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变局下美国纸媒体的新动向及其启示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ningwin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0月26日,美国报纸发行量审核署(AuditBureau of Circulations)发布了关于数百家美国报纸发行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愿意掏钱买报纸的读者越来越少了。这让人联想起美国安南堡传播学院数字未来研究中心2008年发布的一项年度调查中的数据:22%的网民不再订阅报刊杂志了,因为可在网上免费阅读。另一些数据更让人侧目,美国劳动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2008年,美国报业至少失去了15554个工作岗位,其中光记者岗位就减少了15%。仅从这些数据来看,美国纸媒体似乎已经日薄西山。但是,丰富多样的实践并不像这些抽象的数据反映得那么生硬,而是呈现出多元的面相。从我们了解的一些最新情况看,一方面,一些美国纸媒体积极地将最新的媒体技术应用于采编、经营等各个环节;另一方面,一些美国纸媒体则因地制宜,在新媒体变局下重拾纸媒体的传统法宝,也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一 拥抱新媒体:报纸改出网络版与微博客的应用
  
  2009年3月17日,百年老报《西雅图邮报》(Seattle Post-Intelligertcer)停出纸质版,只出网络版,成为美国首家抛弃纸媒的主流报纸。虽然,该报改出网络版后的采编成本大大下降,编辑部规模从145人缩减到20人,但据尼尔森在线(Nielsen Online)统计,在其纸质版停刊的当月,该报网络版网站Settlepi,corn在美国报纸网站访问量排行榜上的排名马上从前20名以内跌至前30名之外。这一事件提醒我们,也许纸质版还会继续亏损,但纸质版的持续存在可能是老牌纸媒体吸引网民浏览其网络版的重要条件。斯卡伯勒调查公司(scarborough Research)在2009年对81个读者市场的调查,从另一侧面证明了这一点,缺少纸质版支撑的网络报纸的读者实际上是非常少的,“在接受调查的16岁以上成年人中,一周内浏览过只有网络版的报纸的人只有4%”。
  《监察家邮报》目前看起来不太成功的触网经历为纸媒体的网络化之路敲响了警钟,而美国国家公共广播(NPR)的“财富星球”(Planet Money)计划和新兴网络杂志《政客》rPolitico)的网络运作经验则可为我们提供一些更积极的思路。2008年9月6日,NPR在网上推出了“财富星球”计划,组织一批资深财经记者为网民们描绘了一幅全球经济地图,标出了当今全球的失业率上升地区和经济高增长地区。有业者认为,“在这种模式之下,网民完全有能力自己玩,无需任何指引和宏大叙事来帮助他们理解世界经济的运行和变迁”。我们认为,这一计划不仅实践了互联网时代“从向受众推信息到受众主动拉信息”的观念变革,还会将受众变成了潜在的信息生产者,意义重大。
  
  《政客》虽然只是一份在2007年1月才问世的全新网络杂志,但凭借其招募的一批颇有网络社区声望的时政记者的努力和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东风,它在2008年美国《编辑与出版者》(Editor&Publisher)杂志的月度网络杂志访问量排行榜屡次位居前列。《政客》创造性地试验了“免费提供时政新闻+附加广告刊载权”的信息经营新模式,向美国一些地方报纸免费提供时政新闻,但报纸须划出版面刊登它拉来的广告,所得广告收入由双方按协议分成。
  除了纸质版和网络版之间的纠葛,近年来美国纸媒业界另一热门话题,就是微博客对其信息生产活动的影响。自2006年3月威廉斯(E,Williams)创立Twitter网站以来,这种让任何人都能用手机或MSN等设备向一群自我指定(self-designated)的追随者发布简短的即时讯息的服务迅速风靡全球。奥巴马在2008年美国大选期间靠微博客积攒了大量人气,网民在印度孟买恐怖袭击、伊朗大选期间抗议活动等事件中的表现也让微博客大出风头。有人极力鼓吹微博客之于传统信息生产模式的颠覆性意义,“微博体现了一种公民新闻,或者说社会化媒体的优势。每个人都是媒体,人人都可成为新闻来源”。但是,对于纸媒业者而言,更有意义的问题则是:微博客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新的讯息发布手段,新的报道工具,抑或仅仅是一种新的“信息玩物”(info-plaything)而已?
  
