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区土地征用与补偿政策执行情况调查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y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海省自本世纪初开始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以青海藏区泽库县5乡194户牧民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为例,通过分析该地区土地征用状况及原因,对青海藏区土地征用补偿政策的执行状况进行描述和解释,并从中找出我国地方政府在土地征用与补偿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
  【关键词】青海藏区 土地征用与补偿 政策执行
  引言
  众所周知,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间环节,是整个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制定政策并不能保证其实施效果与目标效果一致,在政策行为开始之后进行跟踪监督至关重要。①土地征用是世界范围内存在的普遍现象,土地征用与补偿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一个关键问题,青海省泽库县属于纯牧区,藏族人口占总人口95%以上,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畜牧业。从2000年起,青海省分别开始有计划地征用土地并实施“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笔者通过对青海省泽库县5乡194户牧民家庭进行的问卷调查和相关访谈,尝试找出地方政府在土地征用及补偿的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检验土地征用及补偿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提升公共政策的执行水平和执行效力,最终保证这一政策目标的实现。
  青海省泽库县土地征用与补偿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的基本情况。此次调查对象分布在青海省泽库县5个乡:和日乡、泽曲镇、多何日乡、恰科日乡和多幅顿乡,5个乡分别有60、11、74、34和15户,共194户,每户调查1人,全部为藏族。被调查牧民男性149人,女性43人,分别占77.6%和22.4%;年龄结构中,20岁以下有3人,占1.5%;21~40岁有78人,占40.2%;41~60岁有94人,占48.5%;61岁以上有19人,占9.8%。受教育程度结构中,没上过学的有128人,占65.9%;小学文化的有55人,占28.4%;初中文化的有5人,占2.6%;高中及中专、中技文化的有4人,占2.1%;本科及以上2人,占1.0%。大部分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不高。
  调查牧民以前和现在的住房情况并进行比较发现,有189人(97.4%)和187人(96.3%)分别回答了被征地以前和以后的住房情况。与以前相比,现在住帐篷的家庭很少,固定住房是农牧民的主要居所,基本住房面积在30~50平米。过去为帐篷,现在为住房,说明牧民的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针对“住房来源”问题,有81户(41.7%)为国家盖房,有76户(39.1%)为自家盖房,有15户(7.7%)为自己购买,其余22户(11.3%)为其他(如租房),这说明被调查农牧民目前所住房子大部分源于政府的资助。进一步调查得知自家盖房或买房房的花费主要集中在1万元以内、1~5万元和5~10万元,分别占28.2%,31.1%和25.6%。
  对土地征用与补偿政策的态度和了解情况。针对“土地征用的原因”,79人(40.7%)是由于政府征地,30人(15.5%)是由于其他(如开发商、建楼、水库、无草山、环境恶劣和商品房等),23人(11.8%)是由于修建交通道路,15人(7.7%)由于退牧还草,12人(6.2%)由于退耕还林。可以看出,政府征地所占比重较大。
  针对“对土地征用补偿政策的了解程度”问题,仅有1人(0.5%)表示非常了解,59人(30.4%)表示比较了解,56人(28.9%)表示一般了解,65人(33.5%)表示不太了解,12人(6.2%)表示非常不了解,这说明政府相关部门征地补偿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农牧民不能熟悉相关政策内容,不利于政策执行。
  针对“发放补偿款的部门”问题,75人(38.7%)表示是县政府,60人(30.9%)表示是乡政府,28人(14.4%)表示是村委会,15人(7.7%)表示是镇政府,16人(8.2%)表示是其他部门领取。发放旧房补偿款是国家对失地农牧民的补偿措施之一,进一步调查得知针对“国家住房补偿款的满意情况”问题,有18人(9.3%)表示“非常满意”,有37人(19%)表示比较满意,有56人(28.9%)表示一般,有55人(28.4%)表示不太满意,有28人(14.4%)表示非常不满意,这说明大部分农牧民对国家提供的补偿款并不满意。
  针对“是否愿意土地被征用”问题,有107人(55.4%)表示不愿意,28人(14.8%)表示愿意,44人(22.9%)表示中立,其余15人不表态。进一步访谈得知,107人“不愿意原因”中,前三位是:55人(51.4%)认为牧民长期“逐水草而居”,土地被征后担心今后生活无保障;44人(41.2%)因为不想失去草场或山林;3人(2.8%)认为不愿意到城镇居住,城镇居住生活费用高。而“愿意原因”依次是:在城镇收入增加的机会更多,在城镇生活水平高,种地和放牧收入低。除此之外,还有服从国家安排、方便孩子、打工方便、喜欢城市和放牧太辛苦等原因。
  土地征用与补偿政策执行情况。针对“土地被征用前政府是否做过宣传动员”,126人(64.9%)提到政府做过动员,68人(35.1%)表示政府没有做过动员。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和了解发现,政府进行了宣传和动员,但实际宣传效果并不明显。
