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教学根本 提高作文实效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n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在备受争议中艰难前行,其高耗低能的结果,往往是由于施教者(教师)造成的。施教不当而导致学生作文出现很多问题,施教者还是应当从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入手,从教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等方面找准突破口,以提升学生整体的作文素养。
  关键词:中学作文教学;矛盾;实效
  作文是戴着镣铐舞蹈的艺术:它既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独立表达的过程,是学生心灵的倾诉、智慧的闪耀,又要遵循一定的法则。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因为施教者(教师)的观念不对,方法不妥,又导致了学生作文出现种种问题。作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似乎在争论中失去了本来面目,很多原来清晰的东西变得模糊。本文整理了学生作文的四对突出矛盾,试图从写什么,怎么写几方面,再次就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有意义”与“有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段话规定了作文教学的原则、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阐明了作文教学的方法,本应当值得我们好好琢磨,认真实践,但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却置之不理,依然是以考试为中心,以赚取考试分数为目的,突出的表现是平时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从作文材料的“思想性”方面入手:选材要注意“健康向上”,注意“立意高远”,甚至要注意政府部门有哪些时髦的口号或流行语,要求学生的作文,要把“党、人民、民族、祖国、见义勇为”等大话、空话挂在作文上面,动辄大地震、大海啸、北京奥运、广州亚运、利比亚空袭,等等。
  中小学生毕竟只是未成年人,生活阅历有限,知识积累有限,怎么可能像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大人那样,站在所谓的思想高度,挖掘材料的思想深度?为什么不引导学生关注“有意思”的材料?我们先看中学教材里的作品,它们几乎都是“有意思”重于“有意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突出了“乐园”;莫怀戚的《散步》,突出了浓浓亲情;杨绛的《老王》,是对底层人的愧怍;朱自清的《背影》,已被研究者写成无数文字……文言文中的《童趣》《陈太丘与友期》《项脊轩志》,等等,无不在“有意思”方面让人称道,没有人说这些文章是“重大的”“立志高远”的“时代主旋律”。
  著名学者、作家曹文轩教授曾说过:“有意思在价值上绝不亚于有意义的,因为有意思,比如说有情趣的东西,它其实是一种智慧……但是,老师在教学生语文的时候,或者在教学生作文的时候,往往是把“有意思”忽略不计了,这是不合适的。”强调“有意义”,也许没有错,但过于强调“重大的题材”,恐怕就不适宜了:这样做,很容易割裂学生与生活的关系,泯灭他们的智慧、纯真、朴实,为了分数,纯粹造假,搬来一些不着边际的重大题材,却堆砌了一大堆的空话、废话、套话,这对作文教学,有何益处呢?我们还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拾取生活,并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生活,去写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人情世故等。我们不妨看看一则学生的习作
  我常常想起从前的时光
  今年的夏天,好像格外寂寞。初夏的时候,静溢的校园就溢出了一阵芬芳。
  哦,原来是那素白的花又开了。真的是一棵开花的树,满树清香。树下,一个迷迷糊糊的女孩,飘飘忽忽地回到了从前的时光。
  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把我寄托在老师家里,直到星期五放学才会来接我。在我的记忆中,那个淌着口水玩玩具的年龄,初次感觉到了世上最简单最简单的幸福。在奶声奶气地叫了一声“妈咪”后,便深深地投入妈妈的怀抱里,怎么也不愿再起来。妈妈变戏法似地从后背摸出一块糖来,我便连忙伸手去接。急忙喂入口中,甘橙味的甜香满溢在那小巧的嘴中,感慨着一颗糖怎可浓缩着如此香浓满溢的快乐和满足!
  一个人静静地走着,买了几颗糖,急切地放进口里,试图想要找回那份遗失的幸福。舌尖滑过那颗小巧的糖,为何却尝到了丝丝苦涩?
