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山市港口镇规划所,广东,中山,528400)
【摘要】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永恒的,其魅力和影响足以跨越时空。但文化同时也是脆弱的,它需要人们精心的呵护。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善待历史建筑,保护文化资源,延续城市文脉,营造城市个性,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城市;文脉;个性;城市化
1 前言
中国是一个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上,有着许多同样悠久的城市。它们历史以及历史所造就的人文魅力,它们的空间结构、肌理、形态特征所蕴涵的人们在此长期生活的行为方式和文化积淀,造就了每一个城市其独特的个性。然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大江南北到处是一片片大工地,新区建设如火如荼,老城改造全面铺开,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一些历经沧桑,体现城镇文脉和个性的古街区、古建筑、古村落、古民居被拆除了,不少蘊藏丰富文物和历史信息的古遗址、古墓葬被毁坏了,随着城市面貌越来越“现代化”,城市的个性也在消泯。正如希腊人C.A.杜西亚迪斯在《建筑之演变》中写道“无论我们是从空中或从公路上,或从拥挤的街道上的汽车里,或从一排建筑物的里面观看我们的城市,都没有什么不同,我们总是觉得如同生活在一个梦魇中一样”。造成这种状况,是我们的城市建设越来越脱离它所传承的历史文脉,而仅流于一些表面的形式,于是就“千城一面”了。
2 含义
所谓文脉,英文即context一词,原意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在语言学中,该词被称为“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此情此景与前言后语,更广泛的意义上,引申为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他事物的关系。设计中译作“文脉”,更多的应理解为文化中的脉络,文化上的承启关系。文化不同于文物,文物是历史文化遗存的精华,数量是很有限的,而文化的范围则宽泛得多,春风、细雨下的小桥、流水和人家,虽说不是文物,可谁又能说它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最值得珍视的“文化”呢?因此,每一个城市在其今天的建设中都必须抓住它独特的历史文脉,进行现代转换和延续,从而再继续营造出独具一格的城市个性。然而,怎样才能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呢?
3 延续文化建议
3.1 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似乎已经是被人用得滥熟的一句话,可是究竟有多少城市真正做到保护了呢?有的甚至打着保护的口号,从“内部”对一些历史古迹进行破坏,而往往这种破坏是最厉害的,曾有机会参观钱塘江边的六合塔,可是走进去一看,却大失所望,六合塔内部已粉刷一新,塔是木结构的,据说塔内各级的须弥座上,饰有砖雕神人、飞天、花卉、鸟兽、鱼虫等图案,雕刻精致、生动传神,可是现在都已埋藏在这些厚厚的白石灰下面了,我不知道现代人走进去还能看到什么?休会到什么?这种情形还不是最差的,更有甚者,是“拆真古董,建假古董”。有的城市只对那些贴了保护标签的古建筑进行“保护”,而破坏了其存在的背景,如很多城市的保护建筑,周边修了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两旁成排的楼宇夹峙,完全失去了昔日的氛围,它原有的历史价值和旅游观赏值也就大大降低了。因此,我们在保护的时候,必须注意保护文物古迹的原真性和其存在的历史环境 ,规划中必须制定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区和控制区,保护区内严禁任何现代化的建设并注意“修旧还旧”;对控制区内的建筑高度及色彩,形体等进行控制,使其能与保护区的环境协调和衔接。
3.2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做好城市历史文脉的调研工作。
西萨.佩里曾说道“城市是最伟大的艺术品,它能够创造出文化”。的确,城市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担负了凝聚、整合、加工和辐射文化的功能,它是人类文化的必然产物和集中场所,城市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贯穿人类繁衍生息的始终,每个城市都从自然发展的历史中寻找到其独有的人文传统和历史背景,因而每个城市都在其不同文化圈的生长过程中有了各异的城市面貌、人文历史、精神气质。然而,已往的设计者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虽然都会调研,可他们更注重对经济领域和自然现状的调研,而缺少对其文化的调查。法国当初在现代化高潮中,曾对全国六千多个市镇悉心查清文化家底,“大到教堂,小到汤匙”,事无巨细,全力维护历史的神圣和文化的尊严。而中国在这些年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尚未组织过这种调查,于是就造成了很多城市的规划都失去了与其历史的联系,城市面貌“千篇一律”。“现代新城物质空间不能是建立在一个刚被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上,割断了与历史的关系,失落了传统的精华,仿佛一切从零开始,在历史长河中,一页替代一页,或不断的在同页上擦掉重业,得到的只是一页灰色的现实”。因此,在今后的生活中,规划设计者们必须认真对其规划的城市进行深层的文化的调研,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每个城市其独特的人文,还每个城市其本来的个性。
3.3 我们必须做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扩大,世界各地的文化也在相互渗透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且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文化和文明开始有了新的确定和倡导。在外来文化的渗透和新文化的双重影响中,我们无论是作为规划设计者还是作为规划管理者,都不能摒弃我们传统的文化,而是必须抓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现代转换,使其与我们现化文明很好的对接。中国传统建筑群中的空间韵律,宜人尺度,令市民流连忘返的社区气氛,都是我们在现代城市规划中也应该体现的,但可以注入新时期的元素,使其焕发新的活力,而不是变成只供参观的“古董”。
4 结束语
为了不让我们的后代只在媒体和照片中追寻我们前人留下的印迹,我们必须为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留下一片生存空间,并将其文脉延续,从而打造我们城市新时代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希腊人C.A.杜西亚迪斯在《建筑之演变》
