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损害是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之一,与之相关的路面出现麻面、剥离、掉粒松散、坑槽;路面基层受到损害发生唧泥,出现网裂、龟裂;路基变形发生沉降、开裂;路基坍塌等病害严重影响着路面的服务水平和实用寿命。针对这些病害认真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沥青路面;水损害;影响因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2-0293-01
1 概述
针对近年来沥青面层发生的大面积水损害破坏,仔细分析这些损坏情况,可总结出以下特点:
。
(1)水损害破坏发生在雨季,也可能是黄梅季节,也可能是冰雪融化的季节,有时一场大雨就导致路面大面积严重破坏。
(2)行车道破坏严重,超车道一般没有破坏,显然破坏与荷載有关,尤其与重车、超载交通有关。
(3)路面破坏之初一般都先有小块网裂、冒白泡,然后松散成坑槽。
(4)发生水损害破坏严重的地方一般是透水较严重且排水又不畅的部位,如挖开可见下面有积水或浮浆;一般不会全路同时破坏,显然与沥青混合料不均匀或离析有关;有些不均匀严重的路段可能是泛油与水损害同时发生。
2 沥青路面水损害机理与原因
沥青路面的水损害破坏是指沥青路面在存在水分的条件下,经受交通荷载和温度胀缩的反复作用,一方面水分逐步侵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易引起沥青和石料界面粘附性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水分的浸泡或动水压力等的作用,沥青膜渐渐从集料表面剥离,并导致集料之间的粘结力损失而发生的路面破坏过程。
沥青路面的强度来自沥青本身的粘结力,集料之间的嵌锁作用、内摩擦力以及沥青与集料的粘附作用,粘附作用是保证前两个因素发挥强度作用的条件。沥青路面水损害,一般认为与两种作用过程有关,一是粘附性不足:由于集料对水分的吸引力比沥青大,水分可进入沥青与集料之间,沥青与集料表面的接触角减小,粘结力降低,从而导致沥青薄膜剥落,使集料裸露而破坏。二是沥青与集料的粘聚力减弱:由于水分浸入路面,使沥青变软,粘度降低,导致沥青路面的整体强度减小。这两种作用过程往往是同时存在又相互影响。
由上述沥青路面水损害概念和机理分析可知;水的存在是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内因和先决条件,交通荷载是其损害的外部条件。在工程实践中,沥青路面产生水损害的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从设计角度,发生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防排水设计。不重视防排水设计,是设计中最薄弱环节之一;路面结构层排水不畅;中央分隔带向路面体渗水;路表面及边沟排水不畅,路面积水;挖方段路基渗水,排水一般采用堵的方式,盲沟效果不好。
(2)结构设计。沥青路面的结构形式单一;未考虑沥青路面自身排水;半刚性基层过于致密,排水性差,缺乏基层排水性能指标;路面薄,受离析影响大;路面过早开裂,有半刚性基层开裂的反射缝和温缩裂缝;各层结构组合不当,沥青渗水。
(3)材料及配合比设计。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不足,采用抗剥落剂,没达到目的;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不合理、空隙率过大;路面密水性差;混合料水稳定性不足。
从施工角度,发生沥青路面水损害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沥青路面的离析严重,混合料施工性差;沥青路面的密水性差;施工压实不足,不敢放开碾压,压实度数据弄虚作假;施工污染严重,层间粘结不成整体。
从养护角度,仍延续中低级公路的养护模式和养护习惯,不变采用抢救养护方式,即安排养护从申请计划到批准实施的周期太长。不能及时封缝、灌浆;超载车使动水压力增大。
3 沥青路面水损害防治措施
沥青路面水损害是当前道路界一项技术难题,其产生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无法通过单一技术途径轻易解决;因而,必须做好病害前“防”,同时做好病害发生后的“治”,从各个方面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将病害发生的可能降低到最小程度。
3.1 采用合格的路用材料
(1)尽可能选择与沥青粘附性好的集料,但不要迷信玄武岩;石屑的质量必须符合新修订的规范要求,减小含泥量,积极使用机制砂;矿粉必须是石灰岩矿粉,不使用酸性石料的石屑。
(2)采用酸值较小的沥青,采用改性沥青,加强与集料的粘结;采用针人度较小的沥青。
(3)推广掺加消石灰或具有长期有效的抗剥落剂。
3.2 采用合理的配合比设计
(1)采用新规范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停止使用Ⅱ型及B型抗滑表层级配,采用粗型S型矿料级配。
