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实的诗意逾越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陌生的山谷/产生错觉:我曾经来过这里”,黄小线《花间辞》中的这句诗,用以描述我对他作品的初次阅读感受也是比较合适的。别误会,我的错觉并不是“我曾经读过”,准确地说,应该是“我曾经思索过”。从个人诗学倾向上来说,这不足为奇,欣赏从来只是阅读者自己的事。
  “写诗是一件不自然的行为,诗人努力的目标就是使它们变得自然一些”。美國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曾经如此概括我们“熟悉又陌生”(诗人熟悉诗歌写作,又以创新的陌生感区别于其他诗人)的劳作。在当下,相比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活方式的快速革新,写诗愈发显得“古老”和“不自然”,因此,越来越多机敏的诗人开始“升级”其写作。
  近年恰逢新诗百年,诗歌界欢腾不已;“经典”展示层出不穷的同时,“革新”呼声也异常嘹亮。诗歌是一种相对单纯的艺术,古往今来的革新大致无非从形式与选材两方面入手。形式上,我们读到的诗歌越来越多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倾向,其中口水甚至段子也鱼目混珠。选材上,所谓的叙事诗呈现出流行趋势,但叙事与诗意如何交融却成为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有一些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身体描写、性描述、故意粗俗化等等被他们当作“蹊径”,殊不知在诗歌发展历程中,前人早已经做出过尝试。
  所以我真的曾经思索过,在日益繁杂多元的当下,怎样使写诗“变得自然一些”?爱尔兰诺奖诗人谢默斯·希尼在评论毕肖普的诗歌时,曾经使用过这样一句话:“对现实所作的有节制的机警逾越”,这句话正是毕肖普的“秘笈”,也是我所思索的一种答案。
  回到黄小线的这组诗歌,其最鲜明的特质无疑是状物。无论是“给彼此留有余地”的雪花,还是“最沉重的那滴,最先掉落下来”的露水,都是自然造化,自然当然是现实最好的布景,却也是黄小线以情绪进行严密筛选的“角色”,黄小线使写诗“变得自然一些”的方法正是如此:以情绪为催化,将意象充分人格化,以此达到诗意的自足,当然也同时达到了对现实的一种逾越。
  将所见的现实意象充分人格化是语言处理技术的有力体现,需要反复打磨诗歌中的各类修辞与叙述逻辑。毕肖普精于此道甚至痴迷其中,因此其一生的诗作不过百来首,这也是希尼所说的“有节制”。
  其实希尼所说的“机警逾越”更值得探索,能从容又巧妙地以诗歌切入我们面对的现实,或许才是诗歌审美随时代革新的内在驱动力。而在黄小线的这组诗歌中,其对现实的逾越有避世之嫌,多少显出些无奈与压抑。当然,人各有不同境遇,我愿意相信现实会善待每一位好诗人。
  苏省 70年代生于江苏昆山,写作诗歌、随笔、评论等。曾任《扬子江》诗刊编辑,现为某杂志社副总编、执行主编。
  责任编辑   冯艳冰
  特邀编辑   陆辉艳
其他文献
石禹 壮族,1971年生,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曾任中学老师、广播影视编导类教师,现为柳州市文联《柳韵》杂志编辑,柳州市作协副秘书长、市少年文学院副院长、市教育局《紫荆》杂志兼职副主编。在多家纸媒、网媒开设影评专栏(1996年至今);出版有文集《远离死亡的地方》。  鸟 鹏  他们像鸟一样飞来,又像鸟一样飞走了。  ——题记  “喏,这是我的电话,记得电我!”我坐在收银台前,正将一张粤语经典塞进唱机
期刊
蓝明理 生于1967年12月,广西宜州市北山镇人。现任职于宜州区大数据发展局。工作之余,坚持笔耕,作品有《见世面》《张副乡长开会》《丫变奶》《沉重的牌子》《千年胡杨旷世爱》《迟到的良知》《赌祸》《悲欢乌龟村》等。  乌龟山,形似乌龟。山下就是乌龟村了。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杂姓,也说不准哪年哪代开始立村,反正老皮斑驳的十人合抱的大樟树站在村头告诉人们,乌龟村的炊烟已经飘过了几百年。到底几百年,那恐
期刊
连亭 本名廖莲婷。2012年在《青年文学》《民族文学》发表处女作,现有多篇散文、小说见于《广西文学》 《青年文学》《民族文学》《作品》《文艺报》《美文》《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西部》等刊,出版散文集《南方的河》(作家出版社)。  一  我总觉得有写下这些的必要。  一是因为我近日的思绪总是缠绕在十二三岁那段时光中,回忆总觉得意犹未盡、欲罢不能。  二是我这一两年到处飞,去得最远的地方是新疆和
