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就业型教育。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从职业教育的使命出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坚持按岗位标准要求设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就业为导向 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
随着以人才竞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多元化的变化,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一专多能性人才,已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形成的共识,也是世界各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共同趋势。通过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适应面向廿一世纪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
一、以岗位要求为依据,构建工学结合的职业能力目标体系
高职教育必须坚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就业导向、突出能力本位的基础上,面向企业工作岗位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坚持科学发展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切实解决高职学生“学会做人”的问题。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高职院校必须把“职业岗位能力”作为才素质培育的重点,通过工学结合特别是工作实践来培养,使学生具备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素质,特色素质或核心能力。
基本素质具有基础性、内在性、稳定性、长效性的特点,主要指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强健的身体素质、交流合作能力等。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训导,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守法意识、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严谨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立足职业生涯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体现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也体现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是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指: 学习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工具应用能力、分析与处理问题能力、自我实现能力、管理能力、竞争能力、逻辑运算与空间想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核心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色,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见图1),是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为教学活动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为教学最终目标,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的互动结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学生毕业进入社会,首先获得的是首次就业的职业能力;其次已有工作经验的,具有的是胜任现有工作的职业能力,并且在工作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准的职业能力;最后是适应主观愿望和客观变化要求,实现转换新工作的职业能力。这三个阶段循环往复,不断递进,形成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全过程。
二、以市场需求为核心,科学设置现实针对性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培养人才的蓝图。工学结合模式下应面向工作过程及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商务英语专业通过走访企业,了解企业人才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数量需求,将课程看做是育人的计划、活动的计划、获得经验的计划,以“EOP”(English forOccupation Purpose)为专业培养目标,对原有教育课程模式进行多元化重组、整合、优化,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设置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身心全面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的课程,形成一种多元叠加、和谐融合与灵活组合相结合的课程模式;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本,与行业合作开发课程,从岗位知识能力需求和具体工作过程出发,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内容,按照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涉外文秘员等本专业毕业生具体从事的岗位,将专业教育与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考核相结合,构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大模块有机结合的适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从课程教育中获得商务英语人才的基本素质、专业能力、高雅的商务工作者气质和风度,具备从事涉外商务的语言交际能力,又拥有相关行业的上岗能力和面向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灵活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制度需要以多元化的建制来适应社会人才多元化的需要,而高职教育作为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职业性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是就业市场对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因此它更应以培养能适应多重职能、多类型的社会领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一专多能性人才为宗旨,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必须确定一个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结构。构建“人文素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四位一体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中心对课程进行多元整合,以多元化的课堂与实践模式, 深入推进订单培养,强化工作实践,促使订单培养向工作化、经常化、行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积极探索与实践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培养模式。同时进行教学体制的研究改革,如探索奖学金模式、双元制模式、校企交替模式、校内企业模式、弹性学制模式等多种合作模式,探索适合于未来职业教育的新道路。结合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满足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用人需要。
四、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优化长效的开放性人才培养基地
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特点,要求高职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工学结合、学做合一。学院按照“实境化、生产性、多功能”的原则,建设能够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需要的校内外“双重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的重点是按产品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要求, 按职业岗位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根据“课程训练”和“综合训练”的需要,本着“真实模拟企业技术或业务操作环境”以及技术含量高、开放性好、适用性强的原则,实现学校与企业一样、教师与师傅一样、教室与车间一样、上课与上岗一样的边理论教学、边实践训练的“教学做一体化”技能模块训练,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的中心,并抓好实训、实验和模拟实训的优化管理,建立实训实习的量化考核标准。
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探索工学结合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和交互机制,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具有先进性、现代化、信息化和环保性特征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认知实训”、“跟岗实训”和“顶岗实训”的需要,让企业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发挥作用,参与学校教学的全过程;采取多种校企合作模式,重视积极的企业文化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实现学院和社会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
五、以服务为宗旨,打造校企师资良性互动的教学团队
