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在初中当数学老师的朋友告诉我,他班里有个男孩,初一就开始自学初三的课程,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第一。平时也不见得他有多勤奋,作息时间也跟大多数孩子一样。
朋友说这孩子有学习天赋。
虽然爱因斯坦说,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天才,但我还是相信,同时也看到经过大量科学实证的数据,天赋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天赋不同,同样的付出,得到的结果将悬殊到令人诧异。
教育是不能渲染“天赋说”的,应该说的是勤奋、专注和自律。确实也是如此,一个人如果勤奋、专注和自律,通过自己的努力,的确可以在学业、事业上取得成就,这也有大量的科学实证。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勤奋”和“专注”?
我的切身体验是要摒弃“低水平的勤奋”。话要从我的高考经历说起,当年高中文理分科,我学的是文科,历史教科书有六本,我几乎能把六本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背下来,并且熟稔到哪句话在第几页,连教科书的“边边角角”也都背下来了。本来以为考个高分没问题吧,结果高考成绩出来,只考了76分。
这个成绩是我最遗憾也最不甘心的,因为花了我很大的代价,付出很多的时间,但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成绩。
我后来总结的教训是,没有把知识点融会贯通起来。对于历史这一科,就是没有把历史知识放到社会历史现象中去看,也没有放到世界格局中去理解,仅仅会背个死的知识点,这样自然得不了高分。
我的高考已过去了二十多年,现在我儿子都上初中了。但高考历史成绩败北,一直让我耿耿于怀。我现在经常对孩子说起当年我那么勤奋却考76分的故事,提醒孩子要注意学习的实效,不要重复那种“低水平的勤奋”。
但事实上,“低水平勤奋”一直困扰着我。譬如读书,花了很长时间,读完一本书,放下书本,却发现脑里空空如也。几天后,只模糊记得书中几个片断,再过几周,什么也没有留下。再翻翻书本,看看里面的章节,似曾相识,有些还能记起来,大部分却已陌生了。
这样的阅读方法,从付出和获得的比例来说,是失败的。我觉得自己有很多年都陷在“低水平勤奋”的陷阱中,没有破解之道。
后来我改变了阅读方法,在书上划线,写只言片语的笔记,然后摘抄,甚至逼迫自己写一篇千字以上的读书随笔。这四种方法提升了我的阅读深度,但时过境迁之后,仍然遗忘得快,觉得很多书籍,对我帮助不大,也没有在某种学识上有所精进。
也是机缘巧合,我读了一本科学类书籍《信息简史》后,突然意识到,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信息与知识是有巨大的区别的。信息是过往烟云,而知识是驻留心灵的,只有那些能改变你行为的信息才是知识。
我们犯的错误在于,总是把信息当成知识,以为看过了很多,记忆了很多,知道了很多,这些都是知识,事实上不是。你接收到的信息是不是“知识”,唯一的判断标准是,这些信息有没有促成你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且还要看有没有产生新的结果。如果看了很多的书,结果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老方一帖,没有任何的触动,也没有任何的改变和提升,那么这样的阅读是无效的,你的阅读时间也浪费了。虽然你看上去比别人“爱读书”,也比别人“勤奮”,但却是“低水平阅读”、“低水平勤奋”。
人的差异,其实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每个人都知道,人的学识和能力的提升,始于学习和积累,但最终却掉进了“知道主义的陷阱”,没有往前再走一步,问一问自己有没有增长见识,有没有帮助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人到中年才体悟到这一点,有点迟,但还来得及。
朋友说这孩子有学习天赋。
虽然爱因斯坦说,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天才,但我还是相信,同时也看到经过大量科学实证的数据,天赋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天赋不同,同样的付出,得到的结果将悬殊到令人诧异。
教育是不能渲染“天赋说”的,应该说的是勤奋、专注和自律。确实也是如此,一个人如果勤奋、专注和自律,通过自己的努力,的确可以在学业、事业上取得成就,这也有大量的科学实证。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勤奋”和“专注”?
我的切身体验是要摒弃“低水平的勤奋”。话要从我的高考经历说起,当年高中文理分科,我学的是文科,历史教科书有六本,我几乎能把六本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背下来,并且熟稔到哪句话在第几页,连教科书的“边边角角”也都背下来了。本来以为考个高分没问题吧,结果高考成绩出来,只考了76分。
这个成绩是我最遗憾也最不甘心的,因为花了我很大的代价,付出很多的时间,但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成绩。
我后来总结的教训是,没有把知识点融会贯通起来。对于历史这一科,就是没有把历史知识放到社会历史现象中去看,也没有放到世界格局中去理解,仅仅会背个死的知识点,这样自然得不了高分。
我的高考已过去了二十多年,现在我儿子都上初中了。但高考历史成绩败北,一直让我耿耿于怀。我现在经常对孩子说起当年我那么勤奋却考76分的故事,提醒孩子要注意学习的实效,不要重复那种“低水平的勤奋”。
但事实上,“低水平勤奋”一直困扰着我。譬如读书,花了很长时间,读完一本书,放下书本,却发现脑里空空如也。几天后,只模糊记得书中几个片断,再过几周,什么也没有留下。再翻翻书本,看看里面的章节,似曾相识,有些还能记起来,大部分却已陌生了。
这样的阅读方法,从付出和获得的比例来说,是失败的。我觉得自己有很多年都陷在“低水平勤奋”的陷阱中,没有破解之道。
后来我改变了阅读方法,在书上划线,写只言片语的笔记,然后摘抄,甚至逼迫自己写一篇千字以上的读书随笔。这四种方法提升了我的阅读深度,但时过境迁之后,仍然遗忘得快,觉得很多书籍,对我帮助不大,也没有在某种学识上有所精进。
也是机缘巧合,我读了一本科学类书籍《信息简史》后,突然意识到,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信息与知识是有巨大的区别的。信息是过往烟云,而知识是驻留心灵的,只有那些能改变你行为的信息才是知识。
我们犯的错误在于,总是把信息当成知识,以为看过了很多,记忆了很多,知道了很多,这些都是知识,事实上不是。你接收到的信息是不是“知识”,唯一的判断标准是,这些信息有没有促成你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且还要看有没有产生新的结果。如果看了很多的书,结果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老方一帖,没有任何的触动,也没有任何的改变和提升,那么这样的阅读是无效的,你的阅读时间也浪费了。虽然你看上去比别人“爱读书”,也比别人“勤奮”,但却是“低水平阅读”、“低水平勤奋”。
人的差异,其实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每个人都知道,人的学识和能力的提升,始于学习和积累,但最终却掉进了“知道主义的陷阱”,没有往前再走一步,问一问自己有没有增长见识,有没有帮助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人到中年才体悟到这一点,有点迟,但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