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

来源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iang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 I C C)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留置PICC治疗的肿瘤患者319例的临床资料,统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引起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319例肿瘤患者中,发生P I C C相关性感染者有47例,占14.73%,其中血流感染有17例(36.17%),局部感染有21例(44.68%),其他原因9例(19.15%).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性别、穿刺位置、导管类型、肿瘤类型、固定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年龄、置管时间、化疗时长、合并症、免疫功能、导管移动、导管维护周期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6次、有合并症、免疫功能不正常是影响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患者在PICC治疗中易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置管时间≥60 d、化疗时长>6次、有合并症、免疫功能不正常是引发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复方甘草酸苷佐治慢性荨麻疹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4月—2020年1月沈阳友谊美容医院和北部战区总医院浑南医院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口服依巴斯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口服复方甘草酸苷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斑消退时间、风团消退时间以及瘙痒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荨麻疹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