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毛泽东深刻地领会孙子兵法的军事基本原则,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古代兵家的军事理论升华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关键词:毛泽东;孙子兵法;军事理论
中图分类号:A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05-01
毛泽东,是中国著名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一生雄才大略、神机妙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从浩瀚如烟海的历史书籍中,掌握了渊博的历史知识,吸取了丰富的前人智慧,历练了敏锐的历史洞察力,扩大了视野,开阔了思路。在这些书籍中,很重要的一本便是《孙子兵法》。博学多才的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对《孙子兵法》已经有所了解。在他的读书笔记《讲堂录》里,便有好几处前人记述和发挥《孙子兵法》的内容:如“孙武,越羁旅臣耳。越不能尽行其说,故功成不受官”、“杀人以生人”、恩生于害、害生于恩??世有诸强以灭人之国为事,灭国则害矣。然强者灭人之国内已国,而殖其民,已之民则恩矣,故害生于恩也。”又如:“孙武子以兵为不得已,以久战多杀非理,以赫赫之功为耻,岂徒谈兵之祖,抑庶几位君子矣。”后来,毛泽东在他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也多处引用《孙子》的理论来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经验。如《军事篇》的“以逸待劳,以饱待饥”、“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始计篇》的“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谋攻篇》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毛泽东深刻地领会这些军事基本原则,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古代兵家的军事理论升华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四渡赤水”是一个典型的运用诈兵取胜的战例。红军被迫长征,被国民党部队围追堵截,行动困难。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恢复了用兵作战的权力,很快带领红军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毛泽东在赤水河两岸反复穿越贵州的复杂路线,驰骋于贵州战场,宛如一条令人眼花缭乱的游龙,左右着战局。红军采取的空前绝后的诈兵战术,让蒋介石实在搞不清红军的真正去向,不知道红军的主力部队何在。红军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又在那里,真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到处都是红军的踪影,令蒋介石摸不着头脑。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掌握了主动权,在晕头转向的国民党军队之间快速穿插,有时,看来红军似乎正在向东行进,而实际是在向西走,在令敌人困惑不解的同时,毛泽东采取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筹划了渡江北上的战略行动。红军主力一、三、五军团南渡乌江,把敌人主力甩在了乌江以北。毛泽东将一、三军团分开,让他们沿贵阳周围的大道和小路运动,扬言要打贵阳;同时派出了一部分部队在贵阳城外摆开阵势,把通往贵阳方向的要隘警戒起来,而红军主力却从离城20公里的地方往西南急进,红军占息烽,下开阳,势如破竹。贵阳成了一座无援的孤城,形势十分危急,蒋介石除命令加强贵阳的防务外,又调云南的孙纵部队东进贵阳,火速增援。毛泽东用诈兵术佯攻贵阳,调孙纵部队出云南,打通了红军西进云南北上的道路。毛泽东避实击虚,四渡赤水,兵指贵阳,攻其必救,如此用兵可谓妙化神灵,旷古绝今。[活学活用]诈术,以欺骗、虚假的言行掩盖事实的真相。战略战术中能灵活运用欺诈之术者是战争中高明的指挥家。毛泽东无疑是军事家之中的军事家,四渡赤水,飞夺沪定桥,巧渡金沙江等等,这些战役令人赞叹不已,成为古今中外军事中诈术用得出神入化的典范。
毛泽东研究与研究毛泽东,已不是为了神化或迷信毛泽东而为之,也不是对毛泽东学说作形式上的重复。虽是时易事变,但是关于毛泽东的课题无疑是、也将永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宝藏”,值得所有人与学术巨匠们共同来开发和挖掘。退一步来说,即使是对毛泽东论语的重复或引用也不一定是“返祖”现象,因为毛泽东及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延绵,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要是反映史实的阐述或曾经真理的概括,都是具有历史价值和积极意义的东西。这不仅可以向后人展示毛泽东的历史性贡献及其雄才伟略,和当时的史实,也可以为人们作某个层次上的分析研究提供素材和依据。
以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为例,毛泽东军事思想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来源于他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实践总结;二是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战争理论和唯物辩证法哲学;三是来源于《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的军事文化,这后一个来源是毛泽东軍事思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早在1939年8月,毛泽东就提出,要为了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去读孙子的书,要精滤《孙子兵法》中卓越的战略思想,批判地接受其战争指导的法则与原理,并以新的内容去充实它。只要你细读毛泽东的军事著作,就会使人感到毛泽东战略战术及其揭示的战争规律,与中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遗产,尤其是《孙子兵法》的思想是相融通的,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素,在运用中有继承,在发展中有创新,对《孙子兵法》的古代辩证法哲学思想的理解比任何人都更深刻、更透彻,运用手法因而更超卓,更具自觉的能动性。毛氏战争辩证法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这一古代兵学圣典,使其闪烁的辩证法之光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许和震.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新型军事人才[J].中国军事教育,2002,14(6).
