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来源 :创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ming2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事实上,“纪要”只是易到用车网的创始人周航一个人的发言。他的发言让这次沙龙有了价值。这是当年《还我创业权》(见本刊2010年第4期)声音的延续:做一个公民,在阳光下创业。它也是对张维迎“从特权到权利”演讲的回应。
  周的发言获得了与会创业家们的赞同。他们有强烈的同感,周航简明、深入地表达了他们的感觉。我们不知道是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始对周航的话题感兴趣,但无疑,它与每一个人有关,如果这个人没有蒙住眼睛,堵住耳朵。
  生气的中国人肯定比从前要多,愿意大声说自己生气的人还很少。周航的声音也并不算大。只要还有一个声音,就有希望。国家,是我们的国家,它的存在是为了我们,而不是相反。我们愿意做这样的声音的放大器。至于为什么要生气。细读这篇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它问的是“中国人”。我们尚未想出一个中国人会反问的理由。
  我最近一直在看一本书,写1985年之前的台湾,我觉得跟我们现在也非常类似。当中有一篇我觉得会影响华人世界50年的文章,叫《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可参见本期“书架”)。我也做过政协委员,之前一直有这样的想法:我们说了半天也没什么用,这么大的事儿也不是我们能干得了的事儿,也不是我们能影响、能改变的事情,改变不了还可能有风险,索性我们就闭口不说了。
  这也是中国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的犬儒精神,我觉得是时候改变了,因为第一,你不说,永远没有机会改变,说了就有机会改变。第二,如果你自己都不拯救你自己,那你指望谁来拯救呢?再说了,为什么别人就有义务要来拯救你呢?第三,今天我们不管声音多么微小,我觉得我们应该首先要勇敢地说出来。说出来,这个事情能不能解决?没有人能够担保一定能解决,但至少给了你自己和你自己所代表的团体一个希望。
  我感觉现在比以前是在倒退,周围很多人都非常沮丧。最近这一年下来,我参加各种饭局,有个特点,不管以什么话题开始,都是以一个共同的话 题结束。不管你是谈创业、谈行业,最后都会以政治的话题结束。这说明什么呢?我们本身没有人愿意当愤青,说明这个环境已经影响到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议论它的地步了。当这个社会全民都在谈政治的时候就说明这个社会病了,真正的社会就应该是吃喝玩乐、风花雪月。
  谁来拯救活在这个病了的社会中的我们自己呢?除了移民还能做什么呢?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扭转这个局面、推动这个社会前进的一份力量。我认为这也恰恰符合创业者自身的利益。所以我觉得,必须要说出来,用正面的方式、建设性的方式说出来。我们不能仅仅是去网上揶揄调侃这些事情,我觉得我们一定要说出来,不管是批评还是建设性的意见。
  我觉得我们需要让社会、让大家、让更多人听到我们到底需要什么、到底反对什么,以及为什么。我觉得我们要大胆和勇敢地说出来。其实人心向背,早有决断,只是没有人站出来。《让子弹飞》这部电影里有很多的隐喻,尤其是到电影结尾的时候(此处有删节)。
  中国所有的问题,不管是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一切一切的问题最后
  都有一把锁,就是政治这把锁。政治这把锁不开,别的问题都是纠结来纠结去,就是一碗残羹剩饭还要让你们申请。我们应该分清什么是特权,什么是权利。比如我们都说小微企业要减税。为什么小微企业就要减税呢?我们应该关心的是什么呢?是税种和税率到底该由谁来决定。
  我觉得创业对中国太重要了。不仅仅是对我们自身——我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实现了财务自由;到底我们做这件事情对社会有什么意义,跟别人有什么关系?我们要让大家认识到创业是有社会意义的——目前在中国,推动社会进步可能最有价值的力量就是这股创业精神,因为只有创业才能获得阳光下的财富。
  只有创业才能带来人格的独立。做公务员自然会形成尊卑长幼,在大国有企业里老板就是皇上,而在创业者身上不是这样的,他们都是独立的,因此能够带给社会这样的精神。到底什么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才好呢?是当公务员,还是当创业者,还是当安分守己的小市民?哪个文化应该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我觉得这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问题。这个社会选择了什么样的文化,就决定这个社会到底有没有前途。
  当然,肯定不是说每个人都适合创业。适合创业的永远只是小部分的人。但是我觉得不管你是做学生、做教授还是做其他什么,都要有一种创业者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整个的创业团体带给这个社会的价值。就像美国一样,美国永远都宣传个人英雄,但我们知道我们每个人并不一定都能成为英雄,但如果这个社会都在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这个社会才有前途。
  举个例子,我创立上个公司的时候,收购过国有企业,也享受过拿地之类的优惠政策。现在我想如果再有这些政策我还要不要?不要。这东西没有白要的,都要付出隐性或者显性的代价,他一定要通过某种方式再拿回去。我们之所以要创业,不就是为了能站起来吗?我们干吗又为了这点儿蝇头小利蹲下去呢?这是最大的问题,是精神上的,把你整个人的心智模式改变了,有的企业把跟政府要钱当成了收入来源。
