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焦热点
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从2021年3月1日起实施。《规则》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规则》还明确,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不得有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等。
教育惩戒的“回归”,酝酿多时,铺垫良久,而今终于有了顶层设计。《规则》推行之后,教师、学校实施“教育惩戒”时,势必心中更加有底,驾轻就熟。有了明确的“赋权”,有了具体的“工具箱”,“教育惩戒”由虚到实,将是大势所趋。《规则》的出炉,及时回应了两个关键疑问,即“对谁进行教育惩戒”“怎么进行教育惩戒”。值得一提的是,《规则》在旗帜鲜明力挺“教育惩戒权”之外,也对“师权”扩张成“威权”的可能风险,给予足够的警惕与提防,既给出了“工具选项”,也开出了“负面清单”,充分平衡,两手准备,这对于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是很有必要的。
多维解读
1.惩戒只是教育手段,不是教育目的。教育惩戒的本质仍然是“教育”,“惩戒”只是教育的一种可选方法。《中小學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旨在推动教师“敢管”“愿管”“会管”,这是“教育方法论”层面的升级进化,而非整体“教育理念”“教育文化”的转向。有观点认为,《规则》还是不够硬。须知,“教育惩戒”并不是要恫吓谁、威慑谁,也并不是“越严厉就越好”;《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更重要的,还是具体场景下师生关系的自洽以及“教育艺术”的春风化雨。
2.滥用惩戒就是体罚甚至违法。倘若教育工作者滥用教育惩戒权,就有可能会侮辱伤害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难以估量的负面阴影。尽管不少国家都明确赋予学校和教师教育惩戒权,但其前提都是学校和教师不应滥用,必须恰到好处,既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又尽量避免伤害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清楚教育惩戒的边际,杜绝滥用教育惩戒权现象的发生。
3.教育改革,与时俱进,任重道远。教育惩戒是教育领域改革的一个小切口,却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大战略。我们期待,随着《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颁布实施,新时代教育法治建设的脚步更加稳健,广大公众对于教育的理解会越来越科学深入,教育生态的建构会更加理性健康,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目标和教育管理手段之间的良性循环。
青年视角
适当的惩戒是必要的,尤其是对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惩戒可以让他们知道规则的存在,是另一种教育。惩戒时也应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沟通,避免不必要的冲突的发生。
(作者:文荪)
我并不觉得惩戒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文明的社会,也是一个法治的社会,还是要以说服教育为主,教育是要春风化雨,而不是暴风骤雨。惩戒失当会给学生造成心理阴影,但是惩戒的度又很难把控,容易混淆惩戒和惩罚的界限。
(作者:吴飞)
政策是应运而生的,惩戒《规则》的出台对于越来越多的问题学生和渐渐处于弱势的教师都是好事。对于问题学生可以实施适度惩戒,填补了教育法体罚之下的灰色地带。对于教师而言,终于有依据可以实施必要的惩戒了。从国际教育背景来说,也是一个惯例。
(作者:陈宇)
时评频道
《规则》旨在将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破解长期以来困扰广大教师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学生的难题。教育惩戒有了内容的限定性、规范的可操作性、程序的合法性,有利于教师拿好“戒尺”,让管与教、严与慈更好地融为一体。科学实施教育惩戒,尺度与温度都不可少。教育惩戒理应既有尊重学生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的关爱,也有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增强自律、改过向上的严厉。每一位老师都要认真学好《规则》,谨记在什么情境下使用哪一种教育惩戒方式,在何种过错程度下适用相匹配的惩戒力度,客观公正、合法合规、适当适度,切不可随意化、个人化、情绪化。只有秉持关爱学生的宗旨,注重人文关怀,才能让教育惩戒沿着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的方向前行。
(纳言:《用好教育惩戒这把“戒尺”》,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1月14日)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是教育部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作出规定,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要求等,旨在把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这在新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明确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强调了教育惩戒的育人属性,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的具体方式。《规则》强调,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遵循教育性、合法性、适当性的原则。一言以蔽之,教育惩戒权的确是把双刃剑,在为学校和教师“敢管”“能管”“愿管”提供“尚方宝剑”的同时,也必须树立边界意识和适当适度原则,依法审慎行使,不得任性滥用教育惩戒权。
(刘武俊:《依法审慎使用教育惩戒权这把双刃剑》,摘自“和讯评论”2021年1月15日)
教师观点
手中戒尺 心中情怀
2020年底,教育部刚颁布了惩戒《规则》仅仅十几天后,一则“武汉一小学教师惩戒学生,用尺击打学生手心”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了专门的调查组介入,并对涉事教师予以停课、道歉处分。
该事件把已经颁布即将实施的“教育惩戒”又搅乱了。大家对于教育惩戒的尺度和细则问题莫衷一是。我的理解是:手中有戒尺,心中有情怀。
其实教育惩戒绝不是一个时髦的话题,也算是老生常谈了。中国文化里从来不缺教育惩戒,而且漫长的封建社会教育惩戒从来都是以严苛著称的。至今许多家长相信“严师出高徒”这个不是真理的真理。时过境迁,现在是一个法治社会,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自然要用法律倍加呵护。这个固然没错,可是教师却变成了弱势群体:对于问题学生束手无策,甚至受到人身威胁也只能忍气吞声。过犹不及,保护青少年过了火,教师成了跪着教学的人。试问,跪着的教师如何教出站着的学生呢?
