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冬梅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绵阳供电公司 四川省绵阳市 621000
摘要:当前我国电网建设处于迅速扩建阶段之中,随着电网扩建进程的加快,针对电网结构的调整也被提上日程。基于这项工作的实施难度,现有工作者的调控水平和传统管理模式都很难达到预期的扩建要求,这就需要通过先进技术的采用促进电力调控一体化目标的实现,这在减少人员依赖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智能电网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所谓电网电力调控一体化是指调控和调度工作同时展开,通过调控和运维的一体化实施有效控制成本。本文从现阶段我国电力调控的基本现状出发,针对智能电网电力调控一体化实施策略展开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调控;一体化;措施建设
1.引言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作为电网体系中一种全新的运行模式,智能电网的出现正日渐得到普及和推广。当前智能电网试点的项目之一就是电力调控一体化,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之上的电力调控一体化通过对电力控制系统的监控和调控促进电力调控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推动电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任何项目的施行都离不开科技和经济的支撑,因此对于智能电网建设而言我国科技和经济也为其提供了必要的硬软实力。我国电网运行调控一体化战略在2010年正式提出,作为今后我国电网调控的必然发展模式,电力调控一体化对于智能电网建设意义重大,符合当前电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需求,是促进电网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对智能电网下电力调控一体化的研究需要先了解电力调控一体化的概念,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改进,以此保证电网建设获得高效、稳定发展。
2.电力调控一体化概述
简单来说,基于智能电网的电力调控一体化就是指监控和电力调控合二为一,在高科技手段的辅助下实现工作模式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从电力调控的工作内容分析,一方面由专门的调控人员负责调控,执行遥控操作和设备监督等工作,另一方面由专门的运维人员负责运维,涉及到作业应急处置和检查巡视等工作。作为智能电网的试点项目之一,电力调控一体化通过加强对电力系统的监控和调控以完善当前的电网维护和监控体系。传统管理模式下,电网调度中心主要对电网运行和监控维护工作负责,在复杂的工作任务面前,工作分工不清的情况经常出现,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效率也很难提高。随着当前电网改建工作的开展,电网结构的重新调整使得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要想提升整体服务质量,需要从电力调控一体化建设出发,细化分工,电网调度中心除了需要执行站点维护外,还需要对调度指令进行分解执行,各司其责,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体现调度中心管理的集中化,有效控制人员劳动强度,促进电网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下图2-1对电力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优势进行了概括。
图2-1 电力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优势
3.当前我国电力调控存在的突出问题
3.1 单一的电网管理模式
随着当前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不少大城市配电网逐渐从架空线转变到电缆阶段,电缆化成为了整个配网线路发展的必然趋势。单条输电线路混合使用是当前配网的主要特征之一,考虑到电网管理涉及到开关站、电缆和架空线等多个部门,因此在电网管理难度上也逐渐加大。基于这一电网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亟需对旧的管理制度进行更新,通过上层建筑管理机制和电力调控一体化模式的应用整合配网资源,实现对配网业务流程的改善,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也提高电网管理的集约化。然而,现阶段不少城市配网维护部门从表面上看都较为分散,管理模式的分散尽管各负其责,但数据资料极易出现丢失问题,混乱的工作局面使得工作难度大大增加。
3.2 电力调控人员管理方式欠缺妥当
人的操作对于系统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意义,针对大量的电网设备,现阶段不少电站管理部门在工作人员数量上都很难满足实际需求,人员质量更是差强人意。面对较高的工作难度和庞大的工作量,不合理的人员分布和分工不均的问题使得整体的工作质量很难提高,工作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得到激发。不科学的人员管理模式难以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而日趋复杂的电网设备操作对于工作人员有着极高要求,管理方式欠缺合理性势必将减缓电力调控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3.3 电力调控普遍存在盲目调控现象