  我希望《创业家》承担一些社会性的话题。到底能不能谈一些商业价值以外的东西?我觉得是这个时候了,因为经过前几年的发展,《创业家》这本杂志已经成了很多创业者心中的精神家园,他们希望在这儿获取到更多的东西。
其他文献
微博营销的四种玩法  微博易原本想做中国的twitter,产品叫“滴www.dii.cn”,并开发出了中国第一个客户端版本的类twitter产品,产品于2009年5月上线。2009年8月,由于新浪微博上线以后,发展势头迅猛,“滴”基本没戏,公司开始转型尝试做微博营销。  微博易在转型之初,总共尝试过四个方向。这四个方向,依稀就是现在微博营销领域的四大派系和玩法。  尝试方向 1 官博代运营  最高
期刊
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形容我们走上创业之路的心境,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创业的高楼永无止尽,上了一层又一层,所以“孤独感”是创业者的常态,尤其在初创时。  都说创业本来就不是人人都能干的事情,祝贺你,走上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孤独应该是创业者的荣誉感。正是这种自寻的孤独中,才历练出了创业者这一特殊的人群,创业最后的成功都取决于人,创业者的人生历练、性情、情商、智慧、修炼、价值观……都在漫长的孤独中
期刊
犹太人说,“女人和小孩的钱最好赚”,事实真的如此吗?这个行业为什么会被男人掌控?暴利背后又有怎样的隐情?  3月8日晚,广州,《创业家》举办的“女人生意沙龙”在红专厂的一间会议室里召开。如果抛开谈论的话题,你压根不会想到这个场子和女人有啥关系。能容纳几十人的空间里充斥着一群“爷们儿”,少数几个女性成了为数不多的点缀。没错,女人生意被男人把持着,他们懂女人,更懂得如何赚女人的钱。  干这行的大都是“
期刊
《创业家》:你看过的书里,有对你运营公司有启发的吗?  杨勇:我悟了一个东西:备胎原理。作为一个企业,一定不要相信任何人。不是说不放权给他做事,但是你永远记住,一定要为他准备好备胎。如果他走了,是不是有人能替换他。如果备胎配备好了,就算他抬屁股走了,我的备胎也能一下子上去。就算放在旁边不用,也是个压力,他会有危机感,更加卖命。  《创业家》:你说做企业不能相信任何人,那你有孤独感吗?  杨勇:有。
期刊
疯狂的投资  砰!郁金香形状的杯子碰在一起,红酒沿着玻璃壁流淌下来。  杨勇和刘映东相视一笑。4.5亿元人民币,这可不是一笔小钱,不管怎么说也值得喝上一杯。更何况,祝酒可是任何一个融资新闻发布会的保留节目,身为主角,怎能错过。  “董事长。”刘映东侧了侧身体,让杨勇站到最中间的位置。作为这家公司的总裁,刘映东向来明白自己的角色。谁是男一号,谁是男二号,什么时候应该往前冲,什么时候应该往后退,这么微
期刊
被吹捧放大的微电影背后,是一个正在整合的新商业利益链。但是微电影能走多远?会否形成一次产业大变革?  2009年某天,王太利站在嘈杂喧嚣的公交车上,沉浸在给新歌《老男孩》填词的情绪低潮中,突然间泪流满面。带着跟微电影诀别的打算,他将以往创作的两首歌《祝福你亲爱的》和《你在哪里》的歌名糅进了《老男孩》的歌词里,想给过往的日子立起一块墓碑。  这是微电影热潮前夜。  “家里人不理解,看不到希望,事业无
期刊
大股东不再看好,创始人还应不应该坚持?关公司到底是大股东还是创始人说了算?伴随团宝、星辰急便的逼债、“跑路”等负面新闻能否避免?《创业家》杂志2012年3月刊封面文章《生死团宝》在创业和投资圈引发了大量争论。为此,《创业家》3月13日组织了一场小型讨论会,与会的投资人、创业者、律师就“关公司”话题进行了交流:体面地关公司,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为什么要关公司?  尽管创业者们对“做最坏的打算、做
期刊
1月,一条269公斤的蓝鳍金枪鱼被一家寿司店以5649万日元(约合464万元人民币)拍得。商业价值刺激了日本、欧洲和北非渔业公司,以及海盗和意大利黑手党近十年在地中海渔场的疯狂扫荡:由空中的渔业侦察机领航,以配备有声纳系统的围网船实施捕捞。效率之高令人咂舌,成千上万条来地中海产卵的金枪鱼在长达几公里的围网下无路可逃。有资料显示,自1996年以来,地中海的金枪鱼船队扩充了三倍,捕捞船总数多达1700
期刊
在东亚国家里,韩国的教育环境跟中国更为相似:是否能上大学很重要,上什么样的大学很重要,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所以,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舍得花钱。2009年,韩国用于公共教育的经费达到了55万亿韩元,占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与此同时,私人的教育支出超过了20万亿韩元。如此沉重的负担,已被视为导致韩国低出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八成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曾请过家教或上过补习班(线上或线下的)。线下补习课程的
期刊
在深水远洋,《创业家》记者听到了一个关于蓝鳍金枪鱼的故事。  “2009年的时候,我们在斐济的船队钓到一条70多公斤重的蓝鳍。鱼钓上来,公司指示船长马上回航,回到基地后,又马上租直升机运走。”说起两年前的“蓝鳍奇遇”,深圳深水远洋的报关员赖宇峰仍然有些兴奋。“在斐济6年,我们就钓到这唯一的一条。”赖宇峰说不清它到底卖了多少钱,但今年1月5日的一桩交易可作参考: 那是条不小心上钩的过路蓝鳍,就这个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