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驻马店垃圾分类背景调查
以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精神和河南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相关要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因地制宜、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的方针,以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工作目标,以“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属地管理、循序渐进”为原则,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和资源化利用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標准化要求、市场化运作、智能化监管工作机制,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有效改善城乡环境质量,促进资源回收利用,进而促进驻马店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主要目标具体为: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20%以上。废旧纺织品、大件垃圾、有害垃圾等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系统初步建成。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基本形成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培训系统,市中心城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教育培训覆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不低于95%。按照省住建厅要求,2019年6月底前完成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9月底前完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30000户的目标任务。其中:驿城区和开发区分别确定15000户、10000户,示范区和高新区各确定2500户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在全市各级文明单位强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19年底前,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35%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15%以上。2020年底前,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5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20%以上。
驻马店市将垃圾桶分成四大类:蓝色桶:可回收物、绿色桶:厨余(餐厨、易腐)垃圾、红色桶:有害垃圾、橘黄桶:其他垃圾进行垃圾分类处理。
1.可回收物(蓝色桶):是指适宜回收循环和资源化利用的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金属、废织物等。
2.厨余(餐厨、易腐)垃圾(绿色桶):是指易腐性的菜叶、茶叶、果壳、剩菜剩饭、食物残渣、树枝花草等有机废弃物。
3.有害垃圾(红色桶):是指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物质,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相纸等。
4.其他垃圾(橘黄桶):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包括污染的塑料袋、餐巾纸、纸杯、快餐盒,烟蒂,废旧陶瓷,卫生间废纸、纸巾等。
按照已确定的分类方法以及年度工作目标,各区政府(管委会)科学、合理设置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路线,按市城管局制定的分类垃圾桶的外观颜色、标识及容积配置数量充足的分类垃圾桶及分类运输车辆。
1.“可回收物”收运。住宅小区采取由居民分类投放至可回收物桶,小区工作人员将可回收物集中存放,由专业回收企业定期上门分类收运。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幼儿园、餐饮企业、农贸市场可自行送至废品回收站点,或电话预约专业回收企业定期回收。
2.“厨余垃圾(餐厨垃圾)”收运。住宅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幼儿园、餐饮企业、建材市场等由专业公司负责定时、定点上门收、运至垃圾处理场处置。
3.“有害垃圾”收运。采取定点、预约等收集方式,由市容环卫部门委托专业公司规范分类收运至危险物废品处理中心进行处理。
4.“其他垃圾”收运。按照现有生活垃圾收集模式,由环卫部门委托物业公司负责将其他垃圾送至生活垃圾转运站(点)。
上海垃圾分类处理流程
垃圾分类之前上海的生活垃圾是混合在一起的,由环卫部门混合收运到指定地点进行卫生填埋或者焚烧。
垃圾分类之后,混合垃圾中的可回收物可以分离出来进行资源化利用。有害垃圾被单独分离出来进行安全填埋。湿垃圾主要是进行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干垃圾经过焚烧等处理后将焚烧残渣进行填埋,残渣只占干垃圾体积的5%左右。
