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已经成为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主流模式。文章对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必要性进行了阐述,针对职业教育中校企一体化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进行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
一、我国职业教育基本模式的认识
职业教育中的校企一体化培养是通过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来实现共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必经之路。此模式能较好的适应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操作性的基本特征,可以有效解决教育资源不足和降低学生就业难度等问题。笔者认为中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至少应该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国的职业教育比较特殊,不宜照搬外国的。要允许各层次的、各类型的职业院校探索、创新职业教育模式;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职业教育要想办出特色就离不开校企合作,脱离行业企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没有就业市场;高职教育脱离岗位情境、工学结合就无法实现知行合一。
2、坚持“校企一体化”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所包含的“四合”既是中国职业教育多年实践取得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国职业教育模式的基本元素。一是因为校企合作涉及基本制度;工学结合涉及课程模式。二者在决定学校办学质量的内涵建设工作中地位重要;二是校企合作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作为院校办学基本制度,一定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一定聚焦在课程模式这一载体上。无论从世界先进国家职业教育基本模式看,还是比较本国职业教育两类院校的实践,管用实用的课程模式概莫能外。走校企合作是中国职业教育走向光辉愿景的必经之路。
3、关注校企一体化的标准要求
校企一体化的表现形态必然多种多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五个基本原则。其中的第三个是:职业院校要“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对接”、“结合”到理想状态就是“一体化”。所以,校企结合一体化模式也可以进一步简称为“一体化模式”。
二、职业教育基本模式的构成
高职教育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灵魂是校企合作;核心内容是工学结合;结构形态主要由下列三个部分构成:
(一)职业教育一体化课型构成:校企一体化课程、基本技能培养课程、职业素质课程。
校企一体化课程。以“工学结合”为特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其载体为以专业技术培养为主,兼有知识传授和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专业类课程。
基本技能培养课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体化课程教学之前必须打好基础的基本技能培养课程;二是经过调研,针对初学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开设的基本技能性质的课程等。
职业素质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其载体可细分为三类:思想品德类、文体美育类、职业指导类课程。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化、言行习惯、职业指导、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外语应用、身心健康、艺术能力、工匠精神等。
(二)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模式的可分为:专业、课程、学习任务、学习活动。
校企一体化专业。凡是培养方案体现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精神的专业,均可认之为一体化专业。一体化专业又由专业设置、专业发展、专业调整三个阶段;一个一体化专业由若干门一体化课程组成。每个专业均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该目标上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下导各门课程目标。一体化专业建设由系部与企业合作实施,教务部门协调、指导。
校企一体化课程。按照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及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媒介,按工作过程和学生自主学習的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一体化课程的特点为:彰显理论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工作实践和专业学习做学合一,工作岗位和能力培养对接合一的特点。一体化课程上承一体化专业,下导一体化学习任务。一门一体化课程由若干个学习任务组成。每门课程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要素。一体化课程由企业实践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合作开发,在一体化课程标准指导下由合格的一体化教师实施。
校企一体化学习任务。以企业实践专家为主,学校教师为辅开发的代表性工作任务中选取出来的具备教学价值的工作任务就叫一体化学习任务。一体化学习任务包含学习任务设计、学习任务教学、学习任务评价、学习任务改进等阶段。一体化学习任务上承一体化课程,下导一体化学习活动。每一个一体化学习任务均包括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审定计划、实施计划、过程控制、验收总结六个环节(步骤)。
校企一体化学习活动。是一个一体化学习任务的某个环节或某个环节的组成部分。比如,一个一体化学习任务的“明确任务”环节可以设计为一个“一体化学习活动”来进行教学。“制订计划”环节也可以安排一个“一体化学习活动”来进行教学。“实施计划”环节过程复杂,历时较长,也可以设计为多个“一体化学习活动”来进行教学。一体化学习活动是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最底层结构。由一体化教师集体根据一体化学习任务要求协商确定,是一体化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