(2)严格控制设计空隙率,统一空隙率计算方法。
(3)在规范中增补渗水系数指标。
(4)确保水稳定性检验指标合格。
3.3 加强路面施工质置的管理
(1)采取措施,加强路面基层质量,减少基层开裂,并对裂缝封闭处理,减少因此而引起的沥青面层反射裂缝,对面层反射裂缝必须封闭处理,防止水进入面层结构。
(2)控制沥青混合料施工各环节的温度,满足运输、摊铺、碾压的要求,保证面层密实、平整、不离析且满足横向排水要求。
(3)不宜采用强振方式,为避免由于骨料被压碎而产生的不利影响,应采用重型轮胎压路机进行搓揉碾压,即保证了骨料不被压碎,又能保证密实度。
3.4 沥青路面的结构形式设计
(1)积极采用柔性基层或组合式基层的沥青路面结构。
采用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后,水可以从级配碎石基层中排走,同时由于沥青层自身较厚,进入路面的水路径加长,进入基层的水量也大为减少。这样将有效地防止自下而上的水损害发生。即使它不能防止自上而下的水损害,维修养护也会简单的多。
(2)设置级配碎石过滤层作为排水层。
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沥青层下设置级配碎石过渡层可以有效地改善沥青路面的水损害。过渡层有两个作用:首先是排水,经过沥青层的水分在达到半刚性基层前先进入级配碎石层,它可以横向排走,不会损伤半刚性基层表面,产生浮浆;其次是隔断半刚性基层收缩开裂引起反射裂缝。
(3)采用合理的公称最大集料粒径与沥青面层压实厚度相匹配。
(4)适当调整半刚性基层的矿料级配和对设计强度的要求。
半刚性基层过分致密、强度过大、刚度过大,是造成沥青路面水损害的重要原因。适当调整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的矿料级配,使其粗集料的比例进一步增加,适当减少水泥、石灰、粉煤灰剂量,降低其强度和刚度是必要的。按目前认识,以控制水泥稳定碎石的7d抗压强度在3Mpa~4Mpa为好,即下限不低于3Mpa,上限不高于4Mpa。半刚性基层的强度越高越好的看法不正确。改变目前只控制下限不控制上限的情况。
3.5 加强预防性养护
(1)采用热拌沥青混合料或冷补材料及时补坑。由于修补坑槽使用的混合料量少,可常备一些冷补材料。此材料即使在雨天也不妨碍修补,且能立即开放交通。
(2)采用专门的施工机械进行扩缝、清缝、补缝、灌缝作业。美国SHRP计划除Superpave外,还有一个课题就是裂缝的修补,可见对其的重视程度。由于缝细不好灌缝,有时需要适当扩宽。灌缝的材料需要有较高要求,通车后不被挤出,不被带走。
(3)对渗水严重的路段立即采用微表处全面封水。微表处是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封水方式,其他可以采用的还有喷涂表面复苏剂。
关键词:沥青路面;水损害;影响因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2-0293-01
1 概述
针对近年来沥青面层发生的大面积水损害破坏,仔细分析这些损坏情况,可总结出以下特点:
。
(1)水损害破坏发生在雨季,也可能是黄梅季节,也可能是冰雪融化的季节,有时一场大雨就导致路面大面积严重破坏。
(2)行车道破坏严重,超车道一般没有破坏,显然破坏与荷載有关,尤其与重车、超载交通有关。
(3)路面破坏之初一般都先有小块网裂、冒白泡,然后松散成坑槽。
(4)发生水损害破坏严重的地方一般是透水较严重且排水又不畅的部位,如挖开可见下面有积水或浮浆;一般不会全路同时破坏,显然与沥青混合料不均匀或离析有关;有些不均匀严重的路段可能是泛油与水损害同时发生。
2 沥青路面水损害机理与原因
沥青路面的水损害破坏是指沥青路面在存在水分的条件下,经受交通荷载和温度胀缩的反复作用,一方面水分逐步侵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易引起沥青和石料界面粘附性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水分的浸泡或动水压力等的作用,沥青膜渐渐从集料表面剥离,并导致集料之间的粘结力损失而发生的路面破坏过程。
沥青路面的强度来自沥青本身的粘结力,集料之间的嵌锁作用、内摩擦力以及沥青与集料的粘附作用,粘附作用是保证前两个因素发挥强度作用的条件。沥青路面水损害,一般认为与两种作用过程有关,一是粘附性不足:由于集料对水分的吸引力比沥青大,水分可进入沥青与集料之间,沥青与集料表面的接触角减小,粘结力降低,从而导致沥青薄膜剥落,使集料裸露而破坏。二是沥青与集料的粘聚力减弱:由于水分浸入路面,使沥青变软,粘度降低,导致沥青路面的整体强度减小。这两种作用过程往往是同时存在又相互影响。
由上述沥青路面水损害概念和机理分析可知;水的存在是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内因和先决条件,交通荷载是其损害的外部条件。在工程实践中,沥青路面产生水损害的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从设计角度,发生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防排水设计。不重视防排水设计,是设计中最薄弱环节之一;路面结构层排水不畅;中央分隔带向路面体渗水;路表面及边沟排水不畅,路面积水;挖方段路基渗水,排水一般采用堵的方式,盲沟效果不好。
