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缩短了课程与本地区学生的距离,笔者在农村学校从事美术教育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美术教学经验。本文概述了地方资源中对秸秆的认识与应用,并因地制宜,通过课堂动手制作秸秆画,秸秆编制的教学活动,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感受地方资源的魅力。
【关键词】地方资源 农村 秸秆 美术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1-0213-02
地方资源包括当地的自然资源、社会生活资源、传统艺术资源。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缩短了课程与本地区学生的距离,为校本课程建设和实现学校的特色办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就我们沭阳而言是有三十七个乡镇,一百八十万人口大县。大部分乡镇处于农村。农作物秸秆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资源材料,对于地方美术课程的开发提供丰富的题材与资源。因此充分挖掘适应本土民间习惯的地方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美术的渠道,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发展的有益尝试。本人从事农村学校美术教学多年,在实际工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地方资源加以利用,多方面激发农村学校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一、秸秆利用,几多欢喜几多忧
每年的六月和十一月是农忙季节,现代化科技的介入,人们由以前的人工收割,改为机器收割。大大的节省了时间,人力。虽然政府提倡宣传秸秆还田,加工为再生能源。但秸秆的重量较轻,体积庞大,农民费九牛二虎之力所得不足以付出车费人工,从而田地里堆积了大量用处不大,但因交替耕种必须及时处理的“废物”。以致形政府明令禁止焚烧,农民暗度陈仓的尴尬局面。
身处农村的孩子对秸秆是不陌生的,利用身边自然资源条件创,如果将秸秆材料带进美术课堂,创作作秸秆美术作品,既可以让学生感受美术课的生动有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与环保意识。把地方资源与美术直接联系起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加了解家乡,感受家乡的美,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多措并举,欣赏秸秆的华丽变身
所谓秸秆是指成熟农作物茎叶部分的总称。一般指小麦、水稻、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
實际上秸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以做成秸秆画。中国的麦子秸秆画的制作可上溯至隋朝,被视为宫廷画,后传入民间。
水稻的秸秆也是手工制作的好材料,有柔韧性较强,可以自由编扎,不易断裂等特点。田间的稻草人就是农民的最朴实的艺术品。
对于身处农村的孩子,秸秆是得天独厚优渥的地方自然资源,也是良好的美术教学材料,但制作麦秆工艺画工序繁杂,并不适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所以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特征,选定切合农村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以体验秸秆创作乐趣,提高手、眼、脑的协作能力,生成变废为宝的创新意识。
三、动手实践,让秸秆走进课堂教学,变废为宝
1.课堂上让秆变形,使学生刮目相看
美术课堂中我以一撮麦子秸秆导入,这因熟悉又不屑一顾的麦秆,在课堂却登堂高调亮相,大大激起学生的好奇之心: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接下来的教学自然水到渠成,我给解秸秆的注释,并提问秸秆的用途。接着我播放民间工艺品秸秆画的视频,学生了解了秸秆工艺的历史人文信息与制作工序,让学生品鉴讨论。欣赏与评述美术作品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加上学生自己已有的文化知识,品评一幅艺术作品也就变成了品评一幅家乡画卷,对他们来说要容易得多,也生动得多。学生感叹道这么不起眼的秸秆竟然有这么多的故事,而且摇身一变竟成了“民间瑰宝”,钦佩劳动人民的智慧。领悟秸秆是遗落在田间的宝贝,接着我出示切合学生认知能力的秸秆浮雕作品范画,带领学生总结制作方法与注意事项。好的美术范作往往起到举一反三、抛砖引玉的效果。这样的一节课得心应手。在给学生欣赏地方文化中的美术作品时,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但无需把自己的感觉强加给学生,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往往会产生出其不意的好作品。
2.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的艺术美
在麦子秸秆画的基础上,学生对水稻秸秆即稻草的艺术创作一定不再陌生。首先我在课前要求学生自编成小组,对自己身边的关于稻草制作的物品进行民间调查与搜集。学生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给予积极的引导,往往能使一堂简简单单的美术课变得丰富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这种形式,将美学艺术中不同观念在不同作品中体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他们的审美思路。
在农村,教师可以鼓励中学生去到田野自由大胆地创作,在自己的家乡寻找美。这类教学既经济又能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也要把地方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展览活动。
总之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上好课本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关注地方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竭力去开发我们身边的美术资源,使农村美术教学更有生气,更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美术新课程标准》主编:李永正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国家地方文化资料》
