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作为当地文化的推动力之一,禅意园林也备受关注。禅意园林源于禅宗思想,最初属于禅寺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中国,兴于日本。禅意园林在城市中不仅是人们平时游玩休闲的室外场所,同时也是人们心灵的花园。因此文章以某佛祖庙景观设计为例,探究禅意园林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禅意园林;佛祖庙;景观设计
禅宗园林,历史悠久,起于魏晋南北朝的“禅窟”,兴盛于唐朝百丈怀海开创的“禅居”,南宋的“五山十刹”,延续到日本中世禅宗园林,是禅文化对人们的审美意识作用的产物,是禅趣和禅机的有机结合。现代禅意园林,则是以传统的禅宗园林为基础,结合现代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园林作品。
一、禅意园林的概念
“禅”,源于印度佛教修身方法,实为‘静虑”之意,即在一种身心安静的状态下进行思考的过程,最终体会到人生真理。禅意园林,起源于中国魏晋南北朝的‘禅窟”,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吸取儒道两家文化后的产物,其目的是用禅宗思想去营造一处感悟心灵‘空、静、幽、淡”的无我境界。禅宗思想遵循佛教中‘空”的理念,主张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平静的精神境界。禅意园林直视事物本质,形式尽量做到‘极简主义”,强调运用纯粹的自然、单纯的材料,通过简洁而洗练的手法去再现自然、写意人生,反映人的内心空灵与冥思,达到随缘任运的自在之美。
二、禅意园林的艺术特点
(一)师法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中国古典园林融合中国儒家、道家、佛家等文化,形成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造园思想,这是禅意园林创作的根源。由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的影响,使得中国人对大自然有着一种崇拜,人的道德伦理、举止行为(即‘人道”)均应顺应自然规律、生态法则的‘天理”。不只是建筑营造、叠山理水、栽花植木,甚至在知觉方面,听的也是‘山水清音”,闻的是‘幽兰丹桂”,人造场所和自然场所应做到水乳交融。从根本上将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原始的本真关系进行一定的还原,人与万物融洽无间。
(二)创造意境,情景交融
意境的创造,要求主观方面的‘情”与‘意”和客观方面的‘景”与‘境”相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相辅相生的效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既是对园林意境的营造,也是从自然景物中取其精华的再造力的行为表现。禅意园林的基调由草木之‘画境”升华到自然‘意境”。其实质是将营造的生活场景与表达的思想情况融合一致而形成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中国古典园林中特有的意境表达手法。中国古典园林中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景观不只是单纯的物质空间,更重要的是注重由景观引发的情趣和感悟。
(三)用材质朴,形体抽象
庭院凭着对水、石、山的绝妙布局,用质朴的素材、抽象的手法表达玄妙深邃的儒、释、道法理。中国古典园林整体风格宁静、简朴甚至是节俭。色彩奇妙,里外都泛着灰色,而不是俗气的艳色,各种润饰也降到最低限度。从用材上,通常以石、砂、泉、木、竹等自然素材为主,吸收中国传统禅宗文化的日本“枯山水”庭院是用材极简的禅意园林典范。
三、案例分析
(一)基本概况
某佛祖庙项目景观设计面积约为52378. 6m2。该佛祖因为保护人们的幸福安康,受到广泛当地人们的敬仰,并被奉为“守护神”。
(二)禅意表达
禅宗强调人的心灵、本性、思想的完整性与独立性,将人的心灵体验放在首位,与“设计为人服务”的现代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万物皆有佛性,万物都是有情感、有个性、有生命的有机体,在追求安宁与幸福方面没有根本的不同,都是平等的,禅宗倡导人、物、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倡导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现代“生态”“可持续”的思想不谋而合。该佛祖庙景观设计,本着生态与以人文为本的设计原则,尊重场地记忆,依山就势,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延续场地的文脉,以佛教文化为核心,结合传统与现代的造园手法与工艺,突出场地佛教文化圣地的场所特点,营造“自然与人文融合,传统与现代和谐”的禅意园林。
(三)景观禅意营造
1.总平面分析
设计的入口处有一排竹子屏障,将主入口与街区隔离开来,此处设计表达的核心就是禅文化里的藏。在经过一个主体建筑物的后面有一个洗尘塘,水体刚好在主体建筑的中心,此处设计表达的核心是禅文化里的“聚合”。出了主体建筑的院子后,经过一个月亮门可以看到枯山水景区。在枯山水区域以低矮的灌木为树篱,景观石为过渡,与周围的植被和景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规划设计中,由枯山水到禅林,再到安心境,接着到明镜台,最后到杏林茶社。从功能来划分,总共有五个功能区,分别为主入口、次入口、水景区、主题景观区和空间过渡区。在植被方面采用了多层次的空间营造手法,以低矮的灌木为空间过渡,以地表植物为空间留白,以高大的乔木为空间分隔。
2.景观空间构景
人进入空间环境之中,感受着时间变化带来的观感体验,寻求着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禅意空间需要通过空间形态中的点、线、面、体相结合,以尺度亲切怡人的空间,结合时间变化的特性,渲染禅意空间自然空灵的禅境美感。例如“禅居”庭园以 3 处枯山水景观为点,以竹林幽径为线,以莲花广场景观为面,封闭与开放空间相互协调,常绿与落叶植物合理搭配,在滿足僧人可行可居、游客可游可赏的同时,给人以休闲、思考的空间环境,让人的心灵和精神得到净化和满足,使物境、情境、意境有机的结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境浑然天成。