  针对“土地征用与补偿政策落实情况”问题,有8人(4.1%)认为完全落实了,67人(34.5%)认为基本落实了,61人(31.4%)认为一般,43人(22.2%)认为基本没有落实,15人(7.7%)认为完全没有落实。这说明农牧民对政府和相关部门土地征用补偿政策的落实工作还不满意,仍有很多疑问和不清楚的地方需要政府部门的解释。
  针对“土地征用与补偿过程中与政府部门人员发生矛盾的原因”问题,被调查者普遍存在顾虑,访谈中发现,农牧民认为补偿款太低和不愿意放弃土地为主要原因,此外还有不清楚政府的政策、不征求农牧民意见、补偿没有按照规定兑现、工作人员态度恶劣和补偿费被挪用等原因。如果不透彻分析原因并解决问题,这将会给土地征用工作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针对“土地征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要问题为补偿款太低(64.9%),其次是补偿款分配不透明(21.6%)和补偿款差异大(21.6%),补偿费被随意截留(13.0%),而土地低征高卖,土地被征但不用的现象和问题,农牧民不能理解和接受。
  针对“您认为最好的征地补偿方式”,农牧民认为最好的补偿方式是“一次性给足够的钱”(56.9%),部分农牧民考虑到了失地后的就业问题,认为次好的补偿方式是“安排就业”(54.2%),另外,分别有17.6%和6.5%的人选择了提供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结论与建议
  农牧民普遍不愿意土地被征用。对农牧民来说,土地、草场和牲畜自古以来就是农牧民生产生活最基本的依靠和来源,他们不愿意土地被征用、不愿意失去草场和牲畜,主要原因是出于对今后生活的担忧。因此农牧民一旦失去土地,其收入和生活来源则无法保障,而补偿款又无法满足在城镇及其周边生活的众多开支,在新环境中当地人交往也存在困难等等问题困扰着农牧民。因此政府在土地征用与补偿政策执行过程中,应切实做好政策细化工作,将政策目标进行分解,制定计划,落实一些具体问题。
  农牧民普遍对土地征用与补偿政策的宣传工作表示不满。对于政策对象来说,只有知晓了政策,才能理解政策,只有理解了政策,才能自觉地接受和服从政策,因此政策宣传对政策执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访谈和调研可看出泽库县政府所做的动员活动并不够,或说服效果不好,这说明政府与农牧民的沟通不够,政策宣传不透明,只有让农牧民充分了解了土地征用的原因、意义、补偿的标准和程序,才能切实让更多的人理解、接受并服从、享受政策。
  农牧民对政府的信任及政策实施效果因土地征用补偿问题受到影响。农牧民遵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性要素,而农牧民对政策执行者的信任度也对政策有效执行有着直接影响。经分析可知,土地征用与补偿过程中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农牧民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信任度不高,这也是由于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组织协调、政策推广和政策监督等工作不到位导致的。
  国家应规范土地征用补偿执行流程,加强透明度,适当提高补偿金,采用多种补偿安置办法。根据访谈和调研可知,我国现有的土地补偿政策是根据土地产值确定的,农牧民被排除在利益分享外,且没有任何谈判和讨价还价的余地,“市场操作实际上已经在征地补偿费用的确定中成为主流”②,而按土地区位条件差异实行级差补偿是一大趋势。若要将该政策执行彻底,需根据征地情况的不同,灵活处理,在广泛征求农牧民意愿的基础上,尽可能采取多种安置方式,有效化解失地后的人地矛盾,并通过完善失地农牧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就业制度、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及低保制度等,才能妥善安置被征地农牧民今后的生计。
  (作者分别为青海大学财经学院讲师,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城镇化进程中青藏高原农牧民生存境况及择业取向的调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XMZ051)
  【注释】
  ①[美]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62页。
  ②张全景,王万茂:“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理论考察及改革思考”,《经济地理》,2003年第6期,第86~90页。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惠农政策对农村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原本单一的村庄迎来了多元转型,村民对惠农政策的心态发生了现代性变迁,对惠农政策的关注度明显降低,且评判标准和关注重点也都发生了偏移。为此,惠农政策应顺应多元的村民变化和社会转型,借助多元的社会力量,对村庄和村民的发展权重新做出考量。  【关键词】村民 惠农政策 绩效 现代性变迁  2003年以来,经济发展引发的农民流动、农村空壳化现
期刊
网上信访是一个便捷、低成本的信访方式  近日,国家信访局门户网站网上投诉全面放开,这对于便利上访人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应用高科技技术拓宽信访渠道,信访人不需要亲自来信访机构,就可以在网上行使上访权利,既可以减轻信访群众的车马劳顿,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进京信访量。相较于以往信函邮寄的上访方式,网上信访速度更快、准确性更高,而且能保障信访机关及时收到信访材料,便于及时处理信访案件。从信访人角度来说,
