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教学的实践,对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特色课程《农业环境保护》的教学进行了改革。论述了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以及课程主要内容,提出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以期为环境工程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必要性;主要内容;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1-0309-02
《农业环境保护》是湖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专业课程,它着重于对农业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农业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了解农业环境科学的知识框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将来从事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
1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近年来,农村、小城镇或村镇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现,掌握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技能又是新时期对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农业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尤其如此。因此,湖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委员会在讨论课程设置的时候特别注意到具有农业或生物“特色”课程的设置与建设。因此,该校没有像很多高校开设《环境学概论》,而是开设了《农业环境保护》这一特色专业课程。
2课程的主要内容
因为没有为学生开设《环境学概论》课程,因此《农业环境保护》课程必然要包含一些《环境学概论》的内容。结合其他课程讲授的内容,拟定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为:绪论;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资源与水污染防治;土地资源及土壤污染防治;农业污染及其防治;农业环境影响评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学时分配见表1。
3教学方法改革
3.1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動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农业环境保护》课程安排了实验20学时,在考虑《环境监测》实验设置的基础上,共设置了5个实验,其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表2。这些实验都是农业环境污染监测与农业环境质量评价中常用到的一些实验。做实验之前,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实验目的,并且要通过预习熟悉实验的基本内容与步骤。
3.2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成效
多媒体教学具有画面多、信息量大、直观性强的功能。在《农业环境保护》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这些特点,更加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通过2个主讲教师的努力,制作了漂亮精美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将许多环境污染现象的真实、生动的画面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了解现实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触目惊心的感受,更真切地体会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例如,在讲授“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伤害”这一部分内容时,用图片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二氧化硫、氟化氢等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伤害症状,让同学们更容易记住受害症状的区别。同时,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减少了写板书的时间,有利于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3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角度讲,一门独立的课程中,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农业环境保护》作为湖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涉及的范围广,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内容,十分适合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教学工作。例如,在学习“土壤污染与防治”这一部分内容时,结合笔者申请的科研项目,布置同学们撰写科研申请书,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学会设计科学试验。
3.4加强实习教学
实习教学是理工科专业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农业环境保护》课程实习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把握区域、行业在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类型和表现方式,熟悉解决环境问题的原则、途径和基本措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激发学生从环境科学的视角考虑问题,提升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整合知识、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十分有限的实习时间和经费条件下,要更好地满足实习教学的要求,必须从实习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习教学方式的改革入手,真正解决实习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一关键问题。为顺利开展和扎实推进《农业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实习,与南岳衡山风景区管理处、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郴洲市柿竹园矿区、湖南省环境监测站等单位通力合作,制定了详细的实习计划,落实了实习地点,优化了实习路线。为了避免实习教学走马观花,在每次实习教学开始之前,都要向学生详细介绍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实习路线、行程安排和注意事项,并打印出来,人手一份。实习结束时提交个性化的实习报告,要求学生必须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认识,努力克服实习报告的“克隆”现象。
3.5布置小论文写作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应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表现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为目的。将小论文成绩、课堂讲述及讨论的内容纳入学生学习总成绩是在《农业环境保护》课程教学过程中做出的一些改革。该课程是大三学习的课程,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自学能力,非常适合这一教学手段的实施。小论文的选题范围比较宽,题目既可以结合课程中所学的技术理论,也可以将实验中所涉及内容,或者将在教学实习期间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者学生感兴趣的课题,作为小论文的选题范围。例如,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化肥施用的环境问题、农药残留检测新技术等都可以作为小论文的题目。一般2人1个题目,经过查资料结合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形成1 000~2 000字的小论文。在每次课前30min安排2个课题的陈述,同学们可以对讲述不清楚的问题、感兴趣的问题以及老师提出的一些引导性问题开展共同讨论。这种形式既将在外认识实习与课程的理论相结合,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考察出学生对论文内容的熟悉和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使学生对专业课某些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有所深化。对于一些混淆的概念和不清楚的问题,教师可在课堂上结合理论课内容讲解,这样听课效果就有很大提高。
3.6案例教学
《农业环境保护》课程一个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农业污染事故的鉴定方法。即判断是否有污染发生、为何种污染物、危害程度及相应的污染源情况等。这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农业生产上经常提出的要求。但由于作物受污染危害所产生的症状与病虫害、旱害、冻害、微量元素缺乏、供肥不足、农药药害及自然衰老等症状有相似之处,很容易混淆,所以在判断作物受害原因时,必须做全面调查,室内室外相结合,细致分析,以保证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把在实际工作中做过的一些污染事故鉴定整理成案例,让学生来对污染事故做出鉴定意见,大大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受学生好评。
4结语
《农业环境保护》是湖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一门特色专业课程,该课程自开设以来,不断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探索,显著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水平。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供了平台,满足了学生渴望提高综合素质的迫切愿望。今后将继续在教学上进行创新改革,以适应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5参考文献
[1] 杨仁斌,铁柏清,郭正元,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50-52.
[2] 雷鸣,廖柏寒,杨仁斌,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及其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8(7):61-64.
[3] 刘长凤,刘学贵,等.研究性学习在环境工程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2(20):218-219.
