往往不是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增加了预习的难度,降低了自主学习的有效性,结果适得其反。
问题三:导学案使用的简单化。
从教学实际看,由于部分教师对导学案的作用认识不够透彻,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或为了应付学校的强制要求,在使用导学案时呈现简单化。导学案照用,但课堂依然是偏重于讲授的授课方式。没有适时将导学案编制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导致导学案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有的教师虽然在课前批阅了学生的导学案,但没有将发现和暴露的问题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忽视了学生课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有的教师则完全依赖导学案,上课的过程即成了导学案讲评课,丢弃了语文课堂“听”、“说”、“读”、“写”的传统,把语文课堂“数学化”。
以上现象是在导学案编制和使用中出现的一部分典型问题。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其实,我们使用导学案,就是想以导学为方法,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再利用教师在课堂的有效引领为主导,从而构筑较为合理的学习方式,把教育从关注课堂拓展转化为关注学习、关注成长、关注发展。针对语文课堂的特点,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调整:
一、更新观念,合理编制
实践证明导学案能够解决传统语文教学慢热、低效的问题,更能解决“以学生为中心”主体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问题。我们不要对导学案有抵触情绪,而应该投身其中,积极调研,取长补短。在导学案的编制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思想意识从“备教材”向“备学生”的转变。
教师对导学案的编制要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应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情出发,对新课标、教材以及自己所教学生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真正做到“以学定教”的目的。只有在导学案的编制时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才有可能在课堂上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关注学生主体性发展。
(二)问题设置从“教什么”向“学什么”的转变。
编制导学案的两个关键是“学习目标”和问题设置。“学习目标”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在设置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必刻意体现“三维目标”,要使学习目标体现语文整体性的特点。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学习目标可为:
1.能借助于文下注释、工具书和网络,读通课文,读懂课文,适当积累字词句。
2.通过诵读学习课文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通过反复诵读懂得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以及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在对本课学习目标的确定中,我们不仅明确了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而且强调了学习的方法。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有的放矢,抓准重点。
具体问题的设置即体现学习内容的学习任务,这一环节是整个导学案的核心部分。导学案不仅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辅助资料,而且是课堂学习的重要抓手。因此,整个导学案问题的设置要能体现一定的基础性、逻辑性、探究性。预习设置要着重体现自主探究,熟悉文本,读懂文本,夯实基础。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松树金龟子》的预习设置可为:
一、整理字词。
音:1. ( ) 2. ( ) 3. ( )
形:1. 2. 3.
二、了解作者。
文章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国),
________家,_______家,达尔文赞扬他是“_____________”。
三、通读全文,思考。
1.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松树金龟子的哪些情况?试根据提示进行概括。
(1-3)松树金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松树金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松树金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8)松树金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0)松树金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内容,仿照《蟋蟀》一文,写一段以松树金龟子为说明对象的文字。
蟋蟀,身体黑褐色,触角比躯体长,后腿粗大,善于跳跃,尾部有尾须一对,雌性的两根尾须之间有一个产卵管。雄性善鸣,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声。生活在阴暗的地方,吃植物的根、茎和种子。
松树金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一定的个性化,但离开必要的规范也是不行的。以上的预习问题设置就是要让学生既学会独立预习,又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字词积累给学生自主;了解作者明确要点;整体感知注重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延伸。这样设计就能引导学生明白不阅读文本不行,不认真阅读也不行;只阅读而不思考不行,思考只是浮于表面也不行。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阅读,学会自学。
导学案的编制除了注意以上两点外,还要注意导学案与其他教辅配套用书的关系,避免重复;要注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合理分层。
二、引导深化,正确使用
合理编制导学案是前提,正确使用才是根本。导学案在教学活动中的使用一般有以下环节:“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合作学习——拓展反馈——整理巩固”。课前提前1-2天把导学案发放给学生,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目标,标注目标关键词,完成预习作业。待学生完成预习后,教师批阅,归纳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调整教案。课堂中,可先安排学生展示个人学习成果。(可以采用个人班级展示,亦可组织学习小组内的个人展示,再由小组代表在班级展示)对于探究文本,品味文本的环节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结合预习情况,引领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来解决。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我的老师》一课,在学生预习时解决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文中表现了与她有关的几件事后,可以安排学生展开这样的合作学习:
1.体现蔡老师美好品质的事应该不止这些,作者为什么只写这几件事例?学生展示研究结果(都很难忘;角度不同)。提醒注意对文本的分析;
2.既然都很难忘,为什么后面的两件事例写得详细(困境中的安抚,记忆中的珍宝;都是与自己有关);