经过分类后的生活垃圾相比之前,大大减少了填埋量与焚烧量。
在浦东新区,垃圾清运车每天上午会分别将干垃圾和湿垃圾从各个社区和单位运到垃圾中转站或者两个末端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的垃圾会被分类压缩,然后分别进入两个末端处理厂。
一、干垃圾用于焚烧发电
在干垃圾处理厂,每天有约260辆次垃圾清运车在此倾倒约2400吨干垃圾,这些垃圾主要用于焚烧发电。目前,上海干垃圾焚烧能力每天达1.93万吨,约占干垃圾产生量的90%。
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进,运来的干垃圾含水率已大大降低,混入的不合格“干料”也明显减少,提高了垃圾焚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湿垃圾发酵后用于沼气发电
而在湿垃圾处理厂,运到这里的湿垃圾分拣去除塑料袋等杂质后,经过粉碎、提油等步骤,将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并用于发电。残余的沼渣将被送入焚烧炉焚烧处理。
目前,上海每天产生湿垃圾约6220吨,资源利用能力约占湿垃圾总量的81%,到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焚烧能力达到20800吨每日,湿垃圾资源化能力7000吨每日。
三、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也各有去处
除了干湿垃圾,上海每天还产生3312吨可回收物,经过分类挑选后,会被打包送往再生资源企业进行利用。此外,上海全市有害垃圾每天产生不到1吨,由相关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置。
我国现阶段的垃圾分类的主要模式
驻马店对垃圾分类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自2019年起,我国开始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并且已取得显著的成效。随着垃圾分类城市的逐步增多,也产生了多种垃圾分类模式。但是,每种模式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推广最多的智能箱投递模式并不能解决居民自主分类的意思,又如上海的分类模式需要大量的人员进行配合等。那是否能在众多经验中总结出一种易推广易操作且能督促居民自主分类的模式呢?为此,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了现在所有模式的运作、优势及其不足。 一、智能箱模投递模式
智能箱投递模式是从传统方式步入智能化时代投递的标志。是在现有推行的垃圾分类实名制的基础之上,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积分换礼项目突破手工登记、人工管理的传统模式,转向无纸化管理、网络兑换的智能化模式,通过智能垃圾分类管理系统,将每户家庭信息生成特定的二维码,或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此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进而进行脸部识别。从而建立每户家庭信息的垃圾分类完整档案,通过扫描二维码/人脸识别了解垃圾分类投放、积分等情况,真正实现垃圾分类积分制管理的系统化、智能化。
智能箱的主要功能包括视频监控、扫码投放、超声波满桶提示、投放口自动启闭,箱体内置称台自动称重、紫外线消毒、语音播报、5G+WIFI联网、GPS定位、定时开关机、视频广告、隐藏式工具箱等。
智能箱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实时反馈居民垃圾分类投递情况
2、有一定的追踪能力
3、设置智能箱较为简单
4、现场无需过多的指导人员
同样的,在智能箱的使用过程中,也发现很多问题:
1、虽然能够实时反馈居民的投递情况,但仅限于反馈使用二维码/人脸识别居民是否进行了投递。并不能反馈出居民投递的垃圾是否正常做到分类要求。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垃圾分类的需求。
2、虽然能追溯哪些居民进行投递但不能查询到已投入桶中的未分类垃圾由哪些居民投递,在后期指导、执法上带来了很多不便。
3、虽然智能箱设置很简单,但是前期必须找到合适的改造点位,既要有水电还要有网络,甚至还必须对现场场地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投入的成本非常高昂,不适合大面积复制推广。
4、虽然所需前期的人员少了,但是给后期指导居民分类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处。
智能箱从建造开始将有一系列的过程,从智能箱的选材,尺寸的确认,到场地的改造,水电的排放,然后再是智能箱的安装,以及后期的维护。这中间的每一个过程,都涉及到不少成本。以北京朝阳区为例,2020年朝阳区生活垃圾分类第三方服务项目需求概况,预算约为1.57亿元,如此巨大的项目成本对一个二三线的城市来说是无法承受的。
智能箱在垃圾分类成熟的国家和地区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在垃圾分类刚刚起步的中国还是有很大欠缺的地方,最关键的点,就是它并不能对投入混装垃圾进行监督和管理。
上海是第一批启用智能箱的小区,但最终这些智能设备还是闲置了下来。设备,技术都是好东西,可能时候还没到。
二、上海“定时定点+志愿者监督”模式
上海自201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工作,全市居民积极响应,每个小区撤桶并桶,设立“定时定点投放机制”,同时政府部门辅以志愿者进行指导。力求让居民在投递时就将垃圾进行细分,进行源头分类工作,缓解末端处置的难处。