[4] 辛言君,刘永萍,马东,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11):10-12,68.
关键词农业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必要性;主要内容;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1-0309-02
《农业环境保护》是湖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专业课程,它着重于对农业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农业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了解农业环境科学的知识框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将来从事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
1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近年来,农村、小城镇或村镇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现,掌握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技能又是新时期对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农业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尤其如此。因此,湖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委员会在讨论课程设置的时候特别注意到具有农业或生物“特色”课程的设置与建设。因此,该校没有像很多高校开设《环境学概论》,而是开设了《农业环境保护》这一特色专业课程。
2课程的主要内容
因为没有为学生开设《环境学概论》课程,因此《农业环境保护》课程必然要包含一些《环境学概论》的内容。结合其他课程讲授的内容,拟定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为:绪论;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资源与水污染防治;土地资源及土壤污染防治;农业污染及其防治;农业环境影响评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学时分配见表1。
3教学方法改革
3.1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動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农业环境保护》课程安排了实验20学时,在考虑《环境监测》实验设置的基础上,共设置了5个实验,其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表2。这些实验都是农业环境污染监测与农业环境质量评价中常用到的一些实验。做实验之前,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实验目的,并且要通过预习熟悉实验的基本内容与步骤。
3.2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成效
多媒体教学具有画面多、信息量大、直观性强的功能。在《农业环境保护》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这些特点,更加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通过2个主讲教师的努力,制作了漂亮精美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将许多环境污染现象的真实、生动的画面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了解现实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触目惊心的感受,更真切地体会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例如,在讲授“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伤害”这一部分内容时,用图片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二氧化硫、氟化氢等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伤害症状,让同学们更容易记住受害症状的区别。同时,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减少了写板书的时间,有利于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3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角度讲,一门独立的课程中,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农业环境保护》作为湖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涉及的范围广,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内容,十分适合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教学工作。例如,在学习“土壤污染与防治”这一部分内容时,结合笔者申请的科研项目,布置同学们撰写科研申请书,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学会设计科学试验。
3.4加强实习教学
实习教学是理工科专业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农业环境保护》课程实习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把握区域、行业在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类型和表现方式,熟悉解决环境问题的原则、途径和基本措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激发学生从环境科学的视角考虑问题,提升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整合知识、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十分有限的实习时间和经费条件下,要更好地满足实习教学的要求,必须从实习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习教学方式的改革入手,真正解决实习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一关键问题。为顺利开展和扎实推进《农业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实习,与南岳衡山风景区管理处、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郴洲市柿竹园矿区、湖南省环境监测站等单位通力合作,制定了详细的实习计划,落实了实习地点,优化了实习路线。为了避免实习教学走马观花,在每次实习教学开始之前,都要向学生详细介绍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实习路线、行程安排和注意事项,并打印出来,人手一份。实习结束时提交个性化的实习报告,要求学生必须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认识,努力克服实习报告的“克隆”现象。
3.5布置小论文写作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应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表现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为目的。将小论文成绩、课堂讲述及讨论的内容纳入学生学习总成绩是在《农业环境保护》课程教学过程中做出的一些改革。该课程是大三学习的课程,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自学能力,非常适合这一教学手段的实施。小论文的选题范围比较宽,题目既可以结合课程中所学的技术理论,也可以将实验中所涉及内容,或者将在教学实习期间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者学生感兴趣的课题,作为小论文的选题范围。例如,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化肥施用的环境问题、农药残留检测新技术等都可以作为小论文的题目。一般2人1个题目,经过查资料结合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形成1 000~2 000字的小论文。在每次课前30min安排2个课题的陈述,同学们可以对讲述不清楚的问题、感兴趣的问题以及老师提出的一些引导性问题开展共同讨论。这种形式既将在外认识实习与课程的理论相结合,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考察出学生对论文内容的熟悉和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使学生对专业课某些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有所深化。对于一些混淆的概念和不清楚的问题,教师可在课堂上结合理论课内容讲解,这样听课效果就有很大提高。
3.6案例教学
《农业环境保护》课程一个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农业污染事故的鉴定方法。即判断是否有污染发生、为何种污染物、危害程度及相应的污染源情况等。这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农业生产上经常提出的要求。但由于作物受污染危害所产生的症状与病虫害、旱害、冻害、微量元素缺乏、供肥不足、农药药害及自然衰老等症状有相似之处,很容易混淆,所以在判断作物受害原因时,必须做全面调查,室内室外相结合,细致分析,以保证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把在实际工作中做过的一些污染事故鉴定整理成案例,让学生来对污染事故做出鉴定意见,大大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受学生好评。
4结语
《农业环境保护》是湖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一门特色专业课程,该课程自开设以来,不断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探索,显著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水平。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供了平台,满足了学生渴望提高综合素质的迫切愿望。今后将继续在教学上进行创新改革,以适应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5参考文献
[1] 杨仁斌,铁柏清,郭正元,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50-52.
[2] 雷鸣,廖柏寒,杨仁斌,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及其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8(7):61-64.
[3] 刘长凤,刘学贵,等.研究性学习在环境工程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2(20):218-219.
[4] 辛言君,刘永萍,马东,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11):10-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