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纯贤 第一代打工妹的26年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tong8595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工潮
  建国初期,中国的人口流动和迁徙并不受行政限制。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城市的大门对农民关闭。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20多年严苛的城乡隔绝体制终于有所松动。此后几年间,大批农民向乡镇转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沿海地区的开放,农民涌向沿海的大城市。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打工潮呈波澜壮阔之势。
  
  
  刚到工厂的时候,管理员是香港人,不太会说普通话,“普通话夹着广东话,就我一个听得懂,我给大家当翻译,他就说,你来当组长吧。”从第三天开始,翁纯贤就成了车缝组的一个小组长,每天先给组员安排工作,分配任务,同时自己也干活。到了第二年,组长不用干活了,每天就在流水线边摆个办公桌,“看她们干活,调配任务,定产量,给她们计件,发工资。”
  对于普通的工人来说,每个工人一天都有一定的工作量,没有完成任务不会有什么惩罚,但超额完成任务的则有加班工资,“加班工资很高的,刚开始是1.5倍,后来是2倍,重大节日是3倍。”这种多劳多得的制度,在那个年代显得新奇而高效,“基本上,所有人都在抢着干活,抢着加班的,没有人的工作量不超过标准的。”
  她们的收入在当时也是远高于一般人。“刚刚来的时候,一个月的工资大概80多块,等于当时我父母两个人的工资。”翁纯贤说。
  她们开始穿着香港买的衣服,流着时尚的大波浪头,成了当时的潮人。外企的工资里有30%是外汇券,她们拿着这些外汇券,为家里购置大件物品:NEC的电视机,松下的冰箱,友谊牌洗衣机,三角牌电饭煲……一年一大件,装上大箱子,背回老家。和很多同事一样,翁纯贤的家里成为老家那片儿第一个有彩电、洗衣机的人家。
  1987年,翁纯贤与同在深圳打工的老乡吴甦峰结婚了,并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那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公开售楼,在这以前,房子都是单位分配,或是租赁的。出售给职工的房子根本没有。售楼先在蛇口工业区搞实验,那时叫职工福利房。”64平米的房子,一万三千多元,首付30%,之后每个月300块左右的按揭,“那时候我一个月的工资500左右,夫妻俩一个月的家庭收入有1000多元”,日子过得轻松快活。
  同样的打工,在20年后,打工者的境遇已经截然不同。民工成了“潮”,人也就汇流进去,成了一个数字,数字后面的人变得无比的渺小和茫然。至于在深圳买房,那是遥不可及的梦了。
  
  再次寻求改变
  
  2007年,当年的凯达妹组织了一次“再回首,凯达姐妹二十五周年”聚会活动,原计划来200人,没想到来了300多人。很多昔日的凯达女工现在已成为企业家、银行行长、金融投资商或者政府官员,这让翁纯贤很感慨。
  当初做出离开凯达的决定并不容易。凯达的待遇好,员工福利也不少,只是几乎天天要加班,这让她接受不了,“如果一辈子都要加班那就麻烦了。我想去读书,就一定要离开。”
  在凯达的时候,工厂周围没有什么娱乐设施,也没有可供消遣的玩意。翁纯贤偷偷跑到中专班去读书,那时候想读书了,因为看到很多人到蛇口培训中心学习出来后,都能当上单位的领导。在朋友的介绍下,她到了一家成立不久的南玻公司,待遇和以前差不多,关键是这里不用加班,而且这边很支持读书,“只要跟你工作有相关的,就可以去读,公司报销70%,所以,过来之后就去暨南大学的会计班读书了。”
  1989年,在南玻的试用期结束后,公司准备录用她,但同时也告知一个规定:女员工刚进公司三年内不能生小孩。当时刚结婚两年的翁纯贤坚决反对这个规定,又回到了凯达。一个月后,她怀孕了。
  第二年,儿子出生。按照当时的规定,翁纯贤有56天的产假。休完假回工厂的第一天,同事告诉她,国家出台了新政策,现在的产假是90天。她便直接回家,继续休假。再次回到工厂的时候,工厂领导有意见,认为她应该按照刚刚休假时的政策,56天后就回来上班,所以不给她发休假的底薪,她便把工厂告上法庭——这在当时是个大新闻,某种程度上,也是打工族权利意识觉醒的开始。
  “当时蛇口有个职工俱乐部,有时会给打工妹放电影,有一次放电影之前,就有通告说,凯达公司的翁纯贤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大家要向她学习。南玻的人知道后,就说你既然跟凯达的人闹事了,就过来吧。”
  翁纯贤说。
  
