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是提醒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和制订教学目标的同时,应该考虑教材编者的意图。现针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做以下分析并阐述自己使用教材的方法。
一、析教材,明教学目标
1.课文
本单元由《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桂花雨》四篇课文组成。前三篇是写著名的自然景观,第四篇则是散文,写童年的摇花乐,表达思乡情。从比重看,本单元为人文主题,主要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课文的语言和写作特色看,这四篇课文皆文质兼美,适合朗读,可以在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时,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课文是最好的范例。用心感受“泉城的奇异”“九寨沟的奇美”“荷兰田园的如诗如画”“桂花雨的迷人”,体会作者在行文中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精妙。四篇课文语言训练点很明晰:以课文为例,可以仿写,可以想象,可以鉴赏……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基石。
融整单元课文为一体,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均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借鉴:(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之情;(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3)关注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认真观察家乡的一两处景色,进行仿写。
2.课后题
教材中每篇课文之后都设计了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形式几乎相同:一是朗读、背诵等常规训练;二是钢笔字描红,指向扎实练好写字这一基本功;三是读抄课文的生字新词和好词;四是阅读训练。即便类型相同,但内容上却是因课而设计的题型。《泉城》是联系语境体会词语的妙处,《九寨沟》是分析体会重要语段的作用,《田园诗情》是学习归纳,《桂花雨》是对重点句的理解,其目的都是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的题型设计符合第二学段有关阅读“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要求,对学生理解课文、教师教学课文起到点睛之作用,突出了教学重点并暗示了教学难点。
3.插图
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文、习作、练习里都有她美丽的身影。特别是四篇课文所配的插图就如《泉城》里散落的珍珠——圆润和美。图与文的和,图与景的谐,不仅能深深地吸引读者,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习作
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本单元习作以“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选择一两个方面,介绍自己的家乡”为主题,意在增强习作训练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介绍自己的家乡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力,又能激发其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习作中把本组课文所学所积累运用到真情表达中,这样的练写是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也是对本单元课文知识的检测。
5.练习
练习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本单元练习丰富了语文学习的渠道,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它分“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这几个板块。“处处留心”这一题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各种读书记号。读书并标注是终身学习需要必备的好习惯,也是本册培养良好习惯的细化。“读读背背”丰厚了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底蕴。这8个“山水景色”这词语还配有美图,美读词语,积累词语更让小读者浮想联翩,这是本单元景观主题课文的延伸。“写好钢笔字”“写好毛笔字”这两个板块从提示语“我的发现”“日字旁月字旁”的字帖呈现,都是直观告知学习目标。“口语交际”旨在学说赞美。三个场景真实,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从以上各个板块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本单元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的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好词好句,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激发熱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之情。
(4)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
(5)关注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进行仿写。
(6)向远方朋友介绍自己的家乡,掌握写信的要点。
(7)鼓励表达,感受生活中要给予人赞美,不吝啬表扬。
二、用教材,定教学策略
明确了课文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们就应该合理地运用新课标理念,优化教学策略,做到用教材教。
1.感情朗读,形式多样
在朗读中品味语言,在品悟中美读课文,这不仅是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更是本单元课文学习的重要支撑。例如《泉城》一课的第1自然段教学,默读、自由读、师生配合读、指名读、齐读,多种形式的朗读里感受作者的表达之美,品悟体会七十二泉声音形态的神奇,读出对泉城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
2.思辨探究,齐头并进
根据本单元的课文特点,教师要有单元整组教学意识。让学生在充分预习下思考:初读这4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在思同辨异中,引发学生探究对文本的兴趣,不难发现前3篇课文和第4篇课文主题上有不同。探究的脚步不止于此,再读课文,引发质疑:“编者这样安排,你认为合理还是不合理?”思辨是再一次的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在思辨里没有对与错,只有语文核心素养的花儿在悄悄开放。
3.读写结合,延伸课堂
课标明确提出“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恰当加强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九寨沟》就可以勾连福鼎太姥山之景。在探寻《九寨沟》表达时,探究写作秘妙,迁移仿写,为单元习作教学做好铺垫。
三、思教材,促优化
细研教材,观整个单元的安排,现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我的看法:
1.课标指出:“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而这整组教材的课后均有安排“用钢笔描红,临写”板块。本单元甚至是全册教材,题型没有变化,要求都相同,千篇一律。这样的设计不能调动学生探究汉字的兴趣,没有在学用结合中学习生字,学生对汉字的学习是被动的。因此建议编者可根据具体的文本特点,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例如,可以结合字理或者创设情境学习汉字的书写。如教学生字“崖”,结合字理演变,引导学生观察甲骨文,感受中国人创字的形象,再辅以板画感知“崖”的险,接着出示“涯”,对比发现异同。以一字为例,激发学生对汉字的探究兴趣,规范书写。
2.综合性学习贯穿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可是本组教材并没有体现。可在《田园诗情》后补上一道综合题:“美就在身边,如果要把‘你最美’这个皇冠颁给一个景点或一处景观,你会颁发给谁,理由要充分。请小组讨论定下学习计划,然后分工搜集资料。”
3.练习3的“读读背背”板块,设计了积累歇后语的题目,个人觉得歇后语的内容和单元主题不够匹配,建议更换为写景的古诗或赞美自然景观的俗语。
