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擂茶文化一脉相承,也迎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传统擂茶文化遇上商业化的发展环境,海陆丰擂茶文化一方面在本土持续发展,联系着当地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继承人少、文化品牌建设意识弱等问题。推进海陆丰擂茶文化传承发展,应全面认识海陆丰擂茶文化重要性和传承必要性,注重饮食文化与商业化相结合,将擂茶作为一种具有文化气息的商业品牌进行宣传。
关键词:擂茶文化;传承发展;海陆丰
华夏大地上具有擂茶饮食习惯的地区不少,如我国华南六省:湖南、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台湾。擂茶文化是中国博大精深文化中特有的茶饮文化之一。海陆丰擂茶文化对广东海陆丰地区的群众日常生活习俗影响深刻,体现在擂茶所具有的日常饮食、娱乐闲谈、文化传承、休闲养生等一系列功用。本文从海陆丰擂茶这一传统饮食文化着手,挖掘其文化价值,分析其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使其在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面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建设做贡献。
一、海陆丰擂茶文化的传承现状
擂茶文化本身是一种客家文化。唐宋时候,随着中原客家人南迁,随后移居到汕尾海陆丰一带,在人口迁徙中将这种擂茶饮食文化带到了现居地并且流传下来。《玉林诗话》中有诗记录了江南民间饮食擂茶的风俗民情:“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渐进中原语音好,不知道淮水是天涯”。传统的擂茶包括擂咸茶、擂菜茶、油茶等。纵观擂茶文化,无论是擂咸茶还是擂菜茶、油茶都在逐渐消失,唯海陆丰人及个别群体仍有所发展传承。
(一)海陆丰擂茶是当地居民的基本饮食之一
饮食擂茶的现象在海陆丰地区极为盛行,擂茶成为普通家庭的基本饮食之一。当地居民一日三餐都会有擂茶的影子,男女老少一般不会拒绝饮食擂茶。久而久之,擂茶饮食习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表现形式。海陆丰地区的擂茶文化普及率高、受众广,就像功夫茶在潮汕地区的盛行一样,擂茶对于海陆丰人民来说也是一种其他食物所替代不了的东西。
(二)海陆丰擂茶是当地重要的民俗文化载体
在某些重要节日、场合,海陆丰擂茶摇身一变,从一种饮食品变为带有某种特殊意义、具有仪式感的文化载体,如婚宴、乔迁、祭祖团聚等场合都少不了擂茶,擂茶寄托着人们对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生活的美好寓意。如新屋入住、犒劳工人时,主人为体现礼节,多选择用擂茶招待众人。在海陆丰地区,在人们生活处事待物的方方面面,邀请对方饮用擂茶是一种较为和善的礼节、也是海陆丰人热情的表露,在主客双方愉快饮用擂茶的过程中,事情一件件得以解决。
(三)擂茶种类中咸茶最受欢迎
实地考究发现,在海陆丰地区内,不同区域甚至是不同家庭之间,擂茶的种类、工艺、食用习惯略有差别。咸茶、菜茶、油茶是当地主要流行的擂茶种类,根据调查数据资料显示,37.1%的受调查对象最为喜爱的擂茶种类为咸茶,其次是菜茶和油茶。咸茶,是将茶叶、生姜、薄荷等放在擂砵之中用擂棍研磨碎后加开水制作而成,可以清饮,也可加上炒米、花生、芝麻直接饮用。菜茶,物如其名,就是菜和茶的组合品,也可根据个人喜好佐以小米等小吃。油茶,则是用生油麻、软樟叶子、艾草和少量花生等材料研磨生浆,加入沸水冲调,配上茶菜、米子等成青绿色的油茶。
(四)海陆丰擂茶的制作技艺传承出现断层危机
调研发现,在所有掌握擂茶技巧的当地人中,鲜有青年。在随机采访的陆丰90年代出生的青年(后面简称“90后青年”)中,均无掌握擂茶制作技巧者。据采访了解,造成这种传承现状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归于擂茶文化在90后青年之间并不流行这一客观因素,即使有时常食用擂茶习惯的青年也不具备擂茶制作技艺,他们仅仅停留在“能喝愿饮不会做”的层面。他们缺乏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海陆丰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比其他省内城市慢,外出工作的海陆丰青年不在少数,年轻一代人接触、传承擂茶文化的机会减少。这使得海陆丰擂茶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的危机。
