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加以正确引导高校学生,需要学生一个过程。在学生由认知到认同再到自觉的意志行为这一过程中,人文关怀起着桥梁作用。即要以多样的人文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从情感上的接纳到理论上的认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渗透;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中传统与现代的撞击
当前大学生思想独立活跃、追求向上、努力展示自我等,价值取向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应该看到价值取向上的新变化。表现在:第一,价值取向多样化。容易诱使学生对各种价值观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第二,价值目标选择上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更多注重自己的发展和眼前的现实利益。第三,价值评判标准存在偏移。表现在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对社会、他人要求高,对自己则放松要求。第四,价值实践上存在着认知与行为的偏离,更不用说自觉地应用于实践了。
当前学生的价值观现状,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时出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撞击。因为凡涉及基本立场、政治信念和价值方向等方面的内容时,教育者必须具有鲜明的立场,容不得任何动摇、犹豫和多元化,为此说教和灌输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说教和灌输过程中,往往以忽略或牺牲对个体需求和心理感受为代价来满足整体需要,这种缺乏人情味和亲和力的传统教育方式,与今天价值观的多元化、开放性、功利性特点极不协调,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我们及时调整教育理念,从人文关怀出发,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渗透措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实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发挥人文关怀的桥梁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实效性
(一)树立人文关怀理念是提高渗透实效性的前提
一般来说,教育的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自觉意志行为阶段。要让学生实现情感的接纳和认同,需要在认知阶段采用充满人情味、体现亲和力的人文教育理念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让受教育者首先愿意亲近教育者,接纳、认同教育者,进而激发受教育者认知的欲望。即:在渗透过程中,将经历通过人文关怀——认同教育者——产生认知欲望——达到认同目的——自觉意志行为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人文关怀的前提和基础,就不会有认知的欲望,也就不可能达到认同的目的,更谈不上变成自觉的意志行为了。
(二)注重人文关怀是提高渗透实效性的立足点
我们在引导学生时,基本的立足点应该放在以学生为本这个基点上,即把青年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
首先需要研究学生的内在需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思想水平和接受力,调动主观能动性,把教育渗透与受教育者的实际利益、成长需要有机结合。如:在渗透过程中要与学生的就业需要结合、与未来的实际工作需要结合、与个体人生发展需要结合等等。这样渗透作用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性。
其次,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把学生当作有自由思想、有独立人格、有价值追求、有生命尊严的现实人,善于将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为,善于把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的理论原则问题与灵活的人文关怀方法和手段有机结合,实现两者辩证的统一,使两者相互促进,实现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有机统一,达到良好的渗透效果。
(三)创建人文关怀的工作机制是提高渗透实效性的根本保证
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工作体系和机制,完善各类能够体现现代人文关怀色彩的规章和制度以保证渗透的实效性。
(1)实行全方位的渗透。即创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制度,具体说,即把各专任教师从事正确价值观渗透过程中的实际效果与他们的考核、评职、晋级挂钩,同时,采取各种具有人文关怀色彩的措施、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拓展民主办学渠道,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价值观渗透,使学生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得到正确的引导。
(2)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把正确价值观的渗透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中,尤其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重视开展教学改革和考试制度的改革,倡导学生快乐学习、快意生活、快速成长,运用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使价值观的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创新网络管理制度,创建各类以人文关怀为特点的主题网站,通过网络与青年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学习的互动,促进学生情感的交流与畅通,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与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真善美的高贵价值。
(4)创新困难帮扶救助制度,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和物质帮助,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等等,让青年学生倍感社会的温暖与关怀,从而在自己的人生航道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开展人文实践活动是提高渗透实效性的基本途径
文化素质是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而进行的文化素质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也是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渗透的良好契机。开展各种校园活动,营造积极、健康、高雅、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这些活动,潜移默化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信以人文关怀为桥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一定能架起当代大学生心中的灯塔,并作用于未来的实践中,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山《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求是》,2008.12
[2]王路江《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着力点》《求是》,2008.8
[3]孙丹薇《高校思想政治品德考评》第一版,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6:21.
