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至2009年,福建省于2006年9月施行的高中阶段各个领域新课程改革已近三年,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步伐也与时俱进,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深入探究课程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并在实践中形成一套适合本学科教学的方法和模式,有效贯彻“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精神也是信息教育工作者的一大挑战。本文阐述了,浅谈对在新课改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程改革 高中教学 教学环境 模式 创新 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9-094-02
如何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应该综合体现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组织模式,具有个性特色的信息课才真正叫做好课,它应是授课者在一定的教学理论与实践驱动下,对课堂内容进行再次升华的过程。
对于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本人认为应首要把握住以下几方面:
一、明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二、认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结构形式
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高中课程区别于义务教育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其中,每个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接近的若干科目组成,每个科目由若干个必修与选修模块组成。设置学习领域旗帜鲜明的反对学科本位思想,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在这种课程结构下,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个独立课程,与通用技术共同归属技术领域,这种划分说明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技术领域课程的共性,将其单独列出,又说明,其具有不同于一般通用技术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突出的体现为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即培养信息素养,尤其是,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大众教育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信息技术课程同语文、数学课程一样,需要承担继续培养和提升学生相应素养的职责。于是,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脱离综合实践领域,成为一个独立的课程,日益彰显自身的教育价值。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信息技术课以信息处理为主线,着眼于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加工、发布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它与以往开设的计算机课有一定的区别。以往的计算机课侧重于对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科学工具的认识和使用,而信息技术学科是在对计算机认识、使用的基础上,力求培养学生主动利用信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首先要对该学科的教学目的及目标有明确的认识,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搞好教学工作。
三、创造“地利人和”的教学环境
(一)创建熟悉的教学环境,消除“惰性”因素
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安排在机房或者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必备的教学和学习软件准备完善能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操作。1、计算机机房采用的是什么样的“电子教学系统”,它除了“屏幕广播”“文件传输”外,是否具有“屏幕录像”“分组教学”,“学生演示”等功能,熟悉各种教学和学习软件,是让它们能更好提供教学服务的前提;2、检查学生机运行状况,顺利广播机房各个学生机控制点,这些都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所以在计算机机房上课,教师需要提前做好一切软硬件的准备工作,将一切人为的“惰性”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熟悉教学对象的知识储备,消除知识点“盲区”
学生目前的信息知识储备状况如何,对已教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只有熟悉了学生的本学科知识储备状况,才能准确地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及内容的多少,并控制复习练习时间权重,这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成败,因此,在我们的教案上,首先,需有一个“教学分析”,要分析教材,同时分析学生,消除知识点“盲区”。
四、创新活动教学模式,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
1、创新活动教学模式,出发点就是树立“尊重主体,面向全体”教学理念,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让教师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更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促进学生学习,让学生掌握和运用一种现代学习方式,让学生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将演示讲演模式,练习模式,网络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分类推进。借助于示教设备演示,教师在其中做适当的讲解,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学生要想熟练使用计算机,仅靠教师的讲授和演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掌握运用操作技能和技巧。练习的方式要多种多样,如课堂问答,上机操作等。在进行上机操作练习时,一般由教师给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每完成一项教学内容,就及时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练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熟练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计算机教学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知识环境,学生通过校园网浏览教学页面、网上图书馆、教学资料库等,能获得更丰富、快捷的信息知识。指导学生从网上下载学习软件,收集各类学习资源,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收集能力。因此,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能采取各种方式设计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为教学服务。
2、以必修课为基础,充分带动各类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我们应该根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结构形式,以共同必修的模块为基础,以选修模块为辅助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及研究性学习。国家、省市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对信息技术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为了让学生提升信息素养,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以促进信息技术课的开展。各类网页制作比赛、程序设计竞赛、智能机器人比赛、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也蓬勃开展。学校在安排正常的教学课时同时,应赋予学生最广阔的知识舞台,信息技术课的教师除了上好必修的课程,还应该开展多种多样的选修课及研究性学习,让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
特别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内容难免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教材的使用率也一直是我们信息技术老师头痛的问题,学生也希望能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的内容,除了能培养学生能力,拓展学生思维以外,还能让计算机能更好地为学生的生活、学习服务。
五、采取广泛灵活的教学评价方式
要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还要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评价的总体目标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要发挥评价的功能,从检查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转变到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发挥评价的改进功能,从通过考试对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作鉴定,转变到用多种手段进行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与矫正,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也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以往的评价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笔试和上机实践。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我们应合理改变原有评价方式,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确立新的评价目标。因为评价的目标是实施评价的前提,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评价体系。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目标应该从学生、教师和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这三方面出发,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水平不断提高,使课程不断完善。
综上所述,高中信息课堂教学没有统一模式,也不能生搬硬套,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相信只有坚持不懈地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个人教学经验,才能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在软硬件不断完善的环境中,努力保持自身特色教学框架不变,通过幽默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才能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
参考文献:
[1]09年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初步解读.福建教育厅阳光高考网,2008
[2]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国家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S].2003.2
[4]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追求与实施[N].中国教育报,2006.3