二、海陆丰擂茶文化传承发展的机遇
随着人们对独具地域特色文化的关注,互联网的传播以及外出人群的创新创业尝试,海陆丰擂茶文化的传承发展也因其自身特色而迎来机遇。
(一)海陆丰擂茶文化具有典型的地域民俗价值
海陆丰擂茶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地域性也成就了擂茶文化的独特性。海陆丰地区的擂茶文化由此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擂茶不仅体现了海陆丰人的好客热情,还体现了海陆丰人特有的粗犷、实在的性格特征和崇尚礼仪的传统美德。食擂茶是海陆丰人答谢亲朋好友、乡邻关心帮助的传统礼俗文化。每逢子女婚嫁、家族乔迁、孩子升学、亲朋生子、长辈做寿、好友病愈等喜事,客人前来道喜祝贺时候,主人一般会用擂茶款待宾客。海陆丰擂茶文化和当地的民俗相结合,呈现出多样的表现形式:如表示喜庆的满月茶、周岁茶、订婚茶、结婚茶、生日茶、状元茶等,表示祝愿的病愈茶等。海陆丰地区主人在请食擂茶时,往往非常自谦,嘴里会叨念着“没有好吃的,喝碗水就是了”。热情大方的主人、彬彬有礼的客人,唇齿留香的擂茶形象地折射出了海陆丰人勤俭、友爱、包容、友善的良好精神面貌。
海陆丰俗语说,“男人间仔头,女人茶砵语”。吃“擂茶”历来是热情好客的海陆丰人待客的一种习俗。吃咸茶是海陆丰女人们闲话家常、谈天论地的生活内容之一。关于擂茶的文学作品不少,清代举人黄汉宗便为吃咸茶赋了一首诗:“海丰时俗尚咸茶,牙砵擎来共一家,厚薄人情何处见?看她多少下芝麻。”诗句中用“芝麻的量多少”来写当地居民待客之道,自然而且贴切。海陆丰擂茶与民情风俗相结合,形成一種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海丰县志》记载:“妇女又嗜咸茶,茶少下盐,置瓦盆中,擂之千百杵,令成膏液,然后沃以沸水,下以炒麻。家常加此二餐于早午饭后。若亲串至,又增多花生、炒米,浮满茶瓯。昔粤中之唉客,无槟榔必相嫌,今丰之宴宾,少咸茶不成事矣!”擂茶体现了海陆丰人独特的智慧与生存之道。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抓住广东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的有利契机,坚持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推动全省文化科学发展的关键,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在文化环境保护和改革的大环境下,作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擂茶文化的资源是擂茶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改革开发以来,海陆丰擂咸茶不但日渐盛行,而且作为一种艺术被搬上舞台,在海丰县城刘氏家祠,妇女擂咸茶的场面被雕刻成像,供游客观赏。同时,擂茶也被写成戏曲供传承颂唱,李向钦等所作的白字戏《擂茶小调》为海丰民间群众所熟知。 (二)海陆丰擂茶文化传播初具商业色彩
擂茶文化在海陆丰地区盛行,大街小巷随处都能见到规模大小不一的擂茶店铺。此外,随着越来越多海陆丰人到等珠三角地区工作生活,海陆丰擂茶文化也被一部分先行者搬到了广州或者深圳。以广州为例,“擂咸茶广州旗舰店”是广州第一家擂茶经营店铺,也是一家运营了三、四年的连锁品牌商铺,在广州市区内属于最具规模的擂茶商铺之一,其选址位于广州天河的繁华路段。据商铺负责人介绍,其擂茶所用的茶叶、花生、炒米、芝麻、菜脯等原材料都取自汕尾老家。由老家输送擂茶原材料,结合广州顾客的实际需求进行改良,将传统的海陆丰擂茶制作成为适合广州上班族的小吃。擂咸茶广州旗舰店在周末座无虚席,擂咸茶、吃擂茶成了在广州工作者下班后的休闲选择。其他人也慕名前来饮食擂茶。
