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蜕变之路
山东济阳:打造名牌食品企业的栖息地
从旺旺、达利园、统一、上好佳、爱之味,到巧媳妇、德馨斋、李锦记、天地健等品牌食品;从“垛石”牌番茄、“曲堤”牌黄瓜到黄河大米、“仁风”牌富硒西瓜……“济阳产”食品正源源不断地走向全国各地。
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山东省济阳县食品工业企业已达到142家,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52家,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食品工业产值以年均递增30%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现占全县工业产值的三成以上,已成为带动济阳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主导产业。
从食品产业为零到成为食品企业聚集的热土,再到成为黄河北最大食品工业基地;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到农产品品牌基地大县,再到全国食品工业强县,10年时间,山东济阳县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从无到有:10年形成“抱团效应”
地处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南部的济阳是个传统农业县,很难想象,这个距济南市区仅30公里、距济南国际机场仅8公里、国道省道四通八达的县城,10年之前,食品产业还几乎是“零”。
转机出现在2001年。
这一年,台湾旺旺集团经过多方考察,最终选定在济阳投资建厂。但鉴于以往的经验,他们担心当地政府的运作效率,便试探地问:一个月内能否开工建厂?
旺旺不知道,10年时间,穷则思变的济阳人已经积蓄了太多的能量。签约后,征地、评估、补偿、兑现、拆迁、清障、整地……一系列繁杂的工作,当地只用了3天便全部完成。建设阶段,济阳人利利索索地仅用5个月便建成了2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更让对方惊呼“想不到”。
一时,“济阳速度”传为佳话。达利集团、上好佳集团、巧媳妇等一大批名优食品企业慕名接踵而来。济阳开始成为全国食品企业青睐的热土。
2003年,济阳人又抓住了济北经济开发区被定为省级开发区的机遇,先后规划建立了山东省(济北)台湾工业园,山东韩国工业园,山东华侨工业园和山东电子信息产业园。很快这四大园区成为高新企业的密集区。
初步形成“抱团效应”后,济阳县委县政府加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并逐步建立起政府服务体系和多元供给相结合的公共服务架构。这进一步激发了引入企业的活力。
旺旺集团山东总厂先后11次追加投资,目前拥有山东旺旺、山东大旺、山东明旺、山东瑞旺等7个子公司,总投资2亿美元,生产120多种休闲食品,年产值达到20亿元,成为旺旺集团在大陆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去年旺旺集团追加投资7000万美元,新上12条A3高速牛奶生产线,全部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35亿元、利税3.2亿元。耐斯企业集团是台湾知名企业,规划在济阳投资2.5亿美元,建设爱之味食品等3个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可实现税收1.5亿元。
依靠科技进步和实施名牌战略,这些食品工业创出了一大批深受消费者欢迎、享誉全国的产品,成为济阳县食品工业开拓市场、快速发展的动力。如休闲食品行业的旺旺雪饼、旺旺仙贝、旺旺鲜虾酥、可比克薯片、旺旺果冻系列等;饮料行业的旺仔牛奶、達利园优先乳、邦德咖啡、和其正凉茶等;饼干行业的好吃点饼干、旺仔小馒头等。
在食品产业发展过程中,济阳人用速度说话,让效率服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台湾统一集团与济阳签约以来,在短短27天内项目立项、公司注册等企业成立手续全部办理完毕;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完成项目清点、清障等工作,并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通过省政府审批用地,成为2011年济南市第一个通过土地审批的项目,创造了济阳项目落户的又一个“济阳速度”。
鉴于济阳项目推进速度及服务诚意,统一集团总裁林苍生、副董事长罗智先、大陆总部总经理林武忠首次破例,亲自参加了济阳统一项目奠基仪式,并在投资9000万美元的基础上,把一期注册资金从1800万美元追加到3000万美元。据了解,统一集团在济阳总投资1亿美元,注册资本3000万美元,项目规划建设2条无菌饮料生产线、2条制瓶生产线、4条方便面生产线等。预计明年8月竣工投产,建成后年总产值将达15亿元。
从规模化到专业化:农产品基地成食品企业“第一车间”
在济阳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县内丰富、可靠、安全的农产品资源成为强大的内在支撑。
食品工业的原料来自农产品,食品制造强有力的发展既需要大量原材料的保证,也需要大量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供应。而济阳作为传统的农产品大县,素有丰富的农牧产品,如大量的面粉、牛奶,鸡蛋等。
但传统上,当地的观念一直是“农业生产什么,食品工业就加工什么,市场就销售什么”。各地的农产品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市场效益也比较低下。
不过,在福建达利集团和山东旺旺集团等企业进驻济阳县后,济阳人敏锐地意识到——这些食品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必定每年消化掉大量的农副产品。而从成本与安全角度计,这些有实力的龙头食品加工企业也表达了建设“自己的原料基地”的愿望。
