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设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不仅贯穿于工程的全过程,而且时刻提醒我们不管在工程的哪一个阶段,都应做好相应的预算,不可大意为之。因此,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对建设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进行阐述。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建设工程;工程造价;有效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对于项目建设工程造价控制,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于工程造价,我国的一些建筑企业一般只会想到在施工过程中控制材料成本中一些大的开支,因此,忽略了前期的工程造价。人们通常认为只在施工阶段会大量的投入建设项目资金,所以在施工阶段控制费用的支出,就等于是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完全忽视了在设计阶段只要施工图纸设计好,构成工程造价的“量”就基本固定了。在施工阶段,施工完全按照图纸进行,所以这个“量”在施工过程中基本就不可能改变了。在施工阶段控制工程造价就变得很被动。工程造价也就没有了大大降低的空间。
另外在项目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相关单位没有按相关工程造价编制与审核的规定进行概算编制,也没有采用相关建筑工程概算定额,编制的概算很不规范,并且对项目的投资也只做了静态投资分析,没有计算动态投资,项目的投资计划、资金筹措与运用、建设资金的借贷利息没有考虑进去,可行性研究不够严谨细致,从而造成工程在决策阶段就缺乏科学的论证,使得项目开工前工程造价就失控了。
二、建筑工程控制成本的方法
1、做好决策时期的工作
决策是否科学关系到今后工程的顺利进行与否,特别是在投资项目系统性调查上,应有一个详细的方案,出示完整的书面材料,以备不时完善。项目的所有技术经济内容都会对成本有着很大的干扰,尤其是其标准的设置以及建设区域的选取和工艺以及机械的选取等等,都会干扰到项目的成本。通过分析相关的信息得知,在开展建设工作的时候,该时期对于项目成本的干扰性非常高,一般能够达到70%。所以,在这个时期要积极的掌控好成本。
1)积极的开展好前期准备活动。搜取相关的资料,比如机械的运作模式以及技术内容和要处理的事项等。2)切实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3)科学进行工程项目的效益分析,编制工程投资估算。投资估算编制要有依据,要尽可能细致、全面。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及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使投资基本上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
2、做好设计时期的工作
做好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要着重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首先在设计方案上下工夫,建设单位要加强对设计单位设计作品的审查,力争使设计方案达到最优化,技术上做到先进、可靠,经济上实现节约、合理等,坚决秉持重施工、轻设计的理念; 其次加强设计监理,将监理工作引入设计阶段,对设计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可有效提高设计质量、效率等,最终达到对设计造价的有效控制; 最后积极推进新技术、新成果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设工程设计要取得飞速进步和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学技术,为此相关设计人员要努力优化工程设计技术经济指标,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等,以此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具体有效的方法是:
1)实行设计方案招标;2)推行限额设计,加强动态管理。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健全设计经济责任制,把技术和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严格控制设计变更,以保证投资限额不轻易被突破。3)采用合同措施,有效控制造价。针对目前设计人员经济观念淡薄、设计变更快的现状,应在设计合同经济条款上,增加设计变更及修改的费用额度限制条款。
3、招标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
1)招标工作应遵循公平、公开、公正、诚信的原则。招标前,应严格审查投标单位资质,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避免“特级企业投标,一级企业转包,二级企业进场”等不正常现象,这对项目成本控制非常不利。2)做好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造价管理人员应收集、积累、筛选、分析和总结各类有价值的数据、资料,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进行鉴别、预测、分析、评价,然后编制招标文件。对招标文件中涉及费用的条款要反复推敲,尽量做到“知己知彼”,以利于日后的造价控制。3) 做好合同的签定工作。
4、施工阶段造价控制
1)施工方案的合理性
本着最优原则进行方案的选择,既要考虑地理因素又应顾及环境气候,还应结合当地生活条件进行人、财、物、资全方位的考虑,做到经济效益的综合提高。方案的利用上,要查看对资源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选择了最佳方案等。
2)合理利用合同条款
合同是确保施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造价人員要把好合同这一关。主动监控,对于变更事项严格审查,在保证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以适当从审美角度对其稍加改正,避免失控性的投资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合同进行一定的改进,本着投入少,效益高的原则,使得合同更加合乎实际,并且能为造价的控制提供一个坚强的后备力量。
3)材料单价的合理选择
