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中声乐课程教学方式已由单纯的“一对一”的方式转变为个别课、小组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本文论述三种教学方式的主要内容、作用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它们的合理运用,既能缓解声乐师资相对不足的矛盾,又能促进教与学的互动性和积极性,是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 声乐课程;教学方式;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016-0116-02
在新课程背景下, 如何更新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革声乐教学, 这是一个新的课题。在现行声乐教学中, 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教学效率低、学生成才速度缓慢的低效教学, 还存在着使学生声乐水平停滞不前的无效教学。
另外,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声乐师资出现严重不足,单纯的个别课的授课方式已难以满足高中声乐教学的需要。因此,高中声乐教育要根据自身的教育特点,更新教学观念,配合教学内容及教材改革,优化课型结构,采用了个别课、小组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在较短的学习期限内,尽可能地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可以缓解声乐师资相对不足的矛盾。
1 主要的教学方式及其教学内容
1.1 个别课个别课是采取“一对一”的授课方式。个别课充分体现了声乐教学的最大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特定的嗓音条件、理解能力和歌唱程度,对其发声进行指导和训练,以确定适合学生的歌唱方法,在提高专业技能、技巧的同时,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激发潜在的歌唱天赋,尽可能得到个性的和谐发展,展示其音乐表现力。因此,在建立正确的声乐概念、掌握基本歌唱方法的基础上,个别课在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小组课小组课是把三至五个程度相近或同一声部的学生编为一组,是在集体课基础上的提高教学。小组课的开设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小组课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既能相互交流对声乐课程的见解,又能让学生观摩到教师完整的教学过程,学会如何解决歌唱发声中存在的问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体现了艺术性与示范性的结合。
1.3 集体课集体课是以班级或年级为授课单位的集体声乐课程教学。学生一起练声,一起唱歌,授课时,教师指定或抽查个别学生进行演唱,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调整训练。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把作业布置给学生,并在下一次课上,根据学生课下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比较,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集体课的形式还有讲座、观摩和艺术实践等。其内容可包括发声的基本理论、声乐表演、声乐美学和中外声乐发展历史等。
2 三种教学方式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2.1 个别课个别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能充分顾及到学生的声音特点和艺术个性的发展。因此,它的教学效果十分明显,是声乐教学史上最常见最普遍的形式,数百年来,都被广泛采用。在个别课上,学生的演唱和教师的示范对于师生间的交流最为直观方便。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选择、有阶段地实施,对于具有一定声音条件和发展潜力的学生,它应是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具有“提高”的意义,而对于声乐条件较差的学生,它则是辅助形式,具有声乐教学的“普及”性。
个别课的缺点是分散量大、教学成本高,容易造成时间上、内容进度上很强的随意性。同时,个别课也存在知识单一、信息量小的弊端,学生只注重解决自身存在的某些技术性问题而对声乐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缺乏了解。因此,教师应该允许和鼓励学生旁听个别课,而且听不同教师的课,不但可以学到不同教师的教法,而且可以接触到不同教师的教学和演唱风格,从而活跃思维,激发表现力和创造力。
2.2 小组课小组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能动性。首先,小组课的授课方式为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机会,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进取意识,使学生既练唱又听课。学生在相互观摩中可以了解其他学生处理作品的思路和方法,也可以学习到更广泛的曲目。其次,小组课上教师能够针对同一层次水平的学生组织教学,通过演唱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共性问题和个体差异,找到最恰当的方法,融教学学习于技能学习中,使学生在学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去教。
声乐小组课又称教学实践,主要是以齐唱、重唱、小合唱为内容,以集体发声和集体歌唱共性为原则的集体教学。
对于声乐技能训练的学生,适当采用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对歌唱共性的掌握,有效地培养学生在集体中把握自我或发展自我的歌唱能力;有利于在声乐共性的前提下,使学生在歌唱内容、曲目选择和歌曲处理上提高效率;有利于增强合作意识、克服紧张情绪、培养健康的歌唱心理、丰富乐感和培养艺术实践组织能力。另外,还有利于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本的节约,减少教师在声乐教学中的重复劳动。
我们当前声乐课所采用的小组课教学方式,从实质上讲还是个别课,主要是逐个进行教学,每个学生只能利用整个教学时间的一部分。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尽可能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声乐基础及存在的问题等条件,把具有一定共性的学生划为一个小组,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组教学。