3.我们对老师的情感又是怎样的?提醒找出文中语句进行分析;
4.齐读第一节。说说“最难忘”的原因。(老师爱护、关心、教育我们;我们对老师怀着真挚深厚的感情)
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在问题引领下展开了有序的、深入的学习活动,整个活动依托文本,又超越文本,使语文课堂成为研读文字,又激发思维的学习场所。
拓展反馈环节是对学习活动有效性的检查,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导学案在编制时即已经设置好相关课堂反馈,但学情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的反馈也应当及时调整,真正起到检查的作用。
当然,在使用时教师一定要主要做到精讲释疑。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学的重点一定要给予必要的点拨,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则快速带过,或不要涉及。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幼稚的问题也不应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导学案的出现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巩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是十分有效地促进,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在实际运用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难免的,只要我们肯钻研,肯学习,肯吃苦就一定能解决问题,让导学案在语文课堂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关键词:导学案 编制和使用 思考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笔者认为,学生课前有效的预习对语文课堂而言至关重要。试想,一个对文本一无所知的学生怎能在课堂中品味文本内涵,提升语文素养呢?正确使用导学案则可以提高预习有效性,为语文课堂的高效保驾护航。其实,语文导学案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物。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使用语文导学案,其成效也越来越明显。但在具体实践中,从编制到使用都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甚至走上了极端。主要有以下问题:
问题一:导学案编制的随意化。
一般来说,导学案编制的要求都是由学校层面提出要求,教研组制定细则,备课组具体实施。但在实践中,尤其是在具体的编制中随意性很大。虽然编制出来的导学案都能符合模式的要求,但学习目标不切学情,具体问题的设置不够严谨。有些教师备课时,为应付检查,漫不经心,没有结合实际考虑学生的学情和教材特点,直接从网上或参考资料上复制、粘贴或摘抄现成的教学目标,现成的问题。导致导学案中出现了不能紧扣学情的学习目标,不能紧扣学习的重难点,不能体现问题的层次性和梯度性等问题。而在教师编制结束后,又缺乏备课组对导学案的校对和审核的过程。滥竽充数的导学案就这样匆匆地出现在学生的手中,出现在课堂上。
问题二:导学案编制的教案化。
导学案的出现丰富了教学资源,让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有了具体的抓手。导学案的编制过程中,部分教师渐渐感到疑惑——导学案和教案有什么区别呢?或者是直接得出结论——导学案即简化的教案。再加上教师心中难以改变的传统观念——教案中心论,使得导学案越来越像教案了。他们往往在编写教案的基础上直接简化成学生的导学案。这样导致的结果往往不是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增加了预习的难度,降低了自主学习的有效性,结果适得其反。
问题三:导学案使用的简单化。
从教学实际看,由于部分教师对导学案的作用认识不够透彻,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或为了应付学校的强制要求,在使用导学案时呈现简单化。导学案照用,但课堂依然是偏重于讲授的授课方式。没有适时将导学案编制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导致导学案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有的教师虽然在课前批阅了学生的导学案,但没有将发现和暴露的问题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忽视了学生课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有的教师则完全依赖导学案,上课的过程即成了导学案讲评课,丢弃了语文课堂“听”、“说”、“读”、“写”的传统,把语文课堂“数学化”。
以上现象是在导学案编制和使用中出现的一部分典型问题。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其实,我们使用导学案,就是想以导学为方法,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再利用教师在课堂的有效引领为主导,从而构筑较为合理的学习方式,把教育从关注课堂拓展转化为关注学习、关注成长、关注发展。针对语文课堂的特点,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调整:
一、更新观念,合理编制
实践证明导学案能够解决传统语文教学慢热、低效的问题,更能解决“以学生为中心”主体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问题。我们不要对导学案有抵触情绪,而应该投身其中,积极调研,取长补短。在导学案的编制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思想意识从“备教材”向“备学生”的转变。
教师对导学案的编制要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应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情出发,对新课标、教材以及自己所教学生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真正做到“以学定教”的目的。只有在导学案的编制时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才有可能在课堂上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关注学生主体性发展。
(二)问题设置从“教什么”向“学什么”的转变。
编制导学案的两个关键是“学习目标”和问题设置。“学习目标”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在设置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必刻意体现“三维目标”,要使学习目标体现语文整体性的特点。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学习目标可为:
1.能借助于文下注释、工具书和网络,读通课文,读懂课文,适当积累字词句。
2.通过诵读学习课文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通过反复诵读懂得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以及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在对本课学习目标的确定中,我们不仅明确了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而且强调了学习的方法。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有的放矢,抓准重点。
具体问题的设置即体现学习内容的学习任务,这一环节是整个导学案的核心部分。导学案不仅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辅助资料,而且是课堂学习的重要抓手。因此,整个导学案问题的设置要能体现一定的基础性、逻辑性、探究性。预习设置要着重体现自主探究,熟悉文本,读懂文本,夯实基础。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松树金龟子》的预习设置可为:
一、整理字词。
音:1. ( ) 2. ( ) 3. ( )
形:1. 2. 3.