3.景观植物配置
禅学文化中柔善、平和、智慧、包容等高尚境界都可以通过平凡的花草树木传递给人们,使人与园林景观、与自然天地融为一体。植物是禅意园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定光佛祖庙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遵循“适地适树、乡土为主”,在保留了内部原有的大树以及大面积的原生态乔灌木群落的基础上,选用桂花、榕树、香樟、竹、罗汉松、玉兰等长寿树种与香花树种。在山门的入口采用列植桂花、建筑入口采用对植罗汉松的形式,体现祭祀朝拜的庄严与肃静;在游园、生活区这些相对轻松的区域灵活采用孤植、丛植与群植的配置形式种植或常绿或落叶或香花或色叶的树种,使人在游园中、在生活中体验禅趣,在禅园的禅境中获得净化与顿悟。大小不二,以小窥大,禅意园林中,植物景观常常体现禅机,因此植物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其生长特性,还要考虑植物的精神文化内涵。其植物的选择可以是被称为禅宗圣树的菩提树、“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傲雪迎霜的梅花与刚柔并进的竹等与禅宗有着密切联系的植物。植物的选择、种植位置和配置形式与禅意的精髓息息相关。禅意园林中,植物的配置较为灵活多变,在不同的位置采用不同的搭配形式,凸显不同的禅趣,烘托禅园韵味。
总之,禅宗文化中“空”的思想,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安静平和的境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境界难以被达到。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人们被强大的物质力量异化,失去精神家园,亟需平心静气,息心去欲,回归本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越来越多的景观、建筑、旅游都开始重视“禅”的存在,同时也对禅意园林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挑战。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生态与以人为本等现代思想理念下,巧妙运用不同的景观元素,如植物、小品,借鉴传统艺术的障景、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与此同时结合现代的新意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新型式禅意园林景观,必须是不但具有传统禅宗神韵还应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未来式禅意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王衡林.园林禅意的智慧[J].现代园艺,2017(08)
[2]金川,田跃萍.论佛教文化对清代中国园林的影响——以扬州瘦西湖为例[J].中国园林,2016,32(09)
[3]王慧,李静.寺庙园林对禅意空间景观设计的启示[J].黄山学院学报,2014,16(01)
关键词:禅意园林;佛祖庙;景观设计
禅宗园林,历史悠久,起于魏晋南北朝的“禅窟”,兴盛于唐朝百丈怀海开创的“禅居”,南宋的“五山十刹”,延续到日本中世禅宗园林,是禅文化对人们的审美意识作用的产物,是禅趣和禅机的有机结合。现代禅意园林,则是以传统的禅宗园林为基础,结合现代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园林作品。
一、禅意园林的概念
“禅”,源于印度佛教修身方法,实为‘静虑”之意,即在一种身心安静的状态下进行思考的过程,最终体会到人生真理。禅意园林,起源于中国魏晋南北朝的‘禅窟”,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吸取儒道两家文化后的产物,其目的是用禅宗思想去营造一处感悟心灵‘空、静、幽、淡”的无我境界。禅宗思想遵循佛教中‘空”的理念,主张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平静的精神境界。禅意园林直视事物本质,形式尽量做到‘极简主义”,强调运用纯粹的自然、单纯的材料,通过简洁而洗练的手法去再现自然、写意人生,反映人的内心空灵与冥思,达到随缘任运的自在之美。
二、禅意园林的艺术特点
(一)师法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中国古典园林融合中国儒家、道家、佛家等文化,形成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造园思想,这是禅意园林创作的根源。由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的影响,使得中国人对大自然有着一种崇拜,人的道德伦理、举止行为(即‘人道”)均应顺应自然规律、生态法则的‘天理”。不只是建筑营造、叠山理水、栽花植木,甚至在知觉方面,听的也是‘山水清音”,闻的是‘幽兰丹桂”,人造场所和自然场所应做到水乳交融。从根本上将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原始的本真关系进行一定的还原,人与万物融洽无间。
(二)创造意境,情景交融
意境的创造,要求主观方面的‘情”与‘意”和客观方面的‘景”与‘境”相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相辅相生的效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既是对园林意境的营造,也是从自然景物中取其精华的再造力的行为表现。禅意园林的基调由草木之‘画境”升华到自然‘意境”。其实质是将营造的生活场景与表达的思想情况融合一致而形成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中国古典园林中特有的意境表达手法。中国古典园林中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景观不只是单纯的物质空间,更重要的是注重由景观引发的情趣和感悟。
