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参加过无数次的体育大赛,他曾在电视上无数次亮相露面,他周围总有一群群人们耳熟能详的体操明星,但人们对他却并不了解。他是谁?体操队员称他为“我们的保护神”,他自我介绍时总说两个字:队医。25年前,在迈进体操馆的那一刻,成为运动员的“保护神”就成了他毕生追求的目标。
勤学是本色
张佩文从小受骨科医生父亲的影响,喜欢中医学,背诵过中医药方、穴位歌。1969年,17岁的张佩文“上山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他牢记父亲的话:一个人一定要学点儿技术在社会上才能立足。
张佩文被分到采石班,每天抡着18磅的铁锤,上山打炮眼,开山取石。一天下来,浑身酸痛,但再累,他也要爬起来看几页医书。
黑龙江天寒地冻,患风湿病的老乡很多。一次。张佩文和一位瘫痪在床的老大娘聊天,得知她没钱看病已多年。张佩文脱口而出:“我学过针灸,给您试试。”老大娘爽快地答应了。第一次针灸之后,老人麻木的双腿有了疼痛的感觉。再经过五六次的针灸,老人奇迹般地下地走路了。老人全家感激万分,特意为他杀了一只老母鸡。
第一次成功,坚定了张佩文成为医生的信心。之后,他当过连部的编外医生;团部的药剂师、外科医生……调回北京前,他已是当地名声赫赫的外科主刀医生了,特别是他做的阑尾炎手术,刀口最多两公分长,用时不足17分钟(常规在20分钟),为此他有了“张一刀”的美称。
张佩文回到北京,经人介绍到国家体委下属的体育医院注射室协助护士为患者打针。曾经的外科主刀医生.低配成“护士“,张佩文并不难为情,他相信时间可以说明一切。他认真地完成医师交代的打针任务,偶尔,医院人手不足,他会参加清创、外科缝合等工作。张佩文不经意暴露出的点点滴滴手艺,让同事发现了他的“本来面目”。几个月后,体育医院正式接纳了张佩文,一年之后他被调到国家体操队任队医。
体操项目器械动作多,难度大,运动员出现伤病的概率偏高,而且内伤外伤,皮科骨科病,应有尽有。”当好体操队的队医,就可以胜任其他运动队的队医工作”,这是体育医务工作者的共识。初进体操队,张佩文先是跟随老队医学习配制中药。老队医怕自己的“秘方”泄露,一度让他只是买药分药,配药的关键时段,张佩文是接触不到的。
他是个有心人,他每天对老队医配出的汤剂,都要认真地看看闻闻,有时挑拣出几味草药,求教下药的道理。回家之后,他再听听父亲讲解一番。张佩文的好学精神打动了老队医.不久,老队医将“秘方”传授给他。
长期超负荷工作使张佩文患上了甲亢,体重锐减,可在住院期间,他仍念念不忘为运动员配制药水,以至于当时的国家体操男队总教练高健不得不“命令“他:养好病才许上班。
张佩文潜心改良配制的中药,外人只能嗅出麝香,实有活血化淤,强筋壮骨的奇效。
体操女队杨云,在九运会之前的高低杠训练中手掌骨骨折。用张佩文调制的药水浸泡熏洗后,打破了”伤筋动骨一百天”的老理儿,20多天后就能上杠训练了。杨云恢复期间,张佩文提议,杨云可以进行下肢力量训练;手掌不能受力,手指关节要进行小范围力量训练。这是张佩文总结出的经验,女队员需要控制体重,养伤期间活动量减少,伤好后体重会增加,之后再减肥,会过多耽误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养伤不养人.可以使队员时刻保持运动状态。
即使有了不少经验,已过不惑之年的张佩文不满足现状,仍以顽强的意志,每个休息日奔波十几公里的路程去到北体大“充电”——学习骨伤科医学理论。
一切为了队员
20多年来,国家体操队的教练、队员,不仅将张佩文看作队医,更当作可以信赖的朋友。
1992年奥运会的自由操比赛就要开始了,李小双在场下却犯了难。他的“后空翻团三周”是个高难动作,成功了,他可能获得金牌,失败了,有可能跌出第三名,不做最保险。体操管理中心领导让人通知小双.不必做高难动作。为此小双的教练黄玉斌左右为难。此时,他征求张佩文的意见,张佩文凭借平日对小双伤病、运动状态的了解,大胆表示:可以上“后空翻团三周”。黄玉斌不再犹豫,小双也放开了手脚,小双因此获得自由操金牌。
2003年美国体操世锦赛前,滕海滨在自由操训练中膝部韧带损伤,美国当地医院要求,必须静养一个月。高健万分焦急,海滨是中国队的主力队员,缺他不可。胆大心细的张佩文给滕海滨的伤处加压包扎之后,再用中药调理。海滨伤势日见好转,但进入训练场仍不敢用力做动作。转天辅助治疗时,张佩文增加了“话疗”——
