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四川省是中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大省之一,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水文以及气候结构,水资源在四川省内的分布并不平均,这就导致缺水地区的水源引用十分重要。四川多山地,省内分布的农业为主的村落繁多,依靠农业小型水利工程成为满足当地农业灌溉需要最高效的手段,同时也能够有效保证粮食生产安全。虽然四川省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由来已久,然而在资金保证、管理维护制度的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做出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工程资金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四川是我国的一个农业大省,以占全国4.7%的耕地,养活了占全国6.8%的人口。在这样的土地和人口比例现状下,要保证四川省正常的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就要要把水资源利用效率要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然而实际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却与此不匹配。四川是一个水利资源大省,全省遍布了大大小小1400多条河流,水资源总量达2616亿立方米。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政策资金缺乏,四川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这些水资源的区域和季节性分布却极不均匀,人口稀疏的甘孜、阿坝地区水量丰足,耕地、人口、工业集中的盆地腹部地区,是整个四川最缺水的地区。水资源的季节性变化、以及客观上农村地区蓄水、渠系设施的不完善,四川广大农村地区长期以来都存在着用水困难的问题。小型农田水利是农村分布最广、与农业生产联系最紧密、农民受益最直接的基础设施,因此要保证四川省的粮食安全以及广大农民增产增收,大力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成为一个必然之举。
2008年1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实施灌区渠系配套和小型农田水利县建设,有效提高水资源调蓄能力和有效灌溉面积。2011年出台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县级人民政府是小型农田水利发展的责任主体,应将小型农田水利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6年出台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关于加快推进“十三五”千万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示范区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依托大中小微水利工程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调控体系,通过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等措施,构建全域覆盖的农田灌排网络。
二、四川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问题分析
1.小农水设施建设基础薄弱。第一,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有相当比例的小农水设施修建年限已长,甚至最早的有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设施老化,毁坏严重,年久失修,其功能已退化严重;第二,先天不足,部分小型水库没有 修建渠道。部分已建渠道强度差、防渗性能差,甚至早已废弃不用,通过几十年的运行,渠道老化、损毁、淤堵十分严重,致使小型水利设施灌溉效率远不及设计灌面。第三,后天失调。由于小型灌区不是国家支持的重点,主要由州、县和群众自筹,投入非常有限,日常维护多是地方政府财政和群众自行出资维护,导致大量的沟渠淤积,清淤成为非常急切的问题。由于清淤成本高,部分渠道早已废弃不用。旧的机制不管用,新的机制没建立,难以发挥作用。第四,缺乏有效的蓄水及相应的配套设施会导致地方在发展生态农业和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方面存在矛盾,发展产业就需要大量的水源供给,然而这就不能满足生态农业的用水需要,处理这一矛盾的根本措施就是大力发展地方小农水工程,使得生态农业用水与产业发展用水在一定程度上互不影响。
以广元市利州区为例。农田水利规划中节水灌溉目标11.8万,实际有效面积7.5万。主要种植作物是金银花,药用或者茶业使用,如果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符合实际要求,这本来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推力。然而,当地存在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典型问题,并且大部分地区由于缺少资金,有效可用的储水设施十分缺乏,一些高山地区由于地势落差大,汲水成本比较高,如果不从水源地汲水,单靠水塘汲水,成本依然会很高,这就导致了难以有效供给农业生产用水所需的结果。部分已建成或者未建成的渠系管道无法及时投入使用,村与村之间的水源分配不合理,如果有恰当的储水及渠系网络,就可以把储水在不同的村落之间按农业和生活所需进行有效配置。
2.后期管理养护机制滞后。目前财力投入不足,导致管理经费不足,管理机构不健全,致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管理粗放,维护管理不足,出现了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由于资金短缺,即使大力扶持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难有较多资金用于水利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项目建成后管理粗放,除由国家管理和控制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外,不少小型水利工程基本上处于弱(无)管理状态。主要原因除了经费原因外还存在水利工程权责不明的问题,市、县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普遍老化缺乏,乡镇水利服务机构弱化,运行机制不全等。现行的运管机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基层对小农水的建养管需求。