(三)用材质朴,形体抽象
庭院凭着对水、石、山的绝妙布局,用质朴的素材、抽象的手法表达玄妙深邃的儒、释、道法理。中国古典园林整体风格宁静、简朴甚至是节俭。色彩奇妙,里外都泛着灰色,而不是俗气的艳色,各种润饰也降到最低限度。从用材上,通常以石、砂、泉、木、竹等自然素材为主,吸收中国传统禅宗文化的日本“枯山水”庭院是用材极简的禅意园林典范。
三、案例分析
(一)基本概况
某佛祖庙项目景观设计面积约为52378. 6m2。该佛祖因为保护人们的幸福安康,受到广泛当地人们的敬仰,并被奉为“守护神”。
(二)禅意表达
禅宗强调人的心灵、本性、思想的完整性与独立性,将人的心灵体验放在首位,与“设计为人服务”的现代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万物皆有佛性,万物都是有情感、有个性、有生命的有机体,在追求安宁与幸福方面没有根本的不同,都是平等的,禅宗倡导人、物、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倡导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现代“生态”“可持续”的思想不谋而合。该佛祖庙景观设计,本着生态与以人文为本的设计原则,尊重场地记忆,依山就势,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延续场地的文脉,以佛教文化为核心,结合传统与现代的造园手法与工艺,突出场地佛教文化圣地的场所特点,营造“自然与人文融合,传统与现代和谐”的禅意园林。
(三)景观禅意营造
1.总平面分析
设计的入口处有一排竹子屏障,将主入口与街区隔离开来,此处设计表达的核心就是禅文化里的藏。在经过一个主体建筑物的后面有一个洗尘塘,水体刚好在主体建筑的中心,此处设计表达的核心是禅文化里的“聚合”。出了主体建筑的院子后,经过一个月亮门可以看到枯山水景区。在枯山水区域以低矮的灌木为树篱,景观石为过渡,与周围的植被和景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规划设计中,由枯山水到禅林,再到安心境,接着到明镜台,最后到杏林茶社。从功能来划分,总共有五个功能区,分别为主入口、次入口、水景区、主题景观区和空间过渡区。在植被方面采用了多层次的空间营造手法,以低矮的灌木为空间过渡,以地表植物为空间留白,以高大的乔木为空间分隔。
2.景观空间构景
人进入空间环境之中,感受着时间变化带来的观感体验,寻求着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禅意空间需要通过空间形态中的点、线、面、体相结合,以尺度亲切怡人的空间,结合时间变化的特性,渲染禅意空间自然空灵的禅境美感。例如“禅居”庭园以 3 处枯山水景观为点,以竹林幽径为线,以莲花广场景观为面,封闭与开放空间相互协调,常绿与落叶植物合理搭配,在滿足僧人可行可居、游客可游可赏的同时,给人以休闲、思考的空间环境,让人的心灵和精神得到净化和满足,使物境、情境、意境有机的结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境浑然天成。
3.景观植物配置
禅学文化中柔善、平和、智慧、包容等高尚境界都可以通过平凡的花草树木传递给人们,使人与园林景观、与自然天地融为一体。植物是禅意园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定光佛祖庙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遵循“适地适树、乡土为主”,在保留了内部原有的大树以及大面积的原生态乔灌木群落的基础上,选用桂花、榕树、香樟、竹、罗汉松、玉兰等长寿树种与香花树种。在山门的入口采用列植桂花、建筑入口采用对植罗汉松的形式,体现祭祀朝拜的庄严与肃静;在游园、生活区这些相对轻松的区域灵活采用孤植、丛植与群植的配置形式种植或常绿或落叶或香花或色叶的树种,使人在游园中、在生活中体验禅趣,在禅园的禅境中获得净化与顿悟。大小不二,以小窥大,禅意园林中,植物景观常常体现禅机,因此植物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其生长特性,还要考虑植物的精神文化内涵。其植物的选择可以是被称为禅宗圣树的菩提树、“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傲雪迎霜的梅花与刚柔并进的竹等与禅宗有着密切联系的植物。植物的选择、种植位置和配置形式与禅意的精髓息息相关。禅意园林中,植物的配置较为灵活多变,在不同的位置采用不同的搭配形式,凸显不同的禅趣,烘托禅园韵味。
总之,禅宗文化中“空”的思想,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安静平和的境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境界难以被达到。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人们被强大的物质力量异化,失去精神家园,亟需平心静气,息心去欲,回归本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越来越多的景观、建筑、旅游都开始重视“禅”的存在,同时也对禅意园林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挑战。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生态与以人为本等现代思想理念下,巧妙运用不同的景观元素,如植物、小品,借鉴传统艺术的障景、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与此同时结合现代的新意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新型式禅意园林景观,必须是不但具有传统禅宗神韵还应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未来式禅意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王衡林.园林禅意的智慧[J].现代园艺,2017(08)
[2]金川,田跃萍.论佛教文化对清代中国园林的影响——以扬州瘦西湖为例[J].中国园林,2016,32(09)
[3]王慧,李静.寺庙园林对禅意空间景观设计的启示[J].黄山学院学报,2014,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