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月17日,旺苍县玉龙广场出现一道独特的风景:该县贫困村第一书记助农增收行动暨首届农产品展销会开幕。本次展会连线产区和市民,冲在脱贫攻坚最前线的97名第一书记们纷纷赤膊上阵,为推广自己所在贫困村的土特产品“卖力吆喝”。
“有了第一书记后,村里路修好了、产业发展了、农产品好卖了,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村民们感受到的这些变化,源于2016年以来,我省把服务推动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从黨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入手,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干部人才优势,抓班子带队伍、选干部育人才、强基层增活力,为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强基础 强乡兴村筑牢战斗堡垒
在推进强乡兴村工作上,被彝族群众称为“厚脸皮书记”的凉山州美姑县四峨吉村第一书记蒋福安这样做:“厚着脸皮”申请人畜饮水资金、申请道路硬化、申请建村幼儿园、申请花椒核桃项目……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村民们感到“头雁引领群雁飞,脱贫致富有方向”。
无论是秦巴山区、乌蒙山区,还是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和四峨吉村彝族群众有相同感受的人还有很多。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省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面推进强乡兴村建设,各地由市委书记精心部署,组织部长直接推进,紧扣脱贫能力、脱贫实效,对11501个贫困村党组织进行全覆盖摸底排查,确定软弱涣散党组织1459个,采取蹲点整顿一批、领导干部联系指导一批、下派第一书记转化一批、结对共建一批的“四个一批”方式,逐一把脉、分类施治,有效解决基层党组织弱化、淡化、虚化等问题,着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强乡兴村,不仅要把阵地建设好,更要发挥好阵地的作用。各地基层党组织一方面在群众思想上夯实基础,围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脱贫摘帽“四个好”目标,依托村级活动阵地和远程教育平台,在全省开办“农民夜校”41017所,选聘专兼职教师10.5万余人,免费发放省级统编教材1.9万余套,对贫困地区农牧民实施全覆盖培训,培训人次达414.8万余人,初步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另一方面在产业发展上巩固根本,大力实施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建立完善“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
聚力量 选优配强聚合干部人才
将产业扶贫定位在发展生态农业上,建立生态黑猪散养基地、引进生态青蛙养殖、林下生态土鸡散养等生态农产品项目;采取“贫困村建养殖基地+业主公司提供种养技术+城市社区定向采购”的模式,将生态农产品生产与城市社区需求连接起来,建立起扶贫帮扶与脱贫“自”富的双赢模式;将集体所有的塘、库、堰、林等各类资产资源全部统筹整合起来,建立了总规模达50万元的产业发展基金,使集体资产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不到两年时间,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岳县宝林村第一书记李伟的一系列举措收到实效,使全村贫困户从2015年的60户减少为目前的3户。
“好钢用在刀刃上、人才用在紧要处”。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省委始终坚持把选贤任能作为服务脱贫攻坚的核心任务,把最优秀的干部人才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聚集。
按每个村3-5人的标准,向全省11501个贫困村选派驻村帮扶工作队员4.3万人,忘我苦干的第一书记蒋福安就是这4.3万名驻村干部中的一员。目前,全省11501个贫困村已形成每个村都有1名县级以上领导干部、1个帮扶部门、1个驻村工作组、1名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1名农业科技人员的“五个一”驻村帮扶工作格局,通过统筹资源激发聚合效应,形成攻坚合力。
与此同时,强化贫困县脱贫攻坚领导力量也被作为重中之重。按照《贫困县党政正职选优配强实施办法》,从省内发达地区选派20名优秀干部到贫困地区担任县级党政正职;打破地域、部门、条块限制,88个贫困县的扶贫专职副书记到位;1320名优秀干部人才到45个藏区彝区贫困县开展为期2年的对口帮扶工作。
建机制 制度创新激发强大动力
2016年12月,两支队伍,一方是由体制内的2500余名机关干部组成的考核验收组,另一方是由第三方的700名高校师生组成的社会评估组,通过全面、系统、地毯式的培训后,随即在全省160个县同时展开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脱贫攻坚成效大考”。
为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省委以创新精神和革新思维建章立制,推动形成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要求,制定出台《四川省市(州)、贫困县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年度考核办法》和年度《考核综合评价方案》,推动形成省级验收考核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部门专项考评和省级综合评价相统一、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一致的综合考评体系。结合四大片区和片区外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特点,制定差异化考核评价指标,分片区、分类别对全省20个有扶贫任务的市(州)、88个贫困县和片区外72个有扶贫任务的县进行综合排名,对排名靠前的给予通报表扬和资金奖励,相关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扶贫工作党政副职评先评优;对排名靠后的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严肃通报约谈,情节严重的作出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在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的基础上,省委着力从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重拳整治为官不为,以精准扶贫为导向,制定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办法》等规定,把调整贫困县党政正职的“四种情形”进一步细化为脱贫考核排名靠后、工作激情减退等10种具体表现,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不力的干部进行了调整。另一方面注重关心激励干部,大胆提拔任用脱贫一线敢担当善作为、讲政治出实绩的干部。通过创新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实现责任到人、奖惩到人,从而激发出各级党员干部全力以赴投身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作者单位:省委组织部) (责编:周文波)
