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的品种、品系,不同生长期的雏鸡群,对环境因素的要求,以及环境因素对它的影响程度都不尽相同,因而控制的程度也有所侧重。所有这些往往与不同生长阶段鸡群的生理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1.生活环境对雏鸡的影响
出壳后10日龄内的雏鸡体温比成鸡低1.4℃~1.68℃。长羽快者体温上升较快,长羽慢者往往要到15日龄后才能接近成鸡的体温。雏鸡的这种生理特点说明,它调节体温的能力弱,在一定阶段内,鸡胚与出壳初期雏鸡体温是随环境温度的升降而升降的。生理上的这一现象对于育雏工作者掌握雏鸡培育的规律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当把雏鸡移到凉爽的环境下,体温和代谢率都下降,要到15日龄~20日龄后,雏鸡体内温度调节机制发育良好之后,才能保持体温处于恒定状态,这就是早期雏鸡要求生活环境的温度比成鸡高的原因之一。
2.绒毛保温性能
出壳的雏鸡表皮外层长满一层绒毛,毛长为1.0~1.5cm,是雏鸡体最外部的保温层。但该层很薄,难于达到足够的厚度来形成空气隔热层,保温性能甚差。成鸡的羽毛则大不相同,它包括质地比较坚实的羽管(其中包括羽根和羽轴),从羽轴伸出整齐的羽翮。羽毛在成鸡的表皮上以半重叠式向鸡尾部方向排列,它还可以在表皮与肌肉的神经组织支配下进行收缩或放松。当鸡体感到冷时,往往将羽毛向上松开,形成一定的厚度,气流受阻,形成与外界低温相隔开的保温层,能有效地抵御外界低温的侵袭和防止体内温度迅速扩散。其保温性能比雏鸡强得多。可是,在对外界高温环境的忍耐上雏鸡又比成鸡强,这是雏鸡既需要较高温度的环境保护,又能适应较高温度环境的生理结构特点之一。
3.剩余蛋黄的生理功能
雏鸡出壳后腹部残留着尚未被完全吸收的蛋黄,其外部被一层透明并布满血管的薄膜包着,呈一个囊状物,称为剩余蛋黄囊。出壳后的正常健康雏鸡在3~7天内,生命所需要的营养仍然主要来自这些剩余蛋黄。雏鸡生理上的这种特殊结构在成鸡体内是没有的。刚出壳的雏鸡,剩余蛋黄越小体质愈强,反之则愈弱。对1~5日龄内死亡的雏鸡进行解剖发现:如果不是因为中毒、踏挤而死,几乎全都是孵化过程中蛋黄吸收不良的弱雏。也有部分蛋黄吸收不良的弱雏可活到6~7天才陆续死亡,还有少数蛋黄吸收不良的弱雏是因患白痢、肠炎或感冒而死亡。能活下来的弱雏日后生长发育不良,或者本身就是白痢的带菌者。因此,判别雏鸡质量优劣是检查孵化技术是否过关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以出壳雏鸡蛋黄吸收状况来确定的。出壳后的雏鸡,如果腹部得到适宜的温度,将大大有助于剩余蛋黄的再吸收,从而增强雏鸡的体质和抗病能力,明显地提高成活率。
4.皮下脂肪层组织结构
鸡的皮下脂肪层是主要隔热层。早期的雏鸡表皮组织很薄,呈半透明状,皮下尚未形成脂肪沉积层,尤其是腹部,几乎可以透过表皮看到剩余的蛋黄。其肌肉组织也很薄并含有多量的水分,而水本身也是一种热导体。这种表层的组织结构不可能有效地隔住低温,又由于早期的雏鸡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健全,没有调节体温的能力,御寒能力差。而成鸡的表层组织则不同,它既有较厚的表皮组织,又有较厚的皮下脂肪层,尤其是腹部的脂肪更厚,还有结构坚实的肌肉纤维组织以及灵敏协调的神经系统,这种组织无论在产热与防热(低温)的能力上都是雏鸡的结构所无法比拟的。
5.雏鸡机体成分
雏鸡机体中水分与蛋白质比例均较成鸡高,唯独脂肪低于成鸡,说明雏鸡的储能与产热的能力都很低,这也是雏鸡生理解剖结构特点。
6.特殊的肺结构
由于鸡肺附有9个气囊,造成鸡的需氧量和排出的废气按单位体重计算要比其他家畜高出1~2倍。当大规模集约化饲养管理时,它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要比其他家畜严重得多。据测定,当鸡舍内二氧化碳气体达到8%时,雏鸡的精神便表现出痛苦不堪的状态,而达到15.2%时便会出现昏睡状况。