相比2018年底,可回收物回收量、有害垃圾分出量、湿垃圾分出量大幅增加,干垃圾处置量明显减少。
据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日均可回收物回收量4049吨、有害垃圾分出量0.6吨、湿垃圾分出量7453吨、干垃圾处置量17731吨。相比2018年底,分别增加431.8%、504.1%、88.8%和减少17.5%。
“三增一减”,直接体现了上海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成效。
可回收物回收量、有害垃圾分出量、湿垃圾分出量的大幅增加,说明经过分类,原本混在干垃圾里的其他三大类垃圾被挑了出来,专门投放进了对应的垃圾桶。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成效,健全完善的法制基础功不可没。
数据显示,《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前的2019年6月,日均可回收物回收量、湿垃圾分出量、干垃圾处置量分别为4000吨、6950吨、1.94万吨。
条例实施后仅半年,可回收物回收量、湿垃圾分出量就有了明显的增加,干垃圾处置量则明显减少,带动全年垃圾分类实效往预期的方向快速发展。这样的成绩,显现了条例在促进垃圾分类方面强大的倒逼作用。
上海的确成绩斐然,但是上海经验却难以照搬到其他地方。
在垃圾分类推行初期,各街镇在垃圾分类推进初期,花费在垃圾投放点改造、分类收运工具配套、市民入户宣传和志愿者服务的成本,要达到户均500元左右。也许这不是很高的一笔投入,但是能否达到那么高的市民共识、居民区工作能否达到上海精细化管理程度,很多经验是难以照搬照抄的。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刚教授说:“上海做好垃圾分类,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水到渠成。全国垃圾分类先期推行城市,需要基于自身禀赋,判断需要投入多大精力、选择何种角度参与垃圾分类,应该因地制宜,而非搞一刀切。”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副处长齐玉梅直言,“有钱有有钱的做法,没钱有没钱的做法。资金投入并非垃圾分类的唯一要求,源头把控才是工作重点。”
根据居民反馈,有很多小区内的垃圾投放时间有所延长。事实上,社区内的垃圾分类就是在彼此的磨合中逐渐向前。比如,早期“九九六”的上班族曾吐槽没时间扔垃圾,对此上海各小区基于自身情况,相对灵活地调整、延长了垃圾投放时间。该小区的垃圾投放时间延长到了早6点到9点,晚18点到21点;超出上述时间两小时内,居民还可以把垃圾扔到小区集中点。这份方便也有成本,原本5点结束工作的清洁人员,现在要先回家吃饭,然后返工,盯着桶、适度二次分拣,至少晚九点才能下班。
上海垃圾分类达成这样的成果与志愿者的努力息息相關。上海目前的垃圾分类形式是定时定点的模式,一般早上6至8点,晚上18至20点在固定位置设置分类垃圾桶,并配备志愿者对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投递进行监督指导。在这样的监督力度下,的确是可以确保提高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纯净度的。但是一年365天,每个点每天需要至少4个小时的志愿者,招募难度也是非常大的。更何况志愿者经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今年在逐步减少志愿者的情况下,垃圾的纯净度较之前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另外,错过投递时间的居民会将生活垃圾投放到路上的果壳箱周边,对路面环境造成影响。 上海模式需要大量志愿者进行指导,在人力物力方面需要大量投入,并不能大范围推广。而且,在志愿者撤退之后,居民不分类的返潮现象也在逐步增多。由于无法追溯垃圾来源对于执法教育不能起到实时作用。
新型的垃圾分类模式--溯源分类模式
以上两种模式,一种是硬件使用成本高,另一种是人工成本高。驻马店需要的是一种成本低,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以上这2种模式虽然是目前来说比较主流的模式,各有各的优缺点,但并没有达到可复制可推广的程度。
我们需要一种新型的模式来帮助居民做好垃圾分类这项民生工作。结合2种模式的优势,避免他们的不足。既要学习上海分类模式中志愿者前期指导的经验还要结合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同时不能像智能箱模式一般不切实际的大量投入,也不能如上海模式般会发生居民返潮现象。
如此,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的二维码,统一使用实名制的二维码垃圾袋。利用大数据平台追溯每袋垃圾的投递居民,并且在前期开展时学习上海经验利用志愿者进行指导监督工作。同时由于二维码追溯的因素,也可以避免居民在志愿者撤岗后的返潮现象,以及杜绝了上海模式中定时定点产生的偷倒现象。
溯源分类模式是依托“互联网+”技术研发的可进行垃圾溯源并实时上传分类实效的监督模式。
它采用“一码一枪一平台”的模式对居民生活垃圾投放进行监督管理。“一码”是指每一户都有唯一指定二维码;“一枪”是指工作人员每人配备一部PDA扫描枪,对二维码进行扫码上传;“一平台”是垃圾分类管理平台,PDA掃描的数据都会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汇总,可以提供给管理部门或各小区居委查询。
操作流程如下:
1、居民在家中将生活垃圾根据干、湿要求进行初分。
2、居民将分类完成的湿垃圾装袋,并在湿垃圾袋上贴上专用的二维码。(一户一码)
分类二维码不仅能对垃圾袋进行溯源,而且这个二维码还要进行加密工作,除了扫码单位的专用设备能进行识别外,其他软件设备一律不能识别,必须要保证居民的隐私安全。
3、将贴有二维码的垃圾袋丢入指定的湿垃圾桶内。