所以《规则》的出台,代表教育主管部门对管理顽劣学生的立场和“力度”,教师是肯定支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为教师管理顽劣学生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辅助手段——教育惩戒。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惩戒也好,勉励也罢,都是一种手段。尽管教师对于被家庭和这个宽容的社会宠着的哪吒、金刚葫芦娃、“熊孩子”们火冒三丈,也不得不考虑惩戒是否过界。因为适当的惩戒是有规定的,很多细节尚待完善,所以一不小心还是会掉进“违法”泥淖,犯不着。
“好吧,我承认空欢喜了一场。”这恐怕是武汉用尺击打学生手心事件后大多数老师对教育惩戒实施前景的自我解嘲。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悲观。惩戒不是常规手段,影响不了我们正常的教育教学。换句话说,真到了实施惩戒的时候了一定要注意“力度”与“尺度”,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重要的是心中有情怀。这句话听起来有点虚,不过确实如此。我的理解是即使是你在惩戒他,也要让他理解你的苦衷,乐意接受,并幡然悔悟,否则就是一厢情愿,还有触犯法规的风险。
总而言之,惩戒除了力度与尺度,重要的是有温度。因为人毕竟是情感动物,我始终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学习是一场修行,教书育人何尝不是如此呢?
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从2021年3月1日起实施。《规则》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规则》还明确,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不得有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等。
教育惩戒的“回归”,酝酿多时,铺垫良久,而今终于有了顶层设计。《规则》推行之后,教师、学校实施“教育惩戒”时,势必心中更加有底,驾轻就熟。有了明确的“赋权”,有了具体的“工具箱”,“教育惩戒”由虚到实,将是大势所趋。《规则》的出炉,及时回应了两个关键疑问,即“对谁进行教育惩戒”“怎么进行教育惩戒”。值得一提的是,《规则》在旗帜鲜明力挺“教育惩戒权”之外,也对“师权”扩张成“威权”的可能风险,给予足够的警惕与提防,既给出了“工具选项”,也开出了“负面清单”,充分平衡,两手准备,这对于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是很有必要的。
多维解读
1.惩戒只是教育手段,不是教育目的。教育惩戒的本质仍然是“教育”,“惩戒”只是教育的一种可选方法。《中小學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旨在推动教师“敢管”“愿管”“会管”,这是“教育方法论”层面的升级进化,而非整体“教育理念”“教育文化”的转向。有观点认为,《规则》还是不够硬。须知,“教育惩戒”并不是要恫吓谁、威慑谁,也并不是“越严厉就越好”;《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更重要的,还是具体场景下师生关系的自洽以及“教育艺术”的春风化雨。
2.滥用惩戒就是体罚甚至违法。倘若教育工作者滥用教育惩戒权,就有可能会侮辱伤害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难以估量的负面阴影。尽管不少国家都明确赋予学校和教师教育惩戒权,但其前提都是学校和教师不应滥用,必须恰到好处,既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又尽量避免伤害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清楚教育惩戒的边际,杜绝滥用教育惩戒权现象的发生。
3.教育改革,与时俱进,任重道远。教育惩戒是教育领域改革的一个小切口,却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大战略。我们期待,随着《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颁布实施,新时代教育法治建设的脚步更加稳健,广大公众对于教育的理解会越来越科学深入,教育生态的建构会更加理性健康,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目标和教育管理手段之间的良性循环。
青年视角
适当的惩戒是必要的,尤其是对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惩戒可以让他们知道规则的存在,是另一种教育。惩戒时也应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沟通,避免不必要的冲突的发生。
(作者:文荪)
我并不觉得惩戒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文明的社会,也是一个法治的社会,还是要以说服教育为主,教育是要春风化雨,而不是暴风骤雨。惩戒失当会给学生造成心理阴影,但是惩戒的度又很难把控,容易混淆惩戒和惩罚的界限。
(作者:吴飞)
