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成为了重中之重。本文从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城市景观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及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具体实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规划;生态景观;城市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城市规划工程开发的不断壮大,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的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我国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期,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的研究,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1、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污水和废物,有的未经处理就对外排放,再加农田中大量化肥和农药的残留物,最终都汇聚到湿地和水体之中,大大超过了湿地的自净能力,导致湿地水质下降、湿地生物物种减少、生态功能退化,破坏了湿地乃至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追求短期效益,过度开发、超负荷接待游客,导致著名的湿地景观受到严重的破坏。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断在湖泊、河流、湿地周边大量新建游乐场所、开发房地产,这些都在导致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2、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
人口压力,宏观上的人口压力方面,生态环境的变迁与人口压力有莫大的联系,长期的人口压力引起了中国生态资源的破坏。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大城市问题越来越多,城市病越来越突出,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市场压力: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付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的提供,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处并不会加大总成本。
三、城市景观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1、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实现城市功能
这是城市景观的本质作用。首先,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与城市中的主体——人,共同构成一个城市有机生动的整体生态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保持景观各要素的合理空间分布和结构比例,不仅是维持城市整体生态平衡,保证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前提和基础,而且能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愉快、便捷、健康的“宜居”生活环境,这是构成和体现生态型城市的最基本条件。其次,现代城市中的市政建筑、商业设施、广场、道路、公共环境空间、绿化、照明等等各种景观设施,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实现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目标服务,满足城市高度密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实现功能快速、高效、节能、持续转换的需要,以保证城市功能的实现。
2、支持人的行为
环境行为学认为,环境与人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环境影响人的行为,人在环境中的活动也会影响并改变环境。城市景观环境在为市民提供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着多种体验和感受,如愉悦、舒适、亲切、快感、安宁、认同,以至于自我思考和自创造的可能。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场所,是心灵的栖息地”。
3、展示城市形象,传承城市文化
城市的景观是一个城市地域特征的集中体现,它体现着这个城市在发展中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风貌、文化理念、民风民俗,甚至当政者的执政理念。同时,城市景观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市民对文化的认知水平,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接纳新文化的能力。
四、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具体实施
1、合理的植物配置
城市生态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形成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其次,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地,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最后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地域人文特色。
2、加强的物种多样性
城市生物多样性包括景观多样性,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栖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植物园的设计以其园林景观类型的多样化,以及物种的多样性等来维持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因此,物種配置以本土和天然为主,让地带性植被—温带阔叶林等的建群种,如国槐、油松、皂角等作公园绿化材料的主角,让野生植物、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这种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和异质性,将带来动物景观的多样性,能诱惑更多的昆虫、鸟类和小动物来栖息。
3、人工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搭配
城市人工景观要与自然生态景观有机结合,形成城市特有的地貌及生态特征,从而维系独特的城市生态景观。(1)利用自然沟渠、景观廊道将绿化植被引入城区主体的视野,强化包头市山脊线-城市轮廓-草原-湿地的特有视觉效果,引导人们感受自然与人工和谐的优美景观。(2)街巷空间具有独特的魅力,构成了层次丰富、内涵厚重的街巷景观。(3)现代新颖的工业区有充足的绿化和开敞空间,建筑密度低,成为清爽宜人、简洁高效的空间环境。
4、景观生态公园规划
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和进一步向郊区化扩展,公园的道路广场和建筑布局,应在充分考虑地形条件的基础上进行,避免大的人工干涉而增加造价、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过程与表土结构。从生态角度考虑的道路广场与建筑布置,应包括如下因素:道路的选线应按用地评价的适宜度等级,将适宜度大的地段留作绿色植物的布置使用;道路宽度最大不超过4m~5m。在重要的地段,如湿地、草甸等处,应设木桥架空跨越,以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道路、广场应采用自然石材为主,避免使用水泥砂浆下垫层或勾缝,以保持水的渗透,减小地面径流;采用砾石铺砌的小路,可采用环保氧树脂粘结,此举可保持路面整体性,并不致破坏其渗水功能;公园的建筑总量应不超过总用地的2%,多数建筑应布置在辅助区。核心区、拓展区应尽量减少建筑安排。位于群落中的公园建筑,当建筑面积要求较大时,应考虑压缩平面,增加高度,以减少挤占绿化用地。
五、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实践案例简介
在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实践方面,许多地方结合不同层次的规划,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其中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开展城市生态规划实践最为广泛,以《江苏省沿江城市带规划》、《江苏省沿江风光带规划》有较强的代表性,该项目的研究,系统探索了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实践中的生态规划关键技术与方法,从实践中推动了城市生态规划理论水平的提升。
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目标。通过引入生态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可以在区域范围内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与有效利用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协调,确保区域城镇及产业发展的生态负荷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保障区域生态安全。2004年编制的《江苏省沿江城市带规划》针对江苏省沿江地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以及未来发展中可能受到的资源环境约束,通过提高工业用地效率、用水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图1-图3),贯彻了“节地、节水、节能、减排”的要求。针对同一区域编制的《江苏省沿江风光带规划》,着眼于快速发展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人文风光营造之间的和谐共建、互促互进,采用遥感数据和GIS技术为规划提供基础支撑(图4、图5)。
六、结束语
通过对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的问题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生态景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城市规划的后续发展中,要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相结合的思考,确保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史云宇,付志彬.探讨生态城市体系的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关系表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4):48-51.
[2]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10):13-15.
[3]韦松林.城市滨水景观建设初探[J].农业与技术,2010(8):92-97.