“有了第一书记后,村里路修好了、产业发展了、农产品好卖了,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村民们感受到的这些变化,源于2016年以来,我省把服务推动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从黨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入手,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干部人才优势,抓班子带队伍、选干部育人才、强基层增活力,为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强基础 强乡兴村筑牢战斗堡垒
在推进强乡兴村工作上,被彝族群众称为“厚脸皮书记”的凉山州美姑县四峨吉村第一书记蒋福安这样做:“厚着脸皮”申请人畜饮水资金、申请道路硬化、申请建村幼儿园、申请花椒核桃项目……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村民们感到“头雁引领群雁飞,脱贫致富有方向”。
无论是秦巴山区、乌蒙山区,还是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和四峨吉村彝族群众有相同感受的人还有很多。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省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面推进强乡兴村建设,各地由市委书记精心部署,组织部长直接推进,紧扣脱贫能力、脱贫实效,对11501个贫困村党组织进行全覆盖摸底排查,确定软弱涣散党组织1459个,采取蹲点整顿一批、领导干部联系指导一批、下派第一书记转化一批、结对共建一批的“四个一批”方式,逐一把脉、分类施治,有效解决基层党组织弱化、淡化、虚化等问题,着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强乡兴村,不仅要把阵地建设好,更要发挥好阵地的作用。各地基层党组织一方面在群众思想上夯实基础,围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脱贫摘帽“四个好”目标,依托村级活动阵地和远程教育平台,在全省开办“农民夜校”41017所,选聘专兼职教师10.5万余人,免费发放省级统编教材1.9万余套,对贫困地区农牧民实施全覆盖培训,培训人次达414.8万余人,初步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另一方面在产业发展上巩固根本,大力实施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建立完善“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
聚力量 选优配强聚合干部人才
将产业扶贫定位在发展生态农业上,建立生态黑猪散养基地、引进生态青蛙养殖、林下生态土鸡散养等生态农产品项目;采取“贫困村建养殖基地+业主公司提供种养技术+城市社区定向采购”的模式,将生态农产品生产与城市社区需求连接起来,建立起扶贫帮扶与脱贫“自”富的双赢模式;将集体所有的塘、库、堰、林等各类资产资源全部统筹整合起来,建立了总规模达50万元的产业发展基金,使集体资产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不到两年时间,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岳县宝林村第一书记李伟的一系列举措收到实效,使全村贫困户从2015年的60户减少为目前的3户。
“好钢用在刀刃上、人才用在紧要处”。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省委始终坚持把选贤任能作为服务脱贫攻坚的核心任务,把最优秀的干部人才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聚集。
按每个村3-5人的标准,向全省11501个贫困村选派驻村帮扶工作队员4.3万人,忘我苦干的第一书记蒋福安就是这4.3万名驻村干部中的一员。目前,全省11501个贫困村已形成每个村都有1名县级以上领导干部、1个帮扶部门、1个驻村工作组、1名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1名农业科技人员的“五个一”驻村帮扶工作格局,通过统筹资源激发聚合效应,形成攻坚合力。
与此同时,强化贫困县脱贫攻坚领导力量也被作为重中之重。按照《贫困县党政正职选优配强实施办法》,从省内发达地区选派20名优秀干部到贫困地区担任县级党政正职;打破地域、部门、条块限制,88个贫困县的扶贫专职副书记到位;1320名优秀干部人才到45个藏区彝区贫困县开展为期2年的对口帮扶工作。
建机制 制度创新激发强大动力
2016年12月,两支队伍,一方是由体制内的2500余名机关干部组成的考核验收组,另一方是由第三方的700名高校师生组成的社会评估组,通过全面、系统、地毯式的培训后,随即在全省160个县同时展开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脱贫攻坚成效大考”。
为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省委以创新精神和革新思维建章立制,推动形成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要求,制定出台《四川省市(州)、贫困县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年度考核办法》和年度《考核综合评价方案》,推动形成省级验收考核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部门专项考评和省级综合评价相统一、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一致的综合考评体系。结合四大片区和片区外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特点,制定差异化考核评价指标,分片区、分类别对全省20个有扶贫任务的市(州)、88个贫困县和片区外72个有扶贫任务的县进行综合排名,对排名靠前的给予通报表扬和资金奖励,相关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扶贫工作党政副职评先评优;对排名靠后的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严肃通报约谈,情节严重的作出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在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的基础上,省委着力从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重拳整治为官不为,以精准扶贫为导向,制定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办法》等规定,把调整贫困县党政正职的“四种情形”进一步细化为脱贫考核排名靠后、工作激情减退等10种具体表现,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不力的干部进行了调整。另一方面注重关心激励干部,大胆提拔任用脱贫一线敢担当善作为、讲政治出实绩的干部。通过创新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实现责任到人、奖惩到人,从而激发出各级党员干部全力以赴投身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作者单位:省委组织部) (责编:周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