二、了解作者。
文章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国),
________家,_______家,达尔文赞扬他是“_____________”。
三、通读全文,思考。
1.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松树金龟子的哪些情况?试根据提示进行概括。
(1-3)松树金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松树金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松树金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8)松树金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0)松树金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内容,仿照《蟋蟀》一文,写一段以松树金龟子为说明对象的文字。
蟋蟀,身体黑褐色,触角比躯体长,后腿粗大,善于跳跃,尾部有尾须一对,雌性的两根尾须之间有一个产卵管。雄性善鸣,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声。生活在阴暗的地方,吃植物的根、茎和种子。
松树金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一定的个性化,但离开必要的规范也是不行的。以上的预习问题设置就是要让学生既学会独立预习,又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字词积累给学生自主;了解作者明确要点;整体感知注重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延伸。这样设计就能引导学生明白不阅读文本不行,不认真阅读也不行;只阅读而不思考不行,思考只是浮于表面也不行。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阅读,学会自学。
导学案的编制除了注意以上两点外,还要注意导学案与其他教辅配套用书的关系,避免重复;要注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合理分层。
二、引导深化,正确使用
合理编制导学案是前提,正确使用才是根本。导学案在教学活动中的使用一般有以下环节:“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合作学习——拓展反馈——整理巩固”。课前提前1-2天把导学案发放给学生,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目标,标注目标关键词,完成预习作业。待学生完成预习后,教师批阅,归纳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调整教案。课堂中,可先安排学生展示个人学习成果。(可以采用个人班级展示,亦可组织学习小组内的个人展示,再由小组代表在班级展示)对于探究文本,品味文本的环节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结合预习情况,引领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来解决。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我的老师》一课,在学生预习时解决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文中表现了与她有关的几件事后,可以安排学生展开这样的合作学习:
1.体现蔡老师美好品质的事应该不止这些,作者为什么只写这几件事例?学生展示研究结果(都很难忘;角度不同)。提醒注意对文本的分析;
2.既然都很难忘,为什么后面的两件事例写得详细(困境中的安抚,记忆中的珍宝;都是与自己有关);
3.我们对老师的情感又是怎样的?提醒找出文中语句进行分析;
4.齐读第一节。说说“最难忘”的原因。(老师爱护、关心、教育我们;我们对老师怀着真挚深厚的感情)
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在问题引领下展开了有序的、深入的学习活动,整个活动依托文本,又超越文本,使语文课堂成为研读文字,又激发思维的学习场所。
拓展反馈环节是对学习活动有效性的检查,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导学案在编制时即已经设置好相关课堂反馈,但学情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的反馈也应当及时调整,真正起到检查的作用。
当然,在使用时教师一定要主要做到精讲释疑。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学的重点一定要给予必要的点拨,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则快速带过,或不要涉及。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幼稚的问题也不应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导学案的出现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巩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是十分有效地促进,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在实际运用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难免的,只要我们肯钻研,肯学习,肯吃苦就一定能解决问题,让导学案在语文课堂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