  不管人们如何解读微博客,许多美国纸媒已与它建立了越来越紧密的关联。首先,一些老牌美国报纸纷纷开通官方微博客,作为推广品牌、与微博客用户沟通的平台。2009年5月中旬,《纽约时报》宣布其官方Twitter站点已有85万名关注者;而《华尔街日报》的官方Twitter站点现在也聚集了约5万名关注者。这两家报纸都在其各自的Twitter站点上即时更新新闻。2009年3月的一次关于美国Twitter用户调查,也许会大大增强老牌报纸“试水”微博客的信心。该调查显示,Twitter用户是老牌报纸最为看重的那群关注严肃新闻的中年人:受访的Twitter用户年龄多居于35岁至40岁;其中8%的人会经常登陆《洛杉矶时报》网站,远高于登陆《洛杉矶时报》的普通网民数量仅占所有美国网民总量的2.7%这一比率。
  其次,一些美国纸媒记者开始利用微博客开展报道,有记者还将微博客圈子作为重要的新闻线索来源。《美国新闻》(usnews)记者舒特(N.Shute)从她关注的一位政府雇员的Twitter上得知,某政府卫生部门官员将会在其Twitter上曝光被沙门氏菌感染的花生酱的最新消息,这成就了她的一条独家新闻。有记者还利用Twitter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比如在2009年4月纽约曼哈顿某闲置大楼倒塌事故中,有记者通过Twitter发出号召,“寻找任何目击曼哈顿区大楼倒塌经过的人”。甚至有报纸直接将公民关于某新闻事件的Twitter内容作为报道的一部分。早在2007年美国风灾期间,波特兰市的《俄勒冈人》(Oregonian)报就将Twitter上风灾目击者的文字纳入了该报组织的风灾报道之中。
  微博客为纸媒体记者报道突发事件和发掘独家新闻提供了新的机遇,“Twitter可以成为(记者的)”集体智慧系统’(collective
  intelligence
  sys-tern),提供关于趋势、人物和新闻的早期预警。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利用微博客进行报道的局限。认为记者最好只在碰到一些无法即时搜集所有相关讯息的突发性事件(如骚乱、事故等)时才求助微博客;很多时候,记者若对微博客过分依赖,会很容易陷入一些无关痛痒的琐事的包围之中,而且微博客圈中流传的消息常常真伪难辨。
  
  二 重拾旧法宝:做信息过剩时代的向导与回归纸质版
  随互联网等新媒体而来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门户网站、博客、网络论坛上充斥着免费信息,信息开始像广告一样无处不在。有纸媒业者不禁慨叹,在这样一个网上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还有人关注他们精心加工的新闻或信息产品吗?美联社2007年组织的一次针对年轻人新闻消费习惯的调查表明,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太多信息会让年轻人产生信息倦怠,“丰富的新闻与无处不在的选择,并不必然会带来一个对消费者更有利的新闻环境……调查对象表现出一种新闻倦怠,他们被信息过剩和不愉快的新闻体验拖垮了。日新月异的媒体技术让人们能搜集的信息越来越多,可技术并不能缩短人脑消化这些信息所需的时间,大多数人还是需要专业人士作为向导,帮他们应付铺天盖地的信息,挑出其中对他们最有用的部分。笔者认为,在这个信息过剩时代,纸媒体若能抓住其现有的人才优势和品牌优势,强化其过滤并解释信息的能力,是有可能在新媒体变局下重现生机的。
  而现今已有美国媒体作出了尝试。《一周》(TheWeek)杂志在2008年11月后才登陆美国,其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却在美国许多杂志步履维艰时稳中有升。《一周》的理念很清晰——做“信息过滤器”,“在一小时内向人们提供应该关注的上周大事的精华”。它不是仅仅摘抄和转载其他媒体的内容,而是从大量文献中搜集与上周发生的新闻事件相关的叙述,再综合成自己的报道和评论。《一周》的编辑法尔克(w.Falk)说得好,“通过《一周》,你雇了一批真正有智慧的干将。他们每周为你阅读50小时,再坐下来向你报告他们上周学了什么”。老牌的美联社也着力求变,顺应形势建立了“1-2-3文档”制度,让记者将一则报道拆分为标题、短事件叙事和长深度叙事三类,以减少千篇一律的长报道带来的冗余感和混乱感。它还注意拓展已被类型化的报道的深度,将事件置于更宽广的背景下解读。其对2008年美国大选的报道就令人耳目一新,一反传统选举报道专注选战的定势,从文化视角观照大选,剖析美国选举政治中的神话、精英文化等问题。
  《新港日报》(Newport DailyNews)虽是一家美国罗德岛的地方小报,但其在2009年6月的大胆举措却令人眼前一亮。《新港日报》在当月宣布,该报网络版年订费将升至346美元,而其纸质版年订费才250美元。此举意在鼓励人们从网络版回归纸质版,看似逆报纸网络化的潮流而动,实为该报在看清了互联网热潮的本质后的明智之举。美国近期的一些报告表明,报业赢利确实有所下降,可网络版对报业的贡献并不令人期待。2008年,美国报业的收入比去年下降了18%,可其总量还是达到了350亿美元,而其从网络上获得的收入不到总收入的1/10。报纸网络版的收入很不稳定。网络广告市场远未成熟,新网站层出不穷,可要瓜分的广告蛋糕却只有那么大;想靠收取网络新闻点击费赢利现在也不太可行,没有多少人会为只能预先看到标题和大纲的文章买单的。网民阅读报纸网络版的实际情况,也不像一些网站运营商说得那么好。华盛顿邮报网站在2009年5月就做过这样的统计,该月访问邮报网站网民的人均停留时间只有10分58秒,平均每天21.2秒。还有许多网民根本不看网络广告,去主动点击网络广告的人则更少。
  既然网络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看不到持续赢利的希望,《新港日报》索性回归纸质版,将扩大纸质版订户作为其今后发展的主要目标。该报老板舍曼(B.Sherman)坦言,该报回归纸质版的经验并不适用于所有报纸,尤其是报业竞争激烈的大城市中的报纸。在我们看来,舍曼的话实际上点出了报纸从网络版回归纸质版的重要前提一提供人无我有的内容。《新港日报》主要提供本地新闻,如果当地订户没有在该报读到关于当地的某条新闻,他也不会从网上的其他地方看到相关消息;而在报业竞争激烈的大城市,一家报纸想要这样做几乎不可能。也许,提供最新鲜、最本土化的信息,加上万众瞩目的照片与风格犀利的评论,这样的纸媒体或许可以在网络版的包围中占得一席之地。
  