“运动员一生能参加几次世锦赛,错过会终生遗憾呀。”
“嗯、就是一活动就疼。”
“我给你制定训练计划,保你能参加比赛。”
“行,您安排。”
张佩文立刻取出一份训练计划,第一天强化上肢力量,第二天单腿受力训练,第三天双腿着地静力测试……海滨的训练状态渐有起色,心理却依然有“结”。当高健问他有没有参加比赛的信心时。他竟一言不发。
张佩文拿着训练方案来到海滨房间。
“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怎么样?”
“挺好的!”
“能不能参加比赛?”
“(沉默片刻)不出意外.应该可以。”
“为什么不和高导表示想法。”
“怕比砸了。”
“你的外伤问题不大,关键是你自己有没有上场的决心,有没有比出好成绩的信心。”
最终,海滨鼓足信心上了场,并圆满地完成了比赛任务。在国家体操队总结会上.张佩文也因此获得3万元人民币的特别奖励。
外人一眼很难确定张佩文的身份,他有时像教练,有时像参谋,有时像父亲,有时像母亲……队员的亲属到京,张佩文会帮助安排住处;队员外出比赛.他协同体操队干事准备衣食住行的一应物品;比赛期间,他告诫教练队员注意防病防伤;队员内服外敷的任何药品,他都要一一查验,防止赛后尿检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2002年,张佩文竞聘成为国家体操队副领队。他的案头增加了体操动作教程等专业书籍。队员训练,他在一边观察动作,“鹿跳”、”羊跳“、“狼跳”……每个重要动作他都牢记在心,之后,他分析动作容易出现伤病的点,以便增强防伤手段。站在队员身后,从他们跑跳的姿态上,张佩文能判断出队员是否有伤,哪个部位有伤,随之他会向教练提出建议.或是改变训练计划,或是停训治疗。特别是外出比赛,有张佩文在场边”压阵”,教练和队员心里特别踏实。有一个时期,队员上场比赛前,都要摸一摸张佩文发福的肚子.声称“有安全感”。
队员们都喜欢白白净净,慈眉善目的张佩文,有人戏称,谁能让张导“火”一次,大家就请谁吃饭。其实,张佩文也有着急上火之时。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操队男团比赛失利当晚,张佩文像往常一样为队员放松治疗,他发现平常爱说爱笑的队员一言不发。从来心态平稳的他心急如焚.每治疗一位队员,他就不厌其烦地开导他们:放松心情,准备打好以后的比赛。尤其是对滕海滨,他苦劝道:“海滨,你尽力了,不要把团体失利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过错……”
那晚,张佩文深夜两点才完成“治疗”,但觉得“治疗”得还不彻底。他将在每次体操大赛上携带的五星红旗拿出给队员看,并为大家鼓劲说:”我相信.这次比赛,这面国旗总会派上用场的。”果然,在随后的鞍马比赛中.滕海滨喜获金牌,而海滨举起的国旗,正是张佩文从随身的药箱中取出的。
为队员封闭注射130人次、理疗5400人次、针灸4800人次、按摩6980人次、内科诊治2800人次……这是张佩文带领医疗组一年的工作量,业余时间他还在《中国运动医学》发表了十几篇有关体操运动损伤的医学论文,他在第25、26、27届奥运会攻关科技课题分别被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评为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一等奖(1992年)、 三等奖(1996年、2000年、2004年)。2000年他被评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共产党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勤学是本色
张佩文从小受骨科医生父亲的影响,喜欢中医学,背诵过中医药方、穴位歌。1969年,17岁的张佩文“上山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他牢记父亲的话:一个人一定要学点儿技术在社会上才能立足。