政策是应运而生的,惩戒《规则》的出台对于越来越多的问题学生和渐渐处于弱势的教师都是好事。对于问题学生可以实施适度惩戒,填补了教育法体罚之下的灰色地带。对于教师而言,终于有依据可以实施必要的惩戒了。从国际教育背景来说,也是一个惯例。
(作者:陈宇)
时评频道
《规则》旨在将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破解长期以来困扰广大教师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学生的难题。教育惩戒有了内容的限定性、规范的可操作性、程序的合法性,有利于教师拿好“戒尺”,让管与教、严与慈更好地融为一体。科学实施教育惩戒,尺度与温度都不可少。教育惩戒理应既有尊重学生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的关爱,也有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增强自律、改过向上的严厉。每一位老师都要认真学好《规则》,谨记在什么情境下使用哪一种教育惩戒方式,在何种过错程度下适用相匹配的惩戒力度,客观公正、合法合规、适当适度,切不可随意化、个人化、情绪化。只有秉持关爱学生的宗旨,注重人文关怀,才能让教育惩戒沿着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的方向前行。
(纳言:《用好教育惩戒这把“戒尺”》,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1月14日)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是教育部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作出规定,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要求等,旨在把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这在新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明确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强调了教育惩戒的育人属性,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的具体方式。《规则》强调,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遵循教育性、合法性、适当性的原则。一言以蔽之,教育惩戒权的确是把双刃剑,在为学校和教师“敢管”“能管”“愿管”提供“尚方宝剑”的同时,也必须树立边界意识和适当适度原则,依法审慎行使,不得任性滥用教育惩戒权。
(刘武俊:《依法审慎使用教育惩戒权这把双刃剑》,摘自“和讯评论”2021年1月15日)
教师观点
手中戒尺 心中情怀
2020年底,教育部刚颁布了惩戒《规则》仅仅十几天后,一则“武汉一小学教师惩戒学生,用尺击打学生手心”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了专门的调查组介入,并对涉事教师予以停课、道歉处分。
该事件把已经颁布即将实施的“教育惩戒”又搅乱了。大家对于教育惩戒的尺度和细则问题莫衷一是。我的理解是:手中有戒尺,心中有情怀。
其实教育惩戒绝不是一个时髦的话题,也算是老生常谈了。中国文化里从来不缺教育惩戒,而且漫长的封建社会教育惩戒从来都是以严苛著称的。至今许多家长相信“严师出高徒”这个不是真理的真理。时过境迁,现在是一个法治社会,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自然要用法律倍加呵护。这个固然没错,可是教师却变成了弱势群体:对于问题学生束手无策,甚至受到人身威胁也只能忍气吞声。过犹不及,保护青少年过了火,教师成了跪着教学的人。试问,跪着的教师如何教出站着的学生呢?
所以《规则》的出台,代表教育主管部门对管理顽劣学生的立场和“力度”,教师是肯定支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为教师管理顽劣学生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辅助手段——教育惩戒。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惩戒也好,勉励也罢,都是一种手段。尽管教师对于被家庭和这个宽容的社会宠着的哪吒、金刚葫芦娃、“熊孩子”们火冒三丈,也不得不考虑惩戒是否过界。因为适当的惩戒是有规定的,很多细节尚待完善,所以一不小心还是会掉进“违法”泥淖,犯不着。
“好吧,我承认空欢喜了一场。”这恐怕是武汉用尺击打学生手心事件后大多数老师对教育惩戒实施前景的自我解嘲。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悲观。惩戒不是常规手段,影响不了我们正常的教育教学。换句话说,真到了实施惩戒的时候了一定要注意“力度”与“尺度”,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重要的是心中有情怀。这句话听起来有点虚,不过确实如此。我的理解是即使是你在惩戒他,也要让他理解你的苦衷,乐意接受,并幡然悔悟,否则就是一厢情愿,还有触犯法规的风险。
总而言之,惩戒除了力度与尺度,重要的是有温度。因为人毕竟是情感动物,我始终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学习是一场修行,教书育人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