目前经营擂茶的店铺不是单一地为顾客提供传统擂茶,而是给顾客附带提供了各种海陆丰小吃,增加了饮食擂茶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有的擂茶商家还会邀请顾客现场亲自擂擂茶,增加了顾客在饮食擂茶的直接体验感。部分商家精心挑选了供擂茶原材料盛放的盘子,让擂茶以“原料+茶”的拼盘形式上桌,利于顾客使用手机拍照发微信朋友圈,扩大宣传力度。以擂茶为引子带动顾客了解认识擂茶文化,有机将擂茶文化和商业联系起来,在吸引顾客的同时也将擂茶文化传递出去。除了原料的保留、擂茶样式摆盘,有的擂茶商家还结合广州当代年轻人的需求进行改变——如以擂茶主题餐厅的方式,在擂茶菜单中提供加入法国玫瑰花的选择,甚至其他非擂茶类别的汕尾、海陆丰等地小吃也结合了年轻人的喜好加入水果。海陆丰擂茶文化在珠三角地区的传播过程中商业化的气息愈发浓厚,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擂茶文化的传承发展。
三、海陆丰擂茶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新时期的文化环境下,海陆丰擂茶文化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机遇,但海陆丰擂茶文化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既呈现出技艺传承断层的危机,也面临着传统制作方式限制、品牌意识薄弱等方面的挑战。
(一)传统的制作方式限制海陆丰擂茶的产业化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海陆丰擂茶讲究耐心研磨、投入充足时间的传统制作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这使得饮食擂茶的习俗渐渐弱化。此外,传统的擂茶制作方式在制作工具、制作原料、制作观念等方面也限制了擂茶的产业化发展。比如制作擂茶所用到的“擂钵”“擂棍”等工具携带不方便,擂茶制作原料种类相对繁多、个别材料采摘麻烦,若保留传统的制作技艺,就难以形成擂茶的产业化发展。此外,擂茶在海陆丰地区几乎都是由家中的妇女来制作,俗话说:“男人间仔头,女人茶砵语”。当地人普遍认为,如果男人喜欢吃擂茶、做擂茶的话就会被叫做“茶钵公”,这个词是含有贬义色彩的。老一代人觉得,男人不会喜欢擂擂茶,因为他们应该是在外面打拼干体力活或其他活,而不应该像妇女一样在家擂擂茶做家务嗑家常。若保持传统的擂茶制作方式,妇女在家擂茶,很少走出去,男性外出打拼又不愿意带着擂茶文化走出去,海陆丰擂茶在继承过程中将无法实现产业化的发展。
(二)品牌意识薄弱不利于海陆丰擂茶文化的传播
此外,商业的发展也使得海陆丰擂茶在继承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干扰和阻碍。商业擂茶主要是以盈利为主,擂茶在本质上逐漸失去了擂茶文化的韵味。为了适应时代快节奏的发展,商家在对擂茶的宣传、制作上做了改变,使得传统海陆丰擂茶文化中体验生活、联络感情的韵味丢失。海陆丰擂茶成为了众多商品的一种,没有能够依托擂茶本身的文化价值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品牌。
擂茶的商业化利弊共存,商业盈利侵蚀着文化品牌。在制作擂茶过程中,商家为了提高出售擂茶的销量,往往缩短了擂制的时间,降低了传统擂茶的质量,继而影响了海陆丰擂茶文化品牌的形成。此外,在海陆丰擂茶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政府未能更加重视,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引导制作擂茶的小作坊联合形成有竞争力的品牌。在以经济推动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擂茶”这一张文化品牌名片在海陆丰内并未擦亮。海陆丰本土生活节奏慢、经济发展较为薄弱,文化的重视程度低,这就使得海陆丰的擂茶文化在传承发展中处于低迷状态,至今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陆丰擂茶文化发展的步伐和传播的速度。
四、关于海陆丰擂茶文化传承发展的建议
