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 创设“真诚情境”,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3. 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探索钻研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情境创设 有效 “真诚”情境 “问题”情境 “活动”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127-02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第斯多惠也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是传授本领,而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手段也是丰富多彩的,恰当的运用情境创设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我将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一、创设“真诚情境”,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尝过学习劳动的快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创设“真诚的”、“成功的”情境,让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中探究,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
如:在二年级《平均分》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师:“谁能将这16颗糖分给你喜欢的小朋友,并且使每一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呢?如果大家能解决分糖的难题,老师就把这些糖奖励给大家,好吗?”此时学生们欢呼雀跃,一下的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这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很好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什么是平均分?怎样进行平均分?学生学得不亦乐乎,津津有味,我也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同時也让学生分享了成功的喜悦——把糖奖励给了学生。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兴趣,才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分析、操作、判断、交流、讨论等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知识。
如:在教学《秒的认识》中,我利用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前的倒计时这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神舟九号成功发射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事呀,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神舟九号的发射吧!”学生兴趣高涨,慷慨激昂地说:“好!”孩子们再次和老师、酒泉发射的工作人员一起倒计时。“孩子们,刚才10、9、8、7、6……是用什么时间单位?”在这样熟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很自然地就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并能很好地揭示课题,引出“秒”。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延伸:“为什么不用时、分做单位,而用秒呢?”有的学生会说:因为时和分太长,有的会说秒的速度快,孩子们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在问题情境中感受到计量比较短的时间时要用秒。学生们很有兴趣地走进了“秒”之后,让学生自主讨论,说说自己对秒还有哪些认识。在孩子的汇报中进而让他们聆听“秒”的声音:“滴答”,让孩子们在感受中体验,了解一秒的长短。“一秒你能做些什么呢?”小组试试。学生们手舞足蹈感受着一秒的活动。
又如: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的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一年级上册《比一比》中,我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兔兄弟帮助森林王国猪兄弟建造新房的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兔兄弟和猪兄弟,提出:“兔兄弟和猪兄弟在干什么?兔兄弟有多少个?猪兄弟有多少个?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兔兄弟和猪兄弟几个在搬砖块和搬木头,他们都搬了多少,让学生们一起来帮忙建造房子从而引入新课,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十分高涨, 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快乐的、热烈的学习氛围中学会了数的比较。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实现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而且有效的手段,对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探索钻研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过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探索钻研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学习的效果。教师要设计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在游戏活动中创设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游戏是儿童的最爱,在课堂中引入有趣的数学游戏,更利营造师生宽松的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增长学生智慧。 如:一位老师在上《口算乘法》时,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把口算乘法算式融入到“打地鼠”的数学游戏中,学生们精神高涨、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地参与到“打地鼠”的数学游戏中来,这样即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拉近了老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在学习竞赛中创设情境。
小学生好胜心强,竞争意识、上进心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竞赛的方式创设情境,能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好胜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地投入到数学问题的思考中。
如:在一年级上册《得数是10的加法》内容的教学中,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了男女生两个小组,进行猴子爬树比赛。要求每个小组都来进行加法计算,而且做的题目也是相同的。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又准,最先使猴子爬到树顶。一声令下,每个小组都开始积极的思考,不甘示弱。学习的兴趣被激起,课堂学习效率非常的高。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让学生感到数学中“有意思”、“有故事”、“有成功”。只要老师在教学中善于动脑筋,多让学生感受师爱,联系生活、动手操作、化静为动、互相竞赛,教学的效率便能大大提高了。
(三)在实际操作中创设情境。
爱动、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数学课堂中,利用学生实际操作创设情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又能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量一量》,先让学生测量了部分物体的长度后,问:你们现在还想知道什么物体的长度?“时钟”, 一位学生指着教室墙上的时钟说。这问题不是预设的,虽然这只是一名学生的要求,但老师还是“将计就计”,把教室的时钟摘下来,并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测量:有的学生用直尺比划了一下,有的拿着纸条弄来弄去……究竟该怎样量,用什么办法最好?老师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寻找答案。因此,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学生多种操作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一起参加活动,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和内隐的思维活动地联系起来,强化记忆和理解,探索数学知识发展变化的规律。
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处处感受着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那么他们的思维会被充分激活,对新知的探索會更主动,能积极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不断产生新颖、独到的见解,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就会变得更具智慧,会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创设情境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关注的焦点应落足在情境是否有效,是否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我们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并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要善于多途径、多形式地创设情境,善于将预设的教学情境与课堂随时生成的教学情境结合运用,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情境中绽放。
参考文献:
[1]朱继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及思考》,新课堂网站
