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实说明:历史能今世致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用历史眼光观察社会,了解世界,才能更好适应时代要求,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同时,历史也具有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加深涵养等功能。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对这门学科的轻视,这种现象初中阶段尤为严重,学生学习历史没有兴趣,历史的功能怎么可得到发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素质的重大作用,兴趣是求知动力,教师应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大功夫,下面笔者对这个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认识。
1.以情感人,产生兴趣
常言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教师,若能以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则学生就会尊重、爱戴、亲近老师,从而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就会改变学习态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在实施课堂教学中,教师上课必须建立和谐、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假如你上课过于严肃,语调冰冷,面部表情全无,甚至言语恫吓,此时的学生处在恐惧的心理状态之中,课堂气氛异常紧张,学生的积极性能提高吗?处在这种环境下的学生能去积极思考,去认真领会老师所讲的知识内涵吗?任凭教师费尽心机,讲得口干舌燥,到头来,学生收获甚微,教师的教学效果欠佳。反之,则会截然不同。如果学生犯了错误。老师只会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将会造成逆反心理,最终非但达不到教育效果,还很可能会变本加厉。以情感人,就会达到教育的目的。对此笔者深有体会。
一次上历史课,一名学生旷课,第二天,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不分青红皂白地大声训斥:“上历史课,就逃课,不想学历史,就趁早回家。”可谁知。我的话音刚落,那个学生一言不发,扭头就走,此时的我傻跟了,怎么办?理智告诉我:错了,千万不该这样对待学生。课后,我主动找到他,首先对自己那种粗暴的极不冷静的态度向他表示诚恳的歉意。后又和颜悦色地和他进行了亲切的交谈,谈话的气氛异常轻松,谈话的内容合情合理,既阐明了逃课的危害性,又道出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情况完全有了转机,他两眼泪汪汪的对我说:“老师,别说了,都是我的错,今后你放心,我再也不会有第二次了。”果不其然,从那以后,该生不但没有逃过课,而且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了。
实践告诉我,对学生实施高压政策,一副惟我独尊的架势,只能使教育失败,然而往往教师的一席肺腑之言,一次热情洋溢的交流,一种充满殷切期望的眼神。有时甚至一种无意识的言谈举止,都有可能促进学生对老师的亲近,对学科的钟爱,因此历史教学更应着重用情来感化学生的心灵,点燃兴趣的火花。
2.积极引导,激发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说,他们的行为很容易受兴趣支配,因为兴趣是历史入门的导向,学生有了兴趣,就能变“要他们学”为“他们要学”。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2.1 教师本人要十分热爱这门学科,授课时要表现出对这门学科浓厚的兴趣。深入其境,进入角色,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感染力。
2.2 部分学生对这门学科兴趣偏低,自觉枯燥无味,上课反应呆板,情绪低落,一言不发,针对这种情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教师要在启发、引导、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乐学情感上加大力度。
2.2.1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在充分认识历史的各方面功能基础上,培养学生明确而强有力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学习兴趣能持久保持,但应注意采用生动而适合学生心理的发展水平的方式。
2.2.2 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悬念。教师应抓住这个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新开的学科,因此,应着重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上第一节历史课时,笔者就连设多个悬念激发学习兴趣。如你们知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卧薪尝胆等成语的由来吗?陈胜是怎样当上王的?曹操是个什么人物?文化大革命又是怎么回事……等常常听到的人和事,采用这种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手法,使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有趣问题的具体由来,于是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产生了。因此,创设悬念,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灵丹妙药,它能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会由厌学历史变得好学、乐学,学而不厌。
2.2.3 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做好双边工作,掌握好“学”的主体应是学生,教师应把主要工作放在引导学生思考、体会,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或提出问题上来,把“教”的重点放在由提供结论转移到教会思考上来。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如笔者在讲《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一课中,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看书阅读课文,然后提出下列问题:①日本侵略中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②本文中发生了哪两次事变?其后果各是怎样?③中国签订了哪两个协定?其内容是什么?后果是什么?④日本侵略中国,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态度?而中国人民和学生又采取了什么态度?各有何影响?⑤抗日同盟军和东北抗日游击队的领导人都是谁?⑥归纳从1931年到“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一步步侵略中国的?等等问题,通过思考、发言、讨论,学生的胆识、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爱国主义的教育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效,教师在这个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工作只有一个,就是引导,激发兴趣,这种教学手法,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培养自身的能力,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关爱差生,培养兴趣
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要注意对差生转化工作。这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那么如何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3.1 多和差生谈心,了解学习差的真正原因,对他们要多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教育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懂得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尤其在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上多做工作。
3.2 平时要多关爱,多给这些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一旦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多表扬、多鼓励,让他们觉得自己还行,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并没有嫌弃他们,同学们一样看得起他们。有一次,在课堂上,笔者提出了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班上举手的同学很多,此时笔者突然发现这名差生也把手举得高高的,于是就把这个自我表现的机会留给了他,当他答对问题的话音刚落时,笔者高兴地示意全班同学以掌声来鼓励他,这一声高似一声的掌声拨动了那位差生心弦,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深深体会到:老师、同学们都在关心他,都在期盼他努力学好历史。从此以后,这位差生产生了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变原先的“不学历史”为现在“爱学历史”,听学生反应说,他正在加倍努力,下届的“历史知识”竞赛他还打算参赛。