【摘要】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永恒的,其魅力和影响足以跨越时空。但文化同时也是脆弱的,它需要人们精心的呵护。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善待历史建筑,保护文化资源,延续城市文脉,营造城市个性,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城市;文脉;个性;城市化
1 前言
中国是一个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上,有着许多同样悠久的城市。它们历史以及历史所造就的人文魅力,它们的空间结构、肌理、形态特征所蕴涵的人们在此长期生活的行为方式和文化积淀,造就了每一个城市其独特的个性。然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大江南北到处是一片片大工地,新区建设如火如荼,老城改造全面铺开,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一些历经沧桑,体现城镇文脉和个性的古街区、古建筑、古村落、古民居被拆除了,不少蘊藏丰富文物和历史信息的古遗址、古墓葬被毁坏了,随着城市面貌越来越“现代化”,城市的个性也在消泯。正如希腊人C.A.杜西亚迪斯在《建筑之演变》中写道“无论我们是从空中或从公路上,或从拥挤的街道上的汽车里,或从一排建筑物的里面观看我们的城市,都没有什么不同,我们总是觉得如同生活在一个梦魇中一样”。造成这种状况,是我们的城市建设越来越脱离它所传承的历史文脉,而仅流于一些表面的形式,于是就“千城一面”了。
2 含义
所谓文脉,英文即context一词,原意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在语言学中,该词被称为“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此情此景与前言后语,更广泛的意义上,引申为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他事物的关系。设计中译作“文脉”,更多的应理解为文化中的脉络,文化上的承启关系。文化不同于文物,文物是历史文化遗存的精华,数量是很有限的,而文化的范围则宽泛得多,春风、细雨下的小桥、流水和人家,虽说不是文物,可谁又能说它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最值得珍视的“文化”呢?因此,每一个城市在其今天的建设中都必须抓住它独特的历史文脉,进行现代转换和延续,从而再继续营造出独具一格的城市个性。然而,怎样才能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呢?
3 延续文化建议
3.1 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似乎已经是被人用得滥熟的一句话,可是究竟有多少城市真正做到保护了呢?有的甚至打着保护的口号,从“内部”对一些历史古迹进行破坏,而往往这种破坏是最厉害的,曾有机会参观钱塘江边的六合塔,可是走进去一看,却大失所望,六合塔内部已粉刷一新,塔是木结构的,据说塔内各级的须弥座上,饰有砖雕神人、飞天、花卉、鸟兽、鱼虫等图案,雕刻精致、生动传神,可是现在都已埋藏在这些厚厚的白石灰下面了,我不知道现代人走进去还能看到什么?休会到什么?这种情形还不是最差的,更有甚者,是“拆真古董,建假古董”。有的城市只对那些贴了保护标签的古建筑进行“保护”,而破坏了其存在的背景,如很多城市的保护建筑,周边修了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两旁成排的楼宇夹峙,完全失去了昔日的氛围,它原有的历史价值和旅游观赏值也就大大降低了。因此,我们在保护的时候,必须注意保护文物古迹的原真性和其存在的历史环境 ,规划中必须制定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区和控制区,保护区内严禁任何现代化的建设并注意“修旧还旧”;对控制区内的建筑高度及色彩,形体等进行控制,使其能与保护区的环境协调和衔接。
3.2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做好城市历史文脉的调研工作。
西萨.佩里曾说道“城市是最伟大的艺术品,它能够创造出文化”。的确,城市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担负了凝聚、整合、加工和辐射文化的功能,它是人类文化的必然产物和集中场所,城市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贯穿人类繁衍生息的始终,每个城市都从自然发展的历史中寻找到其独有的人文传统和历史背景,因而每个城市都在其不同文化圈的生长过程中有了各异的城市面貌、人文历史、精神气质。然而,已往的设计者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虽然都会调研,可他们更注重对经济领域和自然现状的调研,而缺少对其文化的调查。法国当初在现代化高潮中,曾对全国六千多个市镇悉心查清文化家底,“大到教堂,小到汤匙”,事无巨细,全力维护历史的神圣和文化的尊严。而中国在这些年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尚未组织过这种调查,于是就造成了很多城市的规划都失去了与其历史的联系,城市面貌“千篇一律”。“现代新城物质空间不能是建立在一个刚被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上,割断了与历史的关系,失落了传统的精华,仿佛一切从零开始,在历史长河中,一页替代一页,或不断的在同页上擦掉重业,得到的只是一页灰色的现实”。因此,在今后的生活中,规划设计者们必须认真对其规划的城市进行深层的文化的调研,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每个城市其独特的人文,还每个城市其本来的个性。
3.3 我们必须做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扩大,世界各地的文化也在相互渗透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且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文化和文明开始有了新的确定和倡导。在外来文化的渗透和新文化的双重影响中,我们无论是作为规划设计者还是作为规划管理者,都不能摒弃我们传统的文化,而是必须抓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现代转换,使其与我们现化文明很好的对接。中国传统建筑群中的空间韵律,宜人尺度,令市民流连忘返的社区气氛,都是我们在现代城市规划中也应该体现的,但可以注入新时期的元素,使其焕发新的活力,而不是变成只供参观的“古董”。
4 结束语
为了不让我们的后代只在媒体和照片中追寻我们前人留下的印迹,我们必须为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留下一片生存空间,并将其文脉延续,从而打造我们城市新时代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希腊人C.A.杜西亚迪斯在《建筑之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