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融合已经进入“快车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新闻传播方式更加便捷,新闻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内容呈现前所未有的大爆发,越来越多的受众选择在新媒体平台中获取新闻信息,满足自身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加强对地市党报编辑记者队伍的培养和管理是提升办报水平的重要途径。融媒体时代,各地市报纷纷在传媒发展的浪潮中以势如破竹的气势扬长避短,实现自身的转型与突破。笔者以平凉日报社为例,分析其打造编辑记者队伍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促进传统报业的优化转型与升级。
培养地市报编辑记者人才是纸媒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传媒业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地市报编辑记者队伍的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纸媒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受众的依赖度,提升经济效益。以平凉日报社为例,自1949年10月份创刊以来,在2002年实现电子化办公;再到2003年1月1日将周六刊四开四版小报,改为周六刊对开大报;从 2006年4月28日起,顺利实现彩版印刷;至今经历多次改版升级与优化,到现在形成优化后的局面,一版为时政要闻版,二版为综合新闻版,三版为社会文化新闻版,四版为国内外时事专题版,周日为《平凉日报,平凉周刊》,平凉日报社的改革实践都接受了历史的检验,并凝聚了一代代报业人的智慧与心血。
新闻产品的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普及,人类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获取有用的信息,通过语音和视频的形式实现实时交流,畅玩动漫游戏实现娱乐的目的。编辑新闻记者既要深入采访现场搜集相关报道材料,又应该掌握现代化传播技术跟受众进行线上线下沟通互动,增加新闻产品的可读性。地市报编辑记者应紧跟时代发展,创新工作方法,吸取先进的经验武装自己,成为现代化专业新闻人才。在融媒体时代,地市报编辑记者积极转型与突破,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来适应时代的变化。
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下,平凉日报社适应整个媒体大环境的变化。在2006年自筹资金创办平凉新闻网在新兴媒体平台上崭露头角,2007年创办《平凉日报。数字报》,2009年平凉手机报,平凉日报新浪、腾讯微博,平凉日报微信公众号等相继成立,形成了“两报一网三微”媒体矩阵,初步实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平凉日报社平均每年有60多篇新闻作品陆续在全国、省、市获得新闻奖,在2017年度甘肃新闻奖报刊单项奖中,有5件作品获奖,其中在
二、三等奖中各占1项,获奖数居全省市州党报第一。这些成绩的背后都依赖于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的地市报编辑队伍,实现地市报的转型与升级。
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平凉日报社妥善解决两厂改制问题平凉日报社在1984年复刊时,原平凉地委印刷厂被整体移交给报社,形成了“一报两厂”的局面。“两厂”经营举步维艰,其自身先天不足,管理经验落后,经营环境恶劣都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平凉日报社于2001年采取“谁投资办厂,谁接纳原厂职工,谁承印报纸”的办法,由报社印刷厂职工出资100多万元,组建了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股份制印务中心,报社和印务中心变成平等的合作伙伴。在市场化运作下,报社给印务中心印报业务,给无形资产,给原印报厂职工;而印务中心则讲印刷质量、讲印刷时效、讲印刷价格,结合报业的发展,统筹发展思路和方向。印务中心对报社则有承诺:报纸上大报、上彩报乃至扩版,印务中心必须更新设备,予以保证,而报社不再作任何投资。由于转换了身份,明晰了产权,印务中心生产效益明显提高。
优化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激活内在动力