以巴中市巴州区渔溪镇三清庙村为例,村内水利设施有塘、雨水池、渠道,这些水利设施很多是在土地流转后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的。另外村内塘口等小农水设施按水面入股,15年底已经建成一部分以建设小型水库为形式的民营水利工程。也正是因为民间资本的引入,目前村里存在已建成水库的产权归属问题,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是由政府引进的,出资是来源于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修建水利工程所占用的土地是“租赁”村民的,这产权所属不明确的现状引发了水利工程的管理问题,日常养护费用到底是由出资方承担还是由政府财政和村民共同承担成为当地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政策建议
1.拓宽小农水工程资金渠道。有效整合各方面资金,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户、信贷、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合理规划用于小农水工程、小农水重点线建设的財政资金。按照受益主体与筹资投劳主体相对应的原则引导受益群众投资。在优先确定责、权的基础上,大力引进业主,积极利用信贷资金,鼓励发展民营水利。严格资金监管制度,严格实行报账制。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在项目区进行公示,接受多方监督,增加资金透明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加强小农水工程的管理和维护。小农水建设工程如果得不到有效管理和维护,便不能长久发挥作用。为了实现高利用效率、长远的利用期限、合理的水源分配,需要通过明晰产权、确定管理主体、落实管理责任、搞活经营权、保障受益权、核实权属证书,建立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的长效机制。为了形成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的小农水建设管护新模式,可以考虑在项目区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配合“一事一议”制度,让农民用水户代表参与管理和监督,使农民真正成为小农水项目的受益主体。
参考文献:
[1]李远华.严家适,新农村建设需要坚实的农村水利基础[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
[2]张志鹏.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浅见[J].湖南水利水电,2007.
[3]涂品.丁超,楊坤,刘雷,浅谈农村小农水建设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水利,2013.
[4]王学军,赵学梅,刘慧霞.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的做法及效益[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2.
[5]刘序.内江市农村微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工程资金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四川是我国的一个农业大省,以占全国4.7%的耕地,养活了占全国6.8%的人口。在这样的土地和人口比例现状下,要保证四川省正常的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就要要把水资源利用效率要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然而实际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却与此不匹配。四川是一个水利资源大省,全省遍布了大大小小1400多条河流,水资源总量达2616亿立方米。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政策资金缺乏,四川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这些水资源的区域和季节性分布却极不均匀,人口稀疏的甘孜、阿坝地区水量丰足,耕地、人口、工业集中的盆地腹部地区,是整个四川最缺水的地区。水资源的季节性变化、以及客观上农村地区蓄水、渠系设施的不完善,四川广大农村地区长期以来都存在着用水困难的问题。小型农田水利是农村分布最广、与农业生产联系最紧密、农民受益最直接的基础设施,因此要保证四川省的粮食安全以及广大农民增产增收,大力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成为一个必然之举。
2008年1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实施灌区渠系配套和小型农田水利县建设,有效提高水资源调蓄能力和有效灌溉面积。2011年出台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县级人民政府是小型农田水利发展的责任主体,应将小型农田水利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6年出台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关于加快推进“十三五”千万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示范区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依托大中小微水利工程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调控体系,通过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等措施,构建全域覆盖的农田灌排网络。
二、四川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问题分析
