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常用于MP3播放器的NAND型闪存颗粒可分为SLC和MLC两种,由于广告宣传方面的原因,消费者对此大多并不知情。那么,SLC颗粒和MLC颗粒之间又有哪些区别呢?
SLC和MLC的区别
首先,SLC即单级单元闪存(Single Level Cell),MLC(Multi Level Cell)则是多级单元闪存。SLC颗粒理论上可以重复读写约10万次,MLC颗粒一般不超过1万次,一旦超过,其可靠性开始变得不稳定。其次,SLC颗粒的写入速率大于8MB/s,MLC颗粒则在1.5MB/s左右,前者比后者快5倍以上。在相同的工作条件下,SLC颗粒的功耗比MLC颗粒的少15%左右。
虽然MLC颗粒存在种种不SA意之处,但各大晶圆厂纷纷加大了MLC颗粒的生产规模,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MLC颗粒在单颗芯片容量上拥有绝对优势。由于物理结构不同,SLC颗粒的每个存储单元地址只能存储bit数据,MLC颗粒则是2bit数据,这意味着前者的数据密度要比后者更高。对于厂商来说,从SLC颗粒转产MLC颗粒并不需要额外添置生产设备,架构和成本的优势使得大容量的MLC颗粒越来越多,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大容量闪存式MP3播放器的价格迅速下滑。
采用MLC颗粒的MP3播放器出现传输速度下降、死机等故障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由于MLC颗粒的存储密度大大增加,因此对MP3播放器的控制芯片的要求更高。众所周知,频繁读写数据对于MP3播放器而言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如果控制芯片设计不佳,那么MLC颗粒的出错几率要比SLC颗粒的高出不少。为了降低出错几率,使用MLC颗粒的MP3播放器还需具备ECC校验机制。目前有不少控制芯片采用的是纯软件校验,这在无形之中加重了控制芯片的负担。也有部分控制芯片通过硬件校验和软件校验相结合,既降低了出错几率,也减轻了控制芯片的负担。尽管如此,MLC颗粒的写入次数太少和传输速度慢等缺点仍旧无法克服。
网上热炒,网下波澜不惊
对于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闪存争论,MP3播放器厂商是如何看待的呢?用某业内人士的话来说“MP3播放器采用MLC颗粒没有什么不好的”,据其透露,包括一些知名品牌在内的不少厂商推出过采用MLC颗粒的MP3播放器。究其原因,目前入门级大容量MP3播放器的价格十分便宜,采用容量大且价格便宜的MLC颗粒显然比SLC颗粒更容易控制成本。要知道,容量1GB的MLC颗粒的采购单价比SLC颗粒便宜40元左右,容量2GB的MLC颗粒则比SLC颗粒便宜100多元。其次,新一代控制芯片与MLC颗粒的兼容性大大改善。以入门级的大容量视频MP3播放器为例,多采用瑞芯(Rockchips)RK26xx系列控制芯片,对MLC颗粒的支持较好。真正那些故障率较高的多为杂牌MP3播放器,经过多次市场洗牌后,其生存空间已相当狭小,因此并没有在市场上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总体来看,大多数厂商对待此次“闪存门”事件的态度十分低调,因此对MP3播放器的销售并未造成多大影响。笔者在电脑城中随机采访了多位正在选购MP3产品的消费者,只有极少数被调查者听说过SLC颗粒和MLC颗粒之间存在区别,但不知道具体差异以及X~MP3播放器有何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被调查者对于低价的大容量MP3播放器持肯定态度。虽然他们也很看重产品品质,但在低价面前,只要求产品能正常使用即可,既不会挑剔MP3播放器采用何种闪存颗粒,也不会太过计较产品能够读写1万次还是10万次。“就一两百元的玩意儿,兴许还没达到读写极限之前就被弄丢或摔坏了。即便没有发生这些意外,一两年后这样的产品早过时了,那时说不定早已用上新的MP3产品”持这种观点的被调查者不在少数。
