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学牛学习文言文兴趣“四部曲”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1987_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提高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的策略:在“熟读”中感悟文言文的美感,在历史中感受文言文的博大,在写作应用中巩固文言文的学习成果,整合多媒体资源以提高文言文的趣味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学习 兴趣 四部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B-0132-02
  文言文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传承祖国的文化,学习先人的伟大精神、崇高品德和高度智慧,陶冶思想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还可以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感受、鉴赏方面达到以下标准: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因此,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索如何提高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在“熟读”中感悟文言文的美感
  高中教学任务较重,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最直观但却最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方法—— 熟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是语文学习中非常有效也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让学生在熟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减轻他们对文言文的抵触,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众所周知,能够选编进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传世佳作,有较高的研读和欣赏价值。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注释引导学生解决了基本字词的问题后,要重视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去理解文章的意思,并在字里行间感受、体会文字的美感,领悟文章的奥妙,感受文章的情感。正所谓:“目视其字,耳闻其音,心悟其情。”从字到词到句再到段落和篇章,步步深入,进行全面的感知和体会。从而认知文字,感知声律,梳理文章的脉络,感知作者情感,在熟读中感受文言文的美。例如,在讲授《兰亭集序》时,可以让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在课前讨论、解决基本字词的问题。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范读、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读等方式,让学生把字音、句读读准。接着,让学生再次朗读,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的玲珑剔透,朗朗上口。例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朗读继续深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从集会盛况写到人生感慨的。最后,通过前后接力读等方式,让学生再读文章,尽量在朗读中感受“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等句子中所体现的作者积极的人生观念。又如,在讲授《赤壁赋》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熟读全文,在读中解决字音、字义上的问题。同时,以小组比赛读的方式检验学生的自读效果,并在比赛中进一步解决他们基本字词方面的问题。紧接着,以师生配合读、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试着把全文的节奏、句读读出来,并且在读中感受文章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美妙之处。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羽化而登仙、正襟危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等至今常被高频引用,必然是用词精妙的原因。最难也最重要的部分,是引导学生在朗讀中感受作者是如何通篇以景贯穿,但又不动声色地由景及情、抒发情感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全篇“风”和“月”是主景,全文紧扣风、月展开描写与议论,“山”“水”辅之。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贯通了全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可谓是妙不可言。让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自己去体会、感悟文章的这种美妙,比老师的“满堂灌”来得更加有趣,也更加有效。
  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感受,由口入心,文中的情调趣味,传神描绘,已然从纸上进入了学生的心中。
  二、在历史中感受文言文的博大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内在驱动力,在讲解文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的方式查阅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同时辅以老师补充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让学生能够在历史中感受文言文的博大精深,进而抓住他们的思维兴趣点,提高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效率。
  例如,在讲解《鸿门宴》这篇文章时,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了解《鸿门宴》这篇文言文所讲述的历史背景。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所查阅的资料,对这段历史有大概的了解,进而老师再补充、总结: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又如,讲解《荆轲刺秦王》前,可以先给学生渗透: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即秦统一全国之前。当时,秦已经灭掉了韩和赵,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只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作为人质交给秦国,后来太子丹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进攻,也为了报“见陵”之仇,所以,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直接刺杀秦王,使得秦国“内有大乱”,然后再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相信有了这一历史背景知识的补充,学生在阅读这篇文言文时,也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以及老师的补充总结,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也拓展了不少历史方面的知识。一方面能够让他们从历史中感受文言文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能激发他们阅读、了解更多相关文言历史故事的兴趣。   三、在写作运用中巩固文言文的学习成果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果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积累写作的素材,不仅可以巩固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成果,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好地找到学习文言文的动力,所谓“文言不是无情物,化作素材更利生”。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给学生讲解完文言文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积极利用这些素材,从而在运用中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写关于保持良好的心态、亲近自然、坚守自己的灵魂等主题的文章时,可以选择陶渊明的文章作为写作素材。《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等,句句都是经典,句句皆可引入文章。又如,在讨论当下亲子关系的话题“父母如何做才是真正对孩子好”时,可引用《触龙说赵太后》中的名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封之以膏腴之地,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这是最有力的“证词”。对孩子来说,父母适当放手,不要过度保护,让孩子们自己去拼、去闯,自己去“建功立业”,才是真正对孩子好的长远之策。而写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等观点的文章时,引用荀子《劝学》的名句:“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明确表明了学习不能停止,而且说明了原因。我们到底该怎样学习—— 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学习生活中,积累的重要性:“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贵在坚持,一点一滴,日积月累,一个普通人通过学习也能够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
