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的理念、目标及课程性质等多方面作了明确的方向性的规定。新课程和新课程理念的最终实施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必须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以期达到学生终身“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养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人文素养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语言
语言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语言,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即使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多媒体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今天,也不例外。历史是一门文科性非常强的学科,而且还具有故事性,因此教学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历史教师大多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内容,学生很可能没过多久都忘得差不多了。但他们对于电视电影中的情节却是记忆得很深刻,而且经久不忘。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反差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不过笔者想语言的生动、引人入胜应该是电视电影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新课程的要求之下,应该说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是加大了,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其实笔者觉得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对教学语言的要求更高了。
一.给学生评判历史的机会
何谓历史?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说道:"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中国当代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历史,就其本身而言,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作为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历史事实显然是无法改变的。但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人对其看法肯定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是因为个体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历史教师应尽量地让学生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参与评判历史。而不能单纯地用老师的眼光、编者的眼光看历史,把主体学生的"活"的认识过程掐死。比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对左宗棠其人所做的事情作了如下罗列:镇压太平军、创办洋务、收复新疆等。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这些史实谈谈自己对左宗棠的看法。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左宗棠。他们既不会因为左宗棠曾经镇压过太平军,就把他的功绩全盘否定;也不会因为左宗棠曾经收复新疆就把他看成民族英雄而对他加以全盘肯定。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历史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们也相应地懂得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去分析和评价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明显地活跃起来。
二.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感知历史
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历史叙述过去社会生活的现象,教师的叙述无论怎样形象生动,如果学生没有视觉上的感受,就会印象不深,不会有深刻的情感体验。
而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再现历史现象,就显得十分重要。实物和模型不仅能形象的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而且是许多重要历史的知识的重要来源,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有很高的价值。
图片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它可以把历史资料展示给学生,通过感观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和想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三.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去参观历史古迹,寻找先人的气息。这是丰富高中历史教学一个很好的方法。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题,让学生从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体会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或调查社会发展动态,这比教师在课堂上生硬地说教要生动得多。"请进来"就是邀请一些革命老前辈讲述他们的事迹,例如在讲抗日战争时,对日军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经历过的人们必定会讲的更精彩也更有说服力。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做出贡献,有代表性的先进模范人物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同时结合实际,举行时事演讲。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
四.历史教学中需启发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从课题和重点难点之处质疑。对高中的历史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从浅到深地去质疑,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
2.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质疑。创新思维是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一种通过不同的方向思考、探索、追求多样不同效果的开放性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能够推陈出新。在质疑时,要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求异创新。学生通过质疑,层层深入,不仅使他们体会了所质疑问题的重要地位,而且还帮助他们深刻理解和领会所学的知识。学生通过分析,提高了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水平。
3.引导学生从看似相互矛盾的地方去质疑。矛盾能提示事物的本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要重视矛盾的解决。不少在内容上有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是学生重点需要去理解和解决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抓住这些"矛盾"之处质疑,才能引导他们把内容理解得更深,也能使他们的思维更深化,这样既能使学生不依赖已有的现成方法和答案,也能更好地从过程的探索中理解现有的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摆脱以往习惯和所谓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影響和束缚,通过自己独立分析、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情况质疑,使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敢于批驳前人的观点,其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展示,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参考文献
[1]王怡平.在医学基础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J].职业技术,2011年07期
[2]徐丽.提高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2年09期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语言
语言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语言,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即使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多媒体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今天,也不例外。历史是一门文科性非常强的学科,而且还具有故事性,因此教学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历史教师大多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内容,学生很可能没过多久都忘得差不多了。但他们对于电视电影中的情节却是记忆得很深刻,而且经久不忘。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反差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不过笔者想语言的生动、引人入胜应该是电视电影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新课程的要求之下,应该说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是加大了,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其实笔者觉得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对教学语言的要求更高了。
一.给学生评判历史的机会
何谓历史?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说道:"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中国当代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历史,就其本身而言,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作为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历史事实显然是无法改变的。但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人对其看法肯定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是因为个体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历史教师应尽量地让学生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参与评判历史。而不能单纯地用老师的眼光、编者的眼光看历史,把主体学生的"活"的认识过程掐死。比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对左宗棠其人所做的事情作了如下罗列:镇压太平军、创办洋务、收复新疆等。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这些史实谈谈自己对左宗棠的看法。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左宗棠。他们既不会因为左宗棠曾经镇压过太平军,就把他的功绩全盘否定;也不会因为左宗棠曾经收复新疆就把他看成民族英雄而对他加以全盘肯定。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历史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们也相应地懂得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去分析和评价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明显地活跃起来。
二.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感知历史
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历史叙述过去社会生活的现象,教师的叙述无论怎样形象生动,如果学生没有视觉上的感受,就会印象不深,不会有深刻的情感体验。
而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再现历史现象,就显得十分重要。实物和模型不仅能形象的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而且是许多重要历史的知识的重要来源,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有很高的价值。
图片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它可以把历史资料展示给学生,通过感观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和想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三.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去参观历史古迹,寻找先人的气息。这是丰富高中历史教学一个很好的方法。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题,让学生从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体会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或调查社会发展动态,这比教师在课堂上生硬地说教要生动得多。"请进来"就是邀请一些革命老前辈讲述他们的事迹,例如在讲抗日战争时,对日军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经历过的人们必定会讲的更精彩也更有说服力。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做出贡献,有代表性的先进模范人物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同时结合实际,举行时事演讲。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
四.历史教学中需启发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从课题和重点难点之处质疑。对高中的历史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从浅到深地去质疑,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
2.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质疑。创新思维是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一种通过不同的方向思考、探索、追求多样不同效果的开放性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能够推陈出新。在质疑时,要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求异创新。学生通过质疑,层层深入,不仅使他们体会了所质疑问题的重要地位,而且还帮助他们深刻理解和领会所学的知识。学生通过分析,提高了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水平。
3.引导学生从看似相互矛盾的地方去质疑。矛盾能提示事物的本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要重视矛盾的解决。不少在内容上有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是学生重点需要去理解和解决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抓住这些"矛盾"之处质疑,才能引导他们把内容理解得更深,也能使他们的思维更深化,这样既能使学生不依赖已有的现成方法和答案,也能更好地从过程的探索中理解现有的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摆脱以往习惯和所谓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影響和束缚,通过自己独立分析、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情况质疑,使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敢于批驳前人的观点,其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展示,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参考文献
[1]王怡平.在医学基础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J].职业技术,2011年07期
[2]徐丽.提高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2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