在竞争激烈的中低端MP3市场上,即便是价格仅相差几十元的两款产品,各自的销售状况很可能存在天壤之别。对于经销商来说,MP3产品采用何种闪存颗粒并不重要,能够卖出更多的MP3产品才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何况,正规厂商生产的MP3播放器大多能够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在质保期内的故障大多交给厂家处理,经销商对此几乎没有任何负担。至于质保期以外的故障,经销售一般是帮助用户联系专门的维修店解决。因此,经销商在进货时对MP3产品采用的闪存颗粒类型几乎毫不关心,销售时自然也不会把采用何种闪存颗粒当作产品的主要卖点进行宣传。
笔者还了解到,常见的MP3播放器故障虽然有些是采用了劣质或者翻新的闪存芯片所致,但是因MLC颗粒自身缺陷引起的故障并不多。有些MP3播放器在上市之初采用的是SLC颗粒,为降低成本,厂商在随后生产的同型号产品中改用价格相对便宜的MLC颗粒,却没有增加控制芯片或者ECC校验。由此引发的故障被一些不明就里的人抓住不放,成为批判MLC颗粒的“种种罪证”,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SLC和MLC各自发展前景无忧
正如前文所讲,SLC和MLC颗粒的速度、可靠性和成本等指标截然不同,各自的适用范围也不相同。SLC颗粒是高端、高性能NAND型闪存的首选方案,但价格较贵,适合用在将良好稳定性以及高性能作为产品主要诉求重点的高端MP3产品中。MLC颗粒则适合将低价作为产品诉求的中低端产品中,其速度和可靠性方面的不足可通过提升控制芯片的性能从而得到一定改善。
其实,SLC和MLC颗粒并存只不过是NAND闪存的发展必经之路,片面地批判或者打击某一方显然是不对的。尤其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通过夸大事实等人为炒作,以达到诋毁某些产品的目的,这才是大家所要警觉的。只有经过仔细比对后,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挑选合适产品,这才是最正确的选购之道。追本溯源并不是坏事,但是若加入了偏激的固执,人云亦云,那就真的有些悲哀了。
SLC和MLC的区别
首先,SLC即单级单元闪存(Single Level Cell),MLC(Multi Level Cell)则是多级单元闪存。SLC颗粒理论上可以重复读写约10万次,MLC颗粒一般不超过1万次,一旦超过,其可靠性开始变得不稳定。其次,SLC颗粒的写入速率大于8MB/s,MLC颗粒则在1.5MB/s左右,前者比后者快5倍以上。在相同的工作条件下,SLC颗粒的功耗比MLC颗粒的少15%左右。
虽然MLC颗粒存在种种不SA意之处,但各大晶圆厂纷纷加大了MLC颗粒的生产规模,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MLC颗粒在单颗芯片容量上拥有绝对优势。由于物理结构不同,SLC颗粒的每个存储单元地址只能存储bit数据,MLC颗粒则是2bit数据,这意味着前者的数据密度要比后者更高。对于厂商来说,从SLC颗粒转产MLC颗粒并不需要额外添置生产设备,架构和成本的优势使得大容量的MLC颗粒越来越多,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大容量闪存式MP3播放器的价格迅速下滑。
采用MLC颗粒的MP3播放器出现传输速度下降、死机等故障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由于MLC颗粒的存储密度大大增加,因此对MP3播放器的控制芯片的要求更高。众所周知,频繁读写数据对于MP3播放器而言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如果控制芯片设计不佳,那么MLC颗粒的出错几率要比SLC颗粒的高出不少。为了降低出错几率,使用MLC颗粒的MP3播放器还需具备ECC校验机制。目前有不少控制芯片采用的是纯软件校验,这在无形之中加重了控制芯片的负担。也有部分控制芯片通过硬件校验和软件校验相结合,既降低了出错几率,也减轻了控制芯片的负担。尽管如此,MLC颗粒的写入次数太少和传输速度慢等缺点仍旧无法克服。
网上热炒,网下波澜不惊