[4]韦吉峰.《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立体考察》《思想政治教育》,2003.7
作者简介:
房艳丽(1965.11~)女,汉族,山东省威海市,大学本科,副教授,现任教于威海职业学院基础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渗透;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中传统与现代的撞击
当前大学生思想独立活跃、追求向上、努力展示自我等,价值取向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应该看到价值取向上的新变化。表现在:第一,价值取向多样化。容易诱使学生对各种价值观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第二,价值目标选择上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更多注重自己的发展和眼前的现实利益。第三,价值评判标准存在偏移。表现在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对社会、他人要求高,对自己则放松要求。第四,价值实践上存在着认知与行为的偏离,更不用说自觉地应用于实践了。
当前学生的价值观现状,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时出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撞击。因为凡涉及基本立场、政治信念和价值方向等方面的内容时,教育者必须具有鲜明的立场,容不得任何动摇、犹豫和多元化,为此说教和灌输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说教和灌输过程中,往往以忽略或牺牲对个体需求和心理感受为代价来满足整体需要,这种缺乏人情味和亲和力的传统教育方式,与今天价值观的多元化、开放性、功利性特点极不协调,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我们及时调整教育理念,从人文关怀出发,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渗透措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实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发挥人文关怀的桥梁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实效性
(一)树立人文关怀理念是提高渗透实效性的前提
一般来说,教育的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自觉意志行为阶段。要让学生实现情感的接纳和认同,需要在认知阶段采用充满人情味、体现亲和力的人文教育理念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让受教育者首先愿意亲近教育者,接纳、认同教育者,进而激发受教育者认知的欲望。即:在渗透过程中,将经历通过人文关怀——认同教育者——产生认知欲望——达到认同目的——自觉意志行为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人文关怀的前提和基础,就不会有认知的欲望,也就不可能达到认同的目的,更谈不上变成自觉的意志行为了。
(二)注重人文关怀是提高渗透实效性的立足点
我们在引导学生时,基本的立足点应该放在以学生为本这个基点上,即把青年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
首先需要研究学生的内在需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思想水平和接受力,调动主观能动性,把教育渗透与受教育者的实际利益、成长需要有机结合。如:在渗透过程中要与学生的就业需要结合、与未来的实际工作需要结合、与个体人生发展需要结合等等。这样渗透作用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性。
其次,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把学生当作有自由思想、有独立人格、有价值追求、有生命尊严的现实人,善于将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为,善于把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的理论原则问题与灵活的人文关怀方法和手段有机结合,实现两者辩证的统一,使两者相互促进,实现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有机统一,达到良好的渗透效果。
(三)创建人文关怀的工作机制是提高渗透实效性的根本保证
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工作体系和机制,完善各类能够体现现代人文关怀色彩的规章和制度以保证渗透的实效性。
(1)实行全方位的渗透。即创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制度,具体说,即把各专任教师从事正确价值观渗透过程中的实际效果与他们的考核、评职、晋级挂钩,同时,采取各种具有人文关怀色彩的措施、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拓展民主办学渠道,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价值观渗透,使学生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得到正确的引导。
(2)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把正确价值观的渗透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中,尤其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重视开展教学改革和考试制度的改革,倡导学生快乐学习、快意生活、快速成长,运用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使价值观的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创新网络管理制度,创建各类以人文关怀为特点的主题网站,通过网络与青年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学习的互动,促进学生情感的交流与畅通,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与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真善美的高贵价值。
(4)创新困难帮扶救助制度,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和物质帮助,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等等,让青年学生倍感社会的温暖与关怀,从而在自己的人生航道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开展人文实践活动是提高渗透实效性的基本途径
文化素质是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而进行的文化素质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也是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渗透的良好契机。开展各种校园活动,营造积极、健康、高雅、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这些活动,潜移默化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信以人文关怀为桥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一定能架起当代大学生心中的灯塔,并作用于未来的实践中,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山《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求是》,2008.12
[2]王路江《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着力点》《求是》,2008.8
[3]孙丹薇《高校思想政治品德考评》第一版,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6:21.
[4]韦吉峰.《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立体考察》《思想政治教育》,2003.7
作者简介:
房艳丽(1965.11~)女,汉族,山东省威海市,大学本科,副教授,现任教于威海职业学院基础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