期刊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宗教信仰者的个案访谈和田野调查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象发生的深层原因—既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完整的现代性”的大环境问题,也有大学自身的小气候问题。此外,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还与宗教文化自身的价值与传承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大学生 宗教信仰 现代性 跨学科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特别是全球化和现代化运动浪潮的不断向前推进,中
期刊
【摘要】秦皇岛不仅有着优越的旅游地理环境,而且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在保护这些民间文化资源的同时,应对之加以合理开发,并推动其实现产业化发展,从而较好地发挥这些民间文化资源的精神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为促进秦皇岛和河北省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助力。    【关键词】秦皇岛 民间文化 产业化    民间文化就是以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为主体,在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文化传统,包括生产生活习俗、
期刊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近年来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利用出现了一系列现实问题,如不合理利用耕地的现象频繁出现,导致目前耕地资源面临危机,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威胁。针对出现的问题,建议动员全民力量,形成“保护耕地,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并严格依法执行耕地保护制度。    【关键词】黑龙江省 粮食安全 耕地资源 黑土区     粮食安全是世界性的问题。粮食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
期刊
【摘要】通过对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汝南村农民宗教信仰的性别比例、年龄层次、宗教类别、文化程度结构和信教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初步掌握了河南农民宗教信仰现状,并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了宗教在农村被接纳的原因。同时针对农民的宗教信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对策,以期能够正确地引导和规范农村宗教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民 宗教信仰 现状 心理学  著名社会学家彼得·贝格尔曾说:“宗教在历史上既表现为维系世界的力量,又
期刊
【摘要】由于自然、生理等因素影响,云南农村弱势群体存在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返贫率高、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等特征。云南农村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法律适用性不强,立法层级低,地区差别较大,法律保障覆盖面小,适用对象过于狭窄等问题。云南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应实现从道德关怀到权利保障的转变,建立并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规范社会救助立法工作。    【关键词】农村 弱势群体 权利保护 社会
期刊
【摘要】现代产业演进的规律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河北省作为资源型制造业大省,要强化优势产业支撑,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突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瓶颈,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该文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揭示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问题 对策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既是实现河北省经
期刊
上访者 地方 中央  大量底层民众“越诉”表明社会治理的过程出现了缺陷  在我国封建时代,底层民众的“越诉”(也称直诉或上控)被一些开明君主当作下情上达、建言立政的重要手段,且被视为一种防微杜渐、平息民怨的治国安邦之道。但从各代王朝的政治实践来看,就其整体而言,是反对和压制“进京告状”的,对百姓的各种越诉行为经常表达出一种消极、规劝甚至是恐吓的态度,对上访者动辄处以“杖一百”或“充军”的训诫和惩罚
期刊
【摘要】从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高校和高职院校的相关数据来看,我国城市的高校和高职专科院校数量、优质高等学校和高校规模分布较为不均,存在着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东部城市与中西部城市差异较大的状况,而研究1999年和2011年这13年间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变动,可以发现这种不均衡的状况在不断加剧。  【关键词】高等学校 区域布局现状 变动分布  高等学校的合理布局不仅可以优化院校设置,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协调、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