(湿垃圾桶可以24小时开放投递,并且无需派遣志愿者从旁指导)
1、将湿垃圾桶运输至指定统一分类扫码的集中点。
2、垃圾进入集中点后,监督员会破袋检查,并将垃圾袋取出分入干垃圾桶,同时使用专用的PDA扫码工具完成扫码工作。
3、将不合格的垃圾拍照上传至管理平台并通知居民本人。
驻马店如何实行溯源分类模式
一、实行溯源分类模式的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工作。
1、完成硬件设施配备。根据排摸数据与实地查看情况,街道完成普通分类垃圾桶、垃圾袋自助发放机、礼品兑换机、资源回收点(环保小屋)等硬件设施设备的购置和点位安装。
2、组建垃圾分类队伍。居委和物业公司共同做好小区垃圾分类宣传员、分拣员和巡查员的选聘任用,并且按照职能分工做好“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宣传技巧方法”等内容的岗前培训和业务指导。
3、营造宣传氛围。让居民意识到自己小区已经实施垃圾分类。结合小区实际情况,在人流、车流大的区域,利用小区围墙、自行车库顶端和长墙进行墙绘涂鸦和广告牌制作,营造好小区垃圾分类宣传氛围。
4、组织居民信息登记。居委开展集中户外宣传和每家每户上门宣传的方式,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和积分扫码的使用规则,做好小区居民的基本信息登记和二维码的发放工作。
(二)推进实施阶段。
1.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居委督促各清运单位做好小区内各类垃圾的分类运输,杜绝“分类投放,混合运输”的现象,做到日产日清。
2.做好分类实效公示。在小区橱窗内设置各楼组垃圾分类评比公示栏和每日资源回收利用率公示栏,告知居民每日的分类实效,带动居民从源头上做好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提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3、落实例会制度。管理办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例会,会同成员单位汇总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情况,反馈相关信息,具体部署下阶段的工作任务,研究解决生活垃圾分类碰到的难点问题。
4、完成积分扫码的数据更新。小区保洁或志愿者负责每日查看小区垃圾箱分类投放情况,确保用户投放准确度,如发现投放错误等问题及时通过APP告知用户,并对投放正确的居民做好积分奖励。
(三)总结经验。
对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形成书面资料,重点提炼经验,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工作方法。制定下一步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计划,力争打造示范区垃圾分类示范区。
二、分类收运的管理
(一)厨余垃圾(餐厨垃圾)的分类收运
小区内的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可以24小时自由投放,但必须使用二维码垃圾袋。由小区保洁或志愿者监督居民每天在指定时间段(建议时间段为每天上午6:00-9:00;下午18:00-20:00)根据垃圾分类监督居民自主在投放地点进行分类投放,然后再由小区保洁将厨余垃圾(餐厨垃圾)运送至指定位置交给扫码监督单位进行信息化处理,并由清运单位进行处理。
(二)可回收物的分类收运
小区内的可回收物由小区内的巡检人员,巡视垃圾箱的情况,并及时通知回收企业进行回收。
(三)其他垃圾的分类收运
小区内的其他垃圾可以24小时自由投放,但必须使用二维码垃圾袋。由小区保洁或志愿者监督居民每天在指定时间段(建议时间段为每天上午6:00-9:00;下午18:00-20:00)根据垃圾分类监督居民自主在投放地点进行分类投放,然后再由小区保洁将其他垃圾运送至指定位置交给扫码监督单位进行信息化处理,并由清运单位进行处理。 (四)有害垃圾的分类收运
小区内的有害垃圾由小区内的巡检人员,巡视垃圾箱的情况,并及时通知回收企业进行回收。
三、人员的配置及管理
(一)人员的配置
(二)人员的岗位职责
1、项目主管
维护公司与街道办、物管公司良好的合作关系;
组织针对目标小区的调研并提交调研报告;
撰写辖区内小区推广计划并负责活动整体的执行;
组织小区推广前期预热及现场活动;
负责组织客户信息的录入及资料整理归档;
协调和监督小区垃圾收运的及时性;
組织条码及垃圾袋发放活动;
组织小区定时定点活动以及礼品兑换活动的开展
2、巡检人员
负责巡检小区垃圾箱分类投放情况,确保用户投放准确度高,发现问题及时告知用户,提高用户参与率,并负责客户信息的录入及资料整理归档;
统筹安排所辖小区用户服务工作,包括积分兑换、条码补给和其他问题解决及反馈;
定期整理用户的相关数据,通过多种方式提升用户参与率和正确率,达到小区运营目标;
每天巡查小区垃圾箱投放情况、设备耗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3、小区宣传督导员
参与垃圾分类现场宣传注册活动,宣传垃圾分类基础知识,进行用户登记和赠品发放;
进行入户宣传及其他宣传方式,提高居民注册率;
4、二维码监督人员
负责按规范流程对垃圾进行二维码扫描、监督垃圾分类情况的管理。
负责垃圾箱的清洁维护
四、需要提供的支持
(一)政府部门协调工作:
1、需要政府提供一个场地作为垃圾分类中转站,将各小区的垃圾转运至中转站,由工人进行扫码作业,上传分类信息。
2、安排清运公司到中转站清运分类合格的垃圾。
(二)各小区居委方面:
1、前期数据整理工作,需要将居民信息输入系统,制作专属二维码。
2、前期宣传工作,告知居民垃圾分类的模式,二维码的使用方法。
3、项目初期,需要志愿者在垃圾桶点位上对居民进行指导工作(最多一个月)
4、对扫描出来分类不合格的居民进行二次上门宣传工作。
5、协助发动楼长,组织楼栋用户注册、发放宣传材料、上门分类指导;
6、协助分类企业发动居民,参加分类宣传和教育培训活动;
