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将从深化思想创新意识、搭建创新管理平台、融合企业实践指导、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培养团队竞赛精神等方面探讨如何创新团队管理模式,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团队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生;创新团队;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机构,承担着创新型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重任。学生创新团队由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构成,共同承担着相应的科研课题任务。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助力计划的推进与完善,团队数量极速增长,这对团队管理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规范大学生创新团队管理变得很紧迫。
1 高职院校构建学生创新团队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科研技术从实验室到社会生产经营的转换是一个具有周期性的活动,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需要积极构建创新科研队伍。21世纪是大科学时代,科研项目的构建需要综合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创新团队也要吸纳多学科人才,使其具有综合性。高校内孵化的学生科研队伍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彰显了高校自身竞争力,实现高效、科学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推进知识产出。虽然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始将学生团队科研立项提上日程,但由于管理模式流于表面,出现一系列负面问题。例如:很多学生认为创新就是在前人的文献上变动一下数据或改变一下观点,没有认真深入探究其中内容;或者认为创新是要从根本上构建出一种没有人提出过的观点,导致对创新的曲解。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高职院校管理机构应结合高职院校创新特色及创新团队需要,尽快制定出一套完整、科学的管理模式,使其为学生团队创新创业项目建设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1]
2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团队管理模式
2.1 增强创新思想意识
从字面意思来看,“创新”有创造的含义,这也是很多团队在平时项目立题时思想上受到的制约。创新指代的内容很多,范围也是从小到大,在管理学生团队时可以首先增强思想上的创新意识,从简入深,使其在循序渐进中感受到创新的意义,提高对科研的认识。近几年,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各个国家都将人才发展视为教育转型的重点内容,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队伍必须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团队管理时,需要不断培养学生成才意识,构建出完整的理论。例如:头脑风暴会议,在集体讨论过程中激发个人智慧,从而促进创新思想的衍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发挥想象力并和其他团队成员共同讨论,产生新的设想。将头脑风暴会议和日常例会结合起来,能够充分调动个人主观能动性,使原有懒散、慢节奏的思考方式向着热烈、快节奏的方向发展,在脑力激荡中拓宽知识视野,使学生队伍能自动、自觉地加入科技学习进程中来。[2]
2.2 搭建创新管理平台
上文中提到,高职院校学生创新队伍中的成员往往来自多个专业,这一交互的研发形式,符合全球化发展原则。在经济市场中也同样如此,国家与国家之间加强交流能够促进文化碰撞,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吸收并综合其优点,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学生创新团队管理中,也同样要实现这种“融合性”,将跨专业融合的思想应用其中,顺应时代趋势。科研立项时要积极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知识界限,使团队管理更加具有开放性、多元化,例如:信息工程、软件专业、产品设计和广告设计等专业都有一定的共同性,可以共同组建创新队伍。知识体系不同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无论是思想还是观念上都会迸发出更多火花,在项目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不同专业的学生会在项目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经过统一讨论,各个成员的创意得到统一发挥。另外在平台中,项目管理者还能够认识到课题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在后期应用时还需要融合市场需求、产品营销、研发生产、设计包装、财务风险等内容,并在平台上积极协调好专业与科研的关系,提高团队整体运作效率。
2.3 融合企业实践指导
创新团队对知识生产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在管理此类队伍时,需要积极融合实践指导,使其科研模式向着现代化、科学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美国研究学者朱克曼就曾经获得诺贝尔奖项的100名学者进行了高深知识产出的研究。随后发现,这些获奖者在跟随导师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最多的不是专业技能、知识理论等显性知识,反而是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工作意识等隐性知识。因此,融合企业实践指导后,高等院校学生科研队伍也能够增加隐性知识储备。在完善生产—学习—研究的三元流程中,需要使企业、高校、学生团队形成良性互助关系,打造合作共赢的局面。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市场和行业敏感度,提高自身的行业观察能力。學生在实践过程中也能够充分将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指导创新团队时,要综合企业师徒制和高等院校教学体制,综合推进人才队伍的创新改革,目前众创空间模式的推进,实现了多方参与、共享成果的良好局面,在其中学生团队可得到充沛资源与技术指导,从而得到很好的锻炼并为国家不断输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创新人才。
2.4 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现代化科技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在大数据理念的引导下,网络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团队的信息交互速度加快,学校在管理人才团队时最重要的就是合理运用数据,从收集到应用形成完整体系。当前,我国已经有很多高校开始引进大数据系统,但是此类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仅仅局限于内部管理工作,而在资料共享、信息沟通等方面比较缺失。因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团队往往需要应用多种交互学科,所以在收集相关数据时存在一定挑战与难度,这就会导致最终信息管理时,数据价值受到影响,且不利于提高学生管理的精准度,而且一旦科研项目信息管理不当,造成泄露,还会对学生个人信息或科研效益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在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创新团队进行管理时,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既要保证安全性与统一性,又要高度保密相关信息,规范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流程与权限,安全保密处理现有数据信息。[3]