“工农可以结合起来发展。”济阳人开始认识到,当地的农产品资源应从无意识的自发生产到有意识地配合食品工业生产,应积极引导农民由过去单纯资源性开发转向商品化经营开发,通过基地化、集约化生产,为食品工业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联合的产业新格局。
由此,济阳县从战略布局,积极加强与食品工业相配套的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把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的建设当作现代食品产业发展的“第一车间”来经营。通过建立紧密型利益连接机制,探索出了一条“企业+基地+农户”的路子。如针对县内的牛奶企业,济阳鼓励全县的奶农扩大奶牛养殖,并从最初的规模化向专业化要求迈进。
2010年,旺旺集团新上12条A3鲜奶生产线,投产后日需鲜奶300吨,经济阳县政府协调,由当地为旺旺供应鲜奶。据此推算,需要达到5万头奶牛养殖规模才能满足企业需求。为此,济阳县专门出台了《济阳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奶业发展的意见》,内容包括购牛补贴、新建奶牛养殖场(小区)补贴、用地补贴、牛奶质量管控、奖励资金等5项扶持政策,为促进奶牛养殖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同时,把奶业生产列为“四个一”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重要内容。截至2011年,全县已建成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18处,奶牛存栏量达到2万多头,为乳制品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原料。
“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而济阳就能为我们保质保量地提供什么。”一位企业负责人感慨。
从资金到政策:培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本地品牌
在食品工业和当地农产品资源形成初步的良性互动之后,济阳人开始思索:如何做强做精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本地品牌?
济阳县辖8镇2个办事处,850个行政村,因当地水资源丰富加之水质较好,出产的农产品一向有较好的口碑,但长期以来却苦于“叫好不叫座”。为破解这一难题,济阳县委县政府从结构调整入手,引导农民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农产品,以镇、村为单位打造特色品牌基地。
以“曲堤”牌黄瓜为例,记者了解到,“曲堤”黄瓜已成为全国最贵的黄瓜品种之一。而5年前,现在的“摇钱瓜”还是村民们口中的“烂黄瓜”,“不值钱,也没人要”。当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又充分征求广大村民的意见,最后经民主决策,确定了“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蔬菜大棚提升产业化水平”的路线。并且,政府配套制定了《曲堤镇土地流转办法》,如推出了对村民新上大棚“每米补贴15元”等鼓励性措施;为了帮助村民解决建棚资金问题,政府也积极为农户争取优惠政策,争取信用社贷款……
大棚“扶上马”之后,当地政府又迅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提供优质的“标准化”服务上来,狠抓质量管理。如统一生产规程,推行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严格黄瓜检测标准等。农业技术人员则常年下村入户进户入棚,手把手面对面传授技术解决难题,并引导村民通过自学提高种植水平……
目前,出产黄瓜的曲堤镇已形成“市场+基地+农户”的现代产业化生产模式,做大做强了“黄瓜经济”。现曲堤镇拥有冬暖式黄瓜大棚达到2.5万个,占地4.3万亩,成为江北最大的黄瓜生产基地。与之伴生的曲堤黄瓜批发市场年交易量达3.5亿公斤,成交额超过10亿元,也成就了批发市场的“长江以北之最”。
而“曲堤”牌黄瓜只不过是济阳众多农产品品牌中的一个。记者获悉,济阳目前已建成“垛石”牌番茄、“仁风”牌富硒西瓜等10个特色品牌基地,总面积达到近40万亩,形成了“一镇一品”的产业格局。同时,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各大品牌基地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健全了产品认证、标准制定、监测、市场、投入品管理、信息服务六大体系,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率达到80%以上。
农产品加工业,济阳县委县政府则引导充分利用当地的天然食品资源,突出食品基础原料业、乳制品业、方便食品及休闲食品业、保健食品业、饮料行业等,不断提高加工规模和水平,提高保鲜率和原料加工率,向精深方向发展。一方面不失时机地引导当地中小企业学习名企的先进管理经验与运作模式,一方面从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优惠。
如对食品企业优先满足食品产业的用地需求,对于食品产业内的企业节约用地、建设多层厂房的,在收费上给予优惠;食品产业新上项目竣工投产后,比其他产业享受更长时间的优惠政策等等。
同时,鼓励本地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培育自主品牌,提高附加值;支持有条件、有潜力的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加快区域内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鼓励采用各种模式,如技术联盟、合作研发、合作创新、研发外包等,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经过几年的培育,一批济阳本地食品品牌脱颖而出,如嘉元食用菌、哈亚脱水蔬菜、黄河大米、刘营清真牛羊肉、炒货等。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济阳本土品牌获济南市名牌产品4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个,济南市著名商标2个。