以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精神和河南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相关要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因地制宜、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的方针,以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工作目标,以“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属地管理、循序渐进”为原则,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和资源化利用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標准化要求、市场化运作、智能化监管工作机制,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有效改善城乡环境质量,促进资源回收利用,进而促进驻马店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主要目标具体为: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20%以上。废旧纺织品、大件垃圾、有害垃圾等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系统初步建成。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基本形成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培训系统,市中心城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教育培训覆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不低于95%。按照省住建厅要求,2019年6月底前完成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9月底前完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30000户的目标任务。其中:驿城区和开发区分别确定15000户、10000户,示范区和高新区各确定2500户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在全市各级文明单位强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19年底前,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35%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15%以上。2020年底前,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5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20%以上。
驻马店市将垃圾桶分成四大类:蓝色桶:可回收物、绿色桶:厨余(餐厨、易腐)垃圾、红色桶:有害垃圾、橘黄桶:其他垃圾进行垃圾分类处理。
1.可回收物(蓝色桶):是指适宜回收循环和资源化利用的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金属、废织物等。
2.厨余(餐厨、易腐)垃圾(绿色桶):是指易腐性的菜叶、茶叶、果壳、剩菜剩饭、食物残渣、树枝花草等有机废弃物。
3.有害垃圾(红色桶):是指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物质,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相纸等。
4.其他垃圾(橘黄桶):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包括污染的塑料袋、餐巾纸、纸杯、快餐盒,烟蒂,废旧陶瓷,卫生间废纸、纸巾等。
按照已确定的分类方法以及年度工作目标,各区政府(管委会)科学、合理设置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路线,按市城管局制定的分类垃圾桶的外观颜色、标识及容积配置数量充足的分类垃圾桶及分类运输车辆。
1.“可回收物”收运。住宅小区采取由居民分类投放至可回收物桶,小区工作人员将可回收物集中存放,由专业回收企业定期上门分类收运。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幼儿园、餐饮企业、农贸市场可自行送至废品回收站点,或电话预约专业回收企业定期回收。
2.“厨余垃圾(餐厨垃圾)”收运。住宅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幼儿园、餐饮企业、建材市场等由专业公司负责定时、定点上门收、运至垃圾处理场处置。
3.“有害垃圾”收运。采取定点、预约等收集方式,由市容环卫部门委托专业公司规范分类收运至危险物废品处理中心进行处理。
4.“其他垃圾”收运。按照现有生活垃圾收集模式,由环卫部门委托物业公司负责将其他垃圾送至生活垃圾转运站(点)。
上海垃圾分类处理流程
垃圾分类之前上海的生活垃圾是混合在一起的,由环卫部门混合收运到指定地点进行卫生填埋或者焚烧。
垃圾分类之后,混合垃圾中的可回收物可以分离出来进行资源化利用。有害垃圾被单独分离出来进行安全填埋。湿垃圾主要是进行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干垃圾经过焚烧等处理后将焚烧残渣进行填埋,残渣只占干垃圾体积的5%左右。
经过分类后的生活垃圾相比之前,大大减少了填埋量与焚烧量。
