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既是教师按照教学的基本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又是师生共融、创生、教学相长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既有其鲜明的目的性、明确的计划性,又有其现实的动态性、多姿的生成性。
没有预设,课堂教学就因缺乏计划性而散乱无序,就因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向而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预设过细,就可能严重束缚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环境下的临机创生,课堂教学就可能因为限制太死失去了它的内在活力,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就有可能在计划的藩篱中惨遭扼杀。
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理想的状态呢?我认为应满足下面两个方面的条件:
一、课堂教学宏观上是预设的
一节课的教学是一项工程的话,那么工程的先期总会有一个整体规划,这个先期的总体规划,就是宏观上的预设。预设是对课程实施的整体规划和对课程实施绩效的一种预期判断,具有鲜明的计划性和目的性,预设对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和防止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随意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从课程实施的过程来看,它具有保障、规范、指向作用,从课程实施的效果来看,它是生成学习的起点,是生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师检验反馈信息、促进学生下一步学习的一个重要依据。
因此,课程预设不可缺少,合理、科学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计划性保障。
要达到理想的宏观预设,就必须精心备课,透彻把握文本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挖掘教材的价值因素,明确通过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设计出教学目标,勾勒出实施的基本手段、操作的大致步骤,这样,基本预设才算基本完成。就像雕塑一样,先抡起大斧砍出个轮廓,至于细节就需要留待雕塑家根据自己的情感、爱好、现实场景带来的情绪、各种因素的现实性碰撞等多种因素来生成了。
二、课堂教学微观上是生成的
预设是课程实施的一个理想性规划,它绝不等同于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和实然状态,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课程实施会受到现场性多种因素的制约,会出现课程宏观预期没有预料到的内容变化,这种在具体环境下、动态过程中形成的内容,我们称之为微观生成。
微观生成是由发展着的、动态的课堂因素决定的,师生的即时碰撞、课堂具体运动的环境、课堂中的某一偶然因素等等都有可能促进课堂的生成。从教学实践来看,课堂生成有两种类型:
一是生成是预设的扩展。它指课堂预设的思路、设想,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在师生的交流对话中的实现。预设变成现实的情境,策略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形态,生成是预设的具体化、实践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调控,是在预设的规约内,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教学本身表现出流畅的美、完整的美、饱满的美。从实质来看,生成是预设的丰富、拓展,是预设基础上的量的增加,问题的性质没有发生质的改变,话题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
这类生成并不改变教师的教学思路,而是比预设的更丰满、更丰富。这是由于教学现场中,理想的氛围已经形成,学生的思维已被激活,对话交流渐入佳境,就可能有学生灵机一动,把老师的预设拓宽,使教学情境更为丰富、更添情致。
二是生成是预设的逃逸、改变。由于教学现场的各种可变性因素,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意外的情况。而这种意外情况,不在预设(包括来自于教师、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参等方面对学生学习的预设)的范围之内,而是逃逸出了预设的既定轨道,衍生出背离预设框架的新问题,从而导致教学思路的改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是不可能完全预设的。
这类生成就需要教师足够的教学智慧,因势利导,将看似无机的课程资源转化成有机的课程资源,推动课堂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情态下,教学状态应该是师生和谐、有趣、深入、共生的,学生和教师在最佳状态中交流碰撞,学生充分发挥他的主体地位,在自然、生态、智慧的交流中达到对文本深入而有价值的挖掘。从这个角度看,预设内的生成和打破预设的生成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都是我们期许的课堂生成状态。
预设和生成是一对矛盾,我们不能只看到其对立的一面,还要看到其统一的一面,生成的精彩在于预设的充分,没有扎实的预设作为根基,生成就难以得到升华。在预设的过程中着眼整体,在生成的过程中尊重个性,在授课时不迷信预设,并把体现在预设中的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生成时师生活动的火花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设和生成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沂南第一中学)
没有预设,课堂教学就因缺乏计划性而散乱无序,就因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向而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预设过细,就可能严重束缚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环境下的临机创生,课堂教学就可能因为限制太死失去了它的内在活力,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就有可能在计划的藩篱中惨遭扼杀。
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理想的状态呢?我认为应满足下面两个方面的条件:
一、课堂教学宏观上是预设的
一节课的教学是一项工程的话,那么工程的先期总会有一个整体规划,这个先期的总体规划,就是宏观上的预设。预设是对课程实施的整体规划和对课程实施绩效的一种预期判断,具有鲜明的计划性和目的性,预设对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和防止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随意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从课程实施的过程来看,它具有保障、规范、指向作用,从课程实施的效果来看,它是生成学习的起点,是生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师检验反馈信息、促进学生下一步学习的一个重要依据。
因此,课程预设不可缺少,合理、科学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计划性保障。
要达到理想的宏观预设,就必须精心备课,透彻把握文本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挖掘教材的价值因素,明确通过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设计出教学目标,勾勒出实施的基本手段、操作的大致步骤,这样,基本预设才算基本完成。就像雕塑一样,先抡起大斧砍出个轮廓,至于细节就需要留待雕塑家根据自己的情感、爱好、现实场景带来的情绪、各种因素的现实性碰撞等多种因素来生成了。
二、课堂教学微观上是生成的
预设是课程实施的一个理想性规划,它绝不等同于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和实然状态,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课程实施会受到现场性多种因素的制约,会出现课程宏观预期没有预料到的内容变化,这种在具体环境下、动态过程中形成的内容,我们称之为微观生成。
微观生成是由发展着的、动态的课堂因素决定的,师生的即时碰撞、课堂具体运动的环境、课堂中的某一偶然因素等等都有可能促进课堂的生成。从教学实践来看,课堂生成有两种类型:
一是生成是预设的扩展。它指课堂预设的思路、设想,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在师生的交流对话中的实现。预设变成现实的情境,策略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形态,生成是预设的具体化、实践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调控,是在预设的规约内,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教学本身表现出流畅的美、完整的美、饱满的美。从实质来看,生成是预设的丰富、拓展,是预设基础上的量的增加,问题的性质没有发生质的改变,话题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
这类生成并不改变教师的教学思路,而是比预设的更丰满、更丰富。这是由于教学现场中,理想的氛围已经形成,学生的思维已被激活,对话交流渐入佳境,就可能有学生灵机一动,把老师的预设拓宽,使教学情境更为丰富、更添情致。
二是生成是预设的逃逸、改变。由于教学现场的各种可变性因素,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意外的情况。而这种意外情况,不在预设(包括来自于教师、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参等方面对学生学习的预设)的范围之内,而是逃逸出了预设的既定轨道,衍生出背离预设框架的新问题,从而导致教学思路的改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是不可能完全预设的。
这类生成就需要教师足够的教学智慧,因势利导,将看似无机的课程资源转化成有机的课程资源,推动课堂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情态下,教学状态应该是师生和谐、有趣、深入、共生的,学生和教师在最佳状态中交流碰撞,学生充分发挥他的主体地位,在自然、生态、智慧的交流中达到对文本深入而有价值的挖掘。从这个角度看,预设内的生成和打破预设的生成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都是我们期许的课堂生成状态。
预设和生成是一对矛盾,我们不能只看到其对立的一面,还要看到其统一的一面,生成的精彩在于预设的充分,没有扎实的预设作为根基,生成就难以得到升华。在预设的过程中着眼整体,在生成的过程中尊重个性,在授课时不迷信预设,并把体现在预设中的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生成时师生活动的火花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设和生成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沂南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