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话的语言生动,情节曲折,有着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塑造的形象丰满立体,蕴含的道理引人深思,是学生喜欢的文学体裁。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占非常大的比重,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认识童话这种文体,激发阅读与学习的兴趣,更要通过童话,教会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世界,并由此打开学生的想象世界,引发学生创编童话的欲望。
一、从课型入手,准确定位,选择教学方式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自读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时,不需要逐句逐段分析讲解,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用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学到的方法探究课文。
教学时,先让学生在朗读中自学生字词,通过同桌互听互查检查生字词,接着讨论列出任务单,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一举措,给了学生更大的自由度,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深层探究中去。他们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如故事中的主角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后,学生默读课文,运用精讲课文习得的方法,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主要内容。整节课,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氛围也很活跃,有的用思维导图法,有的用要素串联法,有的用时间推移法,通过各自喜欢的方式呈现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由于放手让学生读悟,课堂上呈現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探究意味。
二、从导语入手,由浅入深,引导理解文本
《那一定会很好》的导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年段的阅读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课文这个导语提示,进一步为学生默读课文指引了思考方向,是教材贯彻课标的具体设计。采用默读的方式,有助于学生边读边了解课文内容,进而深入体会文章内涵。童话类文本蕴藏着丰富的语文价值和育人价值,对于这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从导语入手,由浅入深,通过默读引发思考,在不断地深入探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顺势理解故事的内涵。
1.初读课文,浅层理解
根据导语提示,通过默读,了解种子的历程,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篇课文讲的是一颗小小的种子,经过努力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分别做成手推车、椅子和木地板的经过,说明木材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有不同的用途。这样一条“成长与发展”的主线,在初读感知后,可以轻松归纳出来。这便是对课文内容的浅层解读。
2.交流探究,深层感悟
文中的大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自我牺牲”,这个变化过程本应是痛苦的,可它却总是快乐地接受自己的变化,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大树乐于奉献,安于现状,快乐生活的心态,在这个充满欲望与竞争的社会中,如一股清泉缓缓流动,显得格外美好。这条线是隐于文字背后的,是在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深层感悟后获得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个人都是佼佼者,作为普通大众,应该有树的心态,不管在怎样的境地中,都能找到“那一定会很好”的理由,这样活着才更快乐。通过教学,给学生埋下乐观面对生活的种子。
三、从单元要素入手,比较统整,习得写作方法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
笔者把《那一定会很好》和《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比较,让学生说出两篇课文的异同。学生通过比较与交流发现内容上两者都有丰富的想象,形式上两者的写法也很相似: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次次地擦亮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产生了不同的幻像,这种写法我们可以简称为“重复中的变化”;而《那一定会很好》,它是通过树一次次的岗位变化,一次次的强调“那一定会很好”,这种写法我们可以简称为“变化中的重复”。通过比较就会发现,不管是“重复中的变化”还是“变化中的重复”,它都是童话惯用的写法,那就是用“重复”与“变化”的结构方式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重复”与“变化”,我们在很多童话作品都可以看到。创编童话变得有法可循,写起来难度会大大降低,学生创编童话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
责任编辑
一、从课型入手,准确定位,选择教学方式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自读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时,不需要逐句逐段分析讲解,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用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学到的方法探究课文。
教学时,先让学生在朗读中自学生字词,通过同桌互听互查检查生字词,接着讨论列出任务单,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一举措,给了学生更大的自由度,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深层探究中去。他们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如故事中的主角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后,学生默读课文,运用精讲课文习得的方法,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主要内容。整节课,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氛围也很活跃,有的用思维导图法,有的用要素串联法,有的用时间推移法,通过各自喜欢的方式呈现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由于放手让学生读悟,课堂上呈現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探究意味。
二、从导语入手,由浅入深,引导理解文本
《那一定会很好》的导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年段的阅读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课文这个导语提示,进一步为学生默读课文指引了思考方向,是教材贯彻课标的具体设计。采用默读的方式,有助于学生边读边了解课文内容,进而深入体会文章内涵。童话类文本蕴藏着丰富的语文价值和育人价值,对于这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从导语入手,由浅入深,通过默读引发思考,在不断地深入探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顺势理解故事的内涵。
1.初读课文,浅层理解
根据导语提示,通过默读,了解种子的历程,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篇课文讲的是一颗小小的种子,经过努力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分别做成手推车、椅子和木地板的经过,说明木材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有不同的用途。这样一条“成长与发展”的主线,在初读感知后,可以轻松归纳出来。这便是对课文内容的浅层解读。
2.交流探究,深层感悟
文中的大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自我牺牲”,这个变化过程本应是痛苦的,可它却总是快乐地接受自己的变化,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大树乐于奉献,安于现状,快乐生活的心态,在这个充满欲望与竞争的社会中,如一股清泉缓缓流动,显得格外美好。这条线是隐于文字背后的,是在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深层感悟后获得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个人都是佼佼者,作为普通大众,应该有树的心态,不管在怎样的境地中,都能找到“那一定会很好”的理由,这样活着才更快乐。通过教学,给学生埋下乐观面对生活的种子。
三、从单元要素入手,比较统整,习得写作方法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
笔者把《那一定会很好》和《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比较,让学生说出两篇课文的异同。学生通过比较与交流发现内容上两者都有丰富的想象,形式上两者的写法也很相似: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次次地擦亮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产生了不同的幻像,这种写法我们可以简称为“重复中的变化”;而《那一定会很好》,它是通过树一次次的岗位变化,一次次的强调“那一定会很好”,这种写法我们可以简称为“变化中的重复”。通过比较就会发现,不管是“重复中的变化”还是“变化中的重复”,它都是童话惯用的写法,那就是用“重复”与“变化”的结构方式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重复”与“变化”,我们在很多童话作品都可以看到。创编童话变得有法可循,写起来难度会大大降低,学生创编童话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