[4]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规划;生态景观;城市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城市规划工程开发的不断壮大,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的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我国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期,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的研究,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1、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污水和废物,有的未经处理就对外排放,再加农田中大量化肥和农药的残留物,最终都汇聚到湿地和水体之中,大大超过了湿地的自净能力,导致湿地水质下降、湿地生物物种减少、生态功能退化,破坏了湿地乃至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追求短期效益,过度开发、超负荷接待游客,导致著名的湿地景观受到严重的破坏。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断在湖泊、河流、湿地周边大量新建游乐场所、开发房地产,这些都在导致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2、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
人口压力,宏观上的人口压力方面,生态环境的变迁与人口压力有莫大的联系,长期的人口压力引起了中国生态资源的破坏。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大城市问题越来越多,城市病越来越突出,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市场压力: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付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的提供,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处并不会加大总成本。
三、城市景观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1、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实现城市功能
这是城市景观的本质作用。首先,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与城市中的主体——人,共同构成一个城市有机生动的整体生态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保持景观各要素的合理空间分布和结构比例,不仅是维持城市整体生态平衡,保证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前提和基础,而且能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愉快、便捷、健康的“宜居”生活环境,这是构成和体现生态型城市的最基本条件。其次,现代城市中的市政建筑、商业设施、广场、道路、公共环境空间、绿化、照明等等各种景观设施,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实现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目标服务,满足城市高度密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实现功能快速、高效、节能、持续转换的需要,以保证城市功能的实现。
2、支持人的行为
环境行为学认为,环境与人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环境影响人的行为,人在环境中的活动也会影响并改变环境。城市景观环境在为市民提供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着多种体验和感受,如愉悦、舒适、亲切、快感、安宁、认同,以至于自我思考和自创造的可能。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场所,是心灵的栖息地”。
3、展示城市形象,传承城市文化
城市的景观是一个城市地域特征的集中体现,它体现着这个城市在发展中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风貌、文化理念、民风民俗,甚至当政者的执政理念。同时,城市景观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市民对文化的认知水平,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接纳新文化的能力。
四、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具体实施
1、合理的植物配置
城市生态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形成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其次,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地,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最后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地域人文特色。
2、加强的物种多样性
城市生物多样性包括景观多样性,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栖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植物园的设计以其园林景观类型的多样化,以及物种的多样性等来维持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因此,物種配置以本土和天然为主,让地带性植被—温带阔叶林等的建群种,如国槐、油松、皂角等作公园绿化材料的主角,让野生植物、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这种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和异质性,将带来动物景观的多样性,能诱惑更多的昆虫、鸟类和小动物来栖息。
3、人工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搭配
城市人工景观要与自然生态景观有机结合,形成城市特有的地貌及生态特征,从而维系独特的城市生态景观。(1)利用自然沟渠、景观廊道将绿化植被引入城区主体的视野,强化包头市山脊线-城市轮廓-草原-湿地的特有视觉效果,引导人们感受自然与人工和谐的优美景观。(2)街巷空间具有独特的魅力,构成了层次丰富、内涵厚重的街巷景观。(3)现代新颖的工业区有充足的绿化和开敞空间,建筑密度低,成为清爽宜人、简洁高效的空间环境。
4、景观生态公园规划
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和进一步向郊区化扩展,公园的道路广场和建筑布局,应在充分考虑地形条件的基础上进行,避免大的人工干涉而增加造价、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过程与表土结构。从生态角度考虑的道路广场与建筑布置,应包括如下因素:道路的选线应按用地评价的适宜度等级,将适宜度大的地段留作绿色植物的布置使用;道路宽度最大不超过4m~5m。在重要的地段,如湿地、草甸等处,应设木桥架空跨越,以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道路、广场应采用自然石材为主,避免使用水泥砂浆下垫层或勾缝,以保持水的渗透,减小地面径流;采用砾石铺砌的小路,可采用环保氧树脂粘结,此举可保持路面整体性,并不致破坏其渗水功能;公园的建筑总量应不超过总用地的2%,多数建筑应布置在辅助区。核心区、拓展区应尽量减少建筑安排。位于群落中的公园建筑,当建筑面积要求较大时,应考虑压缩平面,增加高度,以减少挤占绿化用地。
五、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实践案例简介
在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实践方面,许多地方结合不同层次的规划,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其中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开展城市生态规划实践最为广泛,以《江苏省沿江城市带规划》、《江苏省沿江风光带规划》有较强的代表性,该项目的研究,系统探索了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实践中的生态规划关键技术与方法,从实践中推动了城市生态规划理论水平的提升。
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目标。通过引入生态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可以在区域范围内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与有效利用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协调,确保区域城镇及产业发展的生态负荷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保障区域生态安全。2004年编制的《江苏省沿江城市带规划》针对江苏省沿江地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以及未来发展中可能受到的资源环境约束,通过提高工业用地效率、用水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图1-图3),贯彻了“节地、节水、节能、减排”的要求。针对同一区域编制的《江苏省沿江风光带规划》,着眼于快速发展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人文风光营造之间的和谐共建、互促互进,采用遥感数据和GIS技术为规划提供基础支撑(图4、图5)。
六、结束语
通过对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的问题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生态景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城市规划的后续发展中,要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相结合的思考,确保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史云宇,付志彬.探讨生态城市体系的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关系表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4):48-51.
[2]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10):13-15.
[3]韦松林.城市滨水景观建设初探[J].农业与技术,2010(8):92-97.
[4]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