2.5 培养团队竞赛意识
通过各种竞赛活动,使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团队能够不断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团队凝聚力,强化合作精神,例如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广赛、挑战杯等就是实践性很强的几种竞赛。在驱动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向指导老师及社会资源寻求帮助,调动产学研协调能力,最终团队成员群策群力顺利完成项目,达到1+1>2的效果。此外,能够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企业的能力以及能够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例如“小平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奖2014年首次面向大学生设置,支持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研究,这就是一种有明确课题目标,需要参赛团队具备较强执行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项目团队奖项,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团队的协作能力,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培养团队竞赛精神在团队管理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可持续发展,需要尽快建设创新型人才供给机制。值此大背景下高职院校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完善的创新团队管理计划,在科学、完善的创新管理模式的指导下,营造校内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学术交流,带动全体学生热爱创新,崇尚科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社会健康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宋吉红,孙阁,齐元静,等.美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林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国林业教育,2018,36(06):74-78.
[2] 申晓晶.辅导员职业能力在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组织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05):113-118.
[3] 陈传忠.一心双环背景下高校学生干部团队建设探析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8):185-186.
[4] 沈海波,朱雄泳.大学生移动应用研发创新团队的建设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12):175-177.
作者简介:柯杉(1968—),男,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传统与数码摄影教学研究与应用。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生;创新团队;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机构,承担着创新型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重任。学生创新团队由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构成,共同承担着相应的科研课题任务。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助力计划的推进与完善,团队数量极速增长,这对团队管理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规范大学生创新团队管理变得很紧迫。
1 高职院校构建学生创新团队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科研技术从实验室到社会生产经营的转换是一个具有周期性的活动,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需要积极构建创新科研队伍。21世纪是大科学时代,科研项目的构建需要综合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创新团队也要吸纳多学科人才,使其具有综合性。高校内孵化的学生科研队伍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彰显了高校自身竞争力,实现高效、科学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推进知识产出。虽然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始将学生团队科研立项提上日程,但由于管理模式流于表面,出现一系列负面问题。例如:很多学生认为创新就是在前人的文献上变动一下数据或改变一下观点,没有认真深入探究其中内容;或者认为创新是要从根本上构建出一种没有人提出过的观点,导致对创新的曲解。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高职院校管理机构应结合高职院校创新特色及创新团队需要,尽快制定出一套完整、科学的管理模式,使其为学生团队创新创业项目建设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1]
2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团队管理模式
2.1 增强创新思想意识
从字面意思来看,“创新”有创造的含义,这也是很多团队在平时项目立题时思想上受到的制约。创新指代的内容很多,范围也是从小到大,在管理学生团队时可以首先增强思想上的创新意识,从简入深,使其在循序渐进中感受到创新的意义,提高对科研的认识。近几年,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各个国家都将人才发展视为教育转型的重点内容,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队伍必须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团队管理时,需要不断培养学生成才意识,构建出完整的理论。例如:头脑风暴会议,在集体讨论过程中激发个人智慧,从而促进创新思想的衍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发挥想象力并和其他团队成员共同讨论,产生新的设想。将头脑风暴会议和日常例会结合起来,能够充分调动个人主观能动性,使原有懒散、慢节奏的思考方式向着热烈、快节奏的方向发展,在脑力激荡中拓宽知识视野,使学生队伍能自动、自觉地加入科技学习进程中来。[2]
2.2 搭建创新管理平台