首先,政府应提升对擂茶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政府的宣传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海陆丰政府文化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传统民俗节日,将擂茶文化这一名片推送出去。其次,人们应该突破传统观念,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接触擂茶,体验擂茶文化,进而传承发展擂茶优良文化。如果能够打破只有妇女擂制擂茶的单一局面,让更多的人接触擂茶、制作擂茶、爱上擂茶,那么擂茶文化也将得到持续发展。再次,重视擂茶的商业化发展和文化内涵的有机结合,在经济发展中融入商业化、旅游型擂茶文化,融合商业化发展擂茶,在将传统擂茶向商业化擂茶发展的过程中保留擂茶的手工传统韵味。最后,形成品牌,走向都市。传承创新,让产品更多样化;加大宣传力度,把擂茶适当进行打包,形成地区独特品牌产品进行推广。
五、结语
海陆丰擂茶是广东擂茶文化的重要一支,属于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支流。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直面海陆丰擂茶文化现实,挖掘其文化价值,全面认识传承发展海陆丰擂茶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饮食文化与商业相连接,通过视频宣传、电商、互联网等新媒体进一步探究人们在商业方面对海陆丰擂茶文化的传承运用,才能更好地推动海陆丰擂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汕尾市政府.汕尾东涌民俗文化馆[J].万邦国际出版社.2012.
[2]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广东历代方志集成[M].岭南艺术出版社.2013.
[3]林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S].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高银虹(1996-),女,广东汕头人;罗惜真(1997-),女,广东汕尾人;林喜源(1997-),女,广东阳江人,3人系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在读学生。通讯作者:陆文钿(1989-),女,广东潮州人,文学硕士,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人文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民俗文化、写作学。
通讯作者:陆文钿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关键词:擂茶文化;传承发展;海陆丰
华夏大地上具有擂茶饮食习惯的地区不少,如我国华南六省:湖南、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台湾。擂茶文化是中国博大精深文化中特有的茶饮文化之一。海陆丰擂茶文化对广东海陆丰地区的群众日常生活习俗影响深刻,体现在擂茶所具有的日常饮食、娱乐闲谈、文化传承、休闲养生等一系列功用。本文从海陆丰擂茶这一传统饮食文化着手,挖掘其文化价值,分析其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使其在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面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建设做贡献。
一、海陆丰擂茶文化的传承现状
擂茶文化本身是一种客家文化。唐宋时候,随着中原客家人南迁,随后移居到汕尾海陆丰一带,在人口迁徙中将这种擂茶饮食文化带到了现居地并且流传下来。《玉林诗话》中有诗记录了江南民间饮食擂茶的风俗民情:“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渐进中原语音好,不知道淮水是天涯”。传统的擂茶包括擂咸茶、擂菜茶、油茶等。纵观擂茶文化,无论是擂咸茶还是擂菜茶、油茶都在逐渐消失,唯海陆丰人及个别群体仍有所发展传承。
(一)海陆丰擂茶是当地居民的基本饮食之一
饮食擂茶的现象在海陆丰地区极为盛行,擂茶成为普通家庭的基本饮食之一。当地居民一日三餐都会有擂茶的影子,男女老少一般不会拒绝饮食擂茶。久而久之,擂茶饮食习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表现形式。海陆丰地区的擂茶文化普及率高、受众广,就像功夫茶在潮汕地区的盛行一样,擂茶对于海陆丰人民来说也是一种其他食物所替代不了的东西。