从源头到市场:政企合力坚守安全底线
2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分管食品安全的济阳县副县长呼成贵接到汇报:一批可疑保健品流入济阳县境。“立刻查实,决不能让它流入市场!”呼成贵迅速下达了指令。此时,他刚刚上任月余。
不过,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在济阳,食品安全是碰不得的高压线,同时也是政府坚守的底线——没有食品安全,建设食品强县就无从谈起。这是其基本的内生逻辑,也是济阳人的共识。
“一起食品安全事故就能毁了全县的食品生产环境!”为此,济阳县不断创新监管机制,已初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政府方面,全县食品监管实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管理模式。县食安办承担监管综合协调职责,各职能单位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分别成立了监察大队,“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面抓,工作人员具体抓”。其中县工商分局在全国开创性地实行了“一票证明制”,实行“食品供货商主体资格备案制度”,将相关信息按照“一户一版”的方式统一印制“食品供销货凭证”,内容集“一户多档”、“进销货发票”、“进销货台账”和“供货合同”的相关信息于一体,确保食品链条的完整来实现食品流通的可控、可管、可追溯;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托通信网络,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及知识;县质监分局对全县所有的食品生产企业法人实行履责报告制度,增强企業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
与此同时,监管中心不断下移,县食药局成立了四个镇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县农业局建立镇、村协管员制度,聘用了30名协管员,协助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
而在市场和社会方面,“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主要通过行业协会及市场的自我调节、淘汰机制来实现监管职能。另外,为了不留死角,济阳县政府还发布了《济阳县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设立食品安全举报专项奖励资金,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内部人员及全社会人员举报食品安全违法线索,使食品安全消灭在萌芽之中。
在严格的安全管理下,记者了解到,近10年来,济阳未发生过一起食品安全事故。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济阳将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加强共性技术、创业辅导、现代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同时,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创投机构的合作,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并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县聚集10家以上食品顶级企业,食品业年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把济阳县打造成全国的食品产业集散地。
山东济阳:打造名牌食品企业的栖息地
从旺旺、达利园、统一、上好佳、爱之味,到巧媳妇、德馨斋、李锦记、天地健等品牌食品;从“垛石”牌番茄、“曲堤”牌黄瓜到黄河大米、“仁风”牌富硒西瓜……“济阳产”食品正源源不断地走向全国各地。
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山东省济阳县食品工业企业已达到142家,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52家,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食品工业产值以年均递增30%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现占全县工业产值的三成以上,已成为带动济阳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主导产业。
从食品产业为零到成为食品企业聚集的热土,再到成为黄河北最大食品工业基地;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到农产品品牌基地大县,再到全国食品工业强县,10年时间,山东济阳县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从无到有:10年形成“抱团效应”
地处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南部的济阳是个传统农业县,很难想象,这个距济南市区仅30公里、距济南国际机场仅8公里、国道省道四通八达的县城,10年之前,食品产业还几乎是“零”。
转机出现在2001年。
这一年,台湾旺旺集团经过多方考察,最终选定在济阳投资建厂。但鉴于以往的经验,他们担心当地政府的运作效率,便试探地问:一个月内能否开工建厂?