平凉日报社职工数不足60人,编辑记者队伍人员短缺,为了提升整体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提高办报质量,报社改变以往“大锅饭”的分配机制,积极采用全新的用人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形成新的分配机制来激发内在动力。为了适应媒体融合的整体需要,平凉日报社把时政新闻记者和社会新闻记者按照一比一的比例进行优化调整,整合部室采编人员队伍,将“硬新闻”和“软新闻”进行了合理配置。平凉日报社积极调整责任编辑和组编人员,以“编组分开”的原则开展工作,另外,为了增加专业的采编队伍力量,分别通过社聘、部聘、返聘和公益性岗位聘用等多种途径来聘用专业的人员,提高聘用人员待遇的方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在全新的分配机制下,对编辑记者队伍人才实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分别按照采编人员、网络管理人员、新闻校对人员等不同的工作性质和知识含量等内容来因岗设酬,以此来拉开差距,提升编辑记者人员的成就感。平凉日报社优化评价模式,综合考量编辑记者的各项能力及出勤状况,按照任务计酬的方式激发员工争先创优,提升工作动力。为了弥补平凉日报社人员短缺的问题,报社实行兼职多酬的方式来给兼职的人员给予报酬,肯定编辑记者人员的价值。
培养地市报编辑
记者队伍的主要途径
精准定位,提升新闻策划能力
地市报编辑记者具备超前思维,提前介入策划和报道才能掌握主动权,掌握一手的新闻宣传线索和资源,获得报道的先机。平凉周刊要求采编人员明确报纸定位,强化新闻策划,针对受众关心的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深度报道,发挥党报“主流舆论阵地”的属性,以新颖的视角和版面语言树立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平凉周刊》首版开设特稿专栏,以此整版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新闻宣传,增加头版新闻的可读性和冲击力。地市报编辑记者关注新闻策划的重要价值,在特稿专栏通过不同的视角挖掘新闻线索,传播社会正能量,关心关注民生民情,在优质的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实践中不断提升策划意识,提前介入选题与采访活动中,把握宣传时机,统一宣传口径,提升报道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例如,平凉日报社新闻采编人员根据甘肃省平凉、庆阳民间盛行的“天价彩礼”现象展开新闻策划活动,通过在《平凉周刊》中进行连续跟踪报道来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通过央视《记者调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国家级新聞媒体的关注进一步扩大了新闻事件的影响力,促进平凉、庆阳两地联手整治“天价彩礼”陋习。 加强互动,提升服务意识
搜集新闻素材,采访新闻事件当事人,撰写新闻稿件,编辑传播新闻产品是地市报编辑记者在以往主要的工作内容。融媒体视域下,地市报编辑记者要打破以往自上而下的宣传模式,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在策划选题过程中积极创新工作模式,突出媒体的服务性,增加跟受众的互动,拓宽工作思路。编辑记者以互联网思维开展工作,依靠互联网大数据搜索功能迅速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跟多元的受众主体进行对接与沟通,通过多种渠道促进事情的圆满解决,以此来迅速回应受众的关切,直击社会热点。例如,《平凉周刊》的采编人员秉持服务受众的理念,加强受众间的联系,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广泛征集社会热点话题,为了回应受众的关切,先后策划了中心城市治堵城区集中供热情况调查、平凉城乡青年婚嫁负担调查、平凉城水资源状况再调查、平凉中心城区房地产市场现状系列调查等。策划的选题紧紧围绕受众普遍关注的事件展开,以平凉城乡养老状况调查系列报道、幼儿入园难现状调查、平凉农村学校温暖工程和营养早餐实施情况调查等选题在各大新兴媒体上进行广泛传播,增强了自身的影响力。为了彰显媒体的服务性,编辑记者还积极策划了《中学生早恋是堵还是疏》《平凉物业管理现状调查》等话题服务受众。
突出特色,创新报道方式
《平凉周刊》被誉为“全省地州市党报之中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周末版” ,这跟其周刊版面设计有着直接的关系。党报图片运用合理,版面设计美观,视觉冲击力强,反映了编辑的思想态度和对报道主题的认知程度。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平凉周刊》在网络新媒体中拓展宣传平台,扩大宣传影响力,在平凉日报微信公众号稿件中点击率最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起到了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宣传教育等作用。采编人员从本土文化入手,坚持挖掘本地文化人物、文化事件、文化故事,以此增加报道特色,树立独特的文化品位。平凉日报社记者创新报道方式通过仰视、平视、侧看的角度关注平凉文史,其策划的《耍社火,平凉人沿袭千年的狂欢节》《大明宝塔,守望平凉 500年》《平凉,唐宋时大名叫渭州》《山水之外,平凉城的另一面》等获得了极大的反响。采编人员在表现手法上创新工作,以“崆峒论剑”“生活帮”“小城故事”“平凉人物”“周末君说”“乡谚俚语”等栏目,提升叙述张力。
