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2021年5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打击治理电信诈骗犯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全面落实打防管控各项措施和金融、通信、互联网等行业监管主体责任。电信诈骗是随着通信、互联网等技术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尽管我国司法机关一直对这类犯罪活动实施严厉打击,但电信诈骗仍然让人防不胜防。
自命不凡,过度自信;涉世不深,过于轻信;脱离时代,辨别力差……这几种人更容易成为骗子的猎物
近几年,五花八门的电信诈骗让老百姓深受其害,群众反映强烈。仅2020年,全国公安机关就破获电信诈骗案25.6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6.3万名。严厉打击之下,不法分子有所收敛,但各种诈骗活动始终无法根除,而且骗子的作案手法不断翻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一方面,2020年電信诈骗呈现出从电话诈骗向互联网诈骗转变的趋势,诈骗模式与骗术推广方式不断升级,诈骗过程呈现接触周期长、诈骗环节多、多手法叠加、跨平台实施等特点,骗子选定诈骗对象越来越“精准”;另一方面,电信诈骗受害人也呈“前赴后继”之态,且正从以往以老年人为主逐渐向中青年人转移,甚至一些高学历、高智商人士都成了骗子的猎物。
为何严厉打击之下电信诈骗犯罪仍难以根除?除了犯罪分子狡猾、贪婪、狂妄外,也与受骗者“层出不穷”有关。假如人人都保持警惕,不上当,骗子骗不到钱自然就会偃旗息鼓。可事实上,人性的某些弱点决定,有些人非常容易上当。那么,这些人身上的哪些因素易导致他们被骗呢?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三方面。
自命不凡,过度自信。北京市海淀区曾发生这样一起案件:公安人员通过反诈预警平台发现,海淀区张某疑似接到诈骗电话,便上门核实。面对警察,60多岁的张某否认自己接到过诈骗电话,声称自己经常看法治类电视节目,具有很强的防骗意识,不可能被骗。公安人员只好请张大爷的儿子小张做父亲的工作。谁知小张也说,他相信父亲不会被骗。后经警方反复做工作,小张才同意回家看看,结果发现,张大爷不但接到过诈骗电话,还在骗子以他“涉嫌洗黑钱”必须“自证清白”的恐吓下,将自己的567万元钱转到了骗子提供的所谓“安全账户”里。
张大爷并非特例,有相当一部分对网络很熟悉的年轻人,甚至一些受过高等教育且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也自信“绝对不会上当”,但最后还是被骗了。因为骗子的诈骗手法能让他们“绝对不会想到”。
涉世不深,过于轻信。今年4月上旬的一天,大一学生小孙无意中在支付宝上看到一条刷单赚外快的信息。她正好想找份兼职,就按信息中的提示加了一个人为QQ好友,并按对方提供的刷单流程扫码添加了一个淘宝好友,然后选择指定商品,扫对方提供的二维码支付了100多元。接着她收到提示信息,需完成更多任务才能退款。小孙接着刷了第二单、第三单……但直到将1.3万元生活费全部刷完,也没收到对方的退款。
像小孙这样的受害人大都是学生或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普遍涉世不深,过于轻信。
脱离时代,缺乏辨别能力。这类人以年长者居多。因为年纪大了,逐渐与网络信息时代脱节,加上辨别能力下降,又固执己见,很容易成为骗子的目标,成为投资理财及保健品推销类诈骗案的受害人。
诈骗套路花样百出,但永远离不开“攻心术”,骗子往往是抓住受害人的贪婪、恐惧、粗心、无知等弱点实施诈骗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消息,电信诈骗手法已多达6大类300多种,而且不断“推陈出新”。但反诈骗专家指出,花样百出的诈骗套路背后,永远离不开“攻心术”。上述3类容易被骗子盯上的“高危人群”存在一些共同的心理弱点,即贪念、恐惧、粗心等,骗子往往就是利用受害人的某个心理弱点施展诡计,让受害人一步步落入圈套。