  这里已经不是大工地了
  
  现在的翁纯贤依然渴望读书,喜欢考试。到了南玻集团后,正是一次内部招聘销售人员的考试,让她开始改行的。“我们这里是一个男工企业,女员工本来就不多,那次考试就我一个女孩子去了,结果竟然考了第一名。”她便从统计改为做销售业务。当时能生产外墙玻璃的国内只有两家,南玻是其中之一。那是供不应求的时代,很多装修公司都得来求她们供货。近10年过去,现在的翁纯贤已经是区域销售经理,不过,压力已是今非昔比。
  “前两年,感觉自己很累,很多竞争对手,就想要不给自己换一个工作,但换什么,会计吗?我一直都有会计证,虽然没有从事会计行业,但每两年都会去学习考试。但换一行,又那么生疏,隔行如隔山,还是算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
  坚持的结果是,翁纯贤和深圳一样经历着天翻地覆的改变,同为经济特区的翁纯贤的家乡汕头,却经历了另外的发展轨迹,如同她现在回家再遇到当年的高中同学,彼此的生命轨迹都向不同的方向奔去。大部分人已经下岗,在家里过着惨淡的日子,当年那些一起来到凯达又回去的同事,大多数也不尽如人意,而这些人当时回去的原因,主要是1980年代中期的汕头有一条特殊的发家致富之路:卖批文。“很多回去卖批文的,钻政策的漏洞,赚得很多,我宿舍里五个人就我一个留下来,但她们现在都不如我了,都没有真正的发展,没发展,过了政策的时期就不好了。”
  后来,这些人想再到深圳来,却发现这里已经不是当年的大工地了,“大学生到处都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很难找到什么工作”。翁纯贤的哥哥也在此行列。“当时他在家乡教书,她叫他出来,一方面当时是预备党员,想着再过一年就可以成党员了,一方面母亲身体不好,想在家里照顾母亲,就没出来了。现在,他在老家当个校长,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如深圳的一个普通老师的收入,但现在想再过来,已经很难,”翁纯贤说“1982年前后,想来深圳当老师是很容易的,只要是个大学生,绝对能找一个好单位。”
  时代不同了,也回不去了。
  
  十问翁纯贤
  1这些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翁纯贤:我觉得人变乐观了,更加积极向上。深圳这个地方,人都很积极,很拼命很认真地干活。到了深圳之后,跟在老家不一样,家里的人做事情我觉得没有深圳的人认真。
  2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
  翁纯贤:好像没有什么影响特别大的,但印象最深刻还是刚到深圳的感觉,虽然灰尘滚滚,但建设得非常快,觉得很好。在家里的时候,房子都很旧。在这里觉得什么东西都是新的。到单位后,觉得这里的人做事情的效率特别高,没有磨洋工的,从那个时候起,养成了做事情要很认真负责拼命的习惯。
  3你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次决定是什么?
  翁纯贤:当然是决定到深圳来,并且留下来,其实中间有几次想打退堂鼓。
  4目前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翁纯贤:最大的愿望是孩子能好好读书,他今年刚上大学了。
  5你最害怕什么?
  翁纯贤:说实话,我最害怕失业。虽然我不会失业,但每次想到就很怕。我老公说,你那么辛苦干活,我们又不是没钱。我说我最怕没工作,那样人肯定会很无聊,没事做不知道要干嘛去。
  6你最好的时光给了谁?
  翁纯贤 :给了特区吧,把青春都给了深圳了。(大笑)
  7你觉得自己哪方面的欲望要加强?
  翁纯贤:其实现在最大的欲望就是学习,包括专业知识、业务知识、英语等,都需要去学习。以前做我们这一行,都是人家上门来求我们,现在我们要去推荐产品。做业务的,不去更新方法的话,肯定要被淘汰的,要知道现在市场需要什么,人们喜欢什么,这个社会发展得太快了,一定要学习。
  8如果你能选择的话,你希望让什么重现?
  翁纯贤:我希望我能回到年轻的时候,可以重新去读书。
  9你焦虑么?
  翁纯贤:倒不焦虑,我的心态还挺好的,遇到什么事不会很焦虑。
  10你幸福么?
  翁纯贤:还算是幸福的。生活、工作都比较顺利,孩子也挺好的,但有些东西不是特别圆满,总有一些东西是你得不到的。如果每年有一定的时间让你去充电,那是最幸福的,但没办法,现在太忙了。
  
  关于打工族的记录
  歌曲:
  崔健《农村包围城市》:毛主席说啦“农村包围城市”/现在我们来到你们这儿/怎么着吧/……/那没读过书的人就不是人吗/我们没偷你们的/也没抢你们的/我们每天干的活儿都是你们不想干的……/给我碗水喝
  