  总之,鼓励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有意识地积累作文的素材,并且在写作中积极地运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興趣,巩固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成果,还能让他们的文章妙笔生花,文采斐然。
  四、整合多媒体资源,提高文言文的趣味性
  在大部分学生看来,文言文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因而他们缺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如果能够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资源,将会让文言文的学习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活泼,变艰涩为简单易懂,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时,可以在课上给学生播放《荆轲刺秦王》的相关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文章开讲前,再抛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习这篇文言文章时,请你仔细对比、思考:你觉得视频中的故事和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篇文言文章,哪些地方叙述得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将学生的心紧紧地拴在了这篇文言文上。同时,通过这一贯穿始终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兴趣彻底调动起来。又如,在学习《赤壁赋》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朗读的同时,为他们配上背景音乐。配乐朗诵是一种由音乐、文学、有声语言有效结合在一起的艺术传递模式,能够与人的审美体验相一致,达到一种“三合一”的艺术感受,引起人的共鸣。因而,在学生朗读《赤壁赋》时,教师引入背景音乐,能够更好地渲染整体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背景音乐中,入情入境,读一读,品一品,更好地感受此文的韵律、节奏,以及蕴含在其中的美感。
  【作者简介】蓝世梅(1969— ),女,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玉林市陆川县陆川中学教师。
  (责编 李 言)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中的学生、学校、教师自身三方面的因素,提出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措施:政府、社会层面,加强对中职学校扶持和建设投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让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执行政策法规;学校层面,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多考虑教职工的利益问题,为教职工创造身心愉悦的工作环境;教师自身层面,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善于自我调节自己的情绪。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师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职业院校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不浓、习惯不好、动机不足等问题,提出依托蓝墨云班课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精心准备线上教学资源,及时推送给学生学习;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提升自我监控能力。  【关键词】蓝墨云班课 职业院校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B-007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认为朋辈辅助有利于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有利于团队和个人心理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提出朋辈辅助在中职学生心理援助中应用的措施:加大对朋辈辅导团队工作技能的培训,榜样引领以发挥“自己人”效应,依托丰富多彩校园活动使人人都是心理工作者,以朋辈辅导员为触点建立四级心理辅导干预工作模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朋辈辅助的自觉性。  【关键词】中职学生 心理援助 朋辈辅助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社会岗位技能需求难以衔接、学生理论和技术能力提升渠道有限、学生实践主动性和参与性不足、职业化实战型实践教材缺乏、教师向技师身份难以转变等问题,提出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和生产性实训基地优势,构建“实战引领、信息化驱动、四阶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开发“互联网+教育”的慕课平台,校企合作开发一批实战型的实训项目并形成实践教材,构建学生互评、校企共评、以赛促评、奖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版的《中职英语(基础模块)》Unit 3 I like playing badminton 为例,从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等方面阐述中职英语听说教学设计,讲解“激发兴趣,引入课题—保持兴趣,学新固旧—听说结合,输入输出—总结复习—作业”的教学步骤,并进行反思。  【关键词】中职英语 听说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1《硫酸》教学为例,探讨“素养为本”的线上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问题,比较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劣,阐明线上教学(一个课时)的时间和内容的分配问题,阐述线上教学课程内容的有效性设计,提出教学设计要以提高学科能力为导向,注重核心知识与学科素养结合。  【关键词】高中化学 线上教学 学习效率 智适教学 发展空间 多维度数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地理思维内涵及特性,分析现阶段高中地理思维教学现状,论述高中新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策略,提出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热情、导入地理思维构建地理知识体系、创设科学教学情境、基于学生层次划分开展思维教学等做法,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新生 地理思维 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B-0134-0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弱、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实践教学薄弱、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等问题,论述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中运用英语绘本故事开展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生活相结合、开展合作学习、采用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  【关键词】英语教学 绘本故事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 创设情境 合作学习 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高中阶段学科阅读具有时间限制性、内容针对性、形式单一性等特点,提出通过“合、问、提、抽”四个环节提升学生的学科阅读能力,以思想政治学科为例论述高三阶段提升学科阅读能力的措施:自由读与及时“合”相结合、及时“合”与针对“问”相结合、针对“问”与有效“提”相结合、实践“抽”与循环做相结合。  【关键词】高三复习备考 学科阅读能力 思想政治学科 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糖类的性质》为例,基于新课标规定的学生必做实验,以“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分为糖的分类、探究葡萄糖的化学性质、探究果糖的还原性、探究淀粉的水解、“变废为宝”之纤维素的分解 5 个环节,阐述通过这 5 个环节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糖类的性质 核心素养 必做实验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