贪念是受骗的根源。骗子最常利用的就是受害人的贪心。前不久,贵阳的陈女士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淘宝客服,告知她近期购买的一件上衣因甲醛超标质量不合格,商家将以售价的3倍对顾客进行赔偿。陈女士一听有这种好事,满心欢喜,当即按照对方提示进行操作:先添加对方的微信,收到对方发来的一个二维码并识别后,却是一个需要陈女士支付1888元的付款码。陈女士有点疑惑,假如此时立即中止操作,骗子就不可能得逞,可陈女士被3倍赔偿诱惑,在对方花言巧语一番“合理解释”之后,点击了支付按钮。之后对方又以操作超时为由,要求王女士重新支付。如此反复3次,陈女士的5000多元钱进了骗子的腰包。
以小利为诱饵骗人上钩,放小抓大,最后拉黑走人,是骗子实施诈骗的基本套路。而受害人因贪念被骗非常普遍,约占电信诈骗案的七成。
恐惧是受骗的重要因素。每个人内心都有恐惧——只要你还有在乎的东西,比如金钱、亲人、隐私、健康甚至生命等。而骗子非常了解人们的这一弱点,往往能一击成功。据湖北武汉警方今年3月份通报,武汉某高校一名博士生接到自称是“银保监会工作人员”的电话,称该生在网上有贷款记录需要取消,否则影响个人信用。该生信以为真,害怕自己的征信出问题,就按照对方要求进行操作,结果被骗10万余元。
利用人的恐惧心理实施诈骗,这种手法可谓由来已久,比如冒充公检法诈骗、近期新出现的“注销贷款账户”诈骗,骗子都是先恐吓受害人,然后诱骗受害人进行“自救”,借机将黑手伸向受害人的钱袋。
粗心是被骗的重要推手。头脑简单,马虎粗心,疏忽大意,很容易让骗子抓住机会。今年4月9日,重庆市南川区某公司人力资源部一位员工接到陌生QQ发来的消息,对方自称是公司领导,要求该员工将公司财务人员拉进“公司内部”QQ工作群。群内的两名公司“领导”以“唱双簧”的形式安排工作,要求公司财务人员向陌生账户转账。财务人员想都没想就通过网上银行向陌生账户转账46.5万元。随后,这名财务人员在与同事谈论此事时发现疑点,遂向公司领导核实,才发现是个骗局。而他们受骗的重要原因,无疑是粗心大意。而像这样转账汇款之前不进行核实,钱款汇出去才醒悟的受害人不在少数。其实骗子在诈骗的过程中最怕的就是当事人去核实,因此他们会不断催促,让受害人产生紧迫感而匆忙完成转账。 除了上述心理弱点容易被利用,受害人的“无知”也是其一大软肋。这个“无知”包括不了解电信诈骗相关套路,如网购退款、网络贷款、冒充支付宝客服这类诈骗手法,骗子能够顺利得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害人对网购的退款流程、网络消费金融平台的规则不了解;还包括不了解日常社会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比如在冒充公检法这类诈骗案中,骗子的套路可谓漏洞百出,假如受害人稍微了解一点司法机关的办案流程,就不会轻信骗子的谎言而上当。
不贪、不惧、遇事冷静,了解相关知识与套路,是防范电信诈骗的有效途径
首先,应了解相关知识和典型套路。今年2月,国家反诈中心公布了十大高发诈骗案类型:一是网络贷款。骗子先让你在虚假贷款网站或APP上填写个人信息,再以信息填报错误、贷款额度被锁定等为由,诱骗你缴纳保证金或解冻金。二是网络刷单。骗子以兼职刷单名义,先以小额返利为诱饵诱你上钩,待你投入大量资金后把你拉黑。三是杀猪盘。骗子先以甜言蜜语或献殷勤等方式博取你的好感与信任,再向你推荐所谓“稳赚不赔、低成本高回报”的网络投资项目实施诈骗。四是冒充客服退款。骗子以“产品有瑕疵须退款”为由诱骗受害人支付所谓账户验证金或到网上金融平台贷款。五是假冒领导进行诈骗。骗子利用受害人对领导的信任,假借事由要求汇款或转账。六是冒充“公检法”。骗子先以受害人洗黑钱、涉嫌非法交易等理由让受害人感到恐慌,再以民警身份出现,让受害人放下戒备,进而落入圈套。七是荐股。借助虚假炒股软件、假的股票群——群里除了受害人,其他的“老师”“学员”都是托儿——引诱受害人“炒股”,然后将受害人的资金榨干。八是虚假购物。骗子一般以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商品为诱饵,再许以抽奖等优惠条件向受害人推销,诱骗受害人上当。九是注销“校园贷”。骗子诱骗当事人将网贷平台中的借贷额度全部“清空”,也就是把能借到的钱全部借出来,才能进行注销校园贷账户的操作,进而把贷款全部转到骗子的账户里。十是买卖游戏币。以低价充值、高价收购为诱饵,诱骗受害人点击对方提供的网址链接,使其一步步落入陷阱。