张佩文被分到采石班,每天抡着18磅的铁锤,上山打炮眼,开山取石。一天下来,浑身酸痛,但再累,他也要爬起来看几页医书。
黑龙江天寒地冻,患风湿病的老乡很多。一次。张佩文和一位瘫痪在床的老大娘聊天,得知她没钱看病已多年。张佩文脱口而出:“我学过针灸,给您试试。”老大娘爽快地答应了。第一次针灸之后,老人麻木的双腿有了疼痛的感觉。再经过五六次的针灸,老人奇迹般地下地走路了。老人全家感激万分,特意为他杀了一只老母鸡。
第一次成功,坚定了张佩文成为医生的信心。之后,他当过连部的编外医生;团部的药剂师、外科医生……调回北京前,他已是当地名声赫赫的外科主刀医生了,特别是他做的阑尾炎手术,刀口最多两公分长,用时不足17分钟(常规在20分钟),为此他有了“张一刀”的美称。
张佩文回到北京,经人介绍到国家体委下属的体育医院注射室协助护士为患者打针。曾经的外科主刀医生.低配成“护士“,张佩文并不难为情,他相信时间可以说明一切。他认真地完成医师交代的打针任务,偶尔,医院人手不足,他会参加清创、外科缝合等工作。张佩文不经意暴露出的点点滴滴手艺,让同事发现了他的“本来面目”。几个月后,体育医院正式接纳了张佩文,一年之后他被调到国家体操队任队医。
体操项目器械动作多,难度大,运动员出现伤病的概率偏高,而且内伤外伤,皮科骨科病,应有尽有。”当好体操队的队医,就可以胜任其他运动队的队医工作”,这是体育医务工作者的共识。初进体操队,张佩文先是跟随老队医学习配制中药。老队医怕自己的“秘方”泄露,一度让他只是买药分药,配药的关键时段,张佩文是接触不到的。
他是个有心人,他每天对老队医配出的汤剂,都要认真地看看闻闻,有时挑拣出几味草药,求教下药的道理。回家之后,他再听听父亲讲解一番。张佩文的好学精神打动了老队医.不久,老队医将“秘方”传授给他。
长期超负荷工作使张佩文患上了甲亢,体重锐减,可在住院期间,他仍念念不忘为运动员配制药水,以至于当时的国家体操男队总教练高健不得不“命令“他:养好病才许上班。
张佩文潜心改良配制的中药,外人只能嗅出麝香,实有活血化淤,强筋壮骨的奇效。
体操女队杨云,在九运会之前的高低杠训练中手掌骨骨折。用张佩文调制的药水浸泡熏洗后,打破了”伤筋动骨一百天”的老理儿,20多天后就能上杠训练了。杨云恢复期间,张佩文提议,杨云可以进行下肢力量训练;手掌不能受力,手指关节要进行小范围力量训练。这是张佩文总结出的经验,女队员需要控制体重,养伤期间活动量减少,伤好后体重会增加,之后再减肥,会过多耽误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养伤不养人.可以使队员时刻保持运动状态。
即使有了不少经验,已过不惑之年的张佩文不满足现状,仍以顽强的意志,每个休息日奔波十几公里的路程去到北体大“充电”——学习骨伤科医学理论。
一切为了队员
20多年来,国家体操队的教练、队员,不仅将张佩文看作队医,更当作可以信赖的朋友。
1992年奥运会的自由操比赛就要开始了,李小双在场下却犯了难。他的“后空翻团三周”是个高难动作,成功了,他可能获得金牌,失败了,有可能跌出第三名,不做最保险。体操管理中心领导让人通知小双.不必做高难动作。为此小双的教练黄玉斌左右为难。此时,他征求张佩文的意见,张佩文凭借平日对小双伤病、运动状态的了解,大胆表示:可以上“后空翻团三周”。黄玉斌不再犹豫,小双也放开了手脚,小双因此获得自由操金牌。
2003年美国体操世锦赛前,滕海滨在自由操训练中膝部韧带损伤,美国当地医院要求,必须静养一个月。高健万分焦急,海滨是中国队的主力队员,缺他不可。胆大心细的张佩文给滕海滨的伤处加压包扎之后,再用中药调理。海滨伤势日见好转,但进入训练场仍不敢用力做动作。转天辅助治疗时,张佩文增加了“话疗”——
“运动员一生能参加几次世锦赛,错过会终生遗憾呀。”
“嗯、就是一活动就疼。”
“我给你制定训练计划,保你能参加比赛。”
“行,您安排。”
张佩文立刻取出一份训练计划,第一天强化上肢力量,第二天单腿受力训练,第三天双腿着地静力测试……海滨的训练状态渐有起色,心理却依然有“结”。当高健问他有没有参加比赛的信心时。他竟一言不发。
张佩文拿着训练方案来到海滨房间。
“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怎么样?”