从人力调控模式分析,现阶段我国在电力调控方面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智能化管理模式在分散式管理方式的影响下工作难度持续增加,盲目调控现象在电力系统调控管理中普遍存在。现有的调控操作过程对原有的方式和传统经验十分依赖,管理模式和电网智能化发展格格不入,这必然难以满足合理化和信息化要求,不仅智能电网持续发展目标很难实现,同时工作效率也迟迟得不到提高。考虑到现场情况经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因此针对配网架空线路的分网和开关变更是很难对其进行控制的,调控难度由此增加。大多数情况下配网运行部门上报的配网调控仅仅表现为数张单馈路图,配网调控基本不以区域性电网图的形式出现,电力调控过程缺乏直观的认知,这也与盲目调控现象的存在有一定关联。
4.基于智能电网电力调控一体化的改善措施
从当前电力调控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来分析,我们要确保力使在点子上,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升电力调控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性,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基于此,笔者认为智能电网电力调控一体化的优化措施应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4.1 进一步改革电网管理模式
实现电力调控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便是对管理模式进行改良,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影响电力调控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就是管理模式,所以要想达到一体化管理的目标就必须寻找问题的根源,从根源来解决问题。将先进的调控体系应用到电力系统当中,比如利用GIS实现对电网设备的实时监控,利用配网数字化技术有效连接配电自动化信息技术,这就可以实现调度和监控的同步开展。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电力部门能够完成对现有管理模式的改革,提高调控和调度人员的技术水平与专业素质,确保先进的技术被工作人员所掌握,以便在操作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效果。 4.2 调控人员管理需要利用正确的管理方式
面对当前电力部门存在的电力人员分工不合理、人员不足和工作压力大等问题,需要积极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即电力部门人员管理过程中合理有效管理模式的缺乏。为此,针对当前我国电网的基本运营情况,需要全方位了解和分析工作人员,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调整,针对操作难度大的电网设备需要配备更多的管理者,相反,一些工作量不大的部门和地区,可对人员安排适量减少,对于操作水平非常高的工作人员管理者应当重视和关注,并给予其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在科技建设方面电网部门也不应忽视,通过对核心技术的引进和研发降低电网操作成本,优化电力调控一体化实施效果。
4.3 调控的合理性也格外重要
针对当前电力调控中普遍存在的盲目调控现象,需要在自动化设备上引用先进的SCADA系统技术,这对于智能化管理的实现至关重要,而电力调控一体化就是SCADA系统的智能升级。对配网自动化进行远程监控是传统的管理模式,但并非全部进行自动化装备的安装,这就需要采用更加先进的SCADA系统,采用各系统和调控平台数据时必须从数据本身出发确保数据交换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技改和大修加强设备建设维护,通过资金申请对门禁、视频、远动、通讯、变电站安防、继电保护、一次设备等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站内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全面准确上传需要监控的信息,保证信息传输过程足够通畅。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智能电网的电力调控一体化目标的实现需要从科学调控、人员管理以及电网管理等方面出发,重视对科学技术的开发利用,通过对核心技术的掌握降低电网运行成本,促进电力调控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电网与科技发展相得益彰,而电力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改革是当前智能电网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这也是实现电力调控一体化的必然选择,兼顾了广大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和电网扩建需求。然而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出现也让我们更加重视利用技术来解决问题,利用电力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促进电力系统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电力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下,企业人才和高科技核心技术的运用对于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群.调控一体化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6).
[2]刘宇丽.浅谈调控一体建设中的一些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
[3]王璐,程小伟.刍议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策略[J].中国信息化,2012,(20).
[4]王明俊.智能电网的推动因素、研发路线和难点问题[J].供用电,2009,(04).
