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文人有着浓郁的“用世”情怀,这种情怀既表现为积极的入世之心,也表现为超然的出世之情。围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出、入世态度,文人们或歌或咏,或嗟或叹。后人据此可以窥见他们“用世”的心灵之程和探求之路。从《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的对比中,可略见一斑。
一、入世:在“人生几何”的感慨中思索“天下归心”
三国时期是群雄并起、战祸连年的时代,生活在这个特殊时期的曹操和众多英雄一样,积极入世,希望结束群雄争霸的分裂局面,实现祖国的统一。
这种积极的入世之心,首先表现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些诗句中,我们似乎感受到的是诗人借酒浇愁的消极情绪。其实不然,诗人生逢乱世,渴望建立功业而未得,这就不能不产生苦闷和感慨。这种苦闷和感慨,也只有对事业和理想执着追求的人,只有不满现实而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人,才可能产生,它绝然不同于没落阶层的颓废和感伤。所以说诗人的苦闷和感慨,是烈士的悲心,是积极入世的体现,
其次,诗人的入世之心还表现在对人才的渴求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人才就如那无法揽取的明月,是那样的可望不可即;“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贤士久别归来,喜不自胜。在这里,诗人表达了求贤不得的苦闷和贤士归来的喜悦。“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更是以周公自况,强烈地表达了自己渴望贤人相助以求一统天下的入世伟愿。
二、出世:在“误落尘网”的遗憾中实践“守拙园田”
和曹操相比,200多年后的陶渊明却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以出世之行来“独善其身”。
陶渊明的出世,一方面源于他的个性。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诗人真实的自我表白,并非愤激之辞。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尘网”、“樊笼”的桎锢,官场的尔虞我诈。他并非没有兼济天下苍生的壮志,但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以及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争权夺利,铲除异己,无心于清明政治。身处其中,陶渊明如“羁鸟”和“池鱼”一样,自然感到不适和厌倦。“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道出了他对官场生活极端的厌恶之情。
所以,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出世后的“田园生活”图景。在“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这些诗句中,诗人表达了这样的生活理念:茅檐草舍远胜官府高堂,树环花绕远胜前呼后拥,温馨村落远胜繁华闹市,鸡鸣狗吠远胜车喧马嚣,清净悠闲远胜摧眉折腰。这既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出世这一超然选择的理想追求。
入世和出世是文人“用世”的两种人生态度。无论是曹操的“入世”,还是陶渊明的“出世”,都既体现了文人个体的自主选择,也体现出时代社会的客观要求。
当代社会,正是我们青年人大展鸿图的时代,我愿人皆曹孟德,不可沽名学陶潜!
[【练习】]
阅读下面两首诗,说说它们所表达的人生态度(或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参考答案】]
王诗表现了诗人出世的人生态度。末联二句,作者借问“樵夫” (“隐士”的代名词,具有象征意味)“投宿”处,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归隐(出世)之情。
杜诗表现了诗人入世的人生态度。末联二句妙用典故,借对泰山(自然和人文的结合体)的倾慕,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有所作为(入世)的坚定信念和豪迈之情。
一、入世:在“人生几何”的感慨中思索“天下归心”
三国时期是群雄并起、战祸连年的时代,生活在这个特殊时期的曹操和众多英雄一样,积极入世,希望结束群雄争霸的分裂局面,实现祖国的统一。
这种积极的入世之心,首先表现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些诗句中,我们似乎感受到的是诗人借酒浇愁的消极情绪。其实不然,诗人生逢乱世,渴望建立功业而未得,这就不能不产生苦闷和感慨。这种苦闷和感慨,也只有对事业和理想执着追求的人,只有不满现实而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人,才可能产生,它绝然不同于没落阶层的颓废和感伤。所以说诗人的苦闷和感慨,是烈士的悲心,是积极入世的体现,
其次,诗人的入世之心还表现在对人才的渴求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人才就如那无法揽取的明月,是那样的可望不可即;“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贤士久别归来,喜不自胜。在这里,诗人表达了求贤不得的苦闷和贤士归来的喜悦。“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更是以周公自况,强烈地表达了自己渴望贤人相助以求一统天下的入世伟愿。
二、出世:在“误落尘网”的遗憾中实践“守拙园田”
和曹操相比,200多年后的陶渊明却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以出世之行来“独善其身”。
陶渊明的出世,一方面源于他的个性。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诗人真实的自我表白,并非愤激之辞。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尘网”、“樊笼”的桎锢,官场的尔虞我诈。他并非没有兼济天下苍生的壮志,但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以及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争权夺利,铲除异己,无心于清明政治。身处其中,陶渊明如“羁鸟”和“池鱼”一样,自然感到不适和厌倦。“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道出了他对官场生活极端的厌恶之情。
所以,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出世后的“田园生活”图景。在“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这些诗句中,诗人表达了这样的生活理念:茅檐草舍远胜官府高堂,树环花绕远胜前呼后拥,温馨村落远胜繁华闹市,鸡鸣狗吠远胜车喧马嚣,清净悠闲远胜摧眉折腰。这既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出世这一超然选择的理想追求。
入世和出世是文人“用世”的两种人生态度。无论是曹操的“入世”,还是陶渊明的“出世”,都既体现了文人个体的自主选择,也体现出时代社会的客观要求。
当代社会,正是我们青年人大展鸿图的时代,我愿人皆曹孟德,不可沽名学陶潜!
[【练习】]
阅读下面两首诗,说说它们所表达的人生态度(或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参考答案】]
王诗表现了诗人出世的人生态度。末联二句,作者借问“樵夫” (“隐士”的代名词,具有象征意味)“投宿”处,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归隐(出世)之情。
杜诗表现了诗人入世的人生态度。末联二句妙用典故,借对泰山(自然和人文的结合体)的倾慕,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有所作为(入世)的坚定信念和豪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