上文中提到,高职院校学生创新队伍中的成员往往来自多个专业,这一交互的研发形式,符合全球化发展原则。在经济市场中也同样如此,国家与国家之间加强交流能够促进文化碰撞,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吸收并综合其优点,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学生创新团队管理中,也同样要实现这种“融合性”,将跨专业融合的思想应用其中,顺应时代趋势。科研立项时要积极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知识界限,使团队管理更加具有开放性、多元化,例如:信息工程、软件专业、产品设计和广告设计等专业都有一定的共同性,可以共同组建创新队伍。知识体系不同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无论是思想还是观念上都会迸发出更多火花,在项目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不同专业的学生会在项目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经过统一讨论,各个成员的创意得到统一发挥。另外在平台中,项目管理者还能够认识到课题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在后期应用时还需要融合市场需求、产品营销、研发生产、设计包装、财务风险等内容,并在平台上积极协调好专业与科研的关系,提高团队整体运作效率。
2.3 融合企业实践指导
创新团队对知识生产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在管理此类队伍时,需要积极融合实践指导,使其科研模式向着现代化、科学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美国研究学者朱克曼就曾经获得诺贝尔奖项的100名学者进行了高深知识产出的研究。随后发现,这些获奖者在跟随导师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最多的不是专业技能、知识理论等显性知识,反而是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工作意识等隐性知识。因此,融合企业实践指导后,高等院校学生科研队伍也能够增加隐性知识储备。在完善生产—学习—研究的三元流程中,需要使企业、高校、学生团队形成良性互助关系,打造合作共赢的局面。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市场和行业敏感度,提高自身的行业观察能力。學生在实践过程中也能够充分将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指导创新团队时,要综合企业师徒制和高等院校教学体制,综合推进人才队伍的创新改革,目前众创空间模式的推进,实现了多方参与、共享成果的良好局面,在其中学生团队可得到充沛资源与技术指导,从而得到很好的锻炼并为国家不断输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创新人才。
2.4 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现代化科技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在大数据理念的引导下,网络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团队的信息交互速度加快,学校在管理人才团队时最重要的就是合理运用数据,从收集到应用形成完整体系。当前,我国已经有很多高校开始引进大数据系统,但是此类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仅仅局限于内部管理工作,而在资料共享、信息沟通等方面比较缺失。因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团队往往需要应用多种交互学科,所以在收集相关数据时存在一定挑战与难度,这就会导致最终信息管理时,数据价值受到影响,且不利于提高学生管理的精准度,而且一旦科研项目信息管理不当,造成泄露,还会对学生个人信息或科研效益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在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创新团队进行管理时,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既要保证安全性与统一性,又要高度保密相关信息,规范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流程与权限,安全保密处理现有数据信息。[3]
2.5 培养团队竞赛意识
通过各种竞赛活动,使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团队能够不断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团队凝聚力,强化合作精神,例如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广赛、挑战杯等就是实践性很强的几种竞赛。在驱动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向指导老师及社会资源寻求帮助,调动产学研协调能力,最终团队成员群策群力顺利完成项目,达到1+1>2的效果。此外,能够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企业的能力以及能够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例如“小平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奖2014年首次面向大学生设置,支持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研究,这就是一种有明确课题目标,需要参赛团队具备较强执行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项目团队奖项,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团队的协作能力,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培养团队竞赛精神在团队管理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可持续发展,需要尽快建设创新型人才供给机制。值此大背景下高职院校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完善的创新团队管理计划,在科学、完善的创新管理模式的指导下,营造校内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学术交流,带动全体学生热爱创新,崇尚科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社会健康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宋吉红,孙阁,齐元静,等.美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林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国林业教育,2018,36(06):74-78.
[2] 申晓晶.辅导员职业能力在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组织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05):113-118.
[3] 陈传忠.一心双环背景下高校学生干部团队建设探析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8):185-186.
[4] 沈海波,朱雄泳.大学生移动应用研发创新团队的建设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12):175-177.
作者简介:柯杉(1968—),男,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传统与数码摄影教学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