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记者的采写编工作也被赋予全新的要求,编辑记者在信息搜集和处理工作中需要依托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创新,打造业务能力过硬的地市报编辑记者队伍,增强地市报的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
(作者單位:平凉日报社)
培养地市报编辑记者人才是纸媒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传媒业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地市报编辑记者队伍的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纸媒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受众的依赖度,提升经济效益。以平凉日报社为例,自1949年10月份创刊以来,在2002年实现电子化办公;再到2003年1月1日将周六刊四开四版小报,改为周六刊对开大报;从 2006年4月28日起,顺利实现彩版印刷;至今经历多次改版升级与优化,到现在形成优化后的局面,一版为时政要闻版,二版为综合新闻版,三版为社会文化新闻版,四版为国内外时事专题版,周日为《平凉日报,平凉周刊》,平凉日报社的改革实践都接受了历史的检验,并凝聚了一代代报业人的智慧与心血。
新闻产品的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普及,人类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获取有用的信息,通过语音和视频的形式实现实时交流,畅玩动漫游戏实现娱乐的目的。编辑新闻记者既要深入采访现场搜集相关报道材料,又应该掌握现代化传播技术跟受众进行线上线下沟通互动,增加新闻产品的可读性。地市报编辑记者应紧跟时代发展,创新工作方法,吸取先进的经验武装自己,成为现代化专业新闻人才。在融媒体时代,地市报编辑记者积极转型与突破,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来适应时代的变化。
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下,平凉日报社适应整个媒体大环境的变化。在2006年自筹资金创办平凉新闻网在新兴媒体平台上崭露头角,2007年创办《平凉日报。数字报》,2009年平凉手机报,平凉日报新浪、腾讯微博,平凉日报微信公众号等相继成立,形成了“两报一网三微”媒体矩阵,初步实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平凉日报社平均每年有60多篇新闻作品陆续在全国、省、市获得新闻奖,在2017年度甘肃新闻奖报刊单项奖中,有5件作品获奖,其中在
二、三等奖中各占1项,获奖数居全省市州党报第一。这些成绩的背后都依赖于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的地市报编辑队伍,实现地市报的转型与升级。
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平凉日报社妥善解决两厂改制问题平凉日报社在1984年复刊时,原平凉地委印刷厂被整体移交给报社,形成了“一报两厂”的局面。“两厂”经营举步维艰,其自身先天不足,管理经验落后,经营环境恶劣都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平凉日报社于2001年采取“谁投资办厂,谁接纳原厂职工,谁承印报纸”的办法,由报社印刷厂职工出资100多万元,组建了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股份制印务中心,报社和印务中心变成平等的合作伙伴。在市场化运作下,报社给印务中心印报业务,给无形资产,给原印报厂职工;而印务中心则讲印刷质量、讲印刷时效、讲印刷价格,结合报业的发展,统筹发展思路和方向。印务中心对报社则有承诺:报纸上大报、上彩报乃至扩版,印务中心必须更新设备,予以保证,而报社不再作任何投资。由于转换了身份,明晰了产权,印务中心生产效益明显提高。
优化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激活内在动力
平凉日报社职工数不足60人,编辑记者队伍人员短缺,为了提升整体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提高办报质量,报社改变以往“大锅饭”的分配机制,积极采用全新的用人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形成新的分配机制来激发内在动力。为了适应媒体融合的整体需要,平凉日报社把时政新闻记者和社会新闻记者按照一比一的比例进行优化调整,整合部室采编人员队伍,将“硬新闻”和“软新闻”进行了合理配置。平凉日报社积极调整责任编辑和组编人员,以“编组分开”的原则开展工作,另外,为了增加专业的采编队伍力量,分别通过社聘、部聘、返聘和公益性岗位聘用等多种途径来聘用专业的人员,提高聘用人员待遇的方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在全新的分配机制下,对编辑记者队伍人才实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分别按照采编人员、网络管理人员、新闻校对人员等不同的工作性质和知识含量等内容来因岗设酬,以此来拉开差距,提升编辑记者人员的成就感。平凉日报社优化评价模式,综合考量编辑记者的各项能力及出勤状况,按照任务计酬的方式激发员工争先创优,提升工作动力。为了弥补平凉日报社人员短缺的问题,报社实行兼职多酬的方式来给兼职的人员给予报酬,肯定编辑记者人员的价值。