作者简介:
毛冬梅(1986—),女,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电力调控工作。
上接第236页
力,差多少,就可以补多少,可减少加压泵的扬程,降低用电量,用水低峰期,可通过变频调速调节流量,降低用电量,节能效果显著。
(3)安全无污染。供水系统从自来水管网至用户水龙头为全密封结构,污染物不会进入系统,水体不与空气直接接触,过流部件采用食品级不锈钢制作,不对水质产生污染,成功避免了二次污染。
(4)用途广,适应性强。ZBW型管网叠压供水设备不仅可以当做生活给水,还可以用于消防给水、可配置任意型号的水泵,当设备用于消防时,宜配备消防专用水泵,提高质量,提高效率。
缺点:
(1)局限性。在供水管网经常停水的区域,可利用水头过低的区域,供水压力过大的区域,供水管网径偏小的区域,现有供水管网供水总量不能满足用水需求的区域。
(2)可靠性差。调节能力差,供水可靠性差,设备直接与市政管网相连,水池被取消,水池的调蓄功能也被取消,高峰时增加了市政管网的负担,影响人们的正常用水。
(3)设备复杂,要求高。核心控制系统复杂,对设备灵敏度、自动化要求高,稳流平衡器内无负压检测设备出现故障时,可能会形成直抽,要求维修人员有较高水平。
三、结论
在上文的分析比较中,我们认识了二次加压传统供水模式与叠压供水模式,知道了它们的适用范围,了解了他们各自的优缺点,所以尽管二次加压传统模式有他的不完美性,叠压供水模式有他的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合理的利用他们的优点,增强供水能力,提高供水安全性,尽量避免他们的缺点,使它们的使用发挥的更科学、更合理、更环保、更节能,他们必将会造福于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向飞.基于瞬变流的城镇供水管网二次加压模拟研究[D].湖南大学,2011-04-28.
[2]林林.叠压供水及传统二次供水能耗分析研究[D].广州大学,2010-04-28.
[3]冯巧玲.叠压供水技术在二次供水系统改造中的应用[D].广州大学,2011-06-01.
上接第250页
常情况检测系统的逻辑处理是否正确。
3.2 HMI调试
HMI调试是检测系统的设计精度,通过测量数值和显示数值的比较,确定系统是否精准。
(1)转矩测试:选择一电机进行检测,在减速机输出端固定一扭矩扳手,然后分别在输入端输入大小不同的扭矩力的输出值,正转测试之后依次反转测试。多次测量后求的平均扭矩及其偏差,进而可以得到平均误差率。
(2)试品通断时间测试:通断时间测试是测试非正常工作情况下通断电路的能力,以测试其应对电路过载或短路故障的能力。通过设置不同的通段时间,测试多组数据,进而可以得到通断时间的测量值与理论值之间的误差率。
4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智能检测系统开始逐渐成为低压电器检测系统的主流。将来,低压电器的应用会更加广泛,所以其检测系统的重要性也会进一步提升,发展智能检测系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简单论述了低压电器智能检测系统的机械设计、电气控制设计以及下机位控制设计,相信在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低压电器智能检测系统的发展能够日新月异。
参考文献:
[1]葛楠.基于 PLC 和组态软件的造粒塔自动控制系统[J].制造业自动,2008.12(8):25-27.
[2]刘玉慧.基于 PLC 的旋转门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D].江苏:江苏大学.2008.20-32.
[3]韩清华.基于PLC和组态软件的液位和温度监控[J].包装与食品机械.2009,10(6):64-67.
[4]何芳,饶斯韬.基于PLC和组态软件的发信监控系统的实现[J].电子产品世界.2008,11(2):94-96.
[5]赵静.PLC 抗干扰技术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26(6):105-107.