2.3 集体课集体课体现了声乐课程教学的诸多特点,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下,使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学科最新动态与发展,开阔学生眼界并培养其艺术思维能力,提高声乐综合素质。
3 教学方式改革的设想
3.1 高中声乐教学应当开设集体声乐理论课高中声乐教学培养的对象不是仅仅能简单地会唱歌就合格了, 还要懂得声乐各方面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 这样才能对声乐这门学科有个全面、系统的理解。有了较完整的理论指导, 就不会盲目地陷入声乐学科所具有的较大的抽象性的困境。而且, 集体声乐理论课在许多高中声乐教学的改革尝试后, 证明是合理和需要的。
3.2 高中声乐应当开设不同形式的小组教学课小组课形式可以不作硬性规定, 放手开设各有特色的小组课,但至少应遵守以下几条操作规范。
其一,小组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即在声乐教师的指导下, 让参加小组课的学生开展互评互学的交流活动, 使得声乐课由单纯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变为启发、交流、促进式的教学模式, 即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同时又可以让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 促进教师随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其二, 以教师听课、指导为主, 让参加小组课的学生互相上课, 把其所学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上来。
其三, 由课任声乐教师或教研组组织经常性的小组习唱会, 然后进行讲评。这样既可以很快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问题, 也可以发现教师教学问题, 还可以为学生创造舞台实践的机会。
3.3 高中声乐教学中的重点仍然是个别课的教学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声乐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地因材施教, 具体地分析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 才能采取具体措施与手段解决具体问题。“一对一”的个别授课模式是不可少的,尤其是对以声乐为专长的学生来说, 更应当是为主的授课方式。因为声乐课是技能技巧课, 其特殊性在于授课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才能因势利导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而言之, 高中声乐课的教学应当走出仅有“一对一”单一的教学模式, 把集体理论课、小组教学课与“一对一”的训练课有机地配套、规范起来。三者形成了高中声乐课程教学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互相制约又不能取代的教学整体。因此,在声乐课程教学中,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应用一定要尊重声乐教学的自身规律,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充分发挥每种教学方式的优势。
关键词 声乐课程;教学方式;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016-0116-02
在新课程背景下, 如何更新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革声乐教学, 这是一个新的课题。在现行声乐教学中, 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教学效率低、学生成才速度缓慢的低效教学, 还存在着使学生声乐水平停滞不前的无效教学。
另外,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声乐师资出现严重不足,单纯的个别课的授课方式已难以满足高中声乐教学的需要。因此,高中声乐教育要根据自身的教育特点,更新教学观念,配合教学内容及教材改革,优化课型结构,采用了个别课、小组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在较短的学习期限内,尽可能地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可以缓解声乐师资相对不足的矛盾。
1 主要的教学方式及其教学内容
1.1 个别课个别课是采取“一对一”的授课方式。个别课充分体现了声乐教学的最大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特定的嗓音条件、理解能力和歌唱程度,对其发声进行指导和训练,以确定适合学生的歌唱方法,在提高专业技能、技巧的同时,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激发潜在的歌唱天赋,尽可能得到个性的和谐发展,展示其音乐表现力。因此,在建立正确的声乐概念、掌握基本歌唱方法的基础上,个别课在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小组课小组课是把三至五个程度相近或同一声部的学生编为一组,是在集体课基础上的提高教学。小组课的开设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小组课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既能相互交流对声乐课程的见解,又能让学生观摩到教师完整的教学过程,学会如何解决歌唱发声中存在的问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体现了艺术性与示范性的结合。
1.3 集体课集体课是以班级或年级为授课单位的集体声乐课程教学。学生一起练声,一起唱歌,授课时,教师指定或抽查个别学生进行演唱,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调整训练。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把作业布置给学生,并在下一次课上,根据学生课下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比较,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集体课的形式还有讲座、观摩和艺术实践等。其内容可包括发声的基本理论、声乐表演、声乐美学和中外声乐发展历史等。