培养地市报编辑
记者队伍的主要途径
精准定位,提升新闻策划能力
地市报编辑记者具备超前思维,提前介入策划和报道才能掌握主动权,掌握一手的新闻宣传线索和资源,获得报道的先机。平凉周刊要求采编人员明确报纸定位,强化新闻策划,针对受众关心的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深度报道,发挥党报“主流舆论阵地”的属性,以新颖的视角和版面语言树立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平凉周刊》首版开设特稿专栏,以此整版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新闻宣传,增加头版新闻的可读性和冲击力。地市报编辑记者关注新闻策划的重要价值,在特稿专栏通过不同的视角挖掘新闻线索,传播社会正能量,关心关注民生民情,在优质的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实践中不断提升策划意识,提前介入选题与采访活动中,把握宣传时机,统一宣传口径,提升报道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例如,平凉日报社新闻采编人员根据甘肃省平凉、庆阳民间盛行的“天价彩礼”现象展开新闻策划活动,通过在《平凉周刊》中进行连续跟踪报道来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通过央视《记者调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国家级新聞媒体的关注进一步扩大了新闻事件的影响力,促进平凉、庆阳两地联手整治“天价彩礼”陋习。 加强互动,提升服务意识
搜集新闻素材,采访新闻事件当事人,撰写新闻稿件,编辑传播新闻产品是地市报编辑记者在以往主要的工作内容。融媒体视域下,地市报编辑记者要打破以往自上而下的宣传模式,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在策划选题过程中积极创新工作模式,突出媒体的服务性,增加跟受众的互动,拓宽工作思路。编辑记者以互联网思维开展工作,依靠互联网大数据搜索功能迅速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跟多元的受众主体进行对接与沟通,通过多种渠道促进事情的圆满解决,以此来迅速回应受众的关切,直击社会热点。例如,《平凉周刊》的采编人员秉持服务受众的理念,加强受众间的联系,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广泛征集社会热点话题,为了回应受众的关切,先后策划了中心城市治堵城区集中供热情况调查、平凉城乡青年婚嫁负担调查、平凉城水资源状况再调查、平凉中心城区房地产市场现状系列调查等。策划的选题紧紧围绕受众普遍关注的事件展开,以平凉城乡养老状况调查系列报道、幼儿入园难现状调查、平凉农村学校温暖工程和营养早餐实施情况调查等选题在各大新兴媒体上进行广泛传播,增强了自身的影响力。为了彰显媒体的服务性,编辑记者还积极策划了《中学生早恋是堵还是疏》《平凉物业管理现状调查》等话题服务受众。
突出特色,创新报道方式
《平凉周刊》被誉为“全省地州市党报之中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周末版” ,这跟其周刊版面设计有着直接的关系。党报图片运用合理,版面设计美观,视觉冲击力强,反映了编辑的思想态度和对报道主题的认知程度。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平凉周刊》在网络新媒体中拓展宣传平台,扩大宣传影响力,在平凉日报微信公众号稿件中点击率最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起到了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宣传教育等作用。采编人员从本土文化入手,坚持挖掘本地文化人物、文化事件、文化故事,以此增加报道特色,树立独特的文化品位。平凉日报社记者创新报道方式通过仰视、平视、侧看的角度关注平凉文史,其策划的《耍社火,平凉人沿袭千年的狂欢节》《大明宝塔,守望平凉 500年》《平凉,唐宋时大名叫渭州》《山水之外,平凉城的另一面》等获得了极大的反响。采编人员在表现手法上创新工作,以“崆峒论剑”“生活帮”“小城故事”“平凉人物”“周末君说”“乡谚俚语”等栏目,提升叙述张力。
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记者的采写编工作也被赋予全新的要求,编辑记者在信息搜集和处理工作中需要依托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创新,打造业务能力过硬的地市报编辑记者队伍,增强地市报的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
(作者單位:平凉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