对于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闪存争论,MP3播放器厂商是如何看待的呢?用某业内人士的话来说“MP3播放器采用MLC颗粒没有什么不好的”,据其透露,包括一些知名品牌在内的不少厂商推出过采用MLC颗粒的MP3播放器。究其原因,目前入门级大容量MP3播放器的价格十分便宜,采用容量大且价格便宜的MLC颗粒显然比SLC颗粒更容易控制成本。要知道,容量1GB的MLC颗粒的采购单价比SLC颗粒便宜40元左右,容量2GB的MLC颗粒则比SLC颗粒便宜100多元。其次,新一代控制芯片与MLC颗粒的兼容性大大改善。以入门级的大容量视频MP3播放器为例,多采用瑞芯(Rockchips)RK26xx系列控制芯片,对MLC颗粒的支持较好。真正那些故障率较高的多为杂牌MP3播放器,经过多次市场洗牌后,其生存空间已相当狭小,因此并没有在市场上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总体来看,大多数厂商对待此次“闪存门”事件的态度十分低调,因此对MP3播放器的销售并未造成多大影响。笔者在电脑城中随机采访了多位正在选购MP3产品的消费者,只有极少数被调查者听说过SLC颗粒和MLC颗粒之间存在区别,但不知道具体差异以及X~MP3播放器有何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被调查者对于低价的大容量MP3播放器持肯定态度。虽然他们也很看重产品品质,但在低价面前,只要求产品能正常使用即可,既不会挑剔MP3播放器采用何种闪存颗粒,也不会太过计较产品能够读写1万次还是10万次。“就一两百元的玩意儿,兴许还没达到读写极限之前就被弄丢或摔坏了。即便没有发生这些意外,一两年后这样的产品早过时了,那时说不定早已用上新的MP3产品”持这种观点的被调查者不在少数。
在竞争激烈的中低端MP3市场上,即便是价格仅相差几十元的两款产品,各自的销售状况很可能存在天壤之别。对于经销商来说,MP3产品采用何种闪存颗粒并不重要,能够卖出更多的MP3产品才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何况,正规厂商生产的MP3播放器大多能够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在质保期内的故障大多交给厂家处理,经销商对此几乎没有任何负担。至于质保期以外的故障,经销售一般是帮助用户联系专门的维修店解决。因此,经销商在进货时对MP3产品采用的闪存颗粒类型几乎毫不关心,销售时自然也不会把采用何种闪存颗粒当作产品的主要卖点进行宣传。
笔者还了解到,常见的MP3播放器故障虽然有些是采用了劣质或者翻新的闪存芯片所致,但是因MLC颗粒自身缺陷引起的故障并不多。有些MP3播放器在上市之初采用的是SLC颗粒,为降低成本,厂商在随后生产的同型号产品中改用价格相对便宜的MLC颗粒,却没有增加控制芯片或者ECC校验。由此引发的故障被一些不明就里的人抓住不放,成为批判MLC颗粒的“种种罪证”,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SLC和MLC各自发展前景无忧
正如前文所讲,SLC和MLC颗粒的速度、可靠性和成本等指标截然不同,各自的适用范围也不相同。SLC颗粒是高端、高性能NAND型闪存的首选方案,但价格较贵,适合用在将良好稳定性以及高性能作为产品主要诉求重点的高端MP3产品中。MLC颗粒则适合将低价作为产品诉求的中低端产品中,其速度和可靠性方面的不足可通过提升控制芯片的性能从而得到一定改善。
其实,SLC和MLC颗粒并存只不过是NAND闪存的发展必经之路,片面地批判或者打击某一方显然是不对的。尤其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通过夸大事实等人为炒作,以达到诋毁某些产品的目的,这才是大家所要警觉的。只有经过仔细比对后,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挑选合适产品,这才是最正确的选购之道。追本溯源并不是坏事,但是若加入了偏激的固执,人云亦云,那就真的有些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