1.生活环境对雏鸡的影响
出壳后10日龄内的雏鸡体温比成鸡低1.4℃~1.68℃。长羽快者体温上升较快,长羽慢者往往要到15日龄后才能接近成鸡的体温。雏鸡的这种生理特点说明,它调节体温的能力弱,在一定阶段内,鸡胚与出壳初期雏鸡体温是随环境温度的升降而升降的。生理上的这一现象对于育雏工作者掌握雏鸡培育的规律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当把雏鸡移到凉爽的环境下,体温和代谢率都下降,要到15日龄~20日龄后,雏鸡体内温度调节机制发育良好之后,才能保持体温处于恒定状态,这就是早期雏鸡要求生活环境的温度比成鸡高的原因之一。
2.绒毛保温性能
出壳的雏鸡表皮外层长满一层绒毛,毛长为1.0~1.5cm,是雏鸡体最外部的保温层。但该层很薄,难于达到足够的厚度来形成空气隔热层,保温性能甚差。成鸡的羽毛则大不相同,它包括质地比较坚实的羽管(其中包括羽根和羽轴),从羽轴伸出整齐的羽翮。羽毛在成鸡的表皮上以半重叠式向鸡尾部方向排列,它还可以在表皮与肌肉的神经组织支配下进行收缩或放松。当鸡体感到冷时,往往将羽毛向上松开,形成一定的厚度,气流受阻,形成与外界低温相隔开的保温层,能有效地抵御外界低温的侵袭和防止体内温度迅速扩散。其保温性能比雏鸡强得多。可是,在对外界高温环境的忍耐上雏鸡又比成鸡强,这是雏鸡既需要较高温度的环境保护,又能适应较高温度环境的生理结构特点之一。
3.剩余蛋黄的生理功能
雏鸡出壳后腹部残留着尚未被完全吸收的蛋黄,其外部被一层透明并布满血管的薄膜包着,呈一个囊状物,称为剩余蛋黄囊。出壳后的正常健康雏鸡在3~7天内,生命所需要的营养仍然主要来自这些剩余蛋黄。雏鸡生理上的这种特殊结构在成鸡体内是没有的。刚出壳的雏鸡,剩余蛋黄越小体质愈强,反之则愈弱。对1~5日龄内死亡的雏鸡进行解剖发现:如果不是因为中毒、踏挤而死,几乎全都是孵化过程中蛋黄吸收不良的弱雏。也有部分蛋黄吸收不良的弱雏可活到6~7天才陆续死亡,还有少数蛋黄吸收不良的弱雏是因患白痢、肠炎或感冒而死亡。能活下来的弱雏日后生长发育不良,或者本身就是白痢的带菌者。因此,判别雏鸡质量优劣是检查孵化技术是否过关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以出壳雏鸡蛋黄吸收状况来确定的。出壳后的雏鸡,如果腹部得到适宜的温度,将大大有助于剩余蛋黄的再吸收,从而增强雏鸡的体质和抗病能力,明显地提高成活率。
4.皮下脂肪层组织结构
鸡的皮下脂肪层是主要隔热层。早期的雏鸡表皮组织很薄,呈半透明状,皮下尚未形成脂肪沉积层,尤其是腹部,几乎可以透过表皮看到剩余的蛋黄。其肌肉组织也很薄并含有多量的水分,而水本身也是一种热导体。这种表层的组织结构不可能有效地隔住低温,又由于早期的雏鸡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健全,没有调节体温的能力,御寒能力差。而成鸡的表层组织则不同,它既有较厚的表皮组织,又有较厚的皮下脂肪层,尤其是腹部的脂肪更厚,还有结构坚实的肌肉纤维组织以及灵敏协调的神经系统,这种组织无论在产热与防热(低温)的能力上都是雏鸡的结构所无法比拟的。
5.雏鸡机体成分
雏鸡机体中水分与蛋白质比例均较成鸡高,唯独脂肪低于成鸡,说明雏鸡的储能与产热的能力都很低,这也是雏鸡生理解剖结构特点。
6.特殊的肺结构
由于鸡肺附有9个气囊,造成鸡的需氧量和排出的废气按单位体重计算要比其他家畜高出1~2倍。当大规模集约化饲养管理时,它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要比其他家畜严重得多。据测定,当鸡舍内二氧化碳气体达到8%时,雏鸡的精神便表现出痛苦不堪的状态,而达到15.2%时便会出现昏睡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