在建设工程这一项目中,材料费用占据过半。由于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材料的价格也在随之变化,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使原计划的造价忽高忽低,影响进程。因此,随时关注市场动态,掌握市场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将会为竣工阶段提供强有力的证据,也会为造价的有效控制添一把力。
4)做到速度与质量双赢
随着生活品位的提高,人们开始回归自然,追求物美价廉的生活。然而很多时候施工企业为了按时交工,总会偷工减料,造成质量问题,使人们不能如愿以偿,施工单位也因此因急功近利而损失惨重。因此,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施工企业可以在尽量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适当缩短工期,不可盲目缩减,而应用一定的构思与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做到双赢。
5、从技术措施上展开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
对主要施工技术方案在做好论证的基础上,广泛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想方设法在技术上实施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据统计,材料费一般占直接工程费的70%左右。同时,直接费的高低影响到间接费的高低,因此,选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缩短工期的有力保证。
6、完工时期的成本管控工作
收尾工作的完成并非意味着责任的结束,后期的养护工作同样需要做好造价有效预算。因此,对于竣工阶段的控制是成本管控的最终时期。完工决算是体现项目具体成本以及投资效益的资料。认真精准的对决算分析,对于提升管控能力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明确成本的时候,要切实的以当前的计价内容为参考信息,结合建设合同等的要求,结合竣工图,结合现场的签证等来核查。而且要切实到现场之中分析,了解项目的具体状态,分析其是不是结合图纸来开展的建设工作,做好核查活动,保证项目的核算的品质优秀,提升效益。另一方面在竣工阶段,应该对各种费用进行重新归类,从而使结算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竣工阶段还应对超出预算的部分进行详细的说明,以备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的改进。
结束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要对建筑工程造价实施有效的控制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需要掌控好方方面面的问题和因素,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工程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切实秉持优化设计、科学施工、尽量节约的理念,就一定能够最大限度的控制好工程成本。
参考文献:
[1]尹贻林、陈伟坷、王亦虹等,《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工程造价管理系统》,中国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2009年8月。
[2]建设部标准定额司,《我国加入WT0后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及对策》,中国招生考试在线网,2006年。
[3]任艳华,郭五中,王明利.关于建设工程造价控制问题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27).
关键词:建设工程;工程造价;有效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对于项目建设工程造价控制,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于工程造价,我国的一些建筑企业一般只会想到在施工过程中控制材料成本中一些大的开支,因此,忽略了前期的工程造价。人们通常认为只在施工阶段会大量的投入建设项目资金,所以在施工阶段控制费用的支出,就等于是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完全忽视了在设计阶段只要施工图纸设计好,构成工程造价的“量”就基本固定了。在施工阶段,施工完全按照图纸进行,所以这个“量”在施工过程中基本就不可能改变了。在施工阶段控制工程造价就变得很被动。工程造价也就没有了大大降低的空间。
另外在项目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相关单位没有按相关工程造价编制与审核的规定进行概算编制,也没有采用相关建筑工程概算定额,编制的概算很不规范,并且对项目的投资也只做了静态投资分析,没有计算动态投资,项目的投资计划、资金筹措与运用、建设资金的借贷利息没有考虑进去,可行性研究不够严谨细致,从而造成工程在决策阶段就缺乏科学的论证,使得项目开工前工程造价就失控了。
二、建筑工程控制成本的方法
1、做好决策时期的工作
决策是否科学关系到今后工程的顺利进行与否,特别是在投资项目系统性调查上,应有一个详细的方案,出示完整的书面材料,以备不时完善。项目的所有技术经济内容都会对成本有着很大的干扰,尤其是其标准的设置以及建设区域的选取和工艺以及机械的选取等等,都会干扰到项目的成本。通过分析相关的信息得知,在开展建设工作的时候,该时期对于项目成本的干扰性非常高,一般能够达到70%。所以,在这个时期要积极的掌控好成本。
1)积极的开展好前期准备活动。搜取相关的资料,比如机械的运作模式以及技术内容和要处理的事项等。2)切实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3)科学进行工程项目的效益分析,编制工程投资估算。投资估算编制要有依据,要尽可能细致、全面。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及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使投资基本上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
2、做好设计时期的工作
做好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要着重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首先在设计方案上下工夫,建设单位要加强对设计单位设计作品的审查,力争使设计方案达到最优化,技术上做到先进、可靠,经济上实现节约、合理等,坚决秉持重施工、轻设计的理念; 其次加强设计监理,将监理工作引入设计阶段,对设计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可有效提高设计质量、效率等,最终达到对设计造价的有效控制; 最后积极推进新技术、新成果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设工程设计要取得飞速进步和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学技术,为此相关设计人员要努力优化工程设计技术经济指标,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等,以此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具体有效的方法是:
1)实行设计方案招标;2)推行限额设计,加强动态管理。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健全设计经济责任制,把技术和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严格控制设计变更,以保证投资限额不轻易被突破。3)采用合同措施,有效控制造价。针对目前设计人员经济观念淡薄、设计变更快的现状,应在设计合同经济条款上,增加设计变更及修改的费用额度限制条款。
3、招标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
1)招标工作应遵循公平、公开、公正、诚信的原则。招标前,应严格审查投标单位资质,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避免“特级企业投标,一级企业转包,二级企业进场”等不正常现象,这对项目成本控制非常不利。2)做好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造价管理人员应收集、积累、筛选、分析和总结各类有价值的数据、资料,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进行鉴别、预测、分析、评价,然后编制招标文件。对招标文件中涉及费用的条款要反复推敲,尽量做到“知己知彼”,以利于日后的造价控制。3) 做好合同的签定工作。
4、施工阶段造价控制
1)施工方案的合理性
本着最优原则进行方案的选择,既要考虑地理因素又应顾及环境气候,还应结合当地生活条件进行人、财、物、资全方位的考虑,做到经济效益的综合提高。方案的利用上,要查看对资源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选择了最佳方案等。
2)合理利用合同条款
合同是确保施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造价人員要把好合同这一关。主动监控,对于变更事项严格审查,在保证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以适当从审美角度对其稍加改正,避免失控性的投资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合同进行一定的改进,本着投入少,效益高的原则,使得合同更加合乎实际,并且能为造价的控制提供一个坚强的后备力量。
3)材料单价的合理选择
在建设工程这一项目中,材料费用占据过半。由于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材料的价格也在随之变化,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使原计划的造价忽高忽低,影响进程。因此,随时关注市场动态,掌握市场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将会为竣工阶段提供强有力的证据,也会为造价的有效控制添一把力。
4)做到速度与质量双赢
随着生活品位的提高,人们开始回归自然,追求物美价廉的生活。然而很多时候施工企业为了按时交工,总会偷工减料,造成质量问题,使人们不能如愿以偿,施工单位也因此因急功近利而损失惨重。因此,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施工企业可以在尽量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适当缩短工期,不可盲目缩减,而应用一定的构思与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做到双赢。
5、从技术措施上展开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
对主要施工技术方案在做好论证的基础上,广泛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想方设法在技术上实施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据统计,材料费一般占直接工程费的70%左右。同时,直接费的高低影响到间接费的高低,因此,选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缩短工期的有力保证。
6、完工时期的成本管控工作
收尾工作的完成并非意味着责任的结束,后期的养护工作同样需要做好造价有效预算。因此,对于竣工阶段的控制是成本管控的最终时期。完工决算是体现项目具体成本以及投资效益的资料。认真精准的对决算分析,对于提升管控能力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明确成本的时候,要切实的以当前的计价内容为参考信息,结合建设合同等的要求,结合竣工图,结合现场的签证等来核查。而且要切实到现场之中分析,了解项目的具体状态,分析其是不是结合图纸来开展的建设工作,做好核查活动,保证项目的核算的品质优秀,提升效益。另一方面在竣工阶段,应该对各种费用进行重新归类,从而使结算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竣工阶段还应对超出预算的部分进行详细的说明,以备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的改进。
结束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要对建筑工程造价实施有效的控制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需要掌控好方方面面的问题和因素,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工程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切实秉持优化设计、科学施工、尽量节约的理念,就一定能够最大限度的控制好工程成本。
参考文献:
[1]尹贻林、陈伟坷、王亦虹等,《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工程造价管理系统》,中国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2009年8月。
[2]建设部标准定额司,《我国加入WT0后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及对策》,中国招生考试在线网,2006年。
[3]任艳华,郭五中,王明利.关于建设工程造价控制问题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