(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模式层面的支撑:一体化的课程开发、一体化的教师培养、一体化的课程管理、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一体化的课程教学评价、一体化的课程开发成果改进;一体化模式层面的环节: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审定计划、实施计划、过程控制、验收总结。从支撑模式运行的链条看,工学结合一体化模式正常运行主要靠六个关键链节支撑: 校企一体化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环节解决职业院校课堂“教什么”的课程内容问题。开发的结果是:课堂教学体现工学结合。开发的过程包括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转化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成果、制定专业课程规范、课程资源建设与保障等。
校企一体化师资培养。教师培养环节解决“谁来教”的教学主体合格性问题。如何将专业教师改造成为合格的一体化教师是相当长一个时期需要高度重视和有效解决的重大问题。
校企一体化课程教学。该环节解决一体化课程“怎么教”的方法问题。一体化课程教学是体现职业院校价值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是否能够掌握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关键阶段。该环节的重点是六个环节的教学如何进行才能保证质量。
校企一体化课程管理。该环节解决一体化课程“怎么管”的规范问题。一体化课程开发及实施与传统的课程开发和实施存在明显的区别,需要有独特的管理制度使之规范、高效。这个环节主要工作是开发的管理、教学的管理、班级的管理。
校企一体化课程评价。该环节解决一体化课程“教得怎么样”的效果问题。通过教学质量的评价,总结成绩,发现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行改进的思路、措施。一体化课程评价包括一次课教学质量评价、一个学习任务教学质量评价、一门课教学质量评价、一个专业培养质量评价。
校企一体化课程改进。该环节解决一体化课程“开发效果如何”的质量测评与不断改进问题。相关部门根据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等多种方式的评价结果,从课程开发角度,肯定成绩,分析不足,对存在的问题有计划地进行扎实有效的整改,促使一体化课程开发由于周期性的调整,得到不断的改进、完善。
三、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創新与实践
(一)建立校企融合的保障机制
以校企一体化培养为基础的工学循环、教做循环和学练循环“三层循环”的教学模式必然需要强大的实习实训资源作为保障,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只能通过校内校外大量有效的实习实训活动才能实现,而理论和实训一体、教师素质和技师素质一体、实训基地建设校企一体、专业考核和职业资格认证一体则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实训基地功能实现的有力手段。行业和企业是制定职业资格标准的主体,以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为桥梁,可以促进企业与职业院校的紧密融合。
(二)创造互惠三赢的驱动机制
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已有资源条件,选择优势互补的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校企一体化培养关系,以优化校内外资源的配置;高职院校应以行业企业经营、技术开发项目为“纽带”,利用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为行业企业员工提供深造和培训的机会,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行业企业应主动参与校企一体化培养,解决学校实训场所设施不足、实践教师力量薄弱、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同时参与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实际运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即可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又能为企业储备各类人才。
学生作为校企一体化培养的最终受益人,要主动配合学校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要珍惜来自校企双方的实习实训资源,尊重来自校企双方的授课教师和实习导师,努力学习,积极锻炼,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素养,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三)创新校企一体化培养的管理机制
校企一体化培养的重要内容是人才的交流和互动,只有建立双方人员的长期、稳定和制度化的联系,才能实现深层次的合作。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注重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等先进企业文化的精华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有效载体。要根据核心能力的要求,与企业深度合作,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工程,重点开发以项目化、职业化为特征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将有关项目和内容纳入核心课程内容,保证专业教学内容的动态可调。还可以让用人单位参与到毕业生的考核当中,校企一体化培养制定严格的评价标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兴国,潘丽云.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培养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
[2]林丽萍.校企一体化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3]段小煥,严玮,张士辉.以校企一体化培养为平台建立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4).
[4]王昊.国内外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培养制度的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4).
[5]张健.职业教育价值的理论追问及其实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4(4).
[6]周晶.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培养制度化的区域实践及理论反思[J].职业技术教育,2014(4).
