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创押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
(3)“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长远的。
——以上摘自习近平2021年4月22日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演讲《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读了上述材料,不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学校近日拟开展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每班安排一位同学参加。你若被推荐为参赛选手,请写一篇相关的演讲稿。
要求:(1)文题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2)不得抄袭或套作,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构思导引】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细读材料,是围绕自然环境生态而展开的。材料(1)侧重表述的是万物之间的和谐相处,大自然与一切生物的命运息息相关;材料(2)侧重对生態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给人类带来的价值;材料(3)是强调气候环境的变化,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立意上,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和谐共处,生态美好。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人类生存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保护环境,发展生产。人类要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要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方向,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团结合作,互利共赢。世界各国要强化自身行动,深化伙伴关系,提升合作水平,在保护全球生态征程中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要携手合作,不要相互指责;要持之以恒,不要朝令夕改;要重信守诺,不要言而无信。
在写作过程中,选用的材料和立意,不能局限于眼前的事件,而要有一定的格局和眼界,才能在表达过程中,更好地展现才情。
【学霸佳作】
唯物常绿,大国永兴
□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高三(6)班 洪丽艳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并存。”早在古代,人们在开始对个体生命进行探讨时,也开始对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摸索。时至今日,人与自然的这个话题仍然常讲常新。这,也是在近日全球气候峰会上,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倡议的原因。
当环境问题被放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深刻讨论时,就显得举足轻重了。这意味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总是时刻存在、变化着,并不仅仅用“和谐相处”只言片语去敷衍回答,更是上升到了一种人与人、自然与人之间的道德和伦理关系。
在古代社会,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然社会与人类息息相关,甚至通过征服、改造自然的方式发展生产力,“竭泽而渔”“刀耕火种”“垦荒拓土”,如此之行为,大自然默默承受着。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态意识才有了进一步提高。
“朝而往,暮而归,而四时之景不同,乐亦无穷也。”这不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好场景吗?当然,这离不开当时人们对自然怀揣的一颗敬畏之心。在“扔垃圾也犯法”要割掉手指的时代,人们便约定俗成地遵循着自然的法度。
这自然的法度应是世界中最高的法度。因为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自然,人类将不堪一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然而,贪婪是无止境的,有的人更多时候是一味地索取,与古人说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相背离。大自然像一座冰山,潜伏着巨大的危险。雪球滚滚而下,接踵而至,几乎压倒了“无知”而渺小的人类。热带雨林树木的大肆砍伐,工业化的气体排放,全球气候变暖,让许多的生物无法安心地待在原有的家园,人们因此才开始担忧自己的生存,正视现状。
时代发展,国人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的逐渐提高,生态文明重回人们眼中,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绿色中国”,从垃圾分类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自然的灵魂开始注入每个人的心中,践行在每个人的实践中。看!杨进福多年坚守戈壁沙漠,还给它一片广阔的绿洲。我们应像他一样与自然为友,才能走出一片更加具有前景的天地。
“绿色中国”不仅是一种和谐景色,更是一种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作为全球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们应致力于打造常绿常新的绿色家园,繁荣中国,发展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个人也应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维护万物常绿,让大国永兴。
名师点评
善于引用,观点鲜明,是本文显著特点。作者拟写标题,围绕“绿”和“大国”展开,给人留下直观的印象。在论述中,多处引用古代诗文名句,围绕其进行分析和阐述,说理深刻,阐述细致。文末点题,升华主旨。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
(3)“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长远的。
——以上摘自习近平2021年4月22日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演讲《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读了上述材料,不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学校近日拟开展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每班安排一位同学参加。你若被推荐为参赛选手,请写一篇相关的演讲稿。
要求:(1)文题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2)不得抄袭或套作,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构思导引】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细读材料,是围绕自然环境生态而展开的。材料(1)侧重表述的是万物之间的和谐相处,大自然与一切生物的命运息息相关;材料(2)侧重对生態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给人类带来的价值;材料(3)是强调气候环境的变化,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立意上,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和谐共处,生态美好。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人类生存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保护环境,发展生产。人类要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要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方向,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团结合作,互利共赢。世界各国要强化自身行动,深化伙伴关系,提升合作水平,在保护全球生态征程中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要携手合作,不要相互指责;要持之以恒,不要朝令夕改;要重信守诺,不要言而无信。
在写作过程中,选用的材料和立意,不能局限于眼前的事件,而要有一定的格局和眼界,才能在表达过程中,更好地展现才情。
【学霸佳作】
唯物常绿,大国永兴
□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高三(6)班 洪丽艳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并存。”早在古代,人们在开始对个体生命进行探讨时,也开始对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摸索。时至今日,人与自然的这个话题仍然常讲常新。这,也是在近日全球气候峰会上,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倡议的原因。
当环境问题被放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深刻讨论时,就显得举足轻重了。这意味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总是时刻存在、变化着,并不仅仅用“和谐相处”只言片语去敷衍回答,更是上升到了一种人与人、自然与人之间的道德和伦理关系。
在古代社会,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然社会与人类息息相关,甚至通过征服、改造自然的方式发展生产力,“竭泽而渔”“刀耕火种”“垦荒拓土”,如此之行为,大自然默默承受着。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态意识才有了进一步提高。
“朝而往,暮而归,而四时之景不同,乐亦无穷也。”这不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好场景吗?当然,这离不开当时人们对自然怀揣的一颗敬畏之心。在“扔垃圾也犯法”要割掉手指的时代,人们便约定俗成地遵循着自然的法度。
这自然的法度应是世界中最高的法度。因为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自然,人类将不堪一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然而,贪婪是无止境的,有的人更多时候是一味地索取,与古人说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相背离。大自然像一座冰山,潜伏着巨大的危险。雪球滚滚而下,接踵而至,几乎压倒了“无知”而渺小的人类。热带雨林树木的大肆砍伐,工业化的气体排放,全球气候变暖,让许多的生物无法安心地待在原有的家园,人们因此才开始担忧自己的生存,正视现状。
时代发展,国人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的逐渐提高,生态文明重回人们眼中,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绿色中国”,从垃圾分类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自然的灵魂开始注入每个人的心中,践行在每个人的实践中。看!杨进福多年坚守戈壁沙漠,还给它一片广阔的绿洲。我们应像他一样与自然为友,才能走出一片更加具有前景的天地。
“绿色中国”不仅是一种和谐景色,更是一种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作为全球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们应致力于打造常绿常新的绿色家园,繁荣中国,发展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个人也应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维护万物常绿,让大国永兴。
名师点评
善于引用,观点鲜明,是本文显著特点。作者拟写标题,围绕“绿”和“大国”展开,给人留下直观的印象。在论述中,多处引用古代诗文名句,围绕其进行分析和阐述,说理深刻,阐述细致。文末点题,升华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