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种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从西农2611/(918/95选1)F1中选育而成。
审定情况:2005年分别通过国家和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5,陕审麦2005002。
特征特性:半冬性,早熟,成熟期比豫麦49号早2~3天。幼苗匍匐,叶片较窄,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高75厘米左右,茎秆弹性好,株型略松,穗层整齐,旗叶窄长、上冲。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较饱满,色泽光亮,黑胚率低。平均亩穗数42.7万穗,穗粒数32粒,千粒重40.3克。苗期长势一般,越冬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稍差;抗倒力强;不耐后期高温,有早衰现象,熟相一般。国家区试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至高抗条锈病,中感秆锈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叶锈病和白粉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4克/升、78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96%、15.39%,湿面筋含量29.4%、32.3%,沉降值41.7毫升、49.7毫升,吸水率64.8%、62.4%,面团形成时间4.5分钟、6.1分钟,稳定时间8.7分钟、17.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40E.U.、564E.U.,拉伸面积94平方厘米、121平方厘米;陕西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测定结果:容重765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6%,湿面筋含量33.2%,沉降值57毫升,吸水率62.1%,面团稳定时间35.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611E.U.,拉伸面积126平方厘米。属强筋品种。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6.8公斤,比高产对照豫麦49号减产1.5%(不显著),比优质对照藁麦8901增产5.6%;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82.2公斤,比高产对照豫麦49号减产0.6%(不显著),比优质对照藁麦8901增产6.4%(极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7.6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减产0.2%(不显著)。陕西省2003-2004、2004-2005两年度试验20点次,14点增产,6点减产,区试平均亩产433.4公斤,较对照品种小偃22增产0.5%;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8.7公斤,较对照小偃22增产3.4%。
栽培要点:选用肥水地种植,适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叶枯病和叶锈病。拔节期追施适量氮肥。
适宜范围: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山东省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联系地址:陕西省杨凌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邮政编码:712100
联系人:王辉
联系电话:
029-87092469,1370912900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审定情况:2005年分别通过国家和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5,陕审麦2005002。
特征特性:半冬性,早熟,成熟期比豫麦49号早2~3天。幼苗匍匐,叶片较窄,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高75厘米左右,茎秆弹性好,株型略松,穗层整齐,旗叶窄长、上冲。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较饱满,色泽光亮,黑胚率低。平均亩穗数42.7万穗,穗粒数32粒,千粒重40.3克。苗期长势一般,越冬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稍差;抗倒力强;不耐后期高温,有早衰现象,熟相一般。国家区试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至高抗条锈病,中感秆锈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叶锈病和白粉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4克/升、78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96%、15.39%,湿面筋含量29.4%、32.3%,沉降值41.7毫升、49.7毫升,吸水率64.8%、62.4%,面团形成时间4.5分钟、6.1分钟,稳定时间8.7分钟、17.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40E.U.、564E.U.,拉伸面积94平方厘米、121平方厘米;陕西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测定结果:容重765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6%,湿面筋含量33.2%,沉降值57毫升,吸水率62.1%,面团稳定时间35.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611E.U.,拉伸面积126平方厘米。属强筋品种。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6.8公斤,比高产对照豫麦49号减产1.5%(不显著),比优质对照藁麦8901增产5.6%;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82.2公斤,比高产对照豫麦49号减产0.6%(不显著),比优质对照藁麦8901增产6.4%(极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7.6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减产0.2%(不显著)。陕西省2003-2004、2004-2005两年度试验20点次,14点增产,6点减产,区试平均亩产433.4公斤,较对照品种小偃22增产0.5%;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8.7公斤,较对照小偃22增产3.4%。
栽培要点:选用肥水地种植,适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叶枯病和叶锈病。拔节期追施适量氮肥。
适宜范围: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山东省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联系地址:陕西省杨凌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邮政编码:712100
联系人:王辉
联系电话:
029-87092469,1370912900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