(二)海陆丰擂茶是当地重要的民俗文化载体
在某些重要节日、场合,海陆丰擂茶摇身一变,从一种饮食品变为带有某种特殊意义、具有仪式感的文化载体,如婚宴、乔迁、祭祖团聚等场合都少不了擂茶,擂茶寄托着人们对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生活的美好寓意。如新屋入住、犒劳工人时,主人为体现礼节,多选择用擂茶招待众人。在海陆丰地区,在人们生活处事待物的方方面面,邀请对方饮用擂茶是一种较为和善的礼节、也是海陆丰人热情的表露,在主客双方愉快饮用擂茶的过程中,事情一件件得以解决。
(三)擂茶种类中咸茶最受欢迎
实地考究发现,在海陆丰地区内,不同区域甚至是不同家庭之间,擂茶的种类、工艺、食用习惯略有差别。咸茶、菜茶、油茶是当地主要流行的擂茶种类,根据调查数据资料显示,37.1%的受调查对象最为喜爱的擂茶种类为咸茶,其次是菜茶和油茶。咸茶,是将茶叶、生姜、薄荷等放在擂砵之中用擂棍研磨碎后加开水制作而成,可以清饮,也可加上炒米、花生、芝麻直接饮用。菜茶,物如其名,就是菜和茶的组合品,也可根据个人喜好佐以小米等小吃。油茶,则是用生油麻、软樟叶子、艾草和少量花生等材料研磨生浆,加入沸水冲调,配上茶菜、米子等成青绿色的油茶。
(四)海陆丰擂茶的制作技艺传承出现断层危机
调研发现,在所有掌握擂茶技巧的当地人中,鲜有青年。在随机采访的陆丰90年代出生的青年(后面简称“90后青年”)中,均无掌握擂茶制作技巧者。据采访了解,造成这种传承现状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归于擂茶文化在90后青年之间并不流行这一客观因素,即使有时常食用擂茶习惯的青年也不具备擂茶制作技艺,他们仅仅停留在“能喝愿饮不会做”的层面。他们缺乏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海陆丰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比其他省内城市慢,外出工作的海陆丰青年不在少数,年轻一代人接触、传承擂茶文化的机会减少。这使得海陆丰擂茶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的危机。
二、海陆丰擂茶文化传承发展的机遇
随着人们对独具地域特色文化的关注,互联网的传播以及外出人群的创新创业尝试,海陆丰擂茶文化的传承发展也因其自身特色而迎来机遇。
(一)海陆丰擂茶文化具有典型的地域民俗价值
海陆丰擂茶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地域性也成就了擂茶文化的独特性。海陆丰地区的擂茶文化由此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擂茶不仅体现了海陆丰人的好客热情,还体现了海陆丰人特有的粗犷、实在的性格特征和崇尚礼仪的传统美德。食擂茶是海陆丰人答谢亲朋好友、乡邻关心帮助的传统礼俗文化。每逢子女婚嫁、家族乔迁、孩子升学、亲朋生子、长辈做寿、好友病愈等喜事,客人前来道喜祝贺时候,主人一般会用擂茶款待宾客。海陆丰擂茶文化和当地的民俗相结合,呈现出多样的表现形式:如表示喜庆的满月茶、周岁茶、订婚茶、结婚茶、生日茶、状元茶等,表示祝愿的病愈茶等。海陆丰地区主人在请食擂茶时,往往非常自谦,嘴里会叨念着“没有好吃的,喝碗水就是了”。热情大方的主人、彬彬有礼的客人,唇齿留香的擂茶形象地折射出了海陆丰人勤俭、友爱、包容、友善的良好精神面貌。
海陆丰俗语说,“男人间仔头,女人茶砵语”。吃“擂茶”历来是热情好客的海陆丰人待客的一种习俗。吃咸茶是海陆丰女人们闲话家常、谈天论地的生活内容之一。关于擂茶的文学作品不少,清代举人黄汉宗便为吃咸茶赋了一首诗:“海丰时俗尚咸茶,牙砵擎来共一家,厚薄人情何处见?看她多少下芝麻。”诗句中用“芝麻的量多少”来写当地居民待客之道,自然而且贴切。海陆丰擂茶与民情风俗相结合,形成一種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海丰县志》记载:“妇女又嗜咸茶,茶少下盐,置瓦盆中,擂之千百杵,令成膏液,然后沃以沸水,下以炒麻。家常加此二餐于早午饭后。若亲串至,又增多花生、炒米,浮满茶瓯。昔粤中之唉客,无槟榔必相嫌,今丰之宴宾,少咸茶不成事矣!”擂茶体现了海陆丰人独特的智慧与生存之道。