本文系全国食品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
一、我国职业教育基本模式的认识
职业教育中的校企一体化培养是通过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来实现共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必经之路。此模式能较好的适应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操作性的基本特征,可以有效解决教育资源不足和降低学生就业难度等问题。笔者认为中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至少应该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国的职业教育比较特殊,不宜照搬外国的。要允许各层次的、各类型的职业院校探索、创新职业教育模式;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职业教育要想办出特色就离不开校企合作,脱离行业企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没有就业市场;高职教育脱离岗位情境、工学结合就无法实现知行合一。
2、坚持“校企一体化”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所包含的“四合”既是中国职业教育多年实践取得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国职业教育模式的基本元素。一是因为校企合作涉及基本制度;工学结合涉及课程模式。二者在决定学校办学质量的内涵建设工作中地位重要;二是校企合作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作为院校办学基本制度,一定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一定聚焦在课程模式这一载体上。无论从世界先进国家职业教育基本模式看,还是比较本国职业教育两类院校的实践,管用实用的课程模式概莫能外。走校企合作是中国职业教育走向光辉愿景的必经之路。
3、关注校企一体化的标准要求
校企一体化的表现形态必然多种多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五个基本原则。其中的第三个是:职业院校要“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对接”、“结合”到理想状态就是“一体化”。所以,校企结合一体化模式也可以进一步简称为“一体化模式”。
二、职业教育基本模式的构成
高职教育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灵魂是校企合作;核心内容是工学结合;结构形态主要由下列三个部分构成:
(一)职业教育一体化课型构成:校企一体化课程、基本技能培养课程、职业素质课程。
校企一体化课程。以“工学结合”为特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其载体为以专业技术培养为主,兼有知识传授和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专业类课程。
基本技能培养课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体化课程教学之前必须打好基础的基本技能培养课程;二是经过调研,针对初学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开设的基本技能性质的课程等。
职业素质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其载体可细分为三类:思想品德类、文体美育类、职业指导类课程。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化、言行习惯、职业指导、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外语应用、身心健康、艺术能力、工匠精神等。
(二)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模式的可分为:专业、课程、学习任务、学习活动。
校企一体化专业。凡是培养方案体现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精神的专业,均可认之为一体化专业。一体化专业又由专业设置、专业发展、专业调整三个阶段;一个一体化专业由若干门一体化课程组成。每个专业均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该目标上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下导各门课程目标。一体化专业建设由系部与企业合作实施,教务部门协调、指导。
校企一体化课程。按照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及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媒介,按工作过程和学生自主学習的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一体化课程的特点为:彰显理论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工作实践和专业学习做学合一,工作岗位和能力培养对接合一的特点。一体化课程上承一体化专业,下导一体化学习任务。一门一体化课程由若干个学习任务组成。每门课程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要素。一体化课程由企业实践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合作开发,在一体化课程标准指导下由合格的一体化教师实施。
校企一体化学习任务。以企业实践专家为主,学校教师为辅开发的代表性工作任务中选取出来的具备教学价值的工作任务就叫一体化学习任务。一体化学习任务包含学习任务设计、学习任务教学、学习任务评价、学习任务改进等阶段。一体化学习任务上承一体化课程,下导一体化学习活动。每一个一体化学习任务均包括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审定计划、实施计划、过程控制、验收总结六个环节(步骤)。
校企一体化学习活动。是一个一体化学习任务的某个环节或某个环节的组成部分。比如,一个一体化学习任务的“明确任务”环节可以设计为一个“一体化学习活动”来进行教学。“制订计划”环节也可以安排一个“一体化学习活动”来进行教学。“实施计划”环节过程复杂,历时较长,也可以设计为多个“一体化学习活动”来进行教学。一体化学习活动是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最底层结构。由一体化教师集体根据一体化学习任务要求协商确定,是一体化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