期刊
赖建辉 生于1960年,求学时遇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半工半读中度过最宝贵的中小学时光。1979年,在桂中农村的一所完小加入教师队伍,随后当了十六年中小学教师。酷爱文学,辛勤笔耕。1996年改行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现供职于柳州市鹿寨县委宣传部。与文字打交道的数十春秋,有两千多篇新闻作品见诸报刊,有两百多篇(首)散文、诗歌在省、市级刊物发表。  一  張进保是我们今天去公敢山采风的带路人。他站
期刊
刘景婧 1987年3月生于广西宁明县。现居南宁。广西理论家协会会员,第七届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学员,鲁迅文学院第四届西南六省青年作家培训班学员。多篇散文、书评、影评发表在《文艺报》《芳草》《广西文学》《广西文艺界》等报刊上。  微凉的空气在指尖跳跃,伴随着窗外孩子们雀跃的笑声震颤着雨后通体晶莹的绿叶。广西的初春,绿意已浓郁得漫山遍野,春雨又将莽莽群山滋润得云蒸雾绕,如同传说中巫师呼风唤雨
期刊
李及婷 1992年生,四川达州人,广西师范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巫师的传人2》是王勇英最新推出的“鸟麻之城系列”第二部,承袭了第一部将民间文化元素与幻想相融合、展现广西少数民族独特文学因子的总特征。在此基础上,王勇英又有了新的探索。作者从儿童文学的视角出发,在乡土叙事的文本话语建构中,或隐或显地呈现出现代人对远离尘嚣的自然故土的眷念与徘徊。在不自觉中透露出以作者为代表的成人世界在社会
期刊
陈通 1962年9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广东民族学院(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在湛江日报社工作至今。 2013年在花城出版社出版三十六万字通讯特写集《春天舞步》,2015年出版三十八万字散文诗歌集《纵览云飞》。现在是湛江日报社党组成员,《湛江日报》副总编辑,《湛江晚报》总编辑。湛江市作家协会主席,广东省记者协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  鸟翅之魅  诗人梁永利在《虫豸》 一诗中写
期刊
彭学明 1964年生,著名作家和文学批评家,毕业于湖南吉首大学外语系。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主任。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多种国家文学大奖评委。四十多篇作品被《新华文摘》《中华文学选刊》《读者》《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转载,7篇作品入选教育部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和大中专院校语文教材。先后获湖南青年文学奖、中国第十一届图书奖、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全国广播电视星光奖。特别是近年因创作出版的
期刊
晚乌 本名郭飞,80后,居黄山,高校教师。写散文,有散文随笔刊于《散文百家》《少年文艺》《奔流》《岁月》等刊物,计发表作品五十余万字,出版散文集《天亮前醒来》。  1  我躺床上,眯眼猜了下时间:清晨六点。  窗外的寂静里,依旧有不寂静的生命气息。看来一些事物赶在我的前面便醒来了,此时它们正张牙舞爪地开始了一天的生活。风是其中之一,它无处不在,把村庄塞得满满的。穿过瓦间的缝隙,它发出悠长而轻微的尖
期刊
我们画圈圈  从河的脖颈开始,向下游走  身上印记是爱的译者的灵光一闪  对爱不具有免疫能力  我们把语言组织得认真、热烈又极具想象  希望触摸到更深的深情,被牢牢记住  我们画圈圈,一遍遍,快活得像两朵自由的水花  ——窗外,岸上行人像散装的糖  空气都是甜腻的  没有谁注意到我们,除了纱帘、天花板  以及最完美的十二月,头发湿漉漉,坐在床边  似乎在和我讲话  下午经过百货大楼,高悬的钟  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