在浦东新区,垃圾清运车每天上午会分别将干垃圾和湿垃圾从各个社区和单位运到垃圾中转站或者两个末端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的垃圾会被分类压缩,然后分别进入两个末端处理厂。
一、干垃圾用于焚烧发电
在干垃圾处理厂,每天有约260辆次垃圾清运车在此倾倒约2400吨干垃圾,这些垃圾主要用于焚烧发电。目前,上海干垃圾焚烧能力每天达1.93万吨,约占干垃圾产生量的90%。
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进,运来的干垃圾含水率已大大降低,混入的不合格“干料”也明显减少,提高了垃圾焚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湿垃圾发酵后用于沼气发电
而在湿垃圾处理厂,运到这里的湿垃圾分拣去除塑料袋等杂质后,经过粉碎、提油等步骤,将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并用于发电。残余的沼渣将被送入焚烧炉焚烧处理。
目前,上海每天产生湿垃圾约6220吨,资源利用能力约占湿垃圾总量的81%,到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焚烧能力达到20800吨每日,湿垃圾资源化能力7000吨每日。
三、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也各有去处
除了干湿垃圾,上海每天还产生3312吨可回收物,经过分类挑选后,会被打包送往再生资源企业进行利用。此外,上海全市有害垃圾每天产生不到1吨,由相关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置。
我国现阶段的垃圾分类的主要模式
驻马店对垃圾分类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自2019年起,我国开始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并且已取得显著的成效。随着垃圾分类城市的逐步增多,也产生了多种垃圾分类模式。但是,每种模式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推广最多的智能箱投递模式并不能解决居民自主分类的意思,又如上海的分类模式需要大量的人员进行配合等。那是否能在众多经验中总结出一种易推广易操作且能督促居民自主分类的模式呢?为此,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了现在所有模式的运作、优势及其不足。 一、智能箱模投递模式
智能箱投递模式是从传统方式步入智能化时代投递的标志。是在现有推行的垃圾分类实名制的基础之上,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积分换礼项目突破手工登记、人工管理的传统模式,转向无纸化管理、网络兑换的智能化模式,通过智能垃圾分类管理系统,将每户家庭信息生成特定的二维码,或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此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进而进行脸部识别。从而建立每户家庭信息的垃圾分类完整档案,通过扫描二维码/人脸识别了解垃圾分类投放、积分等情况,真正实现垃圾分类积分制管理的系统化、智能化。
智能箱的主要功能包括视频监控、扫码投放、超声波满桶提示、投放口自动启闭,箱体内置称台自动称重、紫外线消毒、语音播报、5G+WIFI联网、GPS定位、定时开关机、视频广告、隐藏式工具箱等。
智能箱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实时反馈居民垃圾分类投递情况
2、有一定的追踪能力
3、设置智能箱较为简单
4、现场无需过多的指导人员
同样的,在智能箱的使用过程中,也发现很多问题:
1、虽然能够实时反馈居民的投递情况,但仅限于反馈使用二维码/人脸识别居民是否进行了投递。并不能反馈出居民投递的垃圾是否正常做到分类要求。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垃圾分类的需求。
2、虽然能追溯哪些居民进行投递但不能查询到已投入桶中的未分类垃圾由哪些居民投递,在后期指导、执法上带来了很多不便。
3、虽然智能箱设置很简单,但是前期必须找到合适的改造点位,既要有水电还要有网络,甚至还必须对现场场地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投入的成本非常高昂,不适合大面积复制推广。
4、虽然所需前期的人员少了,但是给后期指导居民分类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处。
智能箱从建造开始将有一系列的过程,从智能箱的选材,尺寸的确认,到场地的改造,水电的排放,然后再是智能箱的安装,以及后期的维护。这中间的每一个过程,都涉及到不少成本。以北京朝阳区为例,2020年朝阳区生活垃圾分类第三方服务项目需求概况,预算约为1.57亿元,如此巨大的项目成本对一个二三线的城市来说是无法承受的。
智能箱在垃圾分类成熟的国家和地区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在垃圾分类刚刚起步的中国还是有很大欠缺的地方,最关键的点,就是它并不能对投入混装垃圾进行监督和管理。
上海是第一批启用智能箱的小区,但最终这些智能设备还是闲置了下来。设备,技术都是好东西,可能时候还没到。
二、上海“定时定点+志愿者监督”模式
上海自201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工作,全市居民积极响应,每个小区撤桶并桶,设立“定时定点投放机制”,同时政府部门辅以志愿者进行指导。力求让居民在投递时就将垃圾进行细分,进行源头分类工作,缓解末端处置的难处。
相比2018年底,可回收物回收量、有害垃圾分出量、湿垃圾分出量大幅增加,干垃圾处置量明显减少。