[5]高中信息技术[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6]张天亮.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与学的探索,2009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程改革 高中教学 教学环境 模式 创新 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9-094-02
如何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应该综合体现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组织模式,具有个性特色的信息课才真正叫做好课,它应是授课者在一定的教学理论与实践驱动下,对课堂内容进行再次升华的过程。
对于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本人认为应首要把握住以下几方面:
一、明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二、认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结构形式
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高中课程区别于义务教育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其中,每个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接近的若干科目组成,每个科目由若干个必修与选修模块组成。设置学习领域旗帜鲜明的反对学科本位思想,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在这种课程结构下,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个独立课程,与通用技术共同归属技术领域,这种划分说明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技术领域课程的共性,将其单独列出,又说明,其具有不同于一般通用技术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突出的体现为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即培养信息素养,尤其是,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大众教育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信息技术课程同语文、数学课程一样,需要承担继续培养和提升学生相应素养的职责。于是,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脱离综合实践领域,成为一个独立的课程,日益彰显自身的教育价值。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信息技术课以信息处理为主线,着眼于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加工、发布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它与以往开设的计算机课有一定的区别。以往的计算机课侧重于对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科学工具的认识和使用,而信息技术学科是在对计算机认识、使用的基础上,力求培养学生主动利用信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首先要对该学科的教学目的及目标有明确的认识,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搞好教学工作。
三、创造“地利人和”的教学环境
(一)创建熟悉的教学环境,消除“惰性”因素
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安排在机房或者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必备的教学和学习软件准备完善能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操作。1、计算机机房采用的是什么样的“电子教学系统”,它除了“屏幕广播”“文件传输”外,是否具有“屏幕录像”“分组教学”,“学生演示”等功能,熟悉各种教学和学习软件,是让它们能更好提供教学服务的前提;2、检查学生机运行状况,顺利广播机房各个学生机控制点,这些都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所以在计算机机房上课,教师需要提前做好一切软硬件的准备工作,将一切人为的“惰性”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熟悉教学对象的知识储备,消除知识点“盲区”
学生目前的信息知识储备状况如何,对已教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只有熟悉了学生的本学科知识储备状况,才能准确地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及内容的多少,并控制复习练习时间权重,这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成败,因此,在我们的教案上,首先,需有一个“教学分析”,要分析教材,同时分析学生,消除知识点“盲区”。
四、创新活动教学模式,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
1、创新活动教学模式,出发点就是树立“尊重主体,面向全体”教学理念,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让教师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更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促进学生学习,让学生掌握和运用一种现代学习方式,让学生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将演示讲演模式,练习模式,网络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分类推进。借助于示教设备演示,教师在其中做适当的讲解,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学生要想熟练使用计算机,仅靠教师的讲授和演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掌握运用操作技能和技巧。练习的方式要多种多样,如课堂问答,上机操作等。在进行上机操作练习时,一般由教师给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每完成一项教学内容,就及时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练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熟练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计算机教学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知识环境,学生通过校园网浏览教学页面、网上图书馆、教学资料库等,能获得更丰富、快捷的信息知识。指导学生从网上下载学习软件,收集各类学习资源,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收集能力。因此,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能采取各种方式设计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为教学服务。
2、以必修课为基础,充分带动各类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我们应该根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结构形式,以共同必修的模块为基础,以选修模块为辅助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及研究性学习。国家、省市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对信息技术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为了让学生提升信息素养,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以促进信息技术课的开展。各类网页制作比赛、程序设计竞赛、智能机器人比赛、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也蓬勃开展。学校在安排正常的教学课时同时,应赋予学生最广阔的知识舞台,信息技术课的教师除了上好必修的课程,还应该开展多种多样的选修课及研究性学习,让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
特别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内容难免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教材的使用率也一直是我们信息技术老师头痛的问题,学生也希望能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的内容,除了能培养学生能力,拓展学生思维以外,还能让计算机能更好地为学生的生活、学习服务。
五、采取广泛灵活的教学评价方式
要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还要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评价的总体目标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要发挥评价的功能,从检查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转变到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发挥评价的改进功能,从通过考试对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作鉴定,转变到用多种手段进行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与矫正,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也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以往的评价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笔试和上机实践。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我们应合理改变原有评价方式,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确立新的评价目标。因为评价的目标是实施评价的前提,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评价体系。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目标应该从学生、教师和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这三方面出发,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水平不断提高,使课程不断完善。
综上所述,高中信息课堂教学没有统一模式,也不能生搬硬套,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相信只有坚持不懈地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个人教学经验,才能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在软硬件不断完善的环境中,努力保持自身特色教学框架不变,通过幽默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才能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
参考文献:
[1]09年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初步解读.福建教育厅阳光高考网,2008
[2]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国家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S].2003.2
[4]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追求与实施[N].中国教育报,2006.3
[5]高中信息技术[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6]张天亮.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与学的探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