上接第251页
正确合理地选择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非常重要:一方面在发生触电或泄漏电流超过允许值时,漏电保护器可有选择地动作;另一方面,漏电保护器在正常泄漏电流作用下不应动作,防止供电中断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为了保证人身安全,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不大于人体安全电流值,国际上公认30 mA 为人体安全电流值;(2)为了保证电网可靠运行,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躲过低电压电网正常漏电电流。
4、结束语
电流动作型漏电保护器可以对低压电网中的直接触电和间接触电进行有效地防护,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其原理及应用的介绍,希望能够让大家了解电流动作型漏电保护器的原理和应用,使人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电流动作型漏电保护器,减少漏电及触电对人员、设备的损害。最后提醒一下大家,就算是有了触电保护器,也不能认为是万无一失了,用电依然应该注意安全。
参考文献:
[1]吕千、陈淑芳等.进网作业电工培训教材.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
作者简介:
刘增元:1975年3月,男,电气工程师,毕业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自动化系,现从事铝电解整流供电设备运行维护、技术管理工作。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绵阳供电公司 四川省绵阳市 621000
摘要:当前我国电网建设处于迅速扩建阶段之中,随着电网扩建进程的加快,针对电网结构的调整也被提上日程。基于这项工作的实施难度,现有工作者的调控水平和传统管理模式都很难达到预期的扩建要求,这就需要通过先进技术的采用促进电力调控一体化目标的实现,这在减少人员依赖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智能电网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所谓电网电力调控一体化是指调控和调度工作同时展开,通过调控和运维的一体化实施有效控制成本。本文从现阶段我国电力调控的基本现状出发,针对智能电网电力调控一体化实施策略展开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调控;一体化;措施建设
1.引言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作为电网体系中一种全新的运行模式,智能电网的出现正日渐得到普及和推广。当前智能电网试点的项目之一就是电力调控一体化,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之上的电力调控一体化通过对电力控制系统的监控和调控促进电力调控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推动电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任何项目的施行都离不开科技和经济的支撑,因此对于智能电网建设而言我国科技和经济也为其提供了必要的硬软实力。我国电网运行调控一体化战略在2010年正式提出,作为今后我国电网调控的必然发展模式,电力调控一体化对于智能电网建设意义重大,符合当前电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需求,是促进电网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对智能电网下电力调控一体化的研究需要先了解电力调控一体化的概念,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改进,以此保证电网建设获得高效、稳定发展。
2.电力调控一体化概述
简单来说,基于智能电网的电力调控一体化就是指监控和电力调控合二为一,在高科技手段的辅助下实现工作模式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从电力调控的工作内容分析,一方面由专门的调控人员负责调控,执行遥控操作和设备监督等工作,另一方面由专门的运维人员负责运维,涉及到作业应急处置和检查巡视等工作。作为智能电网的试点项目之一,电力调控一体化通过加强对电力系统的监控和调控以完善当前的电网维护和监控体系。传统管理模式下,电网调度中心主要对电网运行和监控维护工作负责,在复杂的工作任务面前,工作分工不清的情况经常出现,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效率也很难提高。随着当前电网改建工作的开展,电网结构的重新调整使得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要想提升整体服务质量,需要从电力调控一体化建设出发,细化分工,电网调度中心除了需要执行站点维护外,还需要对调度指令进行分解执行,各司其责,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体现调度中心管理的集中化,有效控制人员劳动强度,促进电网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下图2-1对电力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优势进行了概括。
图2-1 电力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优势
3.当前我国电力调控存在的突出问题
3.1 单一的电网管理模式
随着当前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不少大城市配电网逐渐从架空线转变到电缆阶段,电缆化成为了整个配网线路发展的必然趋势。单条输电线路混合使用是当前配网的主要特征之一,考虑到电网管理涉及到开关站、电缆和架空线等多个部门,因此在电网管理难度上也逐渐加大。基于这一电网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亟需对旧的管理制度进行更新,通过上层建筑管理机制和电力调控一体化模式的应用整合配网资源,实现对配网业务流程的改善,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也提高电网管理的集约化。然而,现阶段不少城市配网维护部门从表面上看都较为分散,管理模式的分散尽管各负其责,但数据资料极易出现丢失问题,混乱的工作局面使得工作难度大大增加。
3.2 电力调控人员管理方式欠缺妥当
