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蔬菜供给及价格情况
1.蔬菜能保证有效供给。2013年江西全年蔬菜种植面积845.6万亩,产量1257.6万吨,产量在全国排21位,中部第5位。人均蔬菜供应量278公斤,基本能保证有效供给。调运情况大概是冬季从海南、山东等地调入辣椒、西红柿、黄瓜等茄果类和豆类蔬菜。春季向周边省市调出茄果类蔬菜,夏秋调出根茎类、叶菜类及豆类蔬菜。目前,江西省已成为香港叶类蔬菜第二大供应区。
2.蔬菜产销价格存在巨幅价差。以春天蔬菜价格为100,夏天则为76,秋天则为73,冬天则为80。今年春节过后,受雨雪天气影响,本地叶菜类蔬菜有一定涨幅,但由于各地提前做好的保供给预案,加上海南、山东等省份调入量增加,茄果、根茎类等蔬菜价格不升反降。当前江西省蔬菜集中上市,辣椒等本地主打蔬菜品种价格下跌明显,据报道,永丰县坑田镇3500亩、700万公斤辣椒平均价格仅1元/公斤,而去年为10元/公斤。
从江西省农业厅市场处开展的生产者价格(农民出售价)调查和县级农贸市场价格监测情况看,两者平均价差为289%。市场价格仅是20家县城农贸市场平均价,如果以大中城市菜场价算,价差还要大的多。
关于蔬菜巨幅价差原因探究
1.产地蔬菜市场发展缓慢。蔬菜产销最佳模式是存得住、运得掉、卖得好、赚得到。首先是要存得住,由于产地市场投入不足、发育迟缓。蔬菜往往一上市就面临市场冲击,几乎无话语权。
2.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低。冷链设施匮乏、贮运保鲜加工技术落后,带来蔬菜商品质量差、运耗大、食用不便等诸多问题,全省每年因蔬菜腐烂造成的损失约占产值的25%-30%。2013年江西省人均蔬菜供应量278公斤,而城镇每人年均蔬菜购买量仅120公斤。
3.销售中间加价环节过多且不规范。这也是为什么农民种菜卖不出去,而城市蔬菜依然价高的症结之一,特别是2008年冰冻灾害天气期间反应特别强烈。
解决或缓解巨幅价差的建议
1.大力发展产地批发市场或田头市场。产地市场(另有中转和销地市场)应是公益性的,以政府投入为主。国外产地市场大都以配送中心、分拣中心等形式出现。此外要加大对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贮运能力的培育。
2.减少流通环节,规范中间商利润。推行农超对接、产销直供等新型流通方式,大力推进农产品经营网络化,探索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试点。支持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发展线上线下交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最快速度、最短距离、最少环节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
3.加大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督导。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今年商务部等13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财政支持、金融支持、用地支持和用水、用电支持都进行了明确。据了解,江西省有些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在用地方面、水电方面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大督导力度。
4.增加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品种。由于烘干设备不健全,江西省很多水稻种植大户都是直接将收割下来的稻谷运到粮食收购企业进行烘干。建议将这种未经处理的新鲜稻谷列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品种,降低运输成本,促进流通。
5.加大生产者价格指数发布力度。近年来经常出现城镇农产品售价高位运行,而农民出售价却仍在低谷徘徊的现象,即使农民出售价涨了,但其涨幅往往远远低于城镇售价的涨幅。特别是2013年城镇食品价格较大幅上涨,但农民种粮、养猪等收益却呈递减趋势。建议加大“生产者价格指数”发布力度,充分保护农民利益。
(作者系江西省农业厅市场处处长)
1.蔬菜能保证有效供给。2013年江西全年蔬菜种植面积845.6万亩,产量1257.6万吨,产量在全国排21位,中部第5位。人均蔬菜供应量278公斤,基本能保证有效供给。调运情况大概是冬季从海南、山东等地调入辣椒、西红柿、黄瓜等茄果类和豆类蔬菜。春季向周边省市调出茄果类蔬菜,夏秋调出根茎类、叶菜类及豆类蔬菜。目前,江西省已成为香港叶类蔬菜第二大供应区。
2.蔬菜产销价格存在巨幅价差。以春天蔬菜价格为100,夏天则为76,秋天则为73,冬天则为80。今年春节过后,受雨雪天气影响,本地叶菜类蔬菜有一定涨幅,但由于各地提前做好的保供给预案,加上海南、山东等省份调入量增加,茄果、根茎类等蔬菜价格不升反降。当前江西省蔬菜集中上市,辣椒等本地主打蔬菜品种价格下跌明显,据报道,永丰县坑田镇3500亩、700万公斤辣椒平均价格仅1元/公斤,而去年为10元/公斤。
从江西省农业厅市场处开展的生产者价格(农民出售价)调查和县级农贸市场价格监测情况看,两者平均价差为289%。市场价格仅是20家县城农贸市场平均价,如果以大中城市菜场价算,价差还要大的多。
关于蔬菜巨幅价差原因探究
1.产地蔬菜市场发展缓慢。蔬菜产销最佳模式是存得住、运得掉、卖得好、赚得到。首先是要存得住,由于产地市场投入不足、发育迟缓。蔬菜往往一上市就面临市场冲击,几乎无话语权。
2.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低。冷链设施匮乏、贮运保鲜加工技术落后,带来蔬菜商品质量差、运耗大、食用不便等诸多问题,全省每年因蔬菜腐烂造成的损失约占产值的25%-30%。2013年江西省人均蔬菜供应量278公斤,而城镇每人年均蔬菜购买量仅120公斤。
3.销售中间加价环节过多且不规范。这也是为什么农民种菜卖不出去,而城市蔬菜依然价高的症结之一,特别是2008年冰冻灾害天气期间反应特别强烈。
解决或缓解巨幅价差的建议
1.大力发展产地批发市场或田头市场。产地市场(另有中转和销地市场)应是公益性的,以政府投入为主。国外产地市场大都以配送中心、分拣中心等形式出现。此外要加大对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贮运能力的培育。
2.减少流通环节,规范中间商利润。推行农超对接、产销直供等新型流通方式,大力推进农产品经营网络化,探索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试点。支持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发展线上线下交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最快速度、最短距离、最少环节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
3.加大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督导。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今年商务部等13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财政支持、金融支持、用地支持和用水、用电支持都进行了明确。据了解,江西省有些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在用地方面、水电方面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大督导力度。
4.增加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品种。由于烘干设备不健全,江西省很多水稻种植大户都是直接将收割下来的稻谷运到粮食收购企业进行烘干。建议将这种未经处理的新鲜稻谷列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品种,降低运输成本,促进流通。
5.加大生产者价格指数发布力度。近年来经常出现城镇农产品售价高位运行,而农民出售价却仍在低谷徘徊的现象,即使农民出售价涨了,但其涨幅往往远远低于城镇售价的涨幅。特别是2013年城镇食品价格较大幅上涨,但农民种粮、养猪等收益却呈递减趋势。建议加大“生产者价格指数”发布力度,充分保护农民利益。
(作者系江西省农业厅市场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