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马氏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yljk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竹子成全了朱宏大,或者说是母亲朱马氏成全了朱宏大。
  
  朱宏大的爹在朱宏大一岁多时下了湖广,一走再也没有消息。直到二十三年后,朱马氏在一捆毛竹中发现了朱宏大爹的消息。
  朱马氏是在朱宏大从袁店河边买回的一捆毛竹中的一根毛竹中发现朱宏大的爹的消息的,因为里面有一块玉。这块玉是朱马氏娘家陪送的嫁妆,她一直戴在身上,十分熟悉。朱宏大的爹下湖广的前一天晚上,朱马氏送给他,当时还交代了一句话:“最多三年,你就回来一趟,家里还有俺娘儿俩,别忘了!”
  朱宏大的爹顺着袁店河坐船而去,朱马氏继续编竹席卖。袁店河是水陆码头,南来北往的船,多有卖竹子的,随便买上些,足够用上一阵子。就这样,朱马氏编席卖席,支撑着这个家。她不断地对朱宏大说:“你爹会回来的!”
  不太忙的时候,朱马氏总要在袁店河边站一站,打听一下消息,向船家描述着丈夫的样子。人们都说,不清楚;也有人说,好像见过,应该发大财了。
  一年,过去了。
  三年,过去了。
  十年,过去了……
  日子如袁店河的流水,朱马氏虽心里还在念想着那个人,但嘴上已不多说了,特别是在朱宏大面前。
  不过,二十三年后的这个傍晚,朱马氏剖开朱宏大买回的一根竹子后,嘴里发出“哎呀”一声,在心里头打翻了五味瓶。她看了看正在院子里洗脸的儿子,停住了手里的篾刀。灯光下,那块别了她二十三年的玉,熠熠闪光地躺在剖开的竹子里。她又剖开一根竹子,里面竟是成摞的银元,再一个,还是银元。
  朱马氏悄悄地收起那块玉,回到里屋,端详了一阵后,泪水满面。在她向朱宏大问清了卖竹子的船号和情形后,作出了一个决定:将这家船号的竹子全部买了!
  第二天一早,朱马氏和朱宏大来到了袁店河边的这家船号。这家的竹子粗大、匀称,像经过了精挑细选。正如朱宏大所说,年轻的货主要求成捆地卖,不能挑拣。旁边一老者摇头叹气:“唉,少东家,老爷临走前说,这货到家后才能卖,拆开卖!”
  朱马氏在朱宏大疑惑的眼光中,将家中的积蓄,包括昨晚从竹子中剖出的两百大洋,一并交给了那个年轻货主。货主特别高兴,说:“到底有识货的!”他将银洋吹了一口,放到耳边细听,笑容满面。一边的老者闭着眼,向着河水一声长叹!
  这些竹子成全了朱宏大。这些竹子里,差不多都有金银财宝。后来,有各样的说法。有说不下三万银洋的,有说不下十万的。朱宏大按照他母亲的指点,把生意做大了,越来越大,竟买下了袁店镇的一条街,名为“竹街”。一街两巷,竹门竹楼,全是做竹货生意的,大到竹床、竹车,小到挖耳勺、牙签,琳琅满目。
  再后来的某一天,一个老乞丐晃悠在“竹街”上,敲着竹板,说着“莲花落”:“呱嗒板,合一合,您老发财我来贺,您吃稠的我喝稀,您吃白的我黑馍……”
  正在自家店铺编竹席的朱马氏,听来觉得有些耳熟,一抬头,一愣,正是当年那家船号的老者,朱马氏将他接进了后院。就在后院,朱马氏屏退了其他人,一下子跪下了,慌得老者扔了手中的竹板,赶紧相扶:“你……你可别这样!”
  朱马氏起来,说:“我就求您一句话,我家相公,到底怎样了?”她晃了晃紧握在手中的那块玉。
  老者摇头,一声长叹,说:“我不知你说的是什么,只是我家老爷太作孽。他在汉口当官多年,办了不少冤案……后来,少东家吃喝玩乐,把他气病了,临死前,要我陪少东家回来,带着一船的竹子,还有他的棺材……今天,我是来给老爷上坟的。当年,少东家得了你们家的银子后,又回了汉口,把老爷随便埋在了这袁店河边。”
  自此,朱马氏要求朱宏大将袁店河边的一处坟头当作义坟。
  朱马氏还传下来一条家规:朱家儿孙,包括进门做媳的外姓人,都要会编竹货,大到竹床、竹车,小到挖耳勺、牙签。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解放袁店镇时,朱马氏做主,送了大军不少钱粮。当时的一位首长要打借条,朱马氏摆手,说:“我们是做竹子生意的,做人要有气节,心要空。”首长坚持将借条打了,交到她手里,她一笑,撕了,碎纸,星星点点,顺着河水漂流,好像是捎给朱宏大的爹的信。
  “哗!”一队解放军举手敬礼,向着朱马氏!