2 三种教学方式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2.1 个别课个别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能充分顾及到学生的声音特点和艺术个性的发展。因此,它的教学效果十分明显,是声乐教学史上最常见最普遍的形式,数百年来,都被广泛采用。在个别课上,学生的演唱和教师的示范对于师生间的交流最为直观方便。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选择、有阶段地实施,对于具有一定声音条件和发展潜力的学生,它应是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具有“提高”的意义,而对于声乐条件较差的学生,它则是辅助形式,具有声乐教学的“普及”性。
个别课的缺点是分散量大、教学成本高,容易造成时间上、内容进度上很强的随意性。同时,个别课也存在知识单一、信息量小的弊端,学生只注重解决自身存在的某些技术性问题而对声乐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缺乏了解。因此,教师应该允许和鼓励学生旁听个别课,而且听不同教师的课,不但可以学到不同教师的教法,而且可以接触到不同教师的教学和演唱风格,从而活跃思维,激发表现力和创造力。
2.2 小组课小组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能动性。首先,小组课的授课方式为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机会,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进取意识,使学生既练唱又听课。学生在相互观摩中可以了解其他学生处理作品的思路和方法,也可以学习到更广泛的曲目。其次,小组课上教师能够针对同一层次水平的学生组织教学,通过演唱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共性问题和个体差异,找到最恰当的方法,融教学学习于技能学习中,使学生在学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去教。
声乐小组课又称教学实践,主要是以齐唱、重唱、小合唱为内容,以集体发声和集体歌唱共性为原则的集体教学。
对于声乐技能训练的学生,适当采用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对歌唱共性的掌握,有效地培养学生在集体中把握自我或发展自我的歌唱能力;有利于在声乐共性的前提下,使学生在歌唱内容、曲目选择和歌曲处理上提高效率;有利于增强合作意识、克服紧张情绪、培养健康的歌唱心理、丰富乐感和培养艺术实践组织能力。另外,还有利于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本的节约,减少教师在声乐教学中的重复劳动。
我们当前声乐课所采用的小组课教学方式,从实质上讲还是个别课,主要是逐个进行教学,每个学生只能利用整个教学时间的一部分。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尽可能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声乐基础及存在的问题等条件,把具有一定共性的学生划为一个小组,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组教学。
2.3 集体课集体课体现了声乐课程教学的诸多特点,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下,使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学科最新动态与发展,开阔学生眼界并培养其艺术思维能力,提高声乐综合素质。
3 教学方式改革的设想
3.1 高中声乐教学应当开设集体声乐理论课高中声乐教学培养的对象不是仅仅能简单地会唱歌就合格了, 还要懂得声乐各方面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 这样才能对声乐这门学科有个全面、系统的理解。有了较完整的理论指导, 就不会盲目地陷入声乐学科所具有的较大的抽象性的困境。而且, 集体声乐理论课在许多高中声乐教学的改革尝试后, 证明是合理和需要的。
3.2 高中声乐应当开设不同形式的小组教学课小组课形式可以不作硬性规定, 放手开设各有特色的小组课,但至少应遵守以下几条操作规范。
其一,小组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即在声乐教师的指导下, 让参加小组课的学生开展互评互学的交流活动, 使得声乐课由单纯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变为启发、交流、促进式的教学模式, 即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同时又可以让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 促进教师随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其二, 以教师听课、指导为主, 让参加小组课的学生互相上课, 把其所学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上来。
其三, 由课任声乐教师或教研组组织经常性的小组习唱会, 然后进行讲评。这样既可以很快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问题, 也可以发现教师教学问题, 还可以为学生创造舞台实践的机会。
3.3 高中声乐教学中的重点仍然是个别课的教学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声乐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地因材施教, 具体地分析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 才能采取具体措施与手段解决具体问题。“一对一”的个别授课模式是不可少的,尤其是对以声乐为专长的学生来说, 更应当是为主的授课方式。因为声乐课是技能技巧课, 其特殊性在于授课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才能因势利导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而言之, 高中声乐课的教学应当走出仅有“一对一”单一的教学模式, 把集体理论课、小组教学课与“一对一”的训练课有机地配套、规范起来。三者形成了高中声乐课程教学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互相制约又不能取代的教学整体。因此,在声乐课程教学中,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应用一定要尊重声乐教学的自身规律,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充分发挥每种教学方式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