其次,做到不贪、不惧、遇事冷静。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表明,不法分子不管采取哪种诈骗手法,得手的最根本原因是抓住了受害人贪便宜、怕事、遇事慌乱等心理。所以,遇到不正常的事,只要做到不贪便宜、不怕事、遇事冷静,骗子就难以得逞。具体做法是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控欲”。战胜诱惑,不贪便宜,不走捷径。二是理性。遇事别慌,克服恐惧心理,沉着应对。三是踏实。用心负责,仔细认真,杜绝大意。另外,针对电信诈骗,公安部门早就总结出“六个一律”“八个凡是”。“六个一律”,即接到陌生电话,只要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只要谈到中奖一律挂掉,只要谈到“电话转接公安局、法院”一律挂掉,所有短信只要让点击链接一律删掉,陌生人通过微信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只要提到“安全账户”一律是诈骗。“八个凡是”,即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凡是叫你汇款到“安全账户”的,凡是通知中奖、领奖要你先交钱的,凡是通知“家属”出事要你汇款的,凡是在电话中索要个人和银行卡信息及短信验证码的,凡是让你开通网银接受资金审查的,凡是自稱领导要你汇款的,凡是陌生网站(链接)要登记银行卡信息的,都是诈骗。
严格按照“六个一律”“八个凡是”来做,是避免被骗的有效手段。
最后,遭遇诈骗要及时报警。事先要准确记录骗子的微信(QQ)账号、账户名等信息,第一时间拨打110或就近到公安机关报案。此外,牢记全国反诈热线:96110。该热线有劝阻、咨询、举报三大功能。接到“96110”号码来电,说明本人或家人可能正遭遇电信诈骗,或属于易受骗高危人群;如遇疑似电信诈骗,可致电咨询;如发现涉及电信诈骗的违法犯罪线索,可拨打该热线举报。有条件的话,还可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其中的“反诈预警”“身份验真”“APP自查”“风险查询”等核心功能,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我们避免被骗。
【编辑:冯士军】
2021年5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打击治理电信诈骗犯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全面落实打防管控各项措施和金融、通信、互联网等行业监管主体责任。电信诈骗是随着通信、互联网等技术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尽管我国司法机关一直对这类犯罪活动实施严厉打击,但电信诈骗仍然让人防不胜防。
自命不凡,过度自信;涉世不深,过于轻信;脱离时代,辨别力差……这几种人更容易成为骗子的猎物
近几年,五花八门的电信诈骗让老百姓深受其害,群众反映强烈。仅2020年,全国公安机关就破获电信诈骗案25.6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6.3万名。严厉打击之下,不法分子有所收敛,但各种诈骗活动始终无法根除,而且骗子的作案手法不断翻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一方面,2020年電信诈骗呈现出从电话诈骗向互联网诈骗转变的趋势,诈骗模式与骗术推广方式不断升级,诈骗过程呈现接触周期长、诈骗环节多、多手法叠加、跨平台实施等特点,骗子选定诈骗对象越来越“精准”;另一方面,电信诈骗受害人也呈“前赴后继”之态,且正从以往以老年人为主逐渐向中青年人转移,甚至一些高学历、高智商人士都成了骗子的猎物。
为何严厉打击之下电信诈骗犯罪仍难以根除?除了犯罪分子狡猾、贪婪、狂妄外,也与受骗者“层出不穷”有关。假如人人都保持警惕,不上当,骗子骗不到钱自然就会偃旗息鼓。可事实上,人性的某些弱点决定,有些人非常容易上当。那么,这些人身上的哪些因素易导致他们被骗呢?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三方面。