旺旺不知道,10年时间,穷则思变的济阳人已经积蓄了太多的能量。签约后,征地、评估、补偿、兑现、拆迁、清障、整地……一系列繁杂的工作,当地只用了3天便全部完成。建设阶段,济阳人利利索索地仅用5个月便建成了2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更让对方惊呼“想不到”。
一时,“济阳速度”传为佳话。达利集团、上好佳集团、巧媳妇等一大批名优食品企业慕名接踵而来。济阳开始成为全国食品企业青睐的热土。
2003年,济阳人又抓住了济北经济开发区被定为省级开发区的机遇,先后规划建立了山东省(济北)台湾工业园,山东韩国工业园,山东华侨工业园和山东电子信息产业园。很快这四大园区成为高新企业的密集区。
初步形成“抱团效应”后,济阳县委县政府加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并逐步建立起政府服务体系和多元供给相结合的公共服务架构。这进一步激发了引入企业的活力。
旺旺集团山东总厂先后11次追加投资,目前拥有山东旺旺、山东大旺、山东明旺、山东瑞旺等7个子公司,总投资2亿美元,生产120多种休闲食品,年产值达到20亿元,成为旺旺集团在大陆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去年旺旺集团追加投资7000万美元,新上12条A3高速牛奶生产线,全部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35亿元、利税3.2亿元。耐斯企业集团是台湾知名企业,规划在济阳投资2.5亿美元,建设爱之味食品等3个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可实现税收1.5亿元。
依靠科技进步和实施名牌战略,这些食品工业创出了一大批深受消费者欢迎、享誉全国的产品,成为济阳县食品工业开拓市场、快速发展的动力。如休闲食品行业的旺旺雪饼、旺旺仙贝、旺旺鲜虾酥、可比克薯片、旺旺果冻系列等;饮料行业的旺仔牛奶、達利园优先乳、邦德咖啡、和其正凉茶等;饼干行业的好吃点饼干、旺仔小馒头等。
在食品产业发展过程中,济阳人用速度说话,让效率服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台湾统一集团与济阳签约以来,在短短27天内项目立项、公司注册等企业成立手续全部办理完毕;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完成项目清点、清障等工作,并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通过省政府审批用地,成为2011年济南市第一个通过土地审批的项目,创造了济阳项目落户的又一个“济阳速度”。
鉴于济阳项目推进速度及服务诚意,统一集团总裁林苍生、副董事长罗智先、大陆总部总经理林武忠首次破例,亲自参加了济阳统一项目奠基仪式,并在投资9000万美元的基础上,把一期注册资金从1800万美元追加到3000万美元。据了解,统一集团在济阳总投资1亿美元,注册资本3000万美元,项目规划建设2条无菌饮料生产线、2条制瓶生产线、4条方便面生产线等。预计明年8月竣工投产,建成后年总产值将达15亿元。
从规模化到专业化:农产品基地成食品企业“第一车间”
在济阳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县内丰富、可靠、安全的农产品资源成为强大的内在支撑。
食品工业的原料来自农产品,食品制造强有力的发展既需要大量原材料的保证,也需要大量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供应。而济阳作为传统的农产品大县,素有丰富的农牧产品,如大量的面粉、牛奶,鸡蛋等。
但传统上,当地的观念一直是“农业生产什么,食品工业就加工什么,市场就销售什么”。各地的农产品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市场效益也比较低下。
不过,在福建达利集团和山东旺旺集团等企业进驻济阳县后,济阳人敏锐地意识到——这些食品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必定每年消化掉大量的农副产品。而从成本与安全角度计,这些有实力的龙头食品加工企业也表达了建设“自己的原料基地”的愿望。
“工农可以结合起来发展。”济阳人开始认识到,当地的农产品资源应从无意识的自发生产到有意识地配合食品工业生产,应积极引导农民由过去单纯资源性开发转向商品化经营开发,通过基地化、集约化生产,为食品工业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联合的产业新格局。
由此,济阳县从战略布局,积极加强与食品工业相配套的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把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的建设当作现代食品产业发展的“第一车间”来经营。通过建立紧密型利益连接机制,探索出了一条“企业+基地+农户”的路子。如针对县内的牛奶企业,济阳鼓励全县的奶农扩大奶牛养殖,并从最初的规模化向专业化要求迈进。
2010年,旺旺集团新上12条A3鲜奶生产线,投产后日需鲜奶300吨,经济阳县政府协调,由当地为旺旺供应鲜奶。据此推算,需要达到5万头奶牛养殖规模才能满足企业需求。为此,济阳县专门出台了《济阳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奶业发展的意见》,内容包括购牛补贴、新建奶牛养殖场(小区)补贴、用地补贴、牛奶质量管控、奖励资金等5项扶持政策,为促进奶牛养殖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同时,把奶业生产列为“四个一”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重要内容。截至2011年,全县已建成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18处,奶牛存栏量达到2万多头,为乳制品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原料。
“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而济阳就能为我们保质保量地提供什么。”一位企业负责人感慨。
从资金到政策:培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本地品牌
在食品工业和当地农产品资源形成初步的良性互动之后,济阳人开始思索:如何做强做精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本地品牌?