人的操作对于系统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意义,针对大量的电网设备,现阶段不少电站管理部门在工作人员数量上都很难满足实际需求,人员质量更是差强人意。面对较高的工作难度和庞大的工作量,不合理的人员分布和分工不均的问题使得整体的工作质量很难提高,工作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得到激发。不科学的人员管理模式难以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而日趋复杂的电网设备操作对于工作人员有着极高要求,管理方式欠缺合理性势必将减缓电力调控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3.3 电力调控普遍存在盲目调控现象
从人力调控模式分析,现阶段我国在电力调控方面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智能化管理模式在分散式管理方式的影响下工作难度持续增加,盲目调控现象在电力系统调控管理中普遍存在。现有的调控操作过程对原有的方式和传统经验十分依赖,管理模式和电网智能化发展格格不入,这必然难以满足合理化和信息化要求,不仅智能电网持续发展目标很难实现,同时工作效率也迟迟得不到提高。考虑到现场情况经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因此针对配网架空线路的分网和开关变更是很难对其进行控制的,调控难度由此增加。大多数情况下配网运行部门上报的配网调控仅仅表现为数张单馈路图,配网调控基本不以区域性电网图的形式出现,电力调控过程缺乏直观的认知,这也与盲目调控现象的存在有一定关联。
4.基于智能电网电力调控一体化的改善措施
从当前电力调控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来分析,我们要确保力使在点子上,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升电力调控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性,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基于此,笔者认为智能电网电力调控一体化的优化措施应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4.1 进一步改革电网管理模式
实现电力调控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便是对管理模式进行改良,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影响电力调控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就是管理模式,所以要想达到一体化管理的目标就必须寻找问题的根源,从根源来解决问题。将先进的调控体系应用到电力系统当中,比如利用GIS实现对电网设备的实时监控,利用配网数字化技术有效连接配电自动化信息技术,这就可以实现调度和监控的同步开展。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电力部门能够完成对现有管理模式的改革,提高调控和调度人员的技术水平与专业素质,确保先进的技术被工作人员所掌握,以便在操作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效果。 4.2 调控人员管理需要利用正确的管理方式
面对当前电力部门存在的电力人员分工不合理、人员不足和工作压力大等问题,需要积极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即电力部门人员管理过程中合理有效管理模式的缺乏。为此,针对当前我国电网的基本运营情况,需要全方位了解和分析工作人员,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调整,针对操作难度大的电网设备需要配备更多的管理者,相反,一些工作量不大的部门和地区,可对人员安排适量减少,对于操作水平非常高的工作人员管理者应当重视和关注,并给予其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在科技建设方面电网部门也不应忽视,通过对核心技术的引进和研发降低电网操作成本,优化电力调控一体化实施效果。
4.3 调控的合理性也格外重要
针对当前电力调控中普遍存在的盲目调控现象,需要在自动化设备上引用先进的SCADA系统技术,这对于智能化管理的实现至关重要,而电力调控一体化就是SCADA系统的智能升级。对配网自动化进行远程监控是传统的管理模式,但并非全部进行自动化装备的安装,这就需要采用更加先进的SCADA系统,采用各系统和调控平台数据时必须从数据本身出发确保数据交换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技改和大修加强设备建设维护,通过资金申请对门禁、视频、远动、通讯、变电站安防、继电保护、一次设备等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站内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全面准确上传需要监控的信息,保证信息传输过程足够通畅。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智能电网的电力调控一体化目标的实现需要从科学调控、人员管理以及电网管理等方面出发,重视对科学技术的开发利用,通过对核心技术的掌握降低电网运行成本,促进电力调控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电网与科技发展相得益彰,而电力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改革是当前智能电网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这也是实现电力调控一体化的必然选择,兼顾了广大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和电网扩建需求。然而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出现也让我们更加重视利用技术来解决问题,利用电力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促进电力系统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电力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下,企业人才和高科技核心技术的运用对于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群.调控一体化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6).
[2]刘宇丽.浅谈调控一体建设中的一些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
[3]王璐,程小伟.刍议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策略[J].中国信息化,2012,(20).
[4]王明俊.智能电网的推动因素、研发路线和难点问题[J].供用电,2009,(04).