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开放式的智力与人才资源互利互补机制,通过互换、互聘、联聘、兼职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学团队的优化。首先,高度重视高素质教师团队领军人物和骨干队伍的培养,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建立有利于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在进修、培训、考察、科研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和经费方面的保障;第二,建立和健全切实可行的鼓励和引导教师深入社会实践第一线锻炼提高的政策和措施,建立专业教师进行实习指导并同学生一道在企业轮训制度,特别是中青年专业教师,必须全部到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习,丰富、提高他们的实际知识和能力;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第三,有针对性地引进所依托的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本专业所直接针对的岗位上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院任教、授课、开讲座、带学生。第四,鼓励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参与企业科研及科技项目研发和推广工作,提高实践能力。第五,根据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对教师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的专项培训,开展教师执教能力的考核、“优质课”评选、“课程设计大赛”以及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推广等活动,展示本专业教师的实力和风采。第六,培训师资共享,企业业务技能的强项将与学校理论研究培养强项紧密结合,达到双方互惠互利、共同提高的目标。
六、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筑可持续的质量保障体系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从实训(生产性实训、生产见习)、顶岗训练到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岗位能力培养这样一条由简单到复杂的主线,围绕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主线,制订有利于保证实践教学任务完成和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制度和措施,有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规程等文件,有明确的实训指导人员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励制度等,形成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见图2),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控。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根据适应就业市场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开展行业调查和职业功能分析与毕业生就业调查,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制定职业能力的行为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上的作用;在人才培养的方法上,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教学运行方式,并通过课程教学大纲把它固定下来;在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上,坚持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质量标准,改革课程考核办法,推行形成性过程考核、岗位职业资格考核和课程考核相结合和实行教考分离等多种考核评价机制,引入社会和企业的评价方法;在人才培养的条件建设上,注重师资队伍和教学基地的建设,要为人才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深入持续推进以“行业为先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努力实现“三双”,即学生有双重身份(学生、员工);教师有双重角色(教师、企业工程师);领导有双重职责(院长或主任、企业兼职厂长或经理)。“四跟”,即学院跟着主导企业走;教学跟着任务项目走;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材跟着生产过程走。为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正是高职人才培养流程再造的过程,这种改革是高职教育脱胎换骨的变化,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5.(4)
[2]唐卫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3]陈小军: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职高专教育,2007
[4]刘春林:创新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 2007.7
[关键词] 就业为导向 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
随着以人才竞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多元化的变化,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一专多能性人才,已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形成的共识,也是世界各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共同趋势。通过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适应面向廿一世纪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
一、以岗位要求为依据,构建工学结合的职业能力目标体系
高职教育必须坚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就业导向、突出能力本位的基础上,面向企业工作岗位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坚持科学发展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切实解决高职学生“学会做人”的问题。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高职院校必须把“职业岗位能力”作为才素质培育的重点,通过工学结合特别是工作实践来培养,使学生具备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素质,特色素质或核心能力。
基本素质具有基础性、内在性、稳定性、长效性的特点,主要指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强健的身体素质、交流合作能力等。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训导,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守法意识、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严谨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立足职业生涯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体现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也体现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是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指: 学习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工具应用能力、分析与处理问题能力、自我实现能力、管理能力、竞争能力、逻辑运算与空间想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核心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色,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见图1),是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为教学活动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为教学最终目标,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的互动结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学生毕业进入社会,首先获得的是首次就业的职业能力;其次已有工作经验的,具有的是胜任现有工作的职业能力,并且在工作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准的职业能力;最后是适应主观愿望和客观变化要求,实现转换新工作的职业能力。这三个阶段循环往复,不断递进,形成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全过程。