  选自《绝妙小小说》2015.11
  (段明 图)
其他文献
赵梦笔也算才俊之士,怎奈科举屡试不第,别无专长,唯有画技一路,便降格以求,以画谋生。虽山水、人物、翎毛、花卉样样拿得起,可困居于蓬牖之中,声名不出闾巷,没几个人买他的画,日子过得很惶,每日只是半饥半饱。家中有一老母,母子俩相依为命。这年春月,老母忽于一日得急症撒手西去,赵梦笔竟置不起一口薄棺,又告贷无门,只得一领芦席卷了,草草埋掉。送走老娘,赵梦笔忧心如焚,万念俱灰。  这天,赵梦笔关门闭户,脚步
期刊
8月的岑王老山,林木繁茂,如同广阔幽深的绿色海洋。这里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气候接近热带,一派蓬勃的景象。  这天,护林员李木石像往日一样上山巡视。突然,他听到不寻常的声响,立即停下脚步,仔细一闻,气味相当重,毫无疑问,不远处就有大的动物在活动。呜呜的吼叫声、可怕的呼呼声,还有鳞片摩擦地面的声音传来……他循着声音和气味找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走了几十米,他透过灌木的枝叶,终于看见了一个影子
期刊
一大早,柱子推开门,外面白皑皑的一片。雪停了。  一碗玉米粥下肚,柱子兴致勃勃地忙乎着出去逮野兔。    下过雪是逮兔子的最好时机,有经验的猎手通过观察兔子觅食留下的足迹,一般都不会空手而归。  柱子每年冬天下了雪都去逮野兔。如果抓的少,权当改善生活;赶上运气好多逮了几只,就去集市换俩钱,过年的开销都有了。  出门向西,柱子直奔野地里那些玉米秸堆子。平原的乡村,那是野兔们最大可能藏身之所。  突然
期刊
1    陈曦接报梅岭有发现,组队下去考察。梅岭地处三省交界的山脉中,三年前,陈曦参加了梅岭战国墓发掘,发现了一套奇异的编钟,钟体上有2466个蝌蚪篆文。三年来,研究破译编钟上的文字,让陈曦名声大噪。不知这一次梅岭之行又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收获呢?  车到梅山堵住了。陈曦正诧异偏僻的梅山,怎么会有车队时,人群中何昊迎上前来:“陈博士,真没想到会在这里遇上你。你这是去哪儿?”  “去梅岭。你呢?” 
期刊
宋仁宗天圣十二年(1034年),由于西夏王李元昊发动叛乱,致使京都汴梁粮仓空虚,粮食紧缺。一时间,汴梁城内粮价飞涨,百姓人心惶惶。  京都所需粮食全都来自南方各州郡,南方的粮食先在扬州聚集,然后依靠漕运一路北上。但由于战乱频发,运粮船只严重缺乏,大量粮食堆积在扬州运不出去,最后霉烂掉了。  宋仁宗为此事忧心如焚。这时,时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向宋仁宗举荐许元为江淮制置发运判官,全权负责和督管粮食漕运的
期刊
沾“皇气”的门路  明朝万历年间,皇城北京下轄的大兴城中,首富要数梁老爷。他家生意兴隆,日进斗金,却受尽官绅的欺辱。无奈梁家四个儿子没一个能考上功名,入仕为官,梁老爷也只能“忍”字当头,因此得了个绰号“梁老龟”。  这天,梁老龟在家中正唉声叹气,有个朋友登门拜访。此人人称“刀儿黄”,是个阉匠,专给附近要进宫当太监的小孩净身。过些天刀儿黄就要五十大寿,今儿是来送请柬的。见梁老龟如此颓丧,他呵呵一笑道
期刊
文老太太自从老头子离世之后,整天闷闷不乐的,文老太太和老头子相濡以沫50多年,老头子突然离开,让文老太太伤心不已。儿女们怕她孤单,纷纷请她搬去和自己同住,也好有个照应,可是文老太太摇摇头,坚定地拒绝了。几个月后,儿女们发现,文老太太经常一个人对着空气说上半天话,全然不顾在一旁的儿女们;还有她的记忆力也越来越差,有时连儿女们的名字也记不清,目光也渐渐呆滞起来。儿女们急得不得了,担心母亲思念成疾。  
期刊
1943年,我13岁,任村儿童团团长。这年深秋的一天午后,常驻我村的抗日区政府的刘建区长把我叫到他的住处。当时,屋内还有一位四十多岁的王同志(平常称他王交通)也在,刘区长对我说:“你这个儿童团长干得不错,现在再交给你个新任务,就是协助王同志去送一封信,你敢不敢去?”我立即回答:“敢去,我能协助王同志完成任务!”刘区长立刻说:“那好,老王,你带兴阁去做准备,天黑后出发。”  去哪里?有多远?会不会碰
期刊
一    苏慧桃与丈夫在城里打拼几年,攒下点钱,再找人借一点买了辆车,轮流跑起了出租。  这天近黄昏时,苏慧桃将车开到环城路口,前面不远有人招手要车,她将车开过去停下,这是一位女乘客,长及腰际的头发。苏慧桃不由多看了一眼,发现女子有着一张异常苍白的脸,车子徐徐开出,十多分钟后女乘客叫停,然后付款,下车,女子消失在渐浓的夜色中。  第二天,苏慧桃在环城路口又遇到女乘客,然后第三天同样如此。  第四天
期刊
乾隆年间,天津卫有个名医叫徐伯宗,尤以善用药引子为绝。这一日,跑码头的外甥带着新淘来的小玩意—船模来看舅舅。徐伯宗笑着问:“稀客啊,今天不跑船?”    外甥没落座就发起了牢骚:“潘钱两帮又为争地闹上了,这两位爷一杠上,我们不少弟兄都没活儿干了,真是愁哪!”  外甥口中的潘钱二帮,是海河码头最横的两个漕帮,都说同行是冤家,这潘钱二帮的明争暗斗,自然少不了。近日,潘帮当家的看上了海河东岸的一块地,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