作者简介:
毛冬梅(1986—),女,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电力调控工作。
上接第236页
力,差多少,就可以补多少,可减少加压泵的扬程,降低用电量,用水低峰期,可通过变频调速调节流量,降低用电量,节能效果显著。
(3)安全无污染。供水系统从自来水管网至用户水龙头为全密封结构,污染物不会进入系统,水体不与空气直接接触,过流部件采用食品级不锈钢制作,不对水质产生污染,成功避免了二次污染。
(4)用途广,适应性强。ZBW型管网叠压供水设备不仅可以当做生活给水,还可以用于消防给水、可配置任意型号的水泵,当设备用于消防时,宜配备消防专用水泵,提高质量,提高效率。
缺点:
(1)局限性。在供水管网经常停水的区域,可利用水头过低的区域,供水压力过大的区域,供水管网径偏小的区域,现有供水管网供水总量不能满足用水需求的区域。
(2)可靠性差。调节能力差,供水可靠性差,设备直接与市政管网相连,水池被取消,水池的调蓄功能也被取消,高峰时增加了市政管网的负担,影响人们的正常用水。
(3)设备复杂,要求高。核心控制系统复杂,对设备灵敏度、自动化要求高,稳流平衡器内无负压检测设备出现故障时,可能会形成直抽,要求维修人员有较高水平。
三、结论
在上文的分析比较中,我们认识了二次加压传统供水模式与叠压供水模式,知道了它们的适用范围,了解了他们各自的优缺点,所以尽管二次加压传统模式有他的不完美性,叠压供水模式有他的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合理的利用他们的优点,增强供水能力,提高供水安全性,尽量避免他们的缺点,使它们的使用发挥的更科学、更合理、更环保、更节能,他们必将会造福于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向飞.基于瞬变流的城镇供水管网二次加压模拟研究[D].湖南大学,2011-04-28.
[2]林林.叠压供水及传统二次供水能耗分析研究[D].广州大学,2010-04-28.
[3]冯巧玲.叠压供水技术在二次供水系统改造中的应用[D].广州大学,2011-06-01.
上接第250页
常情况检测系统的逻辑处理是否正确。
3.2 HMI调试
HMI调试是检测系统的设计精度,通过测量数值和显示数值的比较,确定系统是否精准。
(1)转矩测试:选择一电机进行检测,在减速机输出端固定一扭矩扳手,然后分别在输入端输入大小不同的扭矩力的输出值,正转测试之后依次反转测试。多次测量后求的平均扭矩及其偏差,进而可以得到平均误差率。
(2)试品通断时间测试:通断时间测试是测试非正常工作情况下通断电路的能力,以测试其应对电路过载或短路故障的能力。通过设置不同的通段时间,测试多组数据,进而可以得到通断时间的测量值与理论值之间的误差率。
4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智能检测系统开始逐渐成为低压电器检测系统的主流。将来,低压电器的应用会更加广泛,所以其检测系统的重要性也会进一步提升,发展智能检测系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简单论述了低压电器智能检测系统的机械设计、电气控制设计以及下机位控制设计,相信在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低压电器智能检测系统的发展能够日新月异。
参考文献:
[1]葛楠.基于 PLC 和组态软件的造粒塔自动控制系统[J].制造业自动,2008.12(8):25-27.
[2]刘玉慧.基于 PLC 的旋转门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D].江苏:江苏大学.2008.20-32.
[3]韩清华.基于PLC和组态软件的液位和温度监控[J].包装与食品机械.2009,10(6):64-67.
[4]何芳,饶斯韬.基于PLC和组态软件的发信监控系统的实现[J].电子产品世界.2008,11(2):94-96.
[5]赵静.PLC 抗干扰技术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26(6):105-107.
上接第251页
正确合理地选择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非常重要:一方面在发生触电或泄漏电流超过允许值时,漏电保护器可有选择地动作;另一方面,漏电保护器在正常泄漏电流作用下不应动作,防止供电中断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为了保证人身安全,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不大于人体安全电流值,国际上公认30 mA 为人体安全电流值;(2)为了保证电网可靠运行,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躲过低电压电网正常漏电电流。
4、结束语
电流动作型漏电保护器可以对低压电网中的直接触电和间接触电进行有效地防护,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其原理及应用的介绍,希望能够让大家了解电流动作型漏电保护器的原理和应用,使人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电流动作型漏电保护器,减少漏电及触电对人员、设备的损害。最后提醒一下大家,就算是有了触电保护器,也不能认为是万无一失了,用电依然应该注意安全。
参考文献:
[1]吕千、陈淑芳等.进网作业电工培训教材.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
作者简介:
刘增元:1975年3月,男,电气工程师,毕业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自动化系,现从事铝电解整流供电设备运行维护、技术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