据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日均可回收物回收量4049吨、有害垃圾分出量0.6吨、湿垃圾分出量7453吨、干垃圾处置量17731吨。相比2018年底,分别增加431.8%、504.1%、88.8%和减少17.5%。
“三增一减”,直接体现了上海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成效。
可回收物回收量、有害垃圾分出量、湿垃圾分出量的大幅增加,说明经过分类,原本混在干垃圾里的其他三大类垃圾被挑了出来,专门投放进了对应的垃圾桶。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成效,健全完善的法制基础功不可没。
数据显示,《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前的2019年6月,日均可回收物回收量、湿垃圾分出量、干垃圾处置量分别为4000吨、6950吨、1.94万吨。
条例实施后仅半年,可回收物回收量、湿垃圾分出量就有了明显的增加,干垃圾处置量则明显减少,带动全年垃圾分类实效往预期的方向快速发展。这样的成绩,显现了条例在促进垃圾分类方面强大的倒逼作用。
上海的确成绩斐然,但是上海经验却难以照搬到其他地方。
在垃圾分类推行初期,各街镇在垃圾分类推进初期,花费在垃圾投放点改造、分类收运工具配套、市民入户宣传和志愿者服务的成本,要达到户均500元左右。也许这不是很高的一笔投入,但是能否达到那么高的市民共识、居民区工作能否达到上海精细化管理程度,很多经验是难以照搬照抄的。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刚教授说:“上海做好垃圾分类,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水到渠成。全国垃圾分类先期推行城市,需要基于自身禀赋,判断需要投入多大精力、选择何种角度参与垃圾分类,应该因地制宜,而非搞一刀切。”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副处长齐玉梅直言,“有钱有有钱的做法,没钱有没钱的做法。资金投入并非垃圾分类的唯一要求,源头把控才是工作重点。”
根据居民反馈,有很多小区内的垃圾投放时间有所延长。事实上,社区内的垃圾分类就是在彼此的磨合中逐渐向前。比如,早期“九九六”的上班族曾吐槽没时间扔垃圾,对此上海各小区基于自身情况,相对灵活地调整、延长了垃圾投放时间。该小区的垃圾投放时间延长到了早6点到9点,晚18点到21点;超出上述时间两小时内,居民还可以把垃圾扔到小区集中点。这份方便也有成本,原本5点结束工作的清洁人员,现在要先回家吃饭,然后返工,盯着桶、适度二次分拣,至少晚九点才能下班。
上海垃圾分类达成这样的成果与志愿者的努力息息相關。上海目前的垃圾分类形式是定时定点的模式,一般早上6至8点,晚上18至20点在固定位置设置分类垃圾桶,并配备志愿者对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投递进行监督指导。在这样的监督力度下,的确是可以确保提高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纯净度的。但是一年365天,每个点每天需要至少4个小时的志愿者,招募难度也是非常大的。更何况志愿者经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今年在逐步减少志愿者的情况下,垃圾的纯净度较之前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另外,错过投递时间的居民会将生活垃圾投放到路上的果壳箱周边,对路面环境造成影响。 上海模式需要大量志愿者进行指导,在人力物力方面需要大量投入,并不能大范围推广。而且,在志愿者撤退之后,居民不分类的返潮现象也在逐步增多。由于无法追溯垃圾来源对于执法教育不能起到实时作用。
新型的垃圾分类模式--溯源分类模式
以上两种模式,一种是硬件使用成本高,另一种是人工成本高。驻马店需要的是一种成本低,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以上这2种模式虽然是目前来说比较主流的模式,各有各的优缺点,但并没有达到可复制可推广的程度。
我们需要一种新型的模式来帮助居民做好垃圾分类这项民生工作。结合2种模式的优势,避免他们的不足。既要学习上海分类模式中志愿者前期指导的经验还要结合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同时不能像智能箱模式一般不切实际的大量投入,也不能如上海模式般会发生居民返潮现象。
如此,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的二维码,统一使用实名制的二维码垃圾袋。利用大数据平台追溯每袋垃圾的投递居民,并且在前期开展时学习上海经验利用志愿者进行指导监督工作。同时由于二维码追溯的因素,也可以避免居民在志愿者撤岗后的返潮现象,以及杜绝了上海模式中定时定点产生的偷倒现象。
溯源分类模式是依托“互联网+”技术研发的可进行垃圾溯源并实时上传分类实效的监督模式。
它采用“一码一枪一平台”的模式对居民生活垃圾投放进行监督管理。“一码”是指每一户都有唯一指定二维码;“一枪”是指工作人员每人配备一部PDA扫描枪,对二维码进行扫码上传;“一平台”是垃圾分类管理平台,PDA掃描的数据都会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汇总,可以提供给管理部门或各小区居委查询。
操作流程如下:
1、居民在家中将生活垃圾根据干、湿要求进行初分。
2、居民将分类完成的湿垃圾装袋,并在湿垃圾袋上贴上专用的二维码。(一户一码)
分类二维码不仅能对垃圾袋进行溯源,而且这个二维码还要进行加密工作,除了扫码单位的专用设备能进行识别外,其他软件设备一律不能识别,必须要保证居民的隐私安全。
3、将贴有二维码的垃圾袋丢入指定的湿垃圾桶内。
(湿垃圾桶可以24小时开放投递,并且无需派遣志愿者从旁指导)
1、将湿垃圾桶运输至指定统一分类扫码的集中点。