济阳县辖8镇2个办事处,850个行政村,因当地水资源丰富加之水质较好,出产的农产品一向有较好的口碑,但长期以来却苦于“叫好不叫座”。为破解这一难题,济阳县委县政府从结构调整入手,引导农民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农产品,以镇、村为单位打造特色品牌基地。
以“曲堤”牌黄瓜为例,记者了解到,“曲堤”黄瓜已成为全国最贵的黄瓜品种之一。而5年前,现在的“摇钱瓜”还是村民们口中的“烂黄瓜”,“不值钱,也没人要”。当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又充分征求广大村民的意见,最后经民主决策,确定了“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蔬菜大棚提升产业化水平”的路线。并且,政府配套制定了《曲堤镇土地流转办法》,如推出了对村民新上大棚“每米补贴15元”等鼓励性措施;为了帮助村民解决建棚资金问题,政府也积极为农户争取优惠政策,争取信用社贷款……
大棚“扶上马”之后,当地政府又迅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提供优质的“标准化”服务上来,狠抓质量管理。如统一生产规程,推行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严格黄瓜检测标准等。农业技术人员则常年下村入户进户入棚,手把手面对面传授技术解决难题,并引导村民通过自学提高种植水平……
目前,出产黄瓜的曲堤镇已形成“市场+基地+农户”的现代产业化生产模式,做大做强了“黄瓜经济”。现曲堤镇拥有冬暖式黄瓜大棚达到2.5万个,占地4.3万亩,成为江北最大的黄瓜生产基地。与之伴生的曲堤黄瓜批发市场年交易量达3.5亿公斤,成交额超过10亿元,也成就了批发市场的“长江以北之最”。
而“曲堤”牌黄瓜只不过是济阳众多农产品品牌中的一个。记者获悉,济阳目前已建成“垛石”牌番茄、“仁风”牌富硒西瓜等10个特色品牌基地,总面积达到近40万亩,形成了“一镇一品”的产业格局。同时,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各大品牌基地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健全了产品认证、标准制定、监测、市场、投入品管理、信息服务六大体系,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率达到80%以上。
农产品加工业,济阳县委县政府则引导充分利用当地的天然食品资源,突出食品基础原料业、乳制品业、方便食品及休闲食品业、保健食品业、饮料行业等,不断提高加工规模和水平,提高保鲜率和原料加工率,向精深方向发展。一方面不失时机地引导当地中小企业学习名企的先进管理经验与运作模式,一方面从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优惠。
如对食品企业优先满足食品产业的用地需求,对于食品产业内的企业节约用地、建设多层厂房的,在收费上给予优惠;食品产业新上项目竣工投产后,比其他产业享受更长时间的优惠政策等等。
同时,鼓励本地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培育自主品牌,提高附加值;支持有条件、有潜力的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加快区域内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鼓励采用各种模式,如技术联盟、合作研发、合作创新、研发外包等,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经过几年的培育,一批济阳本地食品品牌脱颖而出,如嘉元食用菌、哈亚脱水蔬菜、黄河大米、刘营清真牛羊肉、炒货等。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济阳本土品牌获济南市名牌产品4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个,济南市著名商标2个。
从源头到市场:政企合力坚守安全底线
2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分管食品安全的济阳县副县长呼成贵接到汇报:一批可疑保健品流入济阳县境。“立刻查实,决不能让它流入市场!”呼成贵迅速下达了指令。此时,他刚刚上任月余。
不过,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在济阳,食品安全是碰不得的高压线,同时也是政府坚守的底线——没有食品安全,建设食品强县就无从谈起。这是其基本的内生逻辑,也是济阳人的共识。
“一起食品安全事故就能毁了全县的食品生产环境!”为此,济阳县不断创新监管机制,已初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政府方面,全县食品监管实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管理模式。县食安办承担监管综合协调职责,各职能单位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分别成立了监察大队,“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面抓,工作人员具体抓”。其中县工商分局在全国开创性地实行了“一票证明制”,实行“食品供货商主体资格备案制度”,将相关信息按照“一户一版”的方式统一印制“食品供销货凭证”,内容集“一户多档”、“进销货发票”、“进销货台账”和“供货合同”的相关信息于一体,确保食品链条的完整来实现食品流通的可控、可管、可追溯;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托通信网络,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及知识;县质监分局对全县所有的食品生产企业法人实行履责报告制度,增强企業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
与此同时,监管中心不断下移,县食药局成立了四个镇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县农业局建立镇、村协管员制度,聘用了30名协管员,协助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
而在市场和社会方面,“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主要通过行业协会及市场的自我调节、淘汰机制来实现监管职能。另外,为了不留死角,济阳县政府还发布了《济阳县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设立食品安全举报专项奖励资金,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内部人员及全社会人员举报食品安全违法线索,使食品安全消灭在萌芽之中。
在严格的安全管理下,记者了解到,近10年来,济阳未发生过一起食品安全事故。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济阳将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加强共性技术、创业辅导、现代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同时,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创投机构的合作,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并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县聚集10家以上食品顶级企业,食品业年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把济阳县打造成全国的食品产业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