  电视剧:
  《外来妹》 ,1991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轰动全国。
  
  著作: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阶级的形成》,香港科技大学潘毅著,此书获社会科学界世界级权威C. Wright Mills奖,潘毅成为1964年奖项创立以来首位亚洲得奖者。
其他文献
4月11日,胡润2006中国慈善榜在京公布。年过八旬的深圳彭年酒店掌门人余彭年以20亿元的捐赠,取代黄如论成为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蝉联前两届慈善家榜冠军的黄如论今年位列第三。阳光媒体投资集团的杨澜以自2003年至今共5.5亿元的捐赠额排名第二。在2006年慈善企业排行榜上,李嘉诚基金位列第一。  首善余彭年的捐赠颇具特色,全部用于白内障病人的复明手术即彭年光明行动。2003年开始,余彭年开始筹备彭
很多人都知道,火炬传送接力长跑在现代奥运中最早出现的场合,其实并不怎样光彩。那是在1936年由纳粹主办的柏林奥运会。当年希特勒为了把全国民族主义推向高峰,曾经提出,伟大的日耳曼民族,拥有同样伟大的古希腊人之血统。为投其所好,筹委会便想出,在奥运中把火炬从希腊奥林匹克山传送至柏林,弄出一趟名符其实的“薪火相传”,好用来做政治宣传。  纳粹甚至不惜耗费庞大资源,找来殿堂级女导演里芬斯塔尔(Leni R
小丫要结婚了,周末在深圳摆酒。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我真心替她高兴。转眼张哥已经走了一年,一年多之前,大概谁也想不到小丫和张哥会以那样的结局戛然而止。    大概有三四年,他们两个人分分合合没完没了。说没感觉吧,有时又是一副抵死缠绵的样子,说爱得深吧,偏又不肯消消停停过日子。折磨了自己不说,周围的朋友也跟着受罪。“爱情专家”八皮常常在周末的早晨被小丫的电话吵醒,半梦半醒地“聆听”没完没了的倾诉。
张永捷感叹:中关村让自己失去了舒适、安逸、平静,但“让自己又重新活了一次”,而且“活得很精彩”    中午吃饭成为享受      李少宇走出理想国际大厦20层的电梯,在通体透明的落地窗前俯瞰四周:向东,“第三极”外观奇特而又充满个性,他经常在中午惠顾那里的地下美食广场;往西是“海龙”、“鼎好”这些中关村的昔日地标,他上大学的时候就在里面“攒电脑”、“淘盗版盘”,如今这里仍旧以此闻名;朝南,“新东方
我的写作  阿 飞    毕业后的几年里,我尝试过写作,企图以此治疗多年的惶恐不安。我老师,一位著名的作家,曾经在更早的时候,在学校里的一棵槐花树下,殷切鼓励我。由于害怕承担失败的天性,我表示,我更愿意做一个白领,买房子给妈妈住。  2005年大年三十,我终于作出了一个决定,辞去工作,与我可亲的同事们暂时告别,开始写在心中盘旋良久的长篇。对保守迟疑的我来说,这个决定无疑是“划时代”的——我居然决定
理想的城市应当充满旧人,旧事,旧物,在日新月异的同时能让人时时抽身,沉醉于旧世界的夕照;理想的城市不宜加速,而宜于散步,寻宝,迷路,艳遇……  台北正是这样的理想的城市。如果你热爱上海、北京的摩天大楼,你可能会嫌台北太旧——101高楼如此孤独,没有更多的摩天大楼来陪伴它,也没有太多剪不断理还乱的立交桥像绞索一样勒紧整个城市。台北的脉搏是均匀平缓的,理想的城市应该像台北一样让每个人从容展开自己的私人
当年遇到巨大阻力和非议的股份制改革,如今早已成为国企改革的普遍经验。    经验说,凡被高度简化的“模式”,必省略了可以帮助理解事件本质的关键性细节。这在陈光的两个别名里有所体现——从1993年至今,他背负着两个概括其国企改制模式的名字:卖光,送光。  山东省菏泽市电视台的人今天还记得当年新上任的行署专员陈光现场办公的一幕。现场是一栋市直机关干部居住的楼,划入城建拆迁的红线,因居住者地位身份的特殊
2007年12月19日,作为联合国2008世界环境日主题纪念活动之一,2008中国儿童环保绘画大赛在北京新闻大厦举行了启动仪式新闻发布会。大赛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罗红环保基金共同主办,这是联合国历史上首次面向中国儿童举办的环保绘画大赛,也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罗红环保基金在全世界范围内支持的第六个大型环保项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区域合作司副司长王之佳,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曲格平,北京
15年前的9月23日,一个无法忘记的日子,最亲爱的妈妈永远离开了我们。  妈妈出生在风景如画的浙江嵊州,祖父是当地有名的医生,家里衣食无忧。温婉的江南和优良的家教,孕育出了她的美丽纯朴、善解人意。  1950年代初,年轻的妈妈和刚大学毕业的爸爸从山清水秀的江南一同支边来到遥远的兰州。当时大西北条件艰苦,冬天异常寒冷,黄河上结着厚厚的一层冰,马车就在冰面上行走。兰州仅有的几条马路上铺的是沙石和煤渣,
亲爱的约翰:  几天前你的姐姐塞迪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她一头栽进了幸运里,说她手里的股票就像百依百顺听她使唤的奴隶,正在帮她将大把大把的钱拿回家。  我想现在塞迪可能已经快乐疯了,但我不希望她被那些钱弄得得意忘形而乱了方寸,我告诉她,小心相信运气会把自己扔到失败的田野上。  几乎每一位事业有成的人都在警告世人:你不能靠运气活着,尤其不能靠运气来建立事业生涯。有趣的是,大部分的人对运气深信不疑,我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