【关键词】地方资源 农村 秸秆 美术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1-0213-02
地方资源包括当地的自然资源、社会生活资源、传统艺术资源。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缩短了课程与本地区学生的距离,为校本课程建设和实现学校的特色办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就我们沭阳而言是有三十七个乡镇,一百八十万人口大县。大部分乡镇处于农村。农作物秸秆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资源材料,对于地方美术课程的开发提供丰富的题材与资源。因此充分挖掘适应本土民间习惯的地方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美术的渠道,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发展的有益尝试。本人从事农村学校美术教学多年,在实际工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地方资源加以利用,多方面激发农村学校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一、秸秆利用,几多欢喜几多忧
每年的六月和十一月是农忙季节,现代化科技的介入,人们由以前的人工收割,改为机器收割。大大的节省了时间,人力。虽然政府提倡宣传秸秆还田,加工为再生能源。但秸秆的重量较轻,体积庞大,农民费九牛二虎之力所得不足以付出车费人工,从而田地里堆积了大量用处不大,但因交替耕种必须及时处理的“废物”。以致形政府明令禁止焚烧,农民暗度陈仓的尴尬局面。
身处农村的孩子对秸秆是不陌生的,利用身边自然资源条件创,如果将秸秆材料带进美术课堂,创作作秸秆美术作品,既可以让学生感受美术课的生动有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与环保意识。把地方资源与美术直接联系起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加了解家乡,感受家乡的美,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多措并举,欣赏秸秆的华丽变身
所谓秸秆是指成熟农作物茎叶部分的总称。一般指小麦、水稻、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
實际上秸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以做成秸秆画。中国的麦子秸秆画的制作可上溯至隋朝,被视为宫廷画,后传入民间。
水稻的秸秆也是手工制作的好材料,有柔韧性较强,可以自由编扎,不易断裂等特点。田间的稻草人就是农民的最朴实的艺术品。
对于身处农村的孩子,秸秆是得天独厚优渥的地方自然资源,也是良好的美术教学材料,但制作麦秆工艺画工序繁杂,并不适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所以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特征,选定切合农村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以体验秸秆创作乐趣,提高手、眼、脑的协作能力,生成变废为宝的创新意识。
三、动手实践,让秸秆走进课堂教学,变废为宝
1.课堂上让秆变形,使学生刮目相看
美术课堂中我以一撮麦子秸秆导入,这因熟悉又不屑一顾的麦秆,在课堂却登堂高调亮相,大大激起学生的好奇之心: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接下来的教学自然水到渠成,我给解秸秆的注释,并提问秸秆的用途。接着我播放民间工艺品秸秆画的视频,学生了解了秸秆工艺的历史人文信息与制作工序,让学生品鉴讨论。欣赏与评述美术作品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加上学生自己已有的文化知识,品评一幅艺术作品也就变成了品评一幅家乡画卷,对他们来说要容易得多,也生动得多。学生感叹道这么不起眼的秸秆竟然有这么多的故事,而且摇身一变竟成了“民间瑰宝”,钦佩劳动人民的智慧。领悟秸秆是遗落在田间的宝贝,接着我出示切合学生认知能力的秸秆浮雕作品范画,带领学生总结制作方法与注意事项。好的美术范作往往起到举一反三、抛砖引玉的效果。这样的一节课得心应手。在给学生欣赏地方文化中的美术作品时,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但无需把自己的感觉强加给学生,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往往会产生出其不意的好作品。
2.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的艺术美
在麦子秸秆画的基础上,学生对水稻秸秆即稻草的艺术创作一定不再陌生。首先我在课前要求学生自编成小组,对自己身边的关于稻草制作的物品进行民间调查与搜集。学生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给予积极的引导,往往能使一堂简简单单的美术课变得丰富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这种形式,将美学艺术中不同观念在不同作品中体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他们的审美思路。
在农村,教师可以鼓励中学生去到田野自由大胆地创作,在自己的家乡寻找美。这类教学既经济又能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也要把地方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展览活动。
总之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上好课本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关注地方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竭力去开发我们身边的美术资源,使农村美术教学更有生气,更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美术新课程标准》主编:李永正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国家地方文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