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迪简介】
198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家庭治疗、家庭社会工作、儿童保护,是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现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副研究员,兼任保护儿童及家庭心理支援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反对针对儿童的暴力合作项目伦理审查委员会专家。2008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中国科学院京区‘科技救灾,创新为民’优秀共产党员”。著有《性之耻,还是伤之痛》等专著。
鲜为人知的心理创伤
龙迪教授是一位致力于儿童保护事业的心理学家,兼任全国保护儿童及家庭心理支援中心主任,对儿童心理创伤及其治疗有深入研究。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问龙教授,所谓儿童心理创伤,指的是重大事件对儿童的伤害吗?比如地震、车祸、父母离婚。
龙迪(以下简称龙):自然灾害、重大生活变故对儿童心理的伤害当然是严重的,而在安定生活中,儿童同样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伤痛,常常被父母忽略。这些伤痛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在折磨着孩子,影响孩子的成长,但他们却说不出。
记:安定生活中遭遇心理创伤的孩子有哪些特征?
龙: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不听话、屡教不改。对这样的孩子,以前被成人称为“坏孩子”,后来,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提出了新的说法:这孩子有行为问题。今天,我们从心理创伤的角度来看,孩子不听话、不好管,正是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在召唤,希望有人听到自己说不出来的伤痛。
记:这些心理创伤的源头是什么?
龙:最常见的来源是人际暴力。所谓人际暴力,是指否定、拒绝或无视人的感受、需要和价值,并且给人带来痛苦的言行。人际暴力的逻辑是:我要你去做我想要你做的事,如果你不做,我就惩罚你。如果一个孩子遭受这样的人际暴力,时间长一点,强度大一点,就会形成心理创伤。因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孩子的表现,可能并不完全是在当下情境产生的,很有可能是他过去的心理创伤让他现在继续遭受痛苦,所以他要用行动召唤,希望成人能够听到他的心声,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也就是说,孩子的问题行为可能是心理伤痛的表达。
记:遭受心理伤害的孩子有哪些负面感受?
龙:恐惧是心理创伤的核心情绪。挥之不去的恐惧困扰着儿童,使儿童产生挥之不去的无力感。不明白自己为何失控,可能会增强孩子的无力感;不能控制自己的无力感,又会强化恐惧。孩子通常会用很多方式,甚至用多动的方式,向周围人表达求助的愿望,特别是父母、老师和同伴。
记:孩子这样做,很容易被惩罚。
龙:是的。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很容易借助问题行为表达自己的恐惧。如果父母和老师听不懂,可能会给孩子很多惩罚,而惩罚又会加剧孩子的恐惧。当孩子长期被恐惧情绪困扰,由于缺乏心理安全感,就会用各种动作来保护自己。所以,我们看到的问题行为有相当一部分是孩子自我保护的生存策略使然。通常孩子还没有发展出成年人的语言能力,所以,他们很容易用动作保护自己,比如打架、破坏公物等。这些表现都是有心理基础的。
记:面对恐惧,儿童通常有哪些反应?