(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模式层面的支撑:一体化的课程开发、一体化的教师培养、一体化的课程管理、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一体化的课程教学评价、一体化的课程开发成果改进;一体化模式层面的环节: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审定计划、实施计划、过程控制、验收总结。从支撑模式运行的链条看,工学结合一体化模式正常运行主要靠六个关键链节支撑: 校企一体化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环节解决职业院校课堂“教什么”的课程内容问题。开发的结果是:课堂教学体现工学结合。开发的过程包括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转化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成果、制定专业课程规范、课程资源建设与保障等。
校企一体化师资培养。教师培养环节解决“谁来教”的教学主体合格性问题。如何将专业教师改造成为合格的一体化教师是相当长一个时期需要高度重视和有效解决的重大问题。
校企一体化课程教学。该环节解决一体化课程“怎么教”的方法问题。一体化课程教学是体现职业院校价值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是否能够掌握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关键阶段。该环节的重点是六个环节的教学如何进行才能保证质量。
校企一体化课程管理。该环节解决一体化课程“怎么管”的规范问题。一体化课程开发及实施与传统的课程开发和实施存在明显的区别,需要有独特的管理制度使之规范、高效。这个环节主要工作是开发的管理、教学的管理、班级的管理。
校企一体化课程评价。该环节解决一体化课程“教得怎么样”的效果问题。通过教学质量的评价,总结成绩,发现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行改进的思路、措施。一体化课程评价包括一次课教学质量评价、一个学习任务教学质量评价、一门课教学质量评价、一个专业培养质量评价。
校企一体化课程改进。该环节解决一体化课程“开发效果如何”的质量测评与不断改进问题。相关部门根据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等多种方式的评价结果,从课程开发角度,肯定成绩,分析不足,对存在的问题有计划地进行扎实有效的整改,促使一体化课程开发由于周期性的调整,得到不断的改进、完善。
三、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創新与实践
(一)建立校企融合的保障机制
以校企一体化培养为基础的工学循环、教做循环和学练循环“三层循环”的教学模式必然需要强大的实习实训资源作为保障,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只能通过校内校外大量有效的实习实训活动才能实现,而理论和实训一体、教师素质和技师素质一体、实训基地建设校企一体、专业考核和职业资格认证一体则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实训基地功能实现的有力手段。行业和企业是制定职业资格标准的主体,以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为桥梁,可以促进企业与职业院校的紧密融合。
(二)创造互惠三赢的驱动机制
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已有资源条件,选择优势互补的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校企一体化培养关系,以优化校内外资源的配置;高职院校应以行业企业经营、技术开发项目为“纽带”,利用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为行业企业员工提供深造和培训的机会,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行业企业应主动参与校企一体化培养,解决学校实训场所设施不足、实践教师力量薄弱、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同时参与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实际运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即可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又能为企业储备各类人才。
学生作为校企一体化培养的最终受益人,要主动配合学校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要珍惜来自校企双方的实习实训资源,尊重来自校企双方的授课教师和实习导师,努力学习,积极锻炼,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素养,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三)创新校企一体化培养的管理机制
校企一体化培养的重要内容是人才的交流和互动,只有建立双方人员的长期、稳定和制度化的联系,才能实现深层次的合作。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注重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等先进企业文化的精华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有效载体。要根据核心能力的要求,与企业深度合作,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工程,重点开发以项目化、职业化为特征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将有关项目和内容纳入核心课程内容,保证专业教学内容的动态可调。还可以让用人单位参与到毕业生的考核当中,校企一体化培养制定严格的评价标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兴国,潘丽云.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培养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
[2]林丽萍.校企一体化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3]段小煥,严玮,张士辉.以校企一体化培养为平台建立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4).
[4]王昊.国内外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培养制度的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4).
[5]张健.职业教育价值的理论追问及其实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4(4).
[6]周晶.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培养制度化的区域实践及理论反思[J].职业技术教育,2014(4).
本文系全国食品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