二、以市场需求为核心,科学设置现实针对性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培养人才的蓝图。工学结合模式下应面向工作过程及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商务英语专业通过走访企业,了解企业人才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数量需求,将课程看做是育人的计划、活动的计划、获得经验的计划,以“EOP”(English forOccupation Purpose)为专业培养目标,对原有教育课程模式进行多元化重组、整合、优化,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设置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身心全面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的课程,形成一种多元叠加、和谐融合与灵活组合相结合的课程模式;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本,与行业合作开发课程,从岗位知识能力需求和具体工作过程出发,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内容,按照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涉外文秘员等本专业毕业生具体从事的岗位,将专业教育与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考核相结合,构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大模块有机结合的适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从课程教育中获得商务英语人才的基本素质、专业能力、高雅的商务工作者气质和风度,具备从事涉外商务的语言交际能力,又拥有相关行业的上岗能力和面向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灵活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制度需要以多元化的建制来适应社会人才多元化的需要,而高职教育作为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职业性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是就业市场对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因此它更应以培养能适应多重职能、多类型的社会领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一专多能性人才为宗旨,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必须确定一个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结构。构建“人文素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四位一体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中心对课程进行多元整合,以多元化的课堂与实践模式, 深入推进订单培养,强化工作实践,促使订单培养向工作化、经常化、行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积极探索与实践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培养模式。同时进行教学体制的研究改革,如探索奖学金模式、双元制模式、校企交替模式、校内企业模式、弹性学制模式等多种合作模式,探索适合于未来职业教育的新道路。结合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满足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用人需要。
四、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优化长效的开放性人才培养基地
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特点,要求高职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工学结合、学做合一。学院按照“实境化、生产性、多功能”的原则,建设能够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需要的校内外“双重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的重点是按产品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要求, 按职业岗位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根据“课程训练”和“综合训练”的需要,本着“真实模拟企业技术或业务操作环境”以及技术含量高、开放性好、适用性强的原则,实现学校与企业一样、教师与师傅一样、教室与车间一样、上课与上岗一样的边理论教学、边实践训练的“教学做一体化”技能模块训练,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的中心,并抓好实训、实验和模拟实训的优化管理,建立实训实习的量化考核标准。
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探索工学结合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和交互机制,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具有先进性、现代化、信息化和环保性特征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认知实训”、“跟岗实训”和“顶岗实训”的需要,让企业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发挥作用,参与学校教学的全过程;采取多种校企合作模式,重视积极的企业文化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实现学院和社会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
五、以服务为宗旨,打造校企师资良性互动的教学团队
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开放式的智力与人才资源互利互补机制,通过互换、互聘、联聘、兼职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学团队的优化。首先,高度重视高素质教师团队领军人物和骨干队伍的培养,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建立有利于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在进修、培训、考察、科研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和经费方面的保障;第二,建立和健全切实可行的鼓励和引导教师深入社会实践第一线锻炼提高的政策和措施,建立专业教师进行实习指导并同学生一道在企业轮训制度,特别是中青年专业教师,必须全部到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习,丰富、提高他们的实际知识和能力;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第三,有针对性地引进所依托的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本专业所直接针对的岗位上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院任教、授课、开讲座、带学生。第四,鼓励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参与企业科研及科技项目研发和推广工作,提高实践能力。第五,根据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对教师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的专项培训,开展教师执教能力的考核、“优质课”评选、“课程设计大赛”以及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推广等活动,展示本专业教师的实力和风采。第六,培训师资共享,企业业务技能的强项将与学校理论研究培养强项紧密结合,达到双方互惠互利、共同提高的目标。
六、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筑可持续的质量保障体系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从实训(生产性实训、生产见习)、顶岗训练到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岗位能力培养这样一条由简单到复杂的主线,围绕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主线,制订有利于保证实践教学任务完成和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制度和措施,有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规程等文件,有明确的实训指导人员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励制度等,形成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见图2),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控。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根据适应就业市场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开展行业调查和职业功能分析与毕业生就业调查,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制定职业能力的行为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上的作用;在人才培养的方法上,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教学运行方式,并通过课程教学大纲把它固定下来;在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上,坚持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质量标准,改革课程考核办法,推行形成性过程考核、岗位职业资格考核和课程考核相结合和实行教考分离等多种考核评价机制,引入社会和企业的评价方法;在人才培养的条件建设上,注重师资队伍和教学基地的建设,要为人才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深入持续推进以“行业为先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努力实现“三双”,即学生有双重身份(学生、员工);教师有双重角色(教师、企业工程师);领导有双重职责(院长或主任、企业兼职厂长或经理)。“四跟”,即学院跟着主导企业走;教学跟着任务项目走;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材跟着生产过程走。为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正是高职人才培养流程再造的过程,这种改革是高职教育脱胎换骨的变化,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5.(4)
[2]唐卫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3]陈小军: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职高专教育,2007
[4]刘春林:创新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 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