自命不凡,过度自信。北京市海淀区曾发生这样一起案件:公安人员通过反诈预警平台发现,海淀区张某疑似接到诈骗电话,便上门核实。面对警察,60多岁的张某否认自己接到过诈骗电话,声称自己经常看法治类电视节目,具有很强的防骗意识,不可能被骗。公安人员只好请张大爷的儿子小张做父亲的工作。谁知小张也说,他相信父亲不会被骗。后经警方反复做工作,小张才同意回家看看,结果发现,张大爷不但接到过诈骗电话,还在骗子以他“涉嫌洗黑钱”必须“自证清白”的恐吓下,将自己的567万元钱转到了骗子提供的所谓“安全账户”里。
张大爷并非特例,有相当一部分对网络很熟悉的年轻人,甚至一些受过高等教育且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也自信“绝对不会上当”,但最后还是被骗了。因为骗子的诈骗手法能让他们“绝对不会想到”。
涉世不深,过于轻信。今年4月上旬的一天,大一学生小孙无意中在支付宝上看到一条刷单赚外快的信息。她正好想找份兼职,就按信息中的提示加了一个人为QQ好友,并按对方提供的刷单流程扫码添加了一个淘宝好友,然后选择指定商品,扫对方提供的二维码支付了100多元。接着她收到提示信息,需完成更多任务才能退款。小孙接着刷了第二单、第三单……但直到将1.3万元生活费全部刷完,也没收到对方的退款。
像小孙这样的受害人大都是学生或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普遍涉世不深,过于轻信。
脱离时代,缺乏辨别能力。这类人以年长者居多。因为年纪大了,逐渐与网络信息时代脱节,加上辨别能力下降,又固执己见,很容易成为骗子的目标,成为投资理财及保健品推销类诈骗案的受害人。
诈骗套路花样百出,但永远离不开“攻心术”,骗子往往是抓住受害人的贪婪、恐惧、粗心、无知等弱点实施诈骗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消息,电信诈骗手法已多达6大类300多种,而且不断“推陈出新”。但反诈骗专家指出,花样百出的诈骗套路背后,永远离不开“攻心术”。上述3类容易被骗子盯上的“高危人群”存在一些共同的心理弱点,即贪念、恐惧、粗心等,骗子往往就是利用受害人的某个心理弱点施展诡计,让受害人一步步落入圈套。
贪念是受骗的根源。骗子最常利用的就是受害人的贪心。前不久,贵阳的陈女士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淘宝客服,告知她近期购买的一件上衣因甲醛超标质量不合格,商家将以售价的3倍对顾客进行赔偿。陈女士一听有这种好事,满心欢喜,当即按照对方提示进行操作:先添加对方的微信,收到对方发来的一个二维码并识别后,却是一个需要陈女士支付1888元的付款码。陈女士有点疑惑,假如此时立即中止操作,骗子就不可能得逞,可陈女士被3倍赔偿诱惑,在对方花言巧语一番“合理解释”之后,点击了支付按钮。之后对方又以操作超时为由,要求王女士重新支付。如此反复3次,陈女士的5000多元钱进了骗子的腰包。
以小利为诱饵骗人上钩,放小抓大,最后拉黑走人,是骗子实施诈骗的基本套路。而受害人因贪念被骗非常普遍,约占电信诈骗案的七成。
恐惧是受骗的重要因素。每个人内心都有恐惧——只要你还有在乎的东西,比如金钱、亲人、隐私、健康甚至生命等。而骗子非常了解人们的这一弱点,往往能一击成功。据湖北武汉警方今年3月份通报,武汉某高校一名博士生接到自称是“银保监会工作人员”的电话,称该生在网上有贷款记录需要取消,否则影响个人信用。该生信以为真,害怕自己的征信出问题,就按照对方要求进行操作,结果被骗10万余元。
利用人的恐惧心理实施诈骗,这种手法可谓由来已久,比如冒充公检法诈骗、近期新出现的“注销贷款账户”诈骗,骗子都是先恐吓受害人,然后诱骗受害人进行“自救”,借机将黑手伸向受害人的钱袋。
粗心是被骗的重要推手。头脑简单,马虎粗心,疏忽大意,很容易让骗子抓住机会。今年4月9日,重庆市南川区某公司人力资源部一位员工接到陌生QQ发来的消息,对方自称是公司领导,要求该员工将公司财务人员拉进“公司内部”QQ工作群。群内的两名公司“领导”以“唱双簧”的形式安排工作,要求公司财务人员向陌生账户转账。财务人员想都没想就通过网上银行向陌生账户转账46.5万元。随后,这名财务人员在与同事谈论此事时发现疑点,遂向公司领导核实,才发现是个骗局。而他们受骗的重要原因,无疑是粗心大意。而像这样转账汇款之前不进行核实,钱款汇出去才醒悟的受害人不在少数。其实骗子在诈骗的过程中最怕的就是当事人去核实,因此他们会不断催促,让受害人产生紧迫感而匆忙完成转账。 除了上述心理弱点容易被利用,受害人的“无知”也是其一大软肋。这个“无知”包括不了解电信诈骗相关套路,如网购退款、网络贷款、冒充支付宝客服这类诈骗手法,骗子能够顺利得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害人对网购的退款流程、网络消费金融平台的规则不了解;还包括不了解日常社会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比如在冒充公检法这类诈骗案中,骗子的套路可谓漏洞百出,假如受害人稍微了解一点司法机关的办案流程,就不会轻信骗子的谎言而上当。