教师使用教材时需要细心钻研,准确全面地解读编者意图,优化教学策略,真正用好教材。
(作者单位:福建福鼎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一、析教材,明教学目标
1.课文
本单元由《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桂花雨》四篇课文组成。前三篇是写著名的自然景观,第四篇则是散文,写童年的摇花乐,表达思乡情。从比重看,本单元为人文主题,主要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课文的语言和写作特色看,这四篇课文皆文质兼美,适合朗读,可以在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时,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课文是最好的范例。用心感受“泉城的奇异”“九寨沟的奇美”“荷兰田园的如诗如画”“桂花雨的迷人”,体会作者在行文中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精妙。四篇课文语言训练点很明晰:以课文为例,可以仿写,可以想象,可以鉴赏……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基石。
融整单元课文为一体,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均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借鉴:(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之情;(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3)关注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认真观察家乡的一两处景色,进行仿写。
2.课后题
教材中每篇课文之后都设计了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形式几乎相同:一是朗读、背诵等常规训练;二是钢笔字描红,指向扎实练好写字这一基本功;三是读抄课文的生字新词和好词;四是阅读训练。即便类型相同,但内容上却是因课而设计的题型。《泉城》是联系语境体会词语的妙处,《九寨沟》是分析体会重要语段的作用,《田园诗情》是学习归纳,《桂花雨》是对重点句的理解,其目的都是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的题型设计符合第二学段有关阅读“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要求,对学生理解课文、教师教学课文起到点睛之作用,突出了教学重点并暗示了教学难点。
3.插图
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文、习作、练习里都有她美丽的身影。特别是四篇课文所配的插图就如《泉城》里散落的珍珠——圆润和美。图与文的和,图与景的谐,不仅能深深地吸引读者,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习作
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本单元习作以“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选择一两个方面,介绍自己的家乡”为主题,意在增强习作训练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介绍自己的家乡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力,又能激发其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习作中把本组课文所学所积累运用到真情表达中,这样的练写是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也是对本单元课文知识的检测。
5.练习
练习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本单元练习丰富了语文学习的渠道,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它分“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这几个板块。“处处留心”这一题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各种读书记号。读书并标注是终身学习需要必备的好习惯,也是本册培养良好习惯的细化。“读读背背”丰厚了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底蕴。这8个“山水景色”这词语还配有美图,美读词语,积累词语更让小读者浮想联翩,这是本单元景观主题课文的延伸。“写好钢笔字”“写好毛笔字”这两个板块从提示语“我的发现”“日字旁月字旁”的字帖呈现,都是直观告知学习目标。“口语交际”旨在学说赞美。三个场景真实,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从以上各个板块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本单元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的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好词好句,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激发熱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之情。
(4)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
(5)关注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进行仿写。
(6)向远方朋友介绍自己的家乡,掌握写信的要点。
(7)鼓励表达,感受生活中要给予人赞美,不吝啬表扬。
二、用教材,定教学策略
明确了课文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们就应该合理地运用新课标理念,优化教学策略,做到用教材教。
1.感情朗读,形式多样
在朗读中品味语言,在品悟中美读课文,这不仅是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更是本单元课文学习的重要支撑。例如《泉城》一课的第1自然段教学,默读、自由读、师生配合读、指名读、齐读,多种形式的朗读里感受作者的表达之美,品悟体会七十二泉声音形态的神奇,读出对泉城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
2.思辨探究,齐头并进
根据本单元的课文特点,教师要有单元整组教学意识。让学生在充分预习下思考:初读这4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在思同辨异中,引发学生探究对文本的兴趣,不难发现前3篇课文和第4篇课文主题上有不同。探究的脚步不止于此,再读课文,引发质疑:“编者这样安排,你认为合理还是不合理?”思辨是再一次的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在思辨里没有对与错,只有语文核心素养的花儿在悄悄开放。
3.读写结合,延伸课堂
课标明确提出“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恰当加强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九寨沟》就可以勾连福鼎太姥山之景。在探寻《九寨沟》表达时,探究写作秘妙,迁移仿写,为单元习作教学做好铺垫。
三、思教材,促优化
细研教材,观整个单元的安排,现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我的看法:
1.课标指出:“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而这整组教材的课后均有安排“用钢笔描红,临写”板块。本单元甚至是全册教材,题型没有变化,要求都相同,千篇一律。这样的设计不能调动学生探究汉字的兴趣,没有在学用结合中学习生字,学生对汉字的学习是被动的。因此建议编者可根据具体的文本特点,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例如,可以结合字理或者创设情境学习汉字的书写。如教学生字“崖”,结合字理演变,引导学生观察甲骨文,感受中国人创字的形象,再辅以板画感知“崖”的险,接着出示“涯”,对比发现异同。以一字为例,激发学生对汉字的探究兴趣,规范书写。
2.综合性学习贯穿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可是本组教材并没有体现。可在《田园诗情》后补上一道综合题:“美就在身边,如果要把‘你最美’这个皇冠颁给一个景点或一处景观,你会颁发给谁,理由要充分。请小组讨论定下学习计划,然后分工搜集资料。”
3.练习3的“读读背背”板块,设计了积累歇后语的题目,个人觉得歇后语的内容和单元主题不够匹配,建议更换为写景的古诗或赞美自然景观的俗语。
教师使用教材时需要细心钻研,准确全面地解读编者意图,优化教学策略,真正用好教材。
(作者单位:福建福鼎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