总之,学历史离不开“兴趣”二字。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才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为祖国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收稿日期:2009-1-10
1.以情感人,产生兴趣
常言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教师,若能以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则学生就会尊重、爱戴、亲近老师,从而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就会改变学习态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在实施课堂教学中,教师上课必须建立和谐、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假如你上课过于严肃,语调冰冷,面部表情全无,甚至言语恫吓,此时的学生处在恐惧的心理状态之中,课堂气氛异常紧张,学生的积极性能提高吗?处在这种环境下的学生能去积极思考,去认真领会老师所讲的知识内涵吗?任凭教师费尽心机,讲得口干舌燥,到头来,学生收获甚微,教师的教学效果欠佳。反之,则会截然不同。如果学生犯了错误。老师只会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将会造成逆反心理,最终非但达不到教育效果,还很可能会变本加厉。以情感人,就会达到教育的目的。对此笔者深有体会。
一次上历史课,一名学生旷课,第二天,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不分青红皂白地大声训斥:“上历史课,就逃课,不想学历史,就趁早回家。”可谁知。我的话音刚落,那个学生一言不发,扭头就走,此时的我傻跟了,怎么办?理智告诉我:错了,千万不该这样对待学生。课后,我主动找到他,首先对自己那种粗暴的极不冷静的态度向他表示诚恳的歉意。后又和颜悦色地和他进行了亲切的交谈,谈话的气氛异常轻松,谈话的内容合情合理,既阐明了逃课的危害性,又道出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情况完全有了转机,他两眼泪汪汪的对我说:“老师,别说了,都是我的错,今后你放心,我再也不会有第二次了。”果不其然,从那以后,该生不但没有逃过课,而且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了。
实践告诉我,对学生实施高压政策,一副惟我独尊的架势,只能使教育失败,然而往往教师的一席肺腑之言,一次热情洋溢的交流,一种充满殷切期望的眼神。有时甚至一种无意识的言谈举止,都有可能促进学生对老师的亲近,对学科的钟爱,因此历史教学更应着重用情来感化学生的心灵,点燃兴趣的火花。
2.积极引导,激发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说,他们的行为很容易受兴趣支配,因为兴趣是历史入门的导向,学生有了兴趣,就能变“要他们学”为“他们要学”。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2.1 教师本人要十分热爱这门学科,授课时要表现出对这门学科浓厚的兴趣。深入其境,进入角色,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感染力。
2.2 部分学生对这门学科兴趣偏低,自觉枯燥无味,上课反应呆板,情绪低落,一言不发,针对这种情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教师要在启发、引导、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乐学情感上加大力度。
2.2.1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在充分认识历史的各方面功能基础上,培养学生明确而强有力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学习兴趣能持久保持,但应注意采用生动而适合学生心理的发展水平的方式。
2.2.2 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悬念。教师应抓住这个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新开的学科,因此,应着重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上第一节历史课时,笔者就连设多个悬念激发学习兴趣。如你们知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卧薪尝胆等成语的由来吗?陈胜是怎样当上王的?曹操是个什么人物?文化大革命又是怎么回事……等常常听到的人和事,采用这种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手法,使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有趣问题的具体由来,于是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产生了。因此,创设悬念,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灵丹妙药,它能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会由厌学历史变得好学、乐学,学而不厌。
2.2.3 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做好双边工作,掌握好“学”的主体应是学生,教师应把主要工作放在引导学生思考、体会,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或提出问题上来,把“教”的重点放在由提供结论转移到教会思考上来。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如笔者在讲《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一课中,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看书阅读课文,然后提出下列问题:①日本侵略中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②本文中发生了哪两次事变?其后果各是怎样?③中国签订了哪两个协定?其内容是什么?后果是什么?④日本侵略中国,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态度?而中国人民和学生又采取了什么态度?各有何影响?⑤抗日同盟军和东北抗日游击队的领导人都是谁?⑥归纳从1931年到“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一步步侵略中国的?等等问题,通过思考、发言、讨论,学生的胆识、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爱国主义的教育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效,教师在这个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工作只有一个,就是引导,激发兴趣,这种教学手法,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培养自身的能力,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关爱差生,培养兴趣
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要注意对差生转化工作。这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那么如何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3.1 多和差生谈心,了解学习差的真正原因,对他们要多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教育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懂得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尤其在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上多做工作。
3.2 平时要多关爱,多给这些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一旦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多表扬、多鼓励,让他们觉得自己还行,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并没有嫌弃他们,同学们一样看得起他们。有一次,在课堂上,笔者提出了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班上举手的同学很多,此时笔者突然发现这名差生也把手举得高高的,于是就把这个自我表现的机会留给了他,当他答对问题的话音刚落时,笔者高兴地示意全班同学以掌声来鼓励他,这一声高似一声的掌声拨动了那位差生心弦,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深深体会到:老师、同学们都在关心他,都在期盼他努力学好历史。从此以后,这位差生产生了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变原先的“不学历史”为现在“爱学历史”,听学生反应说,他正在加倍努力,下届的“历史知识”竞赛他还打算参赛。
总之,学历史离不开“兴趣”二字。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才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为祖国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收稿日期:20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