不贪、不惧、遇事冷静,了解相关知识与套路,是防范电信诈骗的有效途径
首先,应了解相关知识和典型套路。今年2月,国家反诈中心公布了十大高发诈骗案类型:一是网络贷款。骗子先让你在虚假贷款网站或APP上填写个人信息,再以信息填报错误、贷款额度被锁定等为由,诱骗你缴纳保证金或解冻金。二是网络刷单。骗子以兼职刷单名义,先以小额返利为诱饵诱你上钩,待你投入大量资金后把你拉黑。三是杀猪盘。骗子先以甜言蜜语或献殷勤等方式博取你的好感与信任,再向你推荐所谓“稳赚不赔、低成本高回报”的网络投资项目实施诈骗。四是冒充客服退款。骗子以“产品有瑕疵须退款”为由诱骗受害人支付所谓账户验证金或到网上金融平台贷款。五是假冒领导进行诈骗。骗子利用受害人对领导的信任,假借事由要求汇款或转账。六是冒充“公检法”。骗子先以受害人洗黑钱、涉嫌非法交易等理由让受害人感到恐慌,再以民警身份出现,让受害人放下戒备,进而落入圈套。七是荐股。借助虚假炒股软件、假的股票群——群里除了受害人,其他的“老师”“学员”都是托儿——引诱受害人“炒股”,然后将受害人的资金榨干。八是虚假购物。骗子一般以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商品为诱饵,再许以抽奖等优惠条件向受害人推销,诱骗受害人上当。九是注销“校园贷”。骗子诱骗当事人将网贷平台中的借贷额度全部“清空”,也就是把能借到的钱全部借出来,才能进行注销校园贷账户的操作,进而把贷款全部转到骗子的账户里。十是买卖游戏币。以低价充值、高价收购为诱饵,诱骗受害人点击对方提供的网址链接,使其一步步落入陷阱。
其次,做到不贪、不惧、遇事冷静。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表明,不法分子不管采取哪种诈骗手法,得手的最根本原因是抓住了受害人贪便宜、怕事、遇事慌乱等心理。所以,遇到不正常的事,只要做到不贪便宜、不怕事、遇事冷静,骗子就难以得逞。具体做法是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控欲”。战胜诱惑,不贪便宜,不走捷径。二是理性。遇事别慌,克服恐惧心理,沉着应对。三是踏实。用心负责,仔细认真,杜绝大意。另外,针对电信诈骗,公安部门早就总结出“六个一律”“八个凡是”。“六个一律”,即接到陌生电话,只要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只要谈到中奖一律挂掉,只要谈到“电话转接公安局、法院”一律挂掉,所有短信只要让点击链接一律删掉,陌生人通过微信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只要提到“安全账户”一律是诈骗。“八个凡是”,即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凡是叫你汇款到“安全账户”的,凡是通知中奖、领奖要你先交钱的,凡是通知“家属”出事要你汇款的,凡是在电话中索要个人和银行卡信息及短信验证码的,凡是让你开通网银接受资金审查的,凡是自稱领导要你汇款的,凡是陌生网站(链接)要登记银行卡信息的,都是诈骗。
严格按照“六个一律”“八个凡是”来做,是避免被骗的有效手段。
最后,遭遇诈骗要及时报警。事先要准确记录骗子的微信(QQ)账号、账户名等信息,第一时间拨打110或就近到公安机关报案。此外,牢记全国反诈热线:96110。该热线有劝阻、咨询、举报三大功能。接到“96110”号码来电,说明本人或家人可能正遭遇电信诈骗,或属于易受骗高危人群;如遇疑似电信诈骗,可致电咨询;如发现涉及电信诈骗的违法犯罪线索,可拨打该热线举报。有条件的话,还可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其中的“反诈预警”“身份验真”“APP自查”“风险查询”等核心功能,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我们避免被骗。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