[2]朱如珂.军事教育学,第2版[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3]张炜,关于中国军事外交的理论探讨,中国军事科学2004年第3期第17卷第3期
[4]张炜:中国海防思想史[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
关键词:毛泽东;孙子兵法;军事理论
中图分类号:A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05-01
毛泽东,是中国著名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一生雄才大略、神机妙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从浩瀚如烟海的历史书籍中,掌握了渊博的历史知识,吸取了丰富的前人智慧,历练了敏锐的历史洞察力,扩大了视野,开阔了思路。在这些书籍中,很重要的一本便是《孙子兵法》。博学多才的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对《孙子兵法》已经有所了解。在他的读书笔记《讲堂录》里,便有好几处前人记述和发挥《孙子兵法》的内容:如“孙武,越羁旅臣耳。越不能尽行其说,故功成不受官”、“杀人以生人”、恩生于害、害生于恩??世有诸强以灭人之国为事,灭国则害矣。然强者灭人之国内已国,而殖其民,已之民则恩矣,故害生于恩也。”又如:“孙武子以兵为不得已,以久战多杀非理,以赫赫之功为耻,岂徒谈兵之祖,抑庶几位君子矣。”后来,毛泽东在他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也多处引用《孙子》的理论来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经验。如《军事篇》的“以逸待劳,以饱待饥”、“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始计篇》的“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谋攻篇》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毛泽东深刻地领会这些军事基本原则,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古代兵家的军事理论升华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四渡赤水”是一个典型的运用诈兵取胜的战例。红军被迫长征,被国民党部队围追堵截,行动困难。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恢复了用兵作战的权力,很快带领红军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毛泽东在赤水河两岸反复穿越贵州的复杂路线,驰骋于贵州战场,宛如一条令人眼花缭乱的游龙,左右着战局。红军采取的空前绝后的诈兵战术,让蒋介石实在搞不清红军的真正去向,不知道红军的主力部队何在。红军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又在那里,真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到处都是红军的踪影,令蒋介石摸不着头脑。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掌握了主动权,在晕头转向的国民党军队之间快速穿插,有时,看来红军似乎正在向东行进,而实际是在向西走,在令敌人困惑不解的同时,毛泽东采取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筹划了渡江北上的战略行动。红军主力一、三、五军团南渡乌江,把敌人主力甩在了乌江以北。毛泽东将一、三军团分开,让他们沿贵阳周围的大道和小路运动,扬言要打贵阳;同时派出了一部分部队在贵阳城外摆开阵势,把通往贵阳方向的要隘警戒起来,而红军主力却从离城20公里的地方往西南急进,红军占息烽,下开阳,势如破竹。贵阳成了一座无援的孤城,形势十分危急,蒋介石除命令加强贵阳的防务外,又调云南的孙纵部队东进贵阳,火速增援。毛泽东用诈兵术佯攻贵阳,调孙纵部队出云南,打通了红军西进云南北上的道路。毛泽东避实击虚,四渡赤水,兵指贵阳,攻其必救,如此用兵可谓妙化神灵,旷古绝今。[活学活用]诈术,以欺骗、虚假的言行掩盖事实的真相。战略战术中能灵活运用欺诈之术者是战争中高明的指挥家。毛泽东无疑是军事家之中的军事家,四渡赤水,飞夺沪定桥,巧渡金沙江等等,这些战役令人赞叹不已,成为古今中外军事中诈术用得出神入化的典范。
毛泽东研究与研究毛泽东,已不是为了神化或迷信毛泽东而为之,也不是对毛泽东学说作形式上的重复。虽是时易事变,但是关于毛泽东的课题无疑是、也将永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宝藏”,值得所有人与学术巨匠们共同来开发和挖掘。退一步来说,即使是对毛泽东论语的重复或引用也不一定是“返祖”现象,因为毛泽东及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延绵,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要是反映史实的阐述或曾经真理的概括,都是具有历史价值和积极意义的东西。这不仅可以向后人展示毛泽东的历史性贡献及其雄才伟略,和当时的史实,也可以为人们作某个层次上的分析研究提供素材和依据。
以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为例,毛泽东军事思想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来源于他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实践总结;二是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战争理论和唯物辩证法哲学;三是来源于《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的军事文化,这后一个来源是毛泽东軍事思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早在1939年8月,毛泽东就提出,要为了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去读孙子的书,要精滤《孙子兵法》中卓越的战略思想,批判地接受其战争指导的法则与原理,并以新的内容去充实它。只要你细读毛泽东的军事著作,就会使人感到毛泽东战略战术及其揭示的战争规律,与中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遗产,尤其是《孙子兵法》的思想是相融通的,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素,在运用中有继承,在发展中有创新,对《孙子兵法》的古代辩证法哲学思想的理解比任何人都更深刻、更透彻,运用手法因而更超卓,更具自觉的能动性。毛氏战争辩证法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这一古代兵学圣典,使其闪烁的辩证法之光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许和震.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新型军事人才[J].中国军事教育,2002,14(6).
[2]朱如珂.军事教育学,第2版[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3]张炜,关于中国军事外交的理论探讨,中国军事科学2004年第3期第17卷第3期
[4]张炜:中国海防思想史[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