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古诗词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应把握古诗歌的特点、教学观念的更新、新教学方法的采用和意图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意境。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意境营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6-0217-02
前言
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大体掌握即可,不要求做到逐字逐句都能翻译。然而,一直以来,不少教师教学古诗都将指导学生读懂每句诗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是教学的一个误区。新课标强调小学各学段的古诗教学都要引导学生想象,体验诗的情感。因此,各学段的古诗教学,都应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诗词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上来。而营造这种意境,需要师生敞开心扉,平等对话。
一、了解诗歌背景,体会古诗意境
要想让学生体会诗境,就要帮助学生对诗歌的背景资料进行充分了解,要对诗人的生平、思想加以探究,使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诗词时的社会背景、诗词创作中的典故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又能让学生走近诗人,更加准确地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意境。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介绍诗出自于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之手,他的诗最大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诗人还精通音律。试想一下当时诗人写诗的意境和心理,古朴宁静的渭城、洁净古老的客舍、翠绿如烟的杨柳,甚至是点点飘落的细雨,构成了一幅多么清新明朗的画面。(展示图片:渭城、朝雨、客舍、杨柳)但终究要与好友离别,再喝一杯离别的酒,西出阳关就再没有老朋友了。从而让学生了解两人间深厚的友谊,感受二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为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二、挖掘文化意象,领悟古诗意境
理解与鉴赏古代诗歌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可是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学生很难理解古代诗歌中的一些意象、文化的真正含义。但众多唐诗宋词中,特定的文化意向比比皆是,如何让学生快速理解始终所隐含的文化意象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代表某种文化意象的关键性的字、词,通过讲述及引导始终所包含的文化意象,从中领悟古诗的意境,学习作者用词作诗的技巧。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让学生了解古詩文化中“雨”“柳”的文化意象,“柳”意为“留”,原来,这片柳,是离愁别绪的化身,折柳相送则更能突出王维对元二的不舍,进而引申出古诗的下半部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由景引发出送友离别的场景,诗中的“更”“无”,增强了诗人此次此刻更加伤感的心理意境。如果没有离别,好友相聚,绵绵细雨中酌一杯甘甜美酒将是多么的惬意,让学生体会某种文化意象在诗中蕴含的真正意义。
三、情境渲染生情,音画创设意境
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借助音乐调动学生的情感,烘托、渲染古诗情境,创造美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学生试着表达音乐的意境,将“音乐音符”转化为“语言文字”,思维具有逻辑性,语言也越发丰富多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如我在教授《诗经·采薇(节选)》时,在举象中造境,在想象中入情,体会战士内心世界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戍边悲怨和思归情思,同时播放古筝演奏的曲子《怆》,可谓“春渍苔纹沿石塔,月含松韵杂琴声”,让学生沉浸在古朴的音乐声中走诗中描绘的古诗,体味戍边将士归来之茫然,再通过不同梯度、不同层次的读,从读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自己的感觉,然后借助音乐,引发学生想象,学生通过感性的、复沓式的、一咏三叹式的朗读,将课堂置身于春日里的柳树下及漫天风雪下的归途之中,学生情感油然而生,无需多讲,情感水到渠成。
四、一咏三叹悟情,吟唱品味意境
诗词是语言艺术,学诗词就要朗读。因为对于诗词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读,会促使学生不知不觉融入了诗的意境中。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诵读是必不可少的,在多年的古诗词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初读,读通诗句;再读,读出节奏;精读,感受意境;品读,体会情感。学生在诵读和吟咏中,感受到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能够揣摩古人的心思,寻求与古人的共鸣。因此,我在古诗词教学中是这样处理吟诵美读的,就以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为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谓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在让学生悟情的环节中,我这样引入:
我仿佛看见王维举起酒杯说:元二你此去山高水长,日月奔波,再举杯,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愿他们护佑着你一路平安。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仿佛听见王维说:元二你此去不知归期,生死未卜,再举杯,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愿时光飞逝好让你我早日重逢。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时此刻,你品出了这是一杯什么样的酒?这酒中蕴含着——
五、激发想象迁移,延伸古诗意境
从心理学角度说,“想象”是通过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从思维角度说,它是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分析、综合而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古诗的精炼性使古诗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余地,为此,我们可以抓住古诗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延伸古诗的意境。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古诗的情节展开合理想象,也就是举象。举象,在于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想象和意象,将学生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触摸到的等众象的叠加,形成了一种诗意特定的氛围,学生置身其中,体验古诗。在教授《诗经.采薇》过程中,我让学生发挥想象:会读诗的孩子不仅能从诗中读出画面,也能透过画面想象出故事来:让我们回到战士从军的那一天,春日里,边关战乱频发,家门口的柳树下,送行的人来了,你看到了谁?听到了什么?孩子在音乐声中尽情想象,同时将想象到的画面转化成文字,娓娓道来,让学生在古诗的意境中回味无穷。
六、结束语
古诗词是我国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更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资源,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意境教学,能够正确把握诗眼和诗魂,带领学生准确解读诗意,为古诗词教学带来艳阳天,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万发.小学古诗词意境教学的问题与策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09).