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抓住广东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的有利契机,坚持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推动全省文化科学发展的关键,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在文化环境保护和改革的大环境下,作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擂茶文化的资源是擂茶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改革开发以来,海陆丰擂咸茶不但日渐盛行,而且作为一种艺术被搬上舞台,在海丰县城刘氏家祠,妇女擂咸茶的场面被雕刻成像,供游客观赏。同时,擂茶也被写成戏曲供传承颂唱,李向钦等所作的白字戏《擂茶小调》为海丰民间群众所熟知。 (二)海陆丰擂茶文化传播初具商业色彩
擂茶文化在海陆丰地区盛行,大街小巷随处都能见到规模大小不一的擂茶店铺。此外,随着越来越多海陆丰人到等珠三角地区工作生活,海陆丰擂茶文化也被一部分先行者搬到了广州或者深圳。以广州为例,“擂咸茶广州旗舰店”是广州第一家擂茶经营店铺,也是一家运营了三、四年的连锁品牌商铺,在广州市区内属于最具规模的擂茶商铺之一,其选址位于广州天河的繁华路段。据商铺负责人介绍,其擂茶所用的茶叶、花生、炒米、芝麻、菜脯等原材料都取自汕尾老家。由老家输送擂茶原材料,结合广州顾客的实际需求进行改良,将传统的海陆丰擂茶制作成为适合广州上班族的小吃。擂咸茶广州旗舰店在周末座无虚席,擂咸茶、吃擂茶成了在广州工作者下班后的休闲选择。其他人也慕名前来饮食擂茶。
目前经营擂茶的店铺不是单一地为顾客提供传统擂茶,而是给顾客附带提供了各种海陆丰小吃,增加了饮食擂茶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有的擂茶商家还会邀请顾客现场亲自擂擂茶,增加了顾客在饮食擂茶的直接体验感。部分商家精心挑选了供擂茶原材料盛放的盘子,让擂茶以“原料+茶”的拼盘形式上桌,利于顾客使用手机拍照发微信朋友圈,扩大宣传力度。以擂茶为引子带动顾客了解认识擂茶文化,有机将擂茶文化和商业联系起来,在吸引顾客的同时也将擂茶文化传递出去。除了原料的保留、擂茶样式摆盘,有的擂茶商家还结合广州当代年轻人的需求进行改变——如以擂茶主题餐厅的方式,在擂茶菜单中提供加入法国玫瑰花的选择,甚至其他非擂茶类别的汕尾、海陆丰等地小吃也结合了年轻人的喜好加入水果。海陆丰擂茶文化在珠三角地区的传播过程中商业化的气息愈发浓厚,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擂茶文化的传承发展。
三、海陆丰擂茶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新时期的文化环境下,海陆丰擂茶文化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机遇,但海陆丰擂茶文化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既呈现出技艺传承断层的危机,也面临着传统制作方式限制、品牌意识薄弱等方面的挑战。
(一)传统的制作方式限制海陆丰擂茶的产业化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海陆丰擂茶讲究耐心研磨、投入充足时间的传统制作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这使得饮食擂茶的习俗渐渐弱化。此外,传统的擂茶制作方式在制作工具、制作原料、制作观念等方面也限制了擂茶的产业化发展。比如制作擂茶所用到的“擂钵”“擂棍”等工具携带不方便,擂茶制作原料种类相对繁多、个别材料采摘麻烦,若保留传统的制作技艺,就难以形成擂茶的产业化发展。此外,擂茶在海陆丰地区几乎都是由家中的妇女来制作,俗话说:“男人间仔头,女人茶砵语”。当地人普遍认为,如果男人喜欢吃擂茶、做擂茶的话就会被叫做“茶钵公”,这个词是含有贬义色彩的。老一代人觉得,男人不会喜欢擂擂茶,因为他们应该是在外面打拼干体力活或其他活,而不应该像妇女一样在家擂擂茶做家务嗑家常。若保持传统的擂茶制作方式,妇女在家擂茶,很少走出去,男性外出打拼又不愿意带着擂茶文化走出去,海陆丰擂茶在继承过程中将无法实现产业化的发展。
(二)品牌意识薄弱不利于海陆丰擂茶文化的传播