[2]《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百度文库
[3]黄伟星,《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小学数学教育
【关键词】情境创设 有效 “真诚”情境 “问题”情境 “活动”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127-02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第斯多惠也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是传授本领,而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手段也是丰富多彩的,恰当的运用情境创设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我将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一、创设“真诚情境”,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尝过学习劳动的快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创设“真诚的”、“成功的”情境,让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中探究,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
如:在二年级《平均分》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师:“谁能将这16颗糖分给你喜欢的小朋友,并且使每一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呢?如果大家能解决分糖的难题,老师就把这些糖奖励给大家,好吗?”此时学生们欢呼雀跃,一下的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这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很好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什么是平均分?怎样进行平均分?学生学得不亦乐乎,津津有味,我也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同時也让学生分享了成功的喜悦——把糖奖励给了学生。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兴趣,才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分析、操作、判断、交流、讨论等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知识。
如:在教学《秒的认识》中,我利用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前的倒计时这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神舟九号成功发射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事呀,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神舟九号的发射吧!”学生兴趣高涨,慷慨激昂地说:“好!”孩子们再次和老师、酒泉发射的工作人员一起倒计时。“孩子们,刚才10、9、8、7、6……是用什么时间单位?”在这样熟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很自然地就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并能很好地揭示课题,引出“秒”。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延伸:“为什么不用时、分做单位,而用秒呢?”有的学生会说:因为时和分太长,有的会说秒的速度快,孩子们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在问题情境中感受到计量比较短的时间时要用秒。学生们很有兴趣地走进了“秒”之后,让学生自主讨论,说说自己对秒还有哪些认识。在孩子的汇报中进而让他们聆听“秒”的声音:“滴答”,让孩子们在感受中体验,了解一秒的长短。“一秒你能做些什么呢?”小组试试。学生们手舞足蹈感受着一秒的活动。
又如: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的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一年级上册《比一比》中,我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兔兄弟帮助森林王国猪兄弟建造新房的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兔兄弟和猪兄弟,提出:“兔兄弟和猪兄弟在干什么?兔兄弟有多少个?猪兄弟有多少个?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兔兄弟和猪兄弟几个在搬砖块和搬木头,他们都搬了多少,让学生们一起来帮忙建造房子从而引入新课,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十分高涨, 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快乐的、热烈的学习氛围中学会了数的比较。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实现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而且有效的手段,对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探索钻研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过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探索钻研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学习的效果。教师要设计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在游戏活动中创设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游戏是儿童的最爱,在课堂中引入有趣的数学游戏,更利营造师生宽松的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增长学生智慧。 如:一位老师在上《口算乘法》时,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把口算乘法算式融入到“打地鼠”的数学游戏中,学生们精神高涨、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地参与到“打地鼠”的数学游戏中来,这样即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拉近了老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在学习竞赛中创设情境。
小学生好胜心强,竞争意识、上进心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竞赛的方式创设情境,能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好胜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地投入到数学问题的思考中。
如:在一年级上册《得数是10的加法》内容的教学中,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了男女生两个小组,进行猴子爬树比赛。要求每个小组都来进行加法计算,而且做的题目也是相同的。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又准,最先使猴子爬到树顶。一声令下,每个小组都开始积极的思考,不甘示弱。学习的兴趣被激起,课堂学习效率非常的高。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让学生感到数学中“有意思”、“有故事”、“有成功”。只要老师在教学中善于动脑筋,多让学生感受师爱,联系生活、动手操作、化静为动、互相竞赛,教学的效率便能大大提高了。
(三)在实际操作中创设情境。
爱动、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数学课堂中,利用学生实际操作创设情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又能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量一量》,先让学生测量了部分物体的长度后,问:你们现在还想知道什么物体的长度?“时钟”, 一位学生指着教室墙上的时钟说。这问题不是预设的,虽然这只是一名学生的要求,但老师还是“将计就计”,把教室的时钟摘下来,并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测量:有的学生用直尺比划了一下,有的拿着纸条弄来弄去……究竟该怎样量,用什么办法最好?老师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寻找答案。因此,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学生多种操作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一起参加活动,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和内隐的思维活动地联系起来,强化记忆和理解,探索数学知识发展变化的规律。
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处处感受着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那么他们的思维会被充分激活,对新知的探索會更主动,能积极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不断产生新颖、独到的见解,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就会变得更具智慧,会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创设情境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关注的焦点应落足在情境是否有效,是否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我们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并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要善于多途径、多形式地创设情境,善于将预设的教学情境与课堂随时生成的教学情境结合运用,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情境中绽放。
参考文献:
[1]朱继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及思考》,新课堂网站
[2]《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百度文库
[3]黄伟星,《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