[2]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艺术探究[J].谢蕊竹.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6).
【关键词】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意境营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6-0217-02
前言
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大体掌握即可,不要求做到逐字逐句都能翻译。然而,一直以来,不少教师教学古诗都将指导学生读懂每句诗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是教学的一个误区。新课标强调小学各学段的古诗教学都要引导学生想象,体验诗的情感。因此,各学段的古诗教学,都应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诗词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上来。而营造这种意境,需要师生敞开心扉,平等对话。
一、了解诗歌背景,体会古诗意境
要想让学生体会诗境,就要帮助学生对诗歌的背景资料进行充分了解,要对诗人的生平、思想加以探究,使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诗词时的社会背景、诗词创作中的典故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又能让学生走近诗人,更加准确地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意境。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介绍诗出自于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之手,他的诗最大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诗人还精通音律。试想一下当时诗人写诗的意境和心理,古朴宁静的渭城、洁净古老的客舍、翠绿如烟的杨柳,甚至是点点飘落的细雨,构成了一幅多么清新明朗的画面。(展示图片:渭城、朝雨、客舍、杨柳)但终究要与好友离别,再喝一杯离别的酒,西出阳关就再没有老朋友了。从而让学生了解两人间深厚的友谊,感受二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为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二、挖掘文化意象,领悟古诗意境
理解与鉴赏古代诗歌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可是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学生很难理解古代诗歌中的一些意象、文化的真正含义。但众多唐诗宋词中,特定的文化意向比比皆是,如何让学生快速理解始终所隐含的文化意象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代表某种文化意象的关键性的字、词,通过讲述及引导始终所包含的文化意象,从中领悟古诗的意境,学习作者用词作诗的技巧。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让学生了解古詩文化中“雨”“柳”的文化意象,“柳”意为“留”,原来,这片柳,是离愁别绪的化身,折柳相送则更能突出王维对元二的不舍,进而引申出古诗的下半部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由景引发出送友离别的场景,诗中的“更”“无”,增强了诗人此次此刻更加伤感的心理意境。如果没有离别,好友相聚,绵绵细雨中酌一杯甘甜美酒将是多么的惬意,让学生体会某种文化意象在诗中蕴含的真正意义。
三、情境渲染生情,音画创设意境
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借助音乐调动学生的情感,烘托、渲染古诗情境,创造美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学生试着表达音乐的意境,将“音乐音符”转化为“语言文字”,思维具有逻辑性,语言也越发丰富多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如我在教授《诗经·采薇(节选)》时,在举象中造境,在想象中入情,体会战士内心世界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戍边悲怨和思归情思,同时播放古筝演奏的曲子《怆》,可谓“春渍苔纹沿石塔,月含松韵杂琴声”,让学生沉浸在古朴的音乐声中走诗中描绘的古诗,体味戍边将士归来之茫然,再通过不同梯度、不同层次的读,从读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自己的感觉,然后借助音乐,引发学生想象,学生通过感性的、复沓式的、一咏三叹式的朗读,将课堂置身于春日里的柳树下及漫天风雪下的归途之中,学生情感油然而生,无需多讲,情感水到渠成。
四、一咏三叹悟情,吟唱品味意境
诗词是语言艺术,学诗词就要朗读。因为对于诗词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读,会促使学生不知不觉融入了诗的意境中。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诵读是必不可少的,在多年的古诗词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初读,读通诗句;再读,读出节奏;精读,感受意境;品读,体会情感。学生在诵读和吟咏中,感受到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能够揣摩古人的心思,寻求与古人的共鸣。因此,我在古诗词教学中是这样处理吟诵美读的,就以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为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谓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在让学生悟情的环节中,我这样引入:
我仿佛看见王维举起酒杯说:元二你此去山高水长,日月奔波,再举杯,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愿他们护佑着你一路平安。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仿佛听见王维说:元二你此去不知归期,生死未卜,再举杯,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愿时光飞逝好让你我早日重逢。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时此刻,你品出了这是一杯什么样的酒?这酒中蕴含着——
五、激发想象迁移,延伸古诗意境
从心理学角度说,“想象”是通过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从思维角度说,它是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分析、综合而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古诗的精炼性使古诗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余地,为此,我们可以抓住古诗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延伸古诗的意境。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古诗的情节展开合理想象,也就是举象。举象,在于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想象和意象,将学生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触摸到的等众象的叠加,形成了一种诗意特定的氛围,学生置身其中,体验古诗。在教授《诗经.采薇》过程中,我让学生发挥想象:会读诗的孩子不仅能从诗中读出画面,也能透过画面想象出故事来:让我们回到战士从军的那一天,春日里,边关战乱频发,家门口的柳树下,送行的人来了,你看到了谁?听到了什么?孩子在音乐声中尽情想象,同时将想象到的画面转化成文字,娓娓道来,让学生在古诗的意境中回味无穷。
六、结束语
古诗词是我国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更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资源,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意境教学,能够正确把握诗眼和诗魂,带领学生准确解读诗意,为古诗词教学带来艳阳天,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万发.小学古诗词意境教学的问题与策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09).
[2]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艺术探究[J].谢蕊竹.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6).