龙:人类在遇到危险感到恐惧时,会有三种典型的反应:迎战、逃离、不动。
第一种反应是迎战。一个危险降临,孩子的大脑经过分析判断,自己的力量比危险大,就会动员全身的能量去迎战,以赶跑危险。处于迎战状态的孩子可能会用行动表达愤怒,比如多动、攻击行为或破坏公物等。长期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可能会变得对恐惧极为敏感,即使其他孩子没有感到危险的刺激,他也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并用行动表达,不会事先考虑后果。
第二种反应是逃离。当危险降临,孩子判断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不可能赶跑危险,就会逃离。这时,孩子的恐惧情绪更加明显,行为表现为退缩、逃避或者自我孤立。
第三种反应是不动。当危险降临,孩子判断危险比自己强大,自己打不过它,也跑不掉,就处于“冻僵”状态,人的身体会自动关闭所有的感受,让自己变得麻木,以便减轻难以承受的痛苦。痛苦包括极端恐惧、无力、无助、无望。就像人遇到熊。人打不过熊,也跑不过熊,而熊要吃活的,当你逃跑时,一定会被熊捉住吃掉。因此,装死不动可能会逃过一劫。很多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常常发呆、麻木。他在讲自己痛苦的经历时很漠然,好像在说别人的故事。你问他感觉如何,他会说“没感觉”。其实,“没感觉”就是最强烈的、说不出来的感觉!身体为了减轻承受不了的痛苦,已关闭了自己的所有感受,不仅关闭了痛苦的感受,也关闭了生活快乐的感受。
聆听与限制不可偏废
记:孩子有了心理创伤,该如何治疗呢?大多数家长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龙:帮助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治疗创伤,我称之为疗愈童心。这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对普通家长来说,做好以下三件事很重要。
第一,聆听孩子心中说不出来的伤痛。如果说不出来的伤痛没人聆听,孩子就很容易用暴力行为表达伤痛。如果父母能够听懂孩子说不出来的伤痛,帮助他面对恐惧情绪,学习更有效地生活方法,学习更多调节情绪的方法,那么创伤就有可能治愈。聆听孩子的心声,要求父母与孩子共情,这样可以减弱孩子的恐惧感,增加孩子对别人的信任,愿意把自己的伤口露出来。不过,只有共情是不够的,父母还需要学习一些疗愈童心的技巧。这方面,我们以后再详谈。
第二,帮助孩子重建人际情感连结。重建人际情感连结,也就是重建安全感、价值感和归属感。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安全感、价值感和归属感都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如果没有归属感,即使成人也会感觉自己被孤零零地抛在一个荒岛上,那种被遗弃的感觉是很难熬的,何况孩子。如何帮助孩子重建人际情感连结?首先要帮助孩子与自己连结,即训练孩子专注呼吸,觉察自己的身体感受,这是疗愈童心的基础。其次,帮助孩子与他人连结。当孩子不是那么恐惧的时候,通常愿意尝试与他人接触。父母要教孩子学会识别和判断危险、有点危险和不危险的人和事,教孩子学习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策略。最后是与世界连结。父母要为孩子创造条件,让他有机会为别人的生活快乐贡献力量,从中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198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家庭治疗、家庭社会工作、儿童保护,是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现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副研究员,兼任保护儿童及家庭心理支援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反对针对儿童的暴力合作项目伦理审查委员会专家。2008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中国科学院京区‘科技救灾,创新为民’优秀共产党员”。著有《性之耻,还是伤之痛》等专著。
鲜为人知的心理创伤
龙迪教授是一位致力于儿童保护事业的心理学家,兼任全国保护儿童及家庭心理支援中心主任,对儿童心理创伤及其治疗有深入研究。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问龙教授,所谓儿童心理创伤,指的是重大事件对儿童的伤害吗?比如地震、车祸、父母离婚。
龙迪(以下简称龙):自然灾害、重大生活变故对儿童心理的伤害当然是严重的,而在安定生活中,儿童同样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伤痛,常常被父母忽略。这些伤痛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在折磨着孩子,影响孩子的成长,但他们却说不出。
记:安定生活中遭遇心理创伤的孩子有哪些特征?
龙: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不听话、屡教不改。对这样的孩子,以前被成人称为“坏孩子”,后来,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提出了新的说法:这孩子有行为问题。今天,我们从心理创伤的角度来看,孩子不听话、不好管,正是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在召唤,希望有人听到自己说不出来的伤痛。
记:这些心理创伤的源头是什么?
龙:最常见的来源是人际暴力。所谓人际暴力,是指否定、拒绝或无视人的感受、需要和价值,并且给人带来痛苦的言行。人际暴力的逻辑是:我要你去做我想要你做的事,如果你不做,我就惩罚你。如果一个孩子遭受这样的人际暴力,时间长一点,强度大一点,就会形成心理创伤。因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孩子的表现,可能并不完全是在当下情境产生的,很有可能是他过去的心理创伤让他现在继续遭受痛苦,所以他要用行动召唤,希望成人能够听到他的心声,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也就是说,孩子的问题行为可能是心理伤痛的表达。
记:遭受心理伤害的孩子有哪些负面感受?