2、垃圾进入集中点后,监督员会破袋检查,并将垃圾袋取出分入干垃圾桶,同时使用专用的PDA扫码工具完成扫码工作。
3、将不合格的垃圾拍照上传至管理平台并通知居民本人。
驻马店如何实行溯源分类模式
一、实行溯源分类模式的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工作。
1、完成硬件设施配备。根据排摸数据与实地查看情况,街道完成普通分类垃圾桶、垃圾袋自助发放机、礼品兑换机、资源回收点(环保小屋)等硬件设施设备的购置和点位安装。
2、组建垃圾分类队伍。居委和物业公司共同做好小区垃圾分类宣传员、分拣员和巡查员的选聘任用,并且按照职能分工做好“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宣传技巧方法”等内容的岗前培训和业务指导。
3、营造宣传氛围。让居民意识到自己小区已经实施垃圾分类。结合小区实际情况,在人流、车流大的区域,利用小区围墙、自行车库顶端和长墙进行墙绘涂鸦和广告牌制作,营造好小区垃圾分类宣传氛围。
4、组织居民信息登记。居委开展集中户外宣传和每家每户上门宣传的方式,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和积分扫码的使用规则,做好小区居民的基本信息登记和二维码的发放工作。
(二)推进实施阶段。
1.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居委督促各清运单位做好小区内各类垃圾的分类运输,杜绝“分类投放,混合运输”的现象,做到日产日清。
2.做好分类实效公示。在小区橱窗内设置各楼组垃圾分类评比公示栏和每日资源回收利用率公示栏,告知居民每日的分类实效,带动居民从源头上做好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提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3、落实例会制度。管理办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例会,会同成员单位汇总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情况,反馈相关信息,具体部署下阶段的工作任务,研究解决生活垃圾分类碰到的难点问题。
4、完成积分扫码的数据更新。小区保洁或志愿者负责每日查看小区垃圾箱分类投放情况,确保用户投放准确度,如发现投放错误等问题及时通过APP告知用户,并对投放正确的居民做好积分奖励。
(三)总结经验。
对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形成书面资料,重点提炼经验,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工作方法。制定下一步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计划,力争打造示范区垃圾分类示范区。
二、分类收运的管理
(一)厨余垃圾(餐厨垃圾)的分类收运
小区内的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可以24小时自由投放,但必须使用二维码垃圾袋。由小区保洁或志愿者监督居民每天在指定时间段(建议时间段为每天上午6:00-9:00;下午18:00-20:00)根据垃圾分类监督居民自主在投放地点进行分类投放,然后再由小区保洁将厨余垃圾(餐厨垃圾)运送至指定位置交给扫码监督单位进行信息化处理,并由清运单位进行处理。
(二)可回收物的分类收运
小区内的可回收物由小区内的巡检人员,巡视垃圾箱的情况,并及时通知回收企业进行回收。
(三)其他垃圾的分类收运
小区内的其他垃圾可以24小时自由投放,但必须使用二维码垃圾袋。由小区保洁或志愿者监督居民每天在指定时间段(建议时间段为每天上午6:00-9:00;下午18:00-20:00)根据垃圾分类监督居民自主在投放地点进行分类投放,然后再由小区保洁将其他垃圾运送至指定位置交给扫码监督单位进行信息化处理,并由清运单位进行处理。 (四)有害垃圾的分类收运
小区内的有害垃圾由小区内的巡检人员,巡视垃圾箱的情况,并及时通知回收企业进行回收。
三、人员的配置及管理
(一)人员的配置
(二)人员的岗位职责
1、项目主管
维护公司与街道办、物管公司良好的合作关系;
组织针对目标小区的调研并提交调研报告;
撰写辖区内小区推广计划并负责活动整体的执行;
组织小区推广前期预热及现场活动;
负责组织客户信息的录入及资料整理归档;
协调和监督小区垃圾收运的及时性;
組织条码及垃圾袋发放活动;
组织小区定时定点活动以及礼品兑换活动的开展
2、巡检人员
负责巡检小区垃圾箱分类投放情况,确保用户投放准确度高,发现问题及时告知用户,提高用户参与率,并负责客户信息的录入及资料整理归档;
统筹安排所辖小区用户服务工作,包括积分兑换、条码补给和其他问题解决及反馈;
定期整理用户的相关数据,通过多种方式提升用户参与率和正确率,达到小区运营目标;
每天巡查小区垃圾箱投放情况、设备耗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3、小区宣传督导员
参与垃圾分类现场宣传注册活动,宣传垃圾分类基础知识,进行用户登记和赠品发放;
进行入户宣传及其他宣传方式,提高居民注册率;
4、二维码监督人员
负责按规范流程对垃圾进行二维码扫描、监督垃圾分类情况的管理。
负责垃圾箱的清洁维护
四、需要提供的支持
(一)政府部门协调工作:
1、需要政府提供一个场地作为垃圾分类中转站,将各小区的垃圾转运至中转站,由工人进行扫码作业,上传分类信息。
2、安排清运公司到中转站清运分类合格的垃圾。
(二)各小区居委方面:
1、前期数据整理工作,需要将居民信息输入系统,制作专属二维码。
2、前期宣传工作,告知居民垃圾分类的模式,二维码的使用方法。
3、项目初期,需要志愿者在垃圾桶点位上对居民进行指导工作(最多一个月)
4、对扫描出来分类不合格的居民进行二次上门宣传工作。
5、协助发动楼长,组织楼栋用户注册、发放宣传材料、上门分类指导;
6、协助分类企业发动居民,参加分类宣传和教育培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