“挺好的!”
“能不能参加比赛?”
“(沉默片刻)不出意外.应该可以。”
“为什么不和高导表示想法。”
“怕比砸了。”
“你的外伤问题不大,关键是你自己有没有上场的决心,有没有比出好成绩的信心。”
最终,海滨鼓足信心上了场,并圆满地完成了比赛任务。在国家体操队总结会上.张佩文也因此获得3万元人民币的特别奖励。
外人一眼很难确定张佩文的身份,他有时像教练,有时像参谋,有时像父亲,有时像母亲……队员的亲属到京,张佩文会帮助安排住处;队员外出比赛.他协同体操队干事准备衣食住行的一应物品;比赛期间,他告诫教练队员注意防病防伤;队员内服外敷的任何药品,他都要一一查验,防止赛后尿检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2002年,张佩文竞聘成为国家体操队副领队。他的案头增加了体操动作教程等专业书籍。队员训练,他在一边观察动作,“鹿跳”、”羊跳“、“狼跳”……每个重要动作他都牢记在心,之后,他分析动作容易出现伤病的点,以便增强防伤手段。站在队员身后,从他们跑跳的姿态上,张佩文能判断出队员是否有伤,哪个部位有伤,随之他会向教练提出建议.或是改变训练计划,或是停训治疗。特别是外出比赛,有张佩文在场边”压阵”,教练和队员心里特别踏实。有一个时期,队员上场比赛前,都要摸一摸张佩文发福的肚子.声称“有安全感”。
队员们都喜欢白白净净,慈眉善目的张佩文,有人戏称,谁能让张导“火”一次,大家就请谁吃饭。其实,张佩文也有着急上火之时。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操队男团比赛失利当晚,张佩文像往常一样为队员放松治疗,他发现平常爱说爱笑的队员一言不发。从来心态平稳的他心急如焚.每治疗一位队员,他就不厌其烦地开导他们:放松心情,准备打好以后的比赛。尤其是对滕海滨,他苦劝道:“海滨,你尽力了,不要把团体失利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过错……”
那晚,张佩文深夜两点才完成“治疗”,但觉得“治疗”得还不彻底。他将在每次体操大赛上携带的五星红旗拿出给队员看,并为大家鼓劲说:”我相信.这次比赛,这面国旗总会派上用场的。”果然,在随后的鞍马比赛中.滕海滨喜获金牌,而海滨举起的国旗,正是张佩文从随身的药箱中取出的。
为队员封闭注射130人次、理疗5400人次、针灸4800人次、按摩6980人次、内科诊治2800人次……这是张佩文带领医疗组一年的工作量,业余时间他还在《中国运动医学》发表了十几篇有关体操运动损伤的医学论文,他在第25、26、27届奥运会攻关科技课题分别被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评为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一等奖(1992年)、 三等奖(1996年、2000年、2004年)。2000年他被评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共产党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