  上小学的时候,我拥有世上最纯洁最美好的友情。忘不了操场上银铃般的笑声,忘不了过廊尽头欢乐的嬉戏声,忘不了校园里捉迷藏时留下的串串小脚印……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口中轻吟着,起身返回树下,转了一圈又一圈。
  猛地一震,头上落下了一朵花苞。
  空气中只剩下了苦涩。
  这篇习作,确实看不出多少“意义”来,但我觉得有点“意思”,它通过一个学生的视角,写出了在树下的一些顿悟、感怀,对母爱的依恋、对友情的珍惜,感触细腻,感觉独特,文末有种淡淡的忧伤,有一点青春期忧伤的气息。过份强调材料的“有意义”,等于给学生作文套上紧箍咒,让学生望而却步、无所适从。作文是抒写心灵的自由过程,不只是抒发政治意义的过程。
  二、“会联想”与“会假想”
  众所周知,联想和想象是语文学习重要的思维特征和方法,也是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联想、想象力,否则其语文学习将大打折扣,但反映到学生作文上面,我们却往往发现,学生作文中,有太多的不是联想、想象,而是假想,即虚假的堆砌。其最大的特质,是失却了生活的真实、观察、积累,是凭空捏造的,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还是看看学生小源的一篇习作
  我想,他为什么要拿着一份文件去酒楼里面呢?于是,我和同学说:“各位帅哥美女们,不如去吃东西吧,我很饿。”经过大家的同意后,我带大家去了酒楼对面的小吃馆里吃东西。我坐在窗户旁边看着爸爸在干嘛。同学们看到我有点奇怪之后,就问我:“你干嘛那么疑神疑鬼啊?”我说:“没事,我只是想闻一下外面的新鲜空气。”各种小吃都来了后,都抢着吃,好像几天没吃饭那样。我不管他们狼吞虎咽了,我继续望着窗户,仔细观察着爸爸的一举一动。后来,谈好生意后,他们开了一瓶红酒在喝,我看见爸爸的杯子里装满了酒,客人好像在说,如果我爸爸可以在一分钟内喝光这杯酒,那么以后他只和这一间公司合作,爸爸二话不说就喝了。客人继续给爸爸倒酒,到了最后,爸爸醉了。我终于理解爸爸为什么每天都醉醺醺。   这样的事情,也许在小源的生活里有发生,但隔街相望,哪有这么凑巧的事?家长不会拉开窗帘来对街喝酒吧?要把吃饭谈生意的情形公开化吗?既然隔着窗,隔着街,怎么知道客人是在要求父亲在一分钟内喝完酒呢?学生调动了所谓的联想和想象:父亲醉,联想到他谈生意;想象父亲喝酒的情形。但是,这只是假想,不太符合生活的实际。这又是学生编造的假场面、假场景。
  联想是积极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它遵循的是生活基础和观察积累。比如郭沫若先生《天上的街市》,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市人家,是一系列符合生活真实和情味的心理活动。假想则不然,它完全丢掉了生活的真实,丢掉了观察的基础,凭空捏造,天马行空。这样浮躁的文风,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应鼓励的。有人说,《哈里·波特》等巫术类小说,不也是无中生有而成的吗?实际创作并非这么简单吧。所以说,要求学生联想,并非引导学生假想,而是要紧抓生活的源头,去掉浮华虚诞。教育前辈们曾说过:“就是有时是根据作者的想象,而所记述的是假设的情形,但想象也不是凭空妄造,须有相当的经验做根据。”
  三、“写实”与“写死”
  有一种作文倾向,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也是在作文实践中,因为施教的缘由,结果出现了偏差。初中阶段,要求学生着重训练记叙文,这没错。但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又出现了由“写实”转向“写死”的毛病。
  要求学生“写实”,至少包括四项内容:其一是要求学生有实在、诚实的作文态度,认真对待作文;其二是要求学生从生活出发,让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同等,让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其三是要求学生把作文写得实在些,去掉那些废话,还原人物个性、事情经过等真相;其四是要求学生注意防止浮躁的学风,实实在在的训练,不写或少写那些无厘头的、虚妄飘渺的东西。
  但在事实上,学生又把“实”写成了“死”:着重表现为作文的内容是原原本本的“刻录”,非常的流水账,没有细节,没有润色,没有修辞。作文的选材来来去去就是那几样:考试折尺、扶阿婆过马路、公共汽车让座、同学出国、妈妈唠叨等。
  学生作文的“写死”,和教师的教学指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只写教师认定的记叙文,割裂了作文与生活的关联,把作文当作单一的训练习题看待。本身记叙文的范围是非常广的,因为记叙文只是同议论文、说明文相对应又相统一的一种文体,是侧重于从句子的表达方式而言的,换言之,记叙文包含了除说明文和议论文之外的一切文章。但在作文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几乎只让学生练记叙文,而且把记叙文规定内容为写人记事的,规定了程序为人物、地点、时间、起因、经过、结果。这样把记叙文框定起来的做法,虽然学生容易训练,但也未免太死板和狭小了吧。长期训练下去,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窄,写法越来越单调,简直就成了生活单一的反映。学生灵活的思维、丰富的联想、充沛的感情、活跃的语言都到哪里去了?