(2)结构设计。沥青路面的结构形式单一;未考虑沥青路面自身排水;半刚性基层过于致密,排水性差,缺乏基层排水性能指标;路面薄,受离析影响大;路面过早开裂,有半刚性基层开裂的反射缝和温缩裂缝;各层结构组合不当,沥青渗水。
(3)材料及配合比设计。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不足,采用抗剥落剂,没达到目的;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不合理、空隙率过大;路面密水性差;混合料水稳定性不足。
从施工角度,发生沥青路面水损害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沥青路面的离析严重,混合料施工性差;沥青路面的密水性差;施工压实不足,不敢放开碾压,压实度数据弄虚作假;施工污染严重,层间粘结不成整体。
从养护角度,仍延续中低级公路的养护模式和养护习惯,不变采用抢救养护方式,即安排养护从申请计划到批准实施的周期太长。不能及时封缝、灌浆;超载车使动水压力增大。
3 沥青路面水损害防治措施
沥青路面水损害是当前道路界一项技术难题,其产生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无法通过单一技术途径轻易解决;因而,必须做好病害前“防”,同时做好病害发生后的“治”,从各个方面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将病害发生的可能降低到最小程度。
3.1 采用合格的路用材料
(1)尽可能选择与沥青粘附性好的集料,但不要迷信玄武岩;石屑的质量必须符合新修订的规范要求,减小含泥量,积极使用机制砂;矿粉必须是石灰岩矿粉,不使用酸性石料的石屑。
(2)采用酸值较小的沥青,采用改性沥青,加强与集料的粘结;采用针人度较小的沥青。
(3)推广掺加消石灰或具有长期有效的抗剥落剂。
3.2 采用合理的配合比设计
(1)采用新规范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停止使用Ⅱ型及B型抗滑表层级配,采用粗型S型矿料级配。
(2)严格控制设计空隙率,统一空隙率计算方法。
(3)在规范中增补渗水系数指标。
(4)确保水稳定性检验指标合格。
3.3 加强路面施工质置的管理
(1)采取措施,加强路面基层质量,减少基层开裂,并对裂缝封闭处理,减少因此而引起的沥青面层反射裂缝,对面层反射裂缝必须封闭处理,防止水进入面层结构。
(2)控制沥青混合料施工各环节的温度,满足运输、摊铺、碾压的要求,保证面层密实、平整、不离析且满足横向排水要求。
(3)不宜采用强振方式,为避免由于骨料被压碎而产生的不利影响,应采用重型轮胎压路机进行搓揉碾压,即保证了骨料不被压碎,又能保证密实度。
3.4 沥青路面的结构形式设计
(1)积极采用柔性基层或组合式基层的沥青路面结构。
采用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后,水可以从级配碎石基层中排走,同时由于沥青层自身较厚,进入路面的水路径加长,进入基层的水量也大为减少。这样将有效地防止自下而上的水损害发生。即使它不能防止自上而下的水损害,维修养护也会简单的多。
(2)设置级配碎石过滤层作为排水层。
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沥青层下设置级配碎石过渡层可以有效地改善沥青路面的水损害。过渡层有两个作用:首先是排水,经过沥青层的水分在达到半刚性基层前先进入级配碎石层,它可以横向排走,不会损伤半刚性基层表面,产生浮浆;其次是隔断半刚性基层收缩开裂引起反射裂缝。
(3)采用合理的公称最大集料粒径与沥青面层压实厚度相匹配。
(4)适当调整半刚性基层的矿料级配和对设计强度的要求。
半刚性基层过分致密、强度过大、刚度过大,是造成沥青路面水损害的重要原因。适当调整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的矿料级配,使其粗集料的比例进一步增加,适当减少水泥、石灰、粉煤灰剂量,降低其强度和刚度是必要的。按目前认识,以控制水泥稳定碎石的7d抗压强度在3Mpa~4Mpa为好,即下限不低于3Mpa,上限不高于4Mpa。半刚性基层的强度越高越好的看法不正确。改变目前只控制下限不控制上限的情况。
3.5 加强预防性养护
(1)采用热拌沥青混合料或冷补材料及时补坑。由于修补坑槽使用的混合料量少,可常备一些冷补材料。此材料即使在雨天也不妨碍修补,且能立即开放交通。
(2)采用专门的施工机械进行扩缝、清缝、补缝、灌缝作业。美国SHRP计划除Superpave外,还有一个课题就是裂缝的修补,可见对其的重视程度。由于缝细不好灌缝,有时需要适当扩宽。灌缝的材料需要有较高要求,通车后不被挤出,不被带走。
(3)对渗水严重的路段立即采用微表处全面封水。微表处是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封水方式,其他可以采用的还有喷涂表面复苏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