  
  三 结论与启示:在新媒体变局下保持清醒
  
  新媒体变局下的中国纸媒体又将何去何从呢?从我们搜集到的资料看,与许多美国纸媒体一样,大多数中国知名纸媒体都在积极拥抱新媒体。有报刊将其纸质版的内容全部免费或付费上网,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财经》等等;台湾地区的《中央日报》甚至叫停了纸质版,只出网络版。有杂志开通了官方微博客,《南都周刊》在英文微博客站点Twitter和中文微博客站点“饭否”上都有官方账号。《南方都市报》在2009年9月甚至推出了“全媒体记者”,在武广铁路沿线风貌报道中率先运用视频、文字、照片、音频等手段进行“全媒体报道”,并在报纸和网站同时发布了相关新闻。可事实上,一些业者对纸媒体拥抱新媒体的前景究竟怎样,心里也是七上八下。以“全媒体记者”这个概念为例,该报某高层人士在广东某高校于2009年11月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表示,自己也不清楚报纸的“全媒体记者”究竟如何运作;一位接受我们访问的该报记者则认为,“全媒体记者”对武广铁路沿线风貌的报道与旅游节目无甚区别,纯属吸引眼球的噱头,实际意义不大。此处材料源于作者在2009年11月29日的访谈,被访者要求匿名。
  这样看来,另一些美国纸媒体重塑新媒体变局下纸媒体核心价值的努力,更值得国内纸媒体借鉴。老牌纸媒体积累多年的信息处理和整合经验,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显得尤其珍贵。不是每家纸媒体都适合套上“网络版”这驾马车的,对一些扎根本土的地方性报刊而言,内容的本土化和不可替代性也许才是它们更应该考虑的问题。周永明在剖析技术对人类社会中的意义时直陈,决定技术在社会中的角色的“关键并非技术本身,而是人们如何使用它”,这提示纸媒业者深入思考新媒体对人们的切实影响。人们真的需要那么多信息吗?每个年轻人都爱上网看新闻?人们会对免费信息永远趋之若鹜?纸媒体行业的不景气仅仅源自新媒体的冲击?很多时候,停下来回头望一望,会让我们对前途更清醒。
  

其他文献
在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的时代,把握历史高度,深入文化层面,开拓宽广视野,弘扬人文精神,对于编辑人员十分的重要。这里,就“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和“学界、业界合作培养数字
提出一种基于双窗口小波-Contourlet变换的图像融合算法。首先采用小波-Contourlet变换对图像进行分解,接着采用两种不同尺寸的窗口计算系数的特征值:低频子带采用区域能量法和高频子带采用区域方差法,分别比较双窗口下的高频子带和低频子带的系数特征值,比较的结果作为得到融合系数选择的依据,最后采用逆小波-Contourlet变换得到融合图像。仿真实验证实,在特征类型选择一致的情况下,该方法
文学是人类将自己的思维、感情、感受等心理活动通过文字形式表达而形成的艺术。文学类图书作为文学的物质载体,成为文学思想传播的主要承担者,让阅读者触摸历史、释放情感。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