此外,商业的发展也使得海陆丰擂茶在继承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干扰和阻碍。商业擂茶主要是以盈利为主,擂茶在本质上逐漸失去了擂茶文化的韵味。为了适应时代快节奏的发展,商家在对擂茶的宣传、制作上做了改变,使得传统海陆丰擂茶文化中体验生活、联络感情的韵味丢失。海陆丰擂茶成为了众多商品的一种,没有能够依托擂茶本身的文化价值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品牌。
擂茶的商业化利弊共存,商业盈利侵蚀着文化品牌。在制作擂茶过程中,商家为了提高出售擂茶的销量,往往缩短了擂制的时间,降低了传统擂茶的质量,继而影响了海陆丰擂茶文化品牌的形成。此外,在海陆丰擂茶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政府未能更加重视,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引导制作擂茶的小作坊联合形成有竞争力的品牌。在以经济推动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擂茶”这一张文化品牌名片在海陆丰内并未擦亮。海陆丰本土生活节奏慢、经济发展较为薄弱,文化的重视程度低,这就使得海陆丰的擂茶文化在传承发展中处于低迷状态,至今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陆丰擂茶文化发展的步伐和传播的速度。
四、关于海陆丰擂茶文化传承发展的建议
首先,政府应提升对擂茶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政府的宣传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海陆丰政府文化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传统民俗节日,将擂茶文化这一名片推送出去。其次,人们应该突破传统观念,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接触擂茶,体验擂茶文化,进而传承发展擂茶优良文化。如果能够打破只有妇女擂制擂茶的单一局面,让更多的人接触擂茶、制作擂茶、爱上擂茶,那么擂茶文化也将得到持续发展。再次,重视擂茶的商业化发展和文化内涵的有机结合,在经济发展中融入商业化、旅游型擂茶文化,融合商业化发展擂茶,在将传统擂茶向商业化擂茶发展的过程中保留擂茶的手工传统韵味。最后,形成品牌,走向都市。传承创新,让产品更多样化;加大宣传力度,把擂茶适当进行打包,形成地区独特品牌产品进行推广。
五、结语
海陆丰擂茶是广东擂茶文化的重要一支,属于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支流。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直面海陆丰擂茶文化现实,挖掘其文化价值,全面认识传承发展海陆丰擂茶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饮食文化与商业相连接,通过视频宣传、电商、互联网等新媒体进一步探究人们在商业方面对海陆丰擂茶文化的传承运用,才能更好地推动海陆丰擂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汕尾市政府.汕尾东涌民俗文化馆[J].万邦国际出版社.2012.
[2]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广东历代方志集成[M].岭南艺术出版社.2013.
[3]林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S].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高银虹(1996-),女,广东汕头人;罗惜真(1997-),女,广东汕尾人;林喜源(1997-),女,广东阳江人,3人系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在读学生。通讯作者:陆文钿(1989-),女,广东潮州人,文学硕士,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人文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民俗文化、写作学。
通讯作者:陆文钿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