龙:恐惧是心理创伤的核心情绪。挥之不去的恐惧困扰着儿童,使儿童产生挥之不去的无力感。不明白自己为何失控,可能会增强孩子的无力感;不能控制自己的无力感,又会强化恐惧。孩子通常会用很多方式,甚至用多动的方式,向周围人表达求助的愿望,特别是父母、老师和同伴。
记:孩子这样做,很容易被惩罚。
龙:是的。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很容易借助问题行为表达自己的恐惧。如果父母和老师听不懂,可能会给孩子很多惩罚,而惩罚又会加剧孩子的恐惧。当孩子长期被恐惧情绪困扰,由于缺乏心理安全感,就会用各种动作来保护自己。所以,我们看到的问题行为有相当一部分是孩子自我保护的生存策略使然。通常孩子还没有发展出成年人的语言能力,所以,他们很容易用动作保护自己,比如打架、破坏公物等。这些表现都是有心理基础的。
记:面对恐惧,儿童通常有哪些反应?
龙:人类在遇到危险感到恐惧时,会有三种典型的反应:迎战、逃离、不动。
第一种反应是迎战。一个危险降临,孩子的大脑经过分析判断,自己的力量比危险大,就会动员全身的能量去迎战,以赶跑危险。处于迎战状态的孩子可能会用行动表达愤怒,比如多动、攻击行为或破坏公物等。长期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可能会变得对恐惧极为敏感,即使其他孩子没有感到危险的刺激,他也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并用行动表达,不会事先考虑后果。
第二种反应是逃离。当危险降临,孩子判断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不可能赶跑危险,就会逃离。这时,孩子的恐惧情绪更加明显,行为表现为退缩、逃避或者自我孤立。
第三种反应是不动。当危险降临,孩子判断危险比自己强大,自己打不过它,也跑不掉,就处于“冻僵”状态,人的身体会自动关闭所有的感受,让自己变得麻木,以便减轻难以承受的痛苦。痛苦包括极端恐惧、无力、无助、无望。就像人遇到熊。人打不过熊,也跑不过熊,而熊要吃活的,当你逃跑时,一定会被熊捉住吃掉。因此,装死不动可能会逃过一劫。很多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常常发呆、麻木。他在讲自己痛苦的经历时很漠然,好像在说别人的故事。你问他感觉如何,他会说“没感觉”。其实,“没感觉”就是最强烈的、说不出来的感觉!身体为了减轻承受不了的痛苦,已关闭了自己的所有感受,不仅关闭了痛苦的感受,也关闭了生活快乐的感受。
聆听与限制不可偏废
记:孩子有了心理创伤,该如何治疗呢?大多数家长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龙:帮助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治疗创伤,我称之为疗愈童心。这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对普通家长来说,做好以下三件事很重要。
第一,聆听孩子心中说不出来的伤痛。如果说不出来的伤痛没人聆听,孩子就很容易用暴力行为表达伤痛。如果父母能够听懂孩子说不出来的伤痛,帮助他面对恐惧情绪,学习更有效地生活方法,学习更多调节情绪的方法,那么创伤就有可能治愈。聆听孩子的心声,要求父母与孩子共情,这样可以减弱孩子的恐惧感,增加孩子对别人的信任,愿意把自己的伤口露出来。不过,只有共情是不够的,父母还需要学习一些疗愈童心的技巧。这方面,我们以后再详谈。
第二,帮助孩子重建人际情感连结。重建人际情感连结,也就是重建安全感、价值感和归属感。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安全感、价值感和归属感都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如果没有归属感,即使成人也会感觉自己被孤零零地抛在一个荒岛上,那种被遗弃的感觉是很难熬的,何况孩子。如何帮助孩子重建人际情感连结?首先要帮助孩子与自己连结,即训练孩子专注呼吸,觉察自己的身体感受,这是疗愈童心的基础。其次,帮助孩子与他人连结。当孩子不是那么恐惧的时候,通常愿意尝试与他人接触。父母要教孩子学会识别和判断危险、有点危险和不危险的人和事,教孩子学习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策略。最后是与世界连结。父母要为孩子创造条件,让他有机会为别人的生活快乐贡献力量,从中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