  看学生小文的一则习作(注:一字未改)
  我常常想起我的舅舅的教育
  时间过得飞快,使我常常想起定居外国的舅舅,他以前所给我的教育。
  他是一个做事仔细,遇到困难时会镇定,从不慌张的人。
  有一天我跟舅舅PK仔细能力达到多少——在一张纸上画了两种图案分别是三角形和圆形找出多少个三角形,并且是分开的,我起来有点晕,不到一分钟我就数完了,舅舅他花了一分半钟数完,我问他有多少个,他说完三角形的个数后我感到惊奇,为什么他比我数得多,后来我仔细数了一遍,原来我数漏了几个,后来舅舅他对我说:做什么事情都要仔细,就会成功,你宁感做某件事一次做对还是两次三次或十次八次重新做。
  他遇到什么困难他从不慌张,有一次,我问他一道数学题,那道数学题非常难,连我父亲和我表哥都很难做出来,他看了看,他毅然接受了教我这道数学难题,最后,他用了十几钟解了出来,教了我,我问他怎样解出来时,他并没有告诉我这个解题过程时,他并没有告诉我这个解题思路,他只是跟我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要保持镇定,就会迈向成功。
  我常常想起舅舅对我的教育。
  看了此文,你是否觉得死板、死气沉沉?可以说,要求学生写实并没有错,但这种实应该是真情实感、艺术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散步》写实,但未必是作者陪着母亲在重庆郊外的散步;《湖心亭看雪》未必是作者在雪下得最猛的那天去看雪……这样的例子太多。作文训练,从创作的角度说,也应该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如果学生出现“写实”到“写死”的倾向和现象,作为教师一定要及时纠正、正确引导。
  四、“童稚”与“幼稚”
  李贽在《童心说》中曾提到:“天下之至文,皆出于童心。”说的是我们应该保持一份纯真,才能写出至美至善的佳作。对于学生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诚实的、发自心灵的语言,即让学生保持自己在相应的年龄段的纯朴、真挚,不要把大人的套话、假话、虚伪的话套上去。也不要故作天真、矫情做作。中学课本中的《童趣》,烂漫新奇。通篇充满奇思妙想,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天真奇趣。《社戏》当中,“偷豆”吃,想办法对付六一公公,钓虾放牛等等,都是充满“童稚”的,活泼新奇,却不幼稚。
  但是事实却很遗憾:学生的作文,不是保持了“童真”“童趣”“童稚”,而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低幼化、幼稚病很严重:不仅仅表现在语气上的奶声奶气,也表现在对材料的选择上,对事情的叙述上,进而表现在观察力、思考力、感悟力等方面。如果把低幼化当作可爱、把幼稚病当作童真,在作文的表现力上面,是永远无法进步的,学生在思想上是无法跟上时代的。
  请看一篇七年级学生的习作
  那是我五岁的时候。有一天上午,外婆正在厨房里炒菜,发现盐没有了,顿时手足无措——如果外婆自己出去,丢我一个在家,总缺点安全感。这时我看穿了外婆的难处,并自告奋勇地对外婆说:“我帮您去把盐买回来。”“你?”外婆疑惑地看着我,“对!我去过好几次了呢!”——事实上我并没去过。外婆见此只好无奈点头。   很快,我就从镇上的小卖部买回了盐,正高兴着自己能为大人做事了,就不知一不留神踢到了一个什么东西。顿时,我把握不了平衡,摔了一跤,盐便很不均匀地撒满了一地,我顿时慌了手脚,因不懂事,心想盐掉地上弄脏了,得赶快把这个坏消息告诉给外婆听。
  来到院子门。看见隔壁的王奶奶正在洗米。我顿时灵机一动,既然米可以用水洗干净,那么盐一定也可以洗干净。想到这里,我向王奶奶借了一水盘,来到大街上把盐装进水盘里,往大院的水龙头跑去,水很快就把盘子装满了,我使劲地摇了摇盘子,然后把手伸进去搅动一下。孰知盘子里空空如也,我十分惊慌,也顾不得盘子里空空如也,我十分惊慌,也顾不得盘子,立刻向家里跑去。
  回到家里,我把事情的经过讲给外婆听。还未说完,外婆已经捧腹大笑起来,她摸了摸我的头,笑盈盈地说:“傻孩子,盐并不像米那样洗得干净的,它是遇水就溶的。”说完又大笑起来。
  这篇学生习作,初初看来,全文叙述清楚,生动具体,某些细节写出了童趣。但仔细推敲,却发现文章有着一种“幼稚化”的毛病:且不管文章写的是真是假,盐撒在地上,五岁的孩子会马上用水来冲洗吗?奶奶不是正在煮菜急着用盐吗?借水龙头给“我”的奶奶会不问我干什么吗?这些细节,这些叙述,明显就站不住脚的。为什么一个十二、三岁的初中生如此缺乏生活常识?为什么要如此表现?这究竟是拿无知当有趣,还是真的沉浸于美好的回忆当中?