1.小农水设施建设基础薄弱。第一,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有相当比例的小农水设施修建年限已长,甚至最早的有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设施老化,毁坏严重,年久失修,其功能已退化严重;第二,先天不足,部分小型水库没有 修建渠道。部分已建渠道强度差、防渗性能差,甚至早已废弃不用,通过几十年的运行,渠道老化、损毁、淤堵十分严重,致使小型水利设施灌溉效率远不及设计灌面。第三,后天失调。由于小型灌区不是国家支持的重点,主要由州、县和群众自筹,投入非常有限,日常维护多是地方政府财政和群众自行出资维护,导致大量的沟渠淤积,清淤成为非常急切的问题。由于清淤成本高,部分渠道早已废弃不用。旧的机制不管用,新的机制没建立,难以发挥作用。第四,缺乏有效的蓄水及相应的配套设施会导致地方在发展生态农业和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方面存在矛盾,发展产业就需要大量的水源供给,然而这就不能满足生态农业的用水需要,处理这一矛盾的根本措施就是大力发展地方小农水工程,使得生态农业用水与产业发展用水在一定程度上互不影响。
以广元市利州区为例。农田水利规划中节水灌溉目标11.8万,实际有效面积7.5万。主要种植作物是金银花,药用或者茶业使用,如果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符合实际要求,这本来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推力。然而,当地存在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典型问题,并且大部分地区由于缺少资金,有效可用的储水设施十分缺乏,一些高山地区由于地势落差大,汲水成本比较高,如果不从水源地汲水,单靠水塘汲水,成本依然会很高,这就导致了难以有效供给农业生产用水所需的结果。部分已建成或者未建成的渠系管道无法及时投入使用,村与村之间的水源分配不合理,如果有恰当的储水及渠系网络,就可以把储水在不同的村落之间按农业和生活所需进行有效配置。
2.后期管理养护机制滞后。目前财力投入不足,导致管理经费不足,管理机构不健全,致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管理粗放,维护管理不足,出现了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由于资金短缺,即使大力扶持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难有较多资金用于水利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项目建成后管理粗放,除由国家管理和控制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外,不少小型水利工程基本上处于弱(无)管理状态。主要原因除了经费原因外还存在水利工程权责不明的问题,市、县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普遍老化缺乏,乡镇水利服务机构弱化,运行机制不全等。现行的运管机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基层对小农水的建养管需求。
以巴中市巴州区渔溪镇三清庙村为例,村内水利设施有塘、雨水池、渠道,这些水利设施很多是在土地流转后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的。另外村内塘口等小农水设施按水面入股,15年底已经建成一部分以建设小型水库为形式的民营水利工程。也正是因为民间资本的引入,目前村里存在已建成水库的产权归属问题,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是由政府引进的,出资是来源于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修建水利工程所占用的土地是“租赁”村民的,这产权所属不明确的现状引发了水利工程的管理问题,日常养护费用到底是由出资方承担还是由政府财政和村民共同承担成为当地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政策建议
1.拓宽小农水工程资金渠道。有效整合各方面资金,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户、信贷、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合理规划用于小农水工程、小农水重点线建设的財政资金。按照受益主体与筹资投劳主体相对应的原则引导受益群众投资。在优先确定责、权的基础上,大力引进业主,积极利用信贷资金,鼓励发展民营水利。严格资金监管制度,严格实行报账制。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在项目区进行公示,接受多方监督,增加资金透明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加强小农水工程的管理和维护。小农水建设工程如果得不到有效管理和维护,便不能长久发挥作用。为了实现高利用效率、长远的利用期限、合理的水源分配,需要通过明晰产权、确定管理主体、落实管理责任、搞活经营权、保障受益权、核实权属证书,建立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的长效机制。为了形成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的小农水建设管护新模式,可以考虑在项目区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配合“一事一议”制度,让农民用水户代表参与管理和监督,使农民真正成为小农水项目的受益主体。
参考文献:
[1]李远华.严家适,新农村建设需要坚实的农村水利基础[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
[2]张志鹏.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浅见[J].湖南水利水电,2007.
[3]涂品.丁超,楊坤,刘雷,浅谈农村小农水建设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水利,2013.
[4]王学军,赵学梅,刘慧霞.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的做法及效益[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2.
[5]刘序.内江市农村微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