  要求学生保持并写出生活的有趣、童真,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生活,去拾取生活中自己能表达和掌握的材料。如果学生故作天真,总是挑一些低幼化的材料,观察力、思辨力等还是停留在幼儿阶段,那么学生的心智如何成熟?如何去达成真、善、美的写作境界?教师还是要引导学生留心现实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并力求表达出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写出自己心里的话、写出真话,戒除成年人的那种油腔滑调,去掉那些假、大、空的内容,也要去掉那些奶声奶气的语言,“童真”与“幼稚”是有天壤之别的。
  作文同样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它既有章法等的制约,又是精神世界的自由表达。因为施教不当而导致的学生作文矛盾,是多方面的,但如果面对学生作文的种种矛盾,教师不善于引导的话,学生极可能是“舞”不起来的。化解矛盾,才能走上作文教学的正路,正确施教,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参 考 文 献]
  [1]王立根.作文智慧[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
  [2]夏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夏丏尊,叶圣陶.文话七十二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摘 要:略读课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又要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既不过细刻新,也不随意教学,将略读课文教学回归到正确的位置上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略读     略读,即粗略地不进行深究的一种阅读方式,它旨在通过较快地阅读粗知文章的大意。其实略读水平也是衡量现代人阅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在长期的语文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课资源在职业教育实现了由点到面的扩展应用。本文结合笔者任教的电工学课程的微课设计实践,对技工院校微课系统化开发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技工院校 微课 系统化 开发  微课是伴随互联网技术出现的一种创新型教学形式,是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在《2018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报告》中,明确提出微
“板块式教学”最早由特级教师余映潮提出,它是指进行课堂教学时,学习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呈板块状有序分布,互相独立又彼此渗透,逐步推进且环环相扣,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内化以及能力的形成。  前不久,作为我县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的评委,翻着选手们递送过来的一叠教案,发现了这样两种现象:有20%的教案开门见山陈述教学预设过程,根本看不到教学目标这一栏;有近75%的教案有教学目标,再仔细斟酌,过程与目标各
摘 要:根据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行为习惯、礼仪养成相脱节的现实状况,明确开展课堂体验活动对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礼仪模式的必要性,提出并论述了角色扮演作为品德课堂体验活动的主要开展形式的可行性,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成果和效率。  关键词:品德教学;行为习惯;礼仪养成;课堂体验;角色扮演  行为习惯,具有一定的模式,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有助于理解文意,体味情感,从而让学生受到艺术力量的教育和感染,变作品的语言艺术为艺术语言,继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们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学生缺乏自身的感知和体验,缺乏真正直接与作品的对话,丧失了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主创造的能
道德蕴藏于生活之中,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她)对生活的体验、分享和感悟。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因此,笔者认为,小学品德教学只有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使教学内容变得对学生有意义、教学过程变得有价值,才能有利于学生道德的自主建构。  基于以上认识,通过不断实
[摘 要]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良好学习行为品质一直是教师所企盼的。当前数学课堂中,师问生答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养成等待教师提问、质疑已成习惯,这导致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以《统计》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统计》教学实践  学贵知疑,小疑而小进,大疑则大进。纵观寻找真理的过程,无不是针对发现的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
一、导入技能及其语用策略  导入技能是指教师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致,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教学程序和轨道之中的教学行为技能。常常运用于一节课的起始和一个环节的开头,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如同拉开的大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景致,犹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殿
点拨,是教师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学生陷入窘境,或思维“打结成乱麻”,或偏离正常“轨道”时,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在当“点”之时,当“点”之处,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冲破障碍,激活思维。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即适机点拨。实践也证明:教师适时、恰当、有效的点拨,可以化迷茫为清晰,化粗浅为深入,实现错对交替的质的飞跃,使课堂锦上添花。  一
在新课程不断展开的今天,在高考“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要求下,使新材料能够有效利用,课堂更具有效性、艺术性、感染力和持久的影响力,从而让历史走近学生、让学生深入历史,提高他们的历史成绩、历史素养和基本的公民素质,这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本人尝试着开